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2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2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一战前后欧洲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联合起来
三年国内战争
国内
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
国外
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国家分配
农业
工业
产品分配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一、列宁的探索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在继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1920年至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民死于饥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农民喊出:“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材料二: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根据材料和教材,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一、列宁的探索
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新经济政策
(经济方面的探索)
(1)背景:
(2)时间:
①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1921年
一、列宁的探索
2.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利于提高生产者积极性
强制性计划经济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影响: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新经济政策:
3.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之前
1917-1922
1922-1991
1991-今
(政治方面的探索)
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
斯大林认为,苏联已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因为苏联的重要企业都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斯大林
列宁和斯大林
继任者斯大林认为应该怎样发展苏联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计划经济
二、斯大林的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一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
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苏联看作世界的“毒瘤”,
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为什么要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防工业?
1.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2.外部: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威胁和封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
二、斯大林的建设
(1)时间:
(2)过程:
(3)结果:
1926年
1928-1937先后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苏联的工业化:
特点:
材料二:“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类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
——1927年斯大林
材料一: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苏联的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影响?
作用: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局限: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2.苏联的工业化:
3.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解决粮食问题。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3.农业集体化:
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
1930年1月5日,党中央根据斯大林的要求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要求在几年内实现全盘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措施: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③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④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的农业机械化
1928年11月
材料一: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积极性: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3.农业集体化:
影响: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背景:
标志:
阅读教材P50“苏联模式”,思考以下内容: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三、苏联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
1.评价苏联模式:
材料一: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
材料三: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跛脚巨人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21.2
轻工业 6.2 4.1
农业 0.26 1.5
1926年—1940年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②消极性: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评价苏联模式:
合作探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的探索
斯大林的探索
经济上:
政治上: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922年成立苏联
经济上:
政治上: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
颁布1936年新宪法
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课堂小结
苏联模式
随堂训练
1.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
A. 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说明苏联以发展农业为重
C. 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D. 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