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规定高级官员在觐见国王时不但要鞠躬,还要捂住嘴,以防呼吸冲撞了国王;公元前4世纪末,大流士三世甚至自称是“伟大的王,众王之王,各省万民之王,这辽阔大地之王”。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A.建立了君主权威 B.扩大了统治疆域
C.建立了中央集权 D.改变了治理模式
2.在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负责审理庄园的各类诉讼案件,既有盗窃等刑事案件,也有土地、契约、婚姻等民事案件。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
A.损害了领主的经济利益 B.强化了庄园的自治属性
C.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承担了政府的立法职责
3.古代中美洲少有河川可将相隔遥远的各族群串联起来,没有大型驮兽,也没有带轮的运输工具可用,却出现了横跨三千多公里之遥的货物交易,阿兹特克乃至玛雅社会里形成了专门从事贸易的社会阶层。据此推知,古代中美洲
A.内部贸易需求强烈 B.商品经济发展得益于民族交融
C.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D.长途交往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
4.1469年,西班牙将分散的封建领地整合为统一政权。1480年,伊莎贝拉一世通过设立中央法庭削弱了地方司法权。1492年前后,西班牙王室整合了卡斯蒂利亚的羊毛贸易收入与阿拉贡的地中海港口税收,形成稳定的资金池。这可说明当时西班牙
A.率先摆脱封建专制政治形态 B.控制了地中海区域的商路贸易
C.资本主义发展有了政治前提 D.具备了向远洋探索的一些条件
5.表1所示为哥伦布大交换的部分物种。这可用于说明
表1
由新大陆传入旧大陆 土豆、红薯、玉米、木薯、南瓜、倭瓜、青豆、辣椒、花生、可可豆、烟草、火鸡
由旧大陆传入新大陆 小麦、萝卜、大麦、苹果、大米、丁香、雏菊、水仙花、柠檬、橘子、莴苣、卷心菜、梨、桃子、香蕉、咖啡、蜜蜂
A.植物占据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的主导 B.旧大陆生物种类较新大陆更加多样
C.新航路开辟促使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D.物种交换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6.由于领土和势力范围不断受到奥斯曼帝国的侵蚀,大量希腊化的东罗马人从公元14世纪开始,带着希腊和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和艺术品迁居意大利。这一现象
A.为文艺复兴提供契机 B.是宗教迫害的产物
C.彰显了人文主义之光 D.受到商业力量推动
7.19世纪初,为了获得支撑欧洲战事的军费,拿破仑将位于美洲中部的路易斯安那,总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售给美国。与这一行为直接相关的背景事件是
A.启蒙运动 B.殖民体系形成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
8.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精英在设计美国代议制时,对政府各部门的选举方式、周期和人员构成作出的差异化设定,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多数派的力量,从而多数派不能够凭直接选举为所欲为。材料可用来说明美国代议制
A.强调人民主权原则 B.贯彻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C.旨在保障各派权益 D.规避了间接民主的弊端
9.应激压强(人均进口额/人均GDP)可用于表示开埠后承受的压力水平。图1所示为中日开埠后的应激压强比较。这可用于解释
图1
A.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因 B.近代日本商品输出增强的体现
C.晚清中国固守海禁政策的表现 D.近代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外因
10.表2所示为1841年和1871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比重的变化。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英国
表2
1841年 1871年
农业 服务业 工业 农业 服务业 工业
20% 37% 43% 14% 31% 55%
A.农业呈衰退趋势 B.经济结构日益失衡
C.城市化进程加速 D.已成为“世界工厂”
11.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主张国家应对纺织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给予重点保护,对一般工业品进口以不同税率限制,而对于一切复杂机器的输入应予免税或只征收轻税。这些主张
A.是恪守贸易自由主义的体现 B.旨在推动工业化进程
C.表明德意志优先发展棉纺织业 D.试图促进统一市场发展
12.针对巴黎公社运动,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恩格斯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A.践行了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D.是首次获得胜利的国际工人运动
13.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国家对非洲的瓜分,有学者认为推动殖民政策实施的因素在非洲内部而非殖民国家,并强调英国整个19世纪在非洲奉行的是“贸易而非统治”的政策,即如果实行贸易可能的话,就不进行正式统治。该言论
A.强调了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 B.忽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C.意在突出非洲的历史主体性 D.反映了政治因素的决定意义
14.图2所示为1870年和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变化(单位:百万英镑)。据图可推知,当时
图2
A.国际关系趋于缓和 B.欧洲军事力量均衡
C.德国实力最为强大 D.帝国主义矛盾加剧
15.华盛顿会议期间,英国宣布归还威海卫,日本宣布归还青岛,但均附加了苛刻条件:英国保留刘公岛(今属威海)军事设施使用权,日本保留胶济铁路权益。这
A.暴露了“大国一致”原则的虚伪性 B.意在削弱德国势力范围
C.体现了列强殖民统治形式的转变 D.激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16.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应发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1923年,列宁认为:在战争等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的论断是基于
A.十月革命历史条件的特殊性
B.俄国专制统治强化的现实性
C.社会主义革命方式的统一性
