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注意事项:本试卷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第I卷为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为非选择题部分,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不按规定颜色笔和不按规定位置答题,不得分。第I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位于吉林延边的和龙大洞遗址距今约5万至1.5万年,出土了2万多件石器,包括早期打制比较粗糙的石核、石片,晚期打制比较精细的石叶、细石叶及技术较复杂的雕刻器、端刮器等工具。由此可推知此时A.国家初始形态产生 B.手工业成为独立的部门C.人类适应环境能力提升 D.社会关系日益复杂2.下表展示了两则有关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法律条文。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法律 条文甲 成年子女必须分家,不得与父母同属于一个户籍乙 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得别立户籍,分割家产A.甲应该符合唐代法律之基本精神 B.就家庭组织的变迁而言,乙早于甲C.甲的规定为汉代“以礼入律”的产物 D.乙的主张是汉代重道德教化的体现3.640年,唐朝重新统一西域后在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境内)、伊州(今哈密地区境内)、庭州(今吉木萨尔县一带)实行了州、县、乡、里制度。这些州县的官吏都由唐朝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这些措施在当时A.推进了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 B.扩大了改土归流的实施范围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完善了基层社会的治理制度4.下表是关于宋朝经济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记载 出处宗室赵善泽“未第时······得钱百缗,出货市人,计息以自给” (宋)佚名《京口耆旧传》“大贾之室,敛散金钱,以逐什一之利;出纳百货,以收倍称之息,则其居必卜于市区” (宋)秦观《安都》煮盐亭户“或有未尝亲熬波之劳,居近场盐,贷钱取息,射利为厚” (宋)楼钥《攻魏集》A.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B.已经出现新的经济因素C.商业经济发展较活跃 D.传统社会分工出现变化5.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统治者面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此后历代统治者为应对这一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有①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②犬牙交错,以北制南③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6.下图是“明清高产作物推广路线与分布图”。据此可推知A.经济重心南移,商业城市大量涌现B.世界联系增强,中国人口迅速增加C.丝绸之路发达,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自然经济瓦解,但仍然占统治地位7.1858年5月,在与英法代表的谈判中,清朝皇帝最头痛的是外国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等条款。所以,咸丰帝一再讨价还价,即使在《天津条约》签订后,也借故拖延,不肯换约。咸丰帝如此反应主要是因为上述条款A.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统治秩序B.助长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气焰C.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D.满足了英法侵略要求8.下图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证,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A.计算税额 B.统计可入伍人数C.加强基层治理 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9.表1为中国1864-1884年间进出口平均税率(%)变动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动趋势年份 1864 1869 1872 1879 1884进口 5.22 5.17 5.93 5.89 6.01出口 9.24 9.10 10.02 10.22 11.59A.体现了政府关税自主的意识 B.不利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C.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准则 D.折射出小农经济形态的稳固10.清朝建立后,在国家的东北边疆和西北边疆采取与行省-督抚制截然不同的军府制加以管辖。晚清时期,政府于1884年改伊犁将军府辖区为“新疆省”,又于1907年撤黑龙江、吉林、奉天将军,设立黑龙江、吉林、奉天三省。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晚清政府A.逐渐沦为“洋人的朝廷” B.中央集权体制走向崩溃C.加强对边疆危机的应对 D.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11.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旨在A.阻止袁世凯登基称帝 B.贯彻孙中山训政思想C.组织各派反袁革命势力 D.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2.据统计,辛亥革命后,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到1915年12月,全国实业团体数量为107个。仅1912年,新成立工厂就达2001家,到1916年,全国工厂总数为16957家,并逐步形成了横跨多领域的产业集团。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壮大起来。这表明A.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扫除 B.经济现代化之路成功开启C.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迅速成长 D.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3.“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对文中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正确解读是A.“制夷”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B.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C.第三次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共和的传播D.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14.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项中,与下图“乙”处族群相关的是A.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C.贵贱分明的种姓制度 D.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15.14世纪的蒙古《大列王纪》中,有一幅关于亚历山大大帝葬礼的插图,图中葬礼队伍的排列方式与棺椁形制,与历史上记载的蒙古贵族葬礼的场面十分相似;整个画面采用了“平远”透视法,还有祥云、仙鹤、花草等图案装饰。这一插图可用于说明A.中国绘画艺术受到西方欢迎 B.“希腊化世界”范围涵盖中亚C.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通畅 D.蒙古西征推动了中华文化传播16.如图为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情况(计算单位:荷兰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荷兰A.大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B.垄断了东方的商品贸易C.重构了全球的生产分工 D.工业革命增加原料需求第II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体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社会中的投机阶层利用寺院特权,将自己的田产以布施的形式寄名于寺以逃税。