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2025.06
注意事项
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7页。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正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发现了约公元前3500年的大型长屋房址(模型见图1),长屋共有49间,由多个单元房构成,分为双内间、单内间和单室三种。屋内有隔墙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可能用于休息、起居等日常活动,长屋的西端设有公共仓库,用于储存粮食、物品等。据此可知,当时的下王岗聚落
图1
A.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 B.贫富分化相当严重
C.有较高的社会组织能力 D.私有观念尚未形成
2.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发生变化,齐国管仲推行“四民分业”制度,将“工商”与“士农”并列,且对私工私商与官工官贾同等对待,将士、农、工、商分别设官管理,并规定职业世代相传不得随意变更。这一变化有利于
A.削弱贵族特权,强化君主权威 B.提高生产效率,维护社会稳定
C.激活私营经济,加快阶层流动 D.推动工商皆本,实现争霸图强
3.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网,其中渭北灌溉网的主要构成见表1。据此可知,渭北灌溉网
表1
郑国渠 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面积达四万多顷,使关中地区的盐碱地得到改良,农业生产大幅提升。
六辅渠 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增修六条辅助渠道,解决郑国渠上游北面地势较高农田的灌溉需求,扩大了郑国渠的灌区范围。
白渠 引泾水南流注入渭水,灌溉农田四千五百余顷。
A.标志着关中成为经济重心 B.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C.强化了国家经济调控能力 D.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
4.随着草市的发展,唐朝由州县官府或专门机构对草市征税,税收多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部分上缴中央,具体比例因时而异,主要税种有商品交易税、店铺税、关津税、专卖税。以上可以佐证唐朝
A.基层市场趋向活跃 B.税收呈现显著地域性
C.央地财政博弈加剧 D.市场受政府严格监管
5.元朝政府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管府,直接隶属中央户部,专司督运粮船、管理河道、征收漕税等务。同时,还设置淮安卫等卫所,派驻军队负责保护漕运安全、防范袭扰并监督运输纪律。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B.监督运输纪律确保漕运畅通
C.强化河道治理巩固南北交通 D.保障漕粮运输维系帝国命脉
6.利玛窦在华期间,一方面将西方天文学、数学、地理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知识带入中国;另一方面深入研习儒家经典,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并附详细注释,使启蒙思想家得以接触中国文化。据此可知,利玛窦的上述活动
A.推动了中国知识体系的局部更新
B.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流的双向互鉴
C.成为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的重要桥梁
D.持续深化中西文化适应下的双向互动
7.表2是清朝中后期土地人口情况变化表。该表可用于研究
表2
年份 土地面积 人口 人均土地量
1812年 7913939(顷) 361600000 2.19
1833年 7420000(顷) 398942036 1.86
1859年 7716254(顷) 432164417 1.78
A.人地矛盾的缓解 B.清朝耕作技术的革新
C.土地兼并的解决 D.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8.宁波和丰纱厂成立于1905年,初创时有462位股东,每年召开一次股东常会,名誉董事是近代上海商业领袖、宁波帮代表,在政府及多处机构担任要职。由此可知,和丰纱厂
A.属于洋务民用工业 B.具有近代企业特征
C.反映新政效果突出 D.封建买办色彩浓厚
9.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一直坚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从清初开始天一阁逐渐走向开放,至今每年有100多万访者。现在,天一阁许多古籍使用数字化保存,并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对读者开放。上述变化主要说明天一阁
A.着力提升民众素质 B.服务功能得到拓展
C.发展缘于科技进步 D.转型深受政局影响
10.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已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实现了从曾经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A.粮食生产机械化产业化的实现 B.水稻杂交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C.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的探索 D.农业生产结构的系统性优化
11.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千纪)的《乌尔纳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规定:离婚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白银;外国人的土地被淹没,每0.3公顷土地将给予3古尔(约900公升大麦)补偿;伤害他人的身体要处以酷刑并罚款;破坏他人耕地者要支付食物赔偿。由此可知,该法典
A.维护封建制度 B.强调司法程序
C.重视商业管理 D.注重经济补偿
12.图2是亚历山大逝世后,托勒密一世发行的银币。银币正面是托勒密一世戴着马其顿王冠的头像,背面则是亚历山大驾着大象战车的形象,并配有铭文“由托勒密发行的亚历山大钱币”。此银币设计意在
A.大力发展本国商业贸易 B.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
C.扩大希腊化世界影响力 D.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13.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马种带入美洲,彻底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狩猎、交通和战争模式,原本依赖步行的部落由此获得了更大的活动范围,马也成为当地“力量”与“自由”的象征。上述材料强调马匹的引入
A.影响了美洲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 B.体现了不同文明的相互交融
C.成为当地人构建文化认同的纽带 D.充当美洲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14.1842年英国政府通过法案规定必须任命煤矿检查官对矿工状况进行调查,1850年进一步授予检查官进入煤矿检查其运行管理的权力,1855年又要求增加检查官数量,并对有关煤矿的管理和安全给予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据此可知
A.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有所增强
B.煤矿生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C.立法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
D.经济发展与劳工权益保护逐步协调
15.表3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该表反映出
表3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1872年数据)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A.欧美国家间矛盾持续加剧
B.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C.西方国家经济依赖程度显著提高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得到缓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5分,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3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3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1802年获得政府正式批准,这直接推动了几十家交易所的设立。它们通过交易国债、矿山股、运河股、铁路股、外国公债等,为政府和企业筹集了大量资金。1812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条例。19世纪中后期,伦敦证券市场向海外投资倾斜。随着新的交易媒介电话和电报的使用,交易效率大大提高,使得各交易所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伦敦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摘编自冯胤田《英国证券市场的变革与发展分析》等
