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文学常识
体裁
作者
作用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文学常识
内容
特色
评价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就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gōng
yuè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

páng
字词注音
春秋时期形势图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坦言示弱、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分析利弊、动摇秦伯。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以为东道主”、“共其乏困”
(4)引史为例、挑拨关系。“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君之所知也”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课 堂 展 示
小组代表展示,其余补充。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用文中句子回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表面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
抽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示范一:首先,郑伯承认了之前没有重用烛之武的错误,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来获得烛之武的原谅。他表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句话不仅表达了郑伯对烛之武的尊重和歉意,也暗示了如果烛之武能够出面帮助,那么郑国将会有转危为安的可能。
其次,郑伯向烛之武说明了如果郑国灭亡,对烛之武个人也不利。他通过“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句话,强调了烛之武的行动对郑国存亡的重要性,以及这对烛之武个人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这种直接的利害关系分析,促使烛之武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决定接受任务去退秦师。
通过这两点,郑伯成功地说服了烛之武,使他愿意承担起退秦师的重任。
示范二:郑伯说服烛之武的方法:第一,烛之武不满郑伯之前不重用自己,所以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首先自己道歉来换得烛之武原谅;第二,通过“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来向烛之武说明,郑国亡了对你也不利啊。通过这两点,烛之武答应郑伯去退泰师。
4.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 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答: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
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
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
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
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
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
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
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
进犯秦国.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文中当中已经有答案了,晋文公的回答:“因人之利而弊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其中关键原因就是“不知”。一旦向秦军
进攻,便是主动撕破与秦的盟约,而此时秦已经和郑结盟了,那晋将面临一
个被夹攻的状态,这对他来说太不利了,所以他自然不愿向秦军进攻了。
国与国之间的行动都是以符合利益为核心的。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主旨:
通过郑伯对烛之武的任用,以及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的聪
明才智以及深明大意的高尚品格,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
主旨
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词类活用·名作动:用法和意义
词类活用·名作状:用法和意义
词类活用·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
省略句:补充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