在国家税役负担沉重之时,大量贫苦民户便会选择携田入寺,向寺院提供劳动并交纳租金,这显然是要低于世俗课敛的。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自我供养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禅林经济终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摘编自景旭、孟娟《唐朝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田地博弈》(1)根据材料,概括会昌灭佛前后寺院经济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林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晚清政治派系活动之重振,与清廷为因应太平军之役,而不得不进行之权力释放,息息相关。中央主控权之下降,固有利于各方势力之政治参与,然而此下晚清国运关系最切者,殆为汉士大夫阶层实际权力之提升。阵容庞大,且素质较精之汉官僚精英一旦被容许参与权力分配,则相对开放之政治格局,几乎立刻令汉官僚循传统之政治文化线索,如地域、年谊、师生、学派等,展开更直接之合纵连横。其中,自同治时期开始鲜明轮廓之“南北派系”,毋宁为位于决策中枢官僚派系之代表。也因汉官僚派系所展现之政治实力,往往成为满洲亲贵集团中不同势力之拉拢对象,二者之合流,遂令同、光两朝政局,呈现异于清代前此各朝之多变面貌。材料二阵营 代表人物 对甲午战争的态度帝党 光绪帝 积极主战,意图以战争立威固权,对李鸿章一味联外、不事备战不满翁同龢 以军事表态、外交收场为方针,在军机重外交调停和德宗积极添兵主战间寻求平衡,但对李鸿章及北洋毫不手软文廷式、志锐等 支持主战,积极弹劾李鸿章及北洋后党 慈禧太后 表面上支持主战,实际可能持观望态度,不希望因战争搅乱六十寿辰筹备孙毓汶、徐用仪等 倾向求和淮系北洋 李鸿章 判断日方无一战决心,采取“以夷制夷”策略,依赖外交途径解决,军事上持谨慎态度,避免轻易开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文仁《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根据材料一,指出同光两朝政局与清代此前各朝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形成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内部派系分合对时局的影响。(4分)19.思想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年)的活动深刻影响了明清文化史的发展轨迹。徐光启主持历局期间,吸收哥白尼、第谷·布拉赫的宇宙模型,引入西方天文观测仪器和计算方法,主导了《崇祯历书》的编撰。他组织团队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设立观测站,通过实测数据修正理论模型,清初《时宪历》即脱胎于《崇祯历书》。在《勾股义》中,他运用几何原理解释传统勾股术,证明勾股定理的普适性。此外,《测量异同》通过比较中西测量术,揭示数学抽象化的必要性,这些工作为晚清李善兰等数学家接受微积分等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1623年,徐光启上呈《辩学书稿》,系统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思想。-摘编自李天纲《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徐光启》等材料二在江南制造总局的运作中,李鸿章等人发现“不懂得西方科学原理,很难真正掌握技术”,这直接催生了1868年翻译馆设立。翻译馆明确以“因制造而译书”为宗旨,重点引进“不悖于中国政教”的科学技术。《化学鉴原》引入元素周期表,促成1875年江南制造局硫酸厂的投产;1868年《汽机发轫》指导制造出中国首台蒸汽机。翻译馆译书中的“社会”“权利”“进化”等概念被维新派吸收。1874年成立的格致书院,以翻译馆《格致启蒙》为教材;1887年算学被纳入科举,考题多出自《代数难题解法》等译著。-摘编自熊月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东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徐光启“深刻影响了明清文化史的发展轨迹”。(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后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翻译活动。(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下表是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特征的不同看法。王朝 特征汉 豪民社会:儒法国家唐 律令社会:世界帝国宋 科举社会:租佃社会明 市民社会:白银时代清 士绅社会:“大一统”王朝-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表中王朝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试题历史答案一,CDACB BACBC DCBAD A二,主观题17,18.(1)僧侣和尼姑从脱离生产、享受特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2分)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开垦山地丘陵土地为主。(2分)(2)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减轻了依靠世俗供养所造成的社会负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隐匿户籍的现象;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发;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8分)18,【答案】(1)不同之处:中央集权削弱,权力下放显著;汉士大夫阶层权力提升;派系政治公开化与合流复杂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太平天国战争的冲击;地方督府权力扩大的结果;汉官僚文化传统的延续;应对列强的侵略。(6分,答出3点即可)(2)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清在军事、外交、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尝试;内耗严重,削弱了清政府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增加了政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中央权威,加速地方离心化;派系争斗暴露统治阶层腐败无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答出2点即可,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19,【答案】(1)引入西方天文学知识,促进传统历法的完善;提出会通中西文化,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和晚清向西方学习提供思想资源;完善并发展传统数学,促进数学的近代化;撰写《农政全书》,对传统农业科技进行系统总结。(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6分)(摘抄原文酌情给分)(2)评析从背景、目的以及影响上展开,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运动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学在中国的不断传播的背景下兴起的,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工业制造的技术难题,最根本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体现背景的即可得2分);有利于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还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为维新思想奠基;促进科举制的改革;但受限于体制而未能突破传统框架(局限性)。(6分)(背景和目的答出一方面即可,评价要尽量两方面)20.[答案]示例见解:我赞同宋朝是科举社会这一观点。论证:宋朝科举继承于隋唐,制度更加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更多人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科举给宋朝的政治和社会增添了活力,平民受教育机会增多,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综上所述,科举社会是宋朝的主要特征。(可以两个特征都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