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A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基础板块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缔(dì)造 磅(páng) 衷(zhōng)心B. 崛(jué)起 翱(áo) 阡(qiān)陌C. 馈(kuì)赠 峥(zhēng) 豁(huò)达D. 哺(pǔ)育 瞬(shùn) 瞩(zhǔ)目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慷概激昂 勇往直前 艰苦卓绝B. 气吞山河 众志成诚 前仆后继C. 波澜壮阔 昂首挺胸 舍生取义D. 丰功伟迹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3. 下列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一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民族独立的重要性B. 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憧憬C. 宣告民族尊严的恢复D. 总结历史教训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其核心目的是( )A.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B. 强调历史的重要性C. 激励全党继续前进D. 总结历史经验5. 《长征胜利万岁》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排比 比喻B. 拟人 夸张C. 对偶 反复D. 借代 反问6. 《百合花》中“百合花”象征的是( )A. 纯洁的爱情B. 军民鱼水情C. 战争的残酷D. 生命的脆弱7. 下列对《百合花》中通讯员形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腼腆羞涩B. 英勇无畏C. 自私冷漠D. 善良质朴8.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您的文章我已拜读,对其中观点我完全赞同,也有一些拙见供您参考。B. 这是我最新的作品,请您务必收下,雅正一番。C. 感谢您的邀请,我一定准时莅临贵公司参加会议。D. 令尊身体康复,我感到非常欣慰,请代我向他问好。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使我深刻理解了民族独立的意义。B.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C.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必须加强安全意识教育。D. 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在于端正学习态度。10.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B.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作者是习近平。C. 《长征胜利万岁》的作者是杨成武。D. 《百合花》的作者是茹志鹃。二、填空题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九个必须”体现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3. 《长征胜利万岁》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4. 《百合花》中,通讯员牺牲时,手里紧紧攥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5.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提到的“三座大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长征胜利万岁》选段,回答问题:“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1.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 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3. 结合上下文,分析“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的含义。四、课外阅读二、《老郭脱贫记》①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②老郭叫郭祖彬,今年56岁,是河南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农民。日子过得去。没成想,儿子3岁患病,摘除脾脏,手术费花了1万元。老郭把积蓄拿出来,勉强渡过难关。年后,儿子再次病发,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6万多元。钱,他到天津打工六七年,窟窿没补上,还落下脑梗病。乡邻们忧心地说:“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③封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5.8万人。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进行分类施策,老郭享受医疗补充险,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阻断“因病致贫”。④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老郭选定种植中药材,请来中医药大学教授,测土、配方。⑤4月,是种地黄的最佳季节。可这时麦子已长到腿窝,首批报名的50户农民看不到效益,谁也舍不得铲。⑥老郭的老伴儿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⑦“村支书一心为咱,能把你带到沟里?”老郭第一批种了4.5亩。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⑧村支书郭祖良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⑨12月,地黄叶枯,眼看就到收获的季节。⑩挖出一根弯弯的地黄,老郭算了笔账: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老伴在合作社除草、浇地,可挣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600元。加上养猪,全家年收入5.6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1. 说说本文第一段有何写作特点。 2. 结合新闻说说老郭脱贫的原因是什么。 3. 全文运用大量数据,有何作用? 4. 说说第⑨段写了什么内容? 5. 这篇人物特写,使用了人物对话和直接引语,这样写有何效果?五、作文以“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A卷答案一、选择题1. A 2. C 3. C 4. C 5. A 6. B 7. C 8. A 9. B 10. A二、填空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历史使命和奋斗方向3. 甘肃会宁4. 被角(或“百合花被子”)5.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课内阅读1. 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反问。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突出长征的伟大意义,引发读者共鸣。2. 强调长征的开创性和历史地位,突出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3. 指红军战士凭借双脚完成了长征,体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革命意志。四、课外阅读1. 第一段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别人争低保”与“老郭想让出去”对比),突出老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品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老郭脱贫过程的叙述,吸引读者兴趣。 2. 老郭脱贫的原因: 政府政策支持:享受医疗补充险、人身意外险等,阻断“因病致贫”; 自身努力:敢为人先,第一批种植地黄,悉心照料(“一天到地头转几遍”); 他人帮助:村支书的鼓励与支持,中医药大学教授的技术指导。 3. 大量数据的作用:数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如“1万元”“6万多元”(治病花费)、“4.5亩”“1.8万元”“9300多元”(种植收入)、“1.86万户”“5.8万人”(贫困户数量),既客观展现了老郭脱贫的具体成效,又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增强了内容的说服力。 4. 第⑨段内容:写地黄即将收获的时间(12月,叶枯),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种植地黄的艰辛过程,引出下文收获的成果与收入,营造期待氛围,推动情节发展。 5. 人物对话和直接引语的效果: 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如老郭“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体现其朴实与决心;老伴“万一出不来苗……”体现担忧,符合人物身份与心理。 增强真实性与现场感:直接引用乡邻、村支书的话(“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还原场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凸显新闻的客观性。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