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两支乾坤笔,一颗济世心——《阿Q正传》《边城》对比阅读《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在这一排名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位列第二。今天,我们有幸在同一节课中,遇见《呐喊》中的阿Q和《边城》中的翠翠,一起来探究人性的丑与美。写作时间故事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主要思想《阿Q正传》192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浙东农村未庄流浪雇农阿Q节选部分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描写了阿Q可怜、可笑而又可悲的一生,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批判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边城》1931年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陲小城茶峒靠摆渡为生的老人及其孙女翠翠节选部分主要写了边城民众节日欢乐的场景和淳朴的生活,展现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歌颂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揭“丑”示“美”情境任务本节课举办一个以“美与丑的文学博弈”为主题的讨论会。希望同学们通过《阿Q正传》《边城》两篇小说的学习,在本次讨论会上发表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活动1:交流探讨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翠翠,你会用哪一个词?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阿Q,你又会用哪一个词?说出你是从哪一事件或哪一些人物语言中看出来的?____________的阿 Q____________的翠翠学习任务一:镜中窥人,析典型形象人物 比较同(身份) 旧时代底层人民,出身农村 异(形象)阿Q翠翠妄自尊大,自轻自贱争强好胜,懦弱卑怯蛮横霸道,奴性十足欺软怕硬,卑鄙无赖憎恶权贵,趋炎附势天真无邪、善良可爱温柔美丽、坚定执着情窦初开、内心孤寂自然清纯、娇羞内敛质朴真诚、坚强勇敢活动2:读读写写用一组比喻句描述阿Q或翠翠形象。如“阿Q如同荒野中一株自欺的野草,在屈辱的泥沼里肆意蔓生,用虚妄的根系编织胜利的幻梦。”《阿Q正传》和《边城》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经典名篇,分别塑造了阿Q和翠翠两个各具特色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阿Q是个让人“欲笑无声,欲哭无泪,欲骂无言”的“活宝”形象,翠翠则是一个倾注着作者“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学习任务二:笔下观世,探社会环境活动3:交流探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地域生存的人们性格特征和思想观念的不同。那么鲁迅笔下的阿Q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他们的成长是什么样的“农村土壤”养成的?有土谷祠、酒店、赛神、赌摊等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风俗。这些习俗,洋溢着具有浙东民俗色彩的乡土气息,展现了小说人物落后的民俗心态。有粽子、糍粑、渡船、吊脚楼、小背篓、对歌、赛龙舟等湘西特有的风俗。这些古朴、实在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湘西美好的人生形式,以及人们健康、充实的心灵。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是个大方洒脱的人,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钱财没有改变人的本色。天保和傩送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老船夫撑船摆渡,五十年如一日,认真地恪守着一个摆渡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一切出于自然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等级观念浸染毒害下的势利。边城社会也有贫有富,却并不因贫富而分等级。处于统治地位的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打阿Q的嘴巴那当然就是阿Q的错,这就是势利的未庄。未庄人是吝啬与贪婪的,阿Q赢钱的时候却被人做了手脚抢去。vs风俗习惯人际关系未庄 喝酒闲聊 打牌赌钱 迎神拜佛 打架斗殴 等级压迫 欺软怕硬 空虚无聊愚昧低俗情感淡漠麻木无情茶峒 赛龙舟 捉鸭子 放烟花 月下对歌…… 自然的男女爱情 深厚的兄弟之情 纯朴的祖孙亲情 古朴的邻里之情 自然和谐健康充实平等友善和谐美好劣根之丘自然之美社会环境活动4:读读写写在一次主题为“文学中的独特世界”的读书交流活动中,你要做一个简短解说,请从《阿Q正传》中的未庄、《边城》的茶峒选一个,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依据原著,主题明确,语言表达有感染力。150字左右。【解说词】茶峒,沈从文笔下湘西边境的世外桃源。这座依山傍水的边城枕着酉水的碧波,吊脚楼如栖鹭般错落于崖岸,青石巷间流转着湿润的苔痕。白塔静立于半山,守望着河畔往来百年的渡船,艄公的号子与捣衣声应和成天然韵律。端午龙舟竞渡时,健儿们赤膊击浪,岸边人潮涌动如彩绸;月夜河面浮动的许愿灯,载着少女心事随波远逝。市集上桐油与山货的清香里,商贩们以诚相待的淳朴交易,恰似老船夫递出的那枚铜钱,浸透着未被世俗沾染的赤诚。这座用青山绿水写就的边城,终成为中国人精神原乡里永不褪色的水墨长卷。vs未庄:假丑恶的病态世界茶峒:真善美的理想世界学习任务三:文心探微,悟写作意图从充满温情的湘西到千疮百孔的未庄,无论是人性美的关照,还是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沈从文与鲁迅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精神脉络。为什么沈从文和鲁迅会给我们呈现出“美”与“丑”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呢?资料链接一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鲁迅:批判、启蒙、疗救、改变资料链接二“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这作品……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沈从文在《<边城>题记》沈从文:理想、人性、复兴、勇气、信心不管是“揭丑”还是“示美”,“批判”还是“歌颂”,都是两位大师怀着同样的赤子之心在寻求民族出路时提出的一种自己的主张。鲁迅先生从反面入手,以否定、批判为手段指出“这样不行”,而沈从文先生从正面下笔,以肯定、赞美为方法来明确出“这样才对”,说到底都是两位大师在那个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时代中对“批判国民性”“重塑国民性”的见解。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个在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则在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个则是以理想人生的赞美来批判现实人生。二者都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深切的关注、对国家的忧心、对民族的关心,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文学上的殊途同归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课后作业1.理想中的新时代少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写一段300字左右的个人感想;2.课外阅读《边城》《呐喊》两部小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