材料二 1872年,中国首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此后不到十年,先后有二十多家新式企业以上海为中心发行股票筹集资金,首家专营股票的华商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大批股份制企业的创立,华商股票的发行量大幅增加。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证券交易所雏形显现。同年,为便利公债交易,北洋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证券交易所法》。1920年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立。近代中国的证券交易,缺乏规范的交易规则,受制于外商证券市场,发展艰难而曲折。
--摘编自朱荫贵《十九世纪中国的股票买卖》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伦敦证券交易所对英国发展产生的作用。(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9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故宫文物迁移是20世纪上半叶因战乱引发的故宫文物大规模迁徙事件,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迁移前进行了精选文物、科学包装、精细分类与编号等周密的准备与组织,并对迁移路线进行详细规划,避开日军可能轰炸的路线,分批分路运输。运输行程严格保密,注意防撞防震,尽量避开恶劣天气,强调分段运输与检查。仓储选址、库房管理、战时应急与迁移预案都有严格规定。文物迁移期间,故宫博物院在上海、南京、重庆以及伦敦、莫斯科等地举办展览,并通过教书、讲演等形式在当地传播文物承载的文化精髓。
-摘编自徐婉玲《功俟鲁壁--抗战时期故宫文物的迁徙与展览》
综合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物流本质是国家治理能力与经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物流以军事、官用为主,唐宋后商业物流逐渐活跃。民间运输组织在隋唐初露端倪,宋朝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成熟多样。从车马人畜到运河、海运,运输工具与路线也不断优化。从秦驰道、隋运河到明漕运,物流体系的核心功能始终是保障中央集权、军事供给与民生稳定,经济交流则为衍生效应。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攫取路权、利用铁路物流加强对华经济侵略,这刺激了一批有识之士自强意识的觉醒,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兴起。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近代铁路物流兴起。1897年清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又于1906年设立邮传部负责全国铁路事宜,并出台《铁路简明章程》,促使铁路物流业初具规模。
-摘编自熊辛格《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等
材料三 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地位稳步提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物流市场。社会物流总额由2012年的177.3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60.6万亿元。海陆空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推动了中国物流企业国际物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我国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高技术、智能产品物流量快速增长,倒逼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大大增强了物流企业竞争力。
-摘编自《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24》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影响古代、近代物流发展的因素。(8分)
(2)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我国物流发展取得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物流与国家发展的关系。(7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去殖民化”是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步骤包括殖民地人民建立民族解放阵线、成立自治政府、与殖民国家签订独立协议等。据学者研究,现联合国会员国中,有13个国家在1817~1913年通过“去殖民化”方式确立国家主权;1914年以来,有96个国家借此方式建立,“去殖民化”成为最常使用的民族国家建构方式。
-摘编自郭忠华 谢涵冰《民族国家建构的方式与轨迹-基于联合国会员国的分析》
材料二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人民渴望实现现代化,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创造性适应变化的方式,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获得有助于成功开展新实践活动的力量。他们并不想单纯沿袭西方的现代性,不想感觉到被西方全盘吞没。他们必须开辟出自己的道路。简言之,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带给了新兴民族主义新的任务-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谁?而回答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现代民族文化,这个文化必须有别于西方文化。
-摘编自丁虹《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基于新兴民族国家的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14年以来,“去殖民化”成为最常使用的民族国家建构方式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如何构建“现代民族文化”。(5分)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5分,每小题3分)
1-5: CBDAD
6-10: BDBBC
11-15: DBDAB
二、非选择题(55分)
16.(14分)
(1)作用:为英国政府和企业筹集资金,推动工业革命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英国海外投资,扩大殖民影响力;助力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提升英国国际经济地位;规范证券交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5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如颁布《证券交易所法》);西方证券制度的传入;辛亥革命后社会环境的变化。(4分,任答2点即可)
特点:以上海为中心;发展艰难曲折;受外商市场制约;缺乏规范规则;与近代企业发展相伴生。(5分,任答3点即可)
17.(13分)
示例:
标题:战乱中的文化守护与传承
故宫文物迁移是近代中国在战乱中保护文化遗产的典范。迁移前的周密准备(精选文物、科学包装)、运输中的严格管理(保密路线、防撞防震)及仓储规范,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有效避免了文物在战火中损毁。同时,迁移期间的海外展览与文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延伸。
这一事件表明,文化保护需要科学规划与组织能力,而文化传承不仅在于保存实物,更在于通过交流扩大其影响力。在动荡年代,守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精神根基,为后世文化复兴奠定基础。(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18.(15分)
(1)古代:国家治理需求(中央集权、军事供给);经济发展(商业活跃);运输工具与路线的优化;民间运输组织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有识之士的推动;铁路等近代交通的兴起;政府政策的支持(如设立机构、颁布章程)。4(分,任答2点即可)
(2)成就:成为全球最大物流市场;社会物流总额大幅增长;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增强;物流企业因产业升级而竞争力提升。(4分,任答2点即可)
关系:物流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与经济需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政策与经济水平又影响物流的规模与质量,两者相互促进。(3分)
19.(13分)
(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国家实力;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民族自决;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抗争。(8分,任答4点即可)
(2)构建方式:结合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民族特色;借鉴西方现代性成果但不盲从;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凝聚民族认同;确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独特的现代民族文化。(5分,任答3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