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同步练习B卷2024 -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基础板块上册一、选择题1. 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瘪(biē) 给(gěi)予B. 譬(pì) 蹩(bié)C. 冠(guàn) 孱(càn)D. 髓(suí) 自诩(yǔ)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或师焉,或不焉C. 君子生非异也D.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3. 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 下列对《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理解,错误的是( )A. 文章以人民大会堂为例,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B. “通感”在文中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C. 作者批评现代建筑“千变万化”,缺乏统一的主题D. 故宫的建筑群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和谐5. 下列关于《师说》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文章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B.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心理C. 作者通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强调从师的重要性D. 结尾“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6. 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是( )A. 师不必贤于弟子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何陋之有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 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反语B. “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比喻C.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对比D.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排比8. 下列关于《反对党八股》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文章列举党八股的八条罪状,逐条批判,逻辑严密B.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批判了脱离群众的文风C. 作者主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D. 结尾“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运用了类比论证9.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议论文B. 《拿来主义》——鲁迅——杂文C.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思成——说明文D. 《师说》——韩愈——奏章10. 下列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再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B. 通过“大宅子”的比喻,直接论证“拿来主义”的必要性C. 用“鱼翅”“鸦片”等比喻,说明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D. 结尾强调“拿来主义”的核心是“占有、挑选、创新”二、填空题1.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党八股》)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3.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4.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拿来主义》)5. 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师说》)三、课内阅读阅读《师说》选段,回答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 解释下列横线上的词: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2.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3.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四、课外阅读《文风里的“实”与“虚”》① 好的文风,当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可如今,一些文字里的“虚气”却在蔓延:开会必称“重要指示”,发言必提“高度重视”,总结必写“显著成效”,看似辞藻华丽,细究却空洞无物,像裹着棉被跑步——看着热闹,实则累赘。② 这种“虚文风”,与毛泽东批判的“党八股”一脉相承。当年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如今换了马甲,变成“穿靴戴帽”的套话、“云里雾里”的官话。比如某单位的整改报告,开头用三分之一篇幅讲“学习精神”,中间用三分之一罗列“指导思想”,最后三分之一才勉强触及问题,却又以“下一步将继续努力”潦草收尾。这样的文字,读者看了头疼,群众听了皱眉,说到底,是忘了“文以载道”的初心。③ 文风的“实”,不在辞藻堆砌,而在内容实在。焦裕禄在兰考写的调查报告,没有一句空话,全是“麦子亩产多少”“沙丘移动几米”的实在数据;袁隆平的论文,满纸是“杂交水稻亩产实验记录”,朴素到连修辞都少见,却字字透着真理的力量。他们的文字,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正因为扎根大地、贴近生活,像田间的禾苗,不事张扬却充满生机。④ 根治“虚文风”,得有“剥洋葱”的勇气:剥掉“穿靴戴帽”的外壳,露出问题的核心;剥掉“照抄照搬”的套路,写出自己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明白:文字是用来沟通的,不是用来炫耀的。群众要的是“解衣推食”的实在话,不是“隔靴搔痒”的漂亮话。就像老中医开药方,对症才是关键,何必在药名前加一堆“名贵”前缀?⑤ 文风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态度,映出的是初心。多一些“沾着泥土”的文字,少一些“飘在云端”的空话,才能让文字真正成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穿靴戴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靴搔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提到“党八股”,作者认为如今的“虚文风”与“党八股”有何共同点? 3. 第③段列举焦裕禄和袁隆平的例子,有何作用? 4. 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做到文风的“实”?五、作文以“学习之道:从师与质疑”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联系实际生活。B卷答案一、选择题1. B 2. D 3. A 4. C 5. B 6. C 7. B 8. D 9. D 10. A二、填空题1.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2. 师不必贤于弟子3. 重复与变化4.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5. 术业有专攻三、课内阅读1. 求学的人本来难道2. 从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即只要有道有学问,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体现了师生平等、尊重知识的思想。3.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对比论证:“惑而不从师”与“从师解惑”的对比;引用论证:引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从师标准。四、课外阅读1. 穿靴戴帽:指文字开头结尾用空洞的套话装饰,缺乏实际内容。隔靴搔痒:指文字没有触及核心问题,说得不切实际、没有效果。 2. 共同点:都存在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问题,脱离实际,缺乏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 3.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文风的‘实’在于内容实在”的观点,说明扎根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字才有生命力。 4. ① 要有“剥洋葱”的勇气,去掉空洞的外壳,触及问题核心;② 避免照抄照搬的套路,写出自己的思考;③ 牢记文字的沟通功能,多说实在话,贴近群众需求;④ 扎根大地、贴近生活,内容具体实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