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基础板块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诞(dàn) 翱(áo)翔 峥(zhēng)B. 哺(bǔ) 瞬(shùn)间 瞩(zhǔ)目C. 馈(kuì) 磅(páng)礴 豁(huò)达D. 崛(jué) 阡(qiān)陌 衷(zhōng)心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众志成诚 勇往直前 艰苦卓绝B. 气吞山河 慷概激昂 前仆后继C. 波澜壮阔 昂首挺胸 舍生取义D. 丰功伟迹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3. 下列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一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民族独立的重要性B. 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憧憬C. 宣告民族尊严的恢复D. 总结历史教训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其核心目的是( )A.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B. 强调历史的重要性C. 激励全党继续前进D. 总结历史经验5. 《长征胜利万岁》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排比 比喻B. 拟人 夸张C. 对偶 反复D. 借代 反问6. 《百合花》中“百合花”象征的是( )A. 纯洁的爱情B. 军民鱼水情C. 战争的残酷D. 生命的脆弱7. 下列对《百合花》中通讯员形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腼腆羞涩B. 英勇无畏C. 自私冷漠D. 善良质朴8.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您的文章我已拜读,对其中观点我完全赞同,也有一些拙见供您参考。B. 这是我最新的作品,请您务必收下,雅正一番。C. 感谢您的邀请,我一定准时莅临贵公司参加会议。D. 令尊身体康复,我感到非常欣慰,请代我向他问好。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使我深刻理解了民族独立的意义。B.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C.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必须加强安全意识教育。D. 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在于端正学习态度。10.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B.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作者是习近平。C. 《长征胜利万岁》的作者是杨成武。D. 《百合花》的作者是茹志鹃。二、填空题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___上的讲话,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个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3. 《长征胜利万岁》中,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__。4. 《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时期,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军民情谊。5.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强调,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属于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体现。三、课内阅读阅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选段,回答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 结合历史事实,说明“中国人民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具体表现。3. 分析“不但……也……”句式的作用。四、课外阅读一、《神圣的沉静》(刘心武)①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那悬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现着一块怪石,那石头自然生成盘蛇的状态,当中的一块耸起活像蛇颈和蛇头。混混沌沌的我,竟然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把握不好投掷的重心,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②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怄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A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③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B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④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褒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具有点穴的效应。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只是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⑤ 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那时母亲已仙去十二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1. 在文中,生活中母亲的“沉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 试从文中划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3.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4.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母亲的“沉静”是神圣的?五、作文以“责任与担当:从历史到未来”为主题,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B卷答案一、选择题1. D 2. C 3. C 4. C 5. A 6. B 7. C 8. A 9. B 10. A二、填空题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遵义会议4. 解放战争5. 人民(或“全体人民”)三、课内阅读1. 核心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奋斗,证明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优越性。2. 具体表现: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脱贫攻坚的胜利、科技创新的突破等。3. 句式作用:强调中国人民在破坏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两方面的能力,增强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四、课外阅读1. 母亲的“沉静”表现在:童年时“我”在险路顽皮,母亲不呼喊、不干预,只是沉静地与“我”平行移动;险路走完后,母亲仅默默拉住“我”的手,无言却手心满是汗水; “我”写《钟鼓楼》时,母亲静静陪伴,不评论“我”的创作,仅沉静微笑,客观讲述他人作品; “我”获茅盾文学奖后,母亲回信未提祝贺,仅沉静嘱咐家务事。 2. 赏析示例(选A句):句中“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是动作与神态描写,生动刻画了母亲在“我”身处险境时的克制与冷静。她没有用语言或行动干预“我”的顽皮,既保护了“我”的自尊,又以沉默的关注传递着担忧,体现了深沉而理智的母爱。(选B句):“满溢着凉湿的汗水”是细节描写,与母亲外在的“沉静”形成对比。汗水暗示母亲在险路中内心的极度紧张与担忧,无声地展现了她对“我”的深爱,比语言更有感染力。 3. 母亲是一位:冷静理智的人:面对孩子的危险行为,不急躁干预,用沉默的关注化解危机; 深爱孩子的人:险路中手心的汗水、创作时的默默陪伴,都体现无声的爱; 有智慧的人:客观讲述他人作品,以“点穴”式的方式给“我”启发,不刻意褒扬或鼓励; 淡泊从容的人:对“我”获奖的消息不刻意祝贺,仅关注生活细节,体现平和心态。 4. 作者认为母亲的“沉静”是“神圣”的,因为:母亲的沉静并非冷漠,而是蕴含着深沉的爱、理智的智慧和从容的人生态度。这种沉静在“我”成长的关键节点(如险境、创作、获奖)中,给予“我”空间与力量,教会“我”面对人生时保持从容,成为“我”终身受益的心理宝藏,因此具有“神圣”的意义。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