D.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适应性
17.1917年颁布的墨西哥宪法中规定,一切土地、矿山、油田、森林、河流归国家所有。卡德纳斯在任期间(1934-1940年),颁布了废除大地产制的法令,并没收了外国资本家的部分土地,把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由此可见,卡德纳斯改革
A.消除了殖民主义的影响 B.使墨西哥独立运动走向高潮
C.实现了国家经济的自主 D.继承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精神
18.图3、图4、图5所示分别为二战期间美国、苏联和英国政府发布的宣传海报。据此可知,这些海报
A.体现了盟国协同作战 B.主旨内容存在差异
C.均以国家意志为主导 D.确保战争最终胜利
19.1948年,美、英、法、荷、比、卢六国筹划将柏林西占区合并,建立联邦德国。苏联针锋相对地关闭了西占区通往西柏林的交通,美英等国只能通过空中走廊空运各类物资。这场对峙
A.是冷战在地缘政治上的集中表现 B.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展现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强大实力 D.暴露了苏联处于劣势地位
20.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联合宣言,提出要采取集体谈判策略,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集团参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谈判。此后,集团成员不断增加。据此可知,七十七国集团
A.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缓和了全球冷战的紧张局势 D.导致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解体
21.20世纪70年代,以哈耶克为首的学者认为国家对于市场分配机制的人为干预会使得社会丧失前进的动力;社会公平应当是相对公平而不是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应当提倡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据此可知,这些主张提出的目的是
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强化国家经济干预
C.维护社会分配公平 D.恢复自由市场活力
22.有学者评价苏联某一时期的改革:领导人逐渐迷失了改革的方向,混淆了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和苏联模式的个性,在变革苏联模式的同时,抛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据此推断,他评价的这场改革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布拉格之春”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勃列日涅夫改革
23.有学者指出,20世纪后期是东亚的“自我伸张”时代,这一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这一时期,印度尼西亚、韩国、中国实现人均产值翻一番分别仅用了17年、11年、10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叶,中国经济以年平均增长率8%的速度递增。这些现象的出现
A.加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B.表明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C.凸显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D.推动了世界多极力量成长
24.1993年,法国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首次提出“文化例外”原则,主张文化产品因具有特殊的精神内涵,不应被纳入一般商品自由贸易范畴。此后,法国文化部通过补贴支持本土电影产业发展。法国的上述举措
A.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推动了欧洲的文化一体化
C.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D.旨在抵制文化产品的流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古时期,传到日本的文学作品、理论著述及汉文书籍的种类和数量都是难以历数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并未改变日本以学习中国文化为国策的基本方针。9世纪,日本知识界就利用传入的汉籍文献编纂了第一部大型汉籍类书《秘府略》。贵族是日本最早掌握汉字和汉文化的一个社会阶层,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贵族知识分子就是靠学习和翻译汉文典籍体现自己的社会荣誉和地位的。在长期的翻译活动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一般知识分子的文学修养仍是靠以汉学为基础的教育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于丽萍《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从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翻译运动。当时由于伊斯兰教刚创立不久,穆斯林世界的社会和经济状况都不稳定,因此,这一时期兴起的翻译运动均为个体行为,规模较小。游牧民族出身的阿拉伯人被波斯、埃及这些被征服地区辉煌灿烂的多元文明所吸引,随着经济的发展,帝国境内的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丰富。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期,翻译运动开始在国家支持下大规模展开,9世纪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帝国境内到处都建有向普通民众开放的图书馆,民众可以在里面自由地阅读、抄写、研究学问。
-摘编自胡新云、史伟杰《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与同时期唐朝佛经翻译运动之背景对比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古时期日本汉语翻译运动与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阿拉伯帝国翻译活动对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510年,印度果阿成为葡萄牙在亚洲地区的行政中心。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今属马来西亚)。马六甲是香料的集散中心,也是那些在爪哇、印度洋和南海航行的船只经常停靠的港口,它还是印度船只和中国帆船的停靠的港口。1515年,葡萄牙占领霍尔木兹海峡,控制了波斯湾;1557年,葡萄牙占领了中国沿海的澳门;1570年左右,葡萄牙人到达日本长崎。
-摘编自[美]阿图罗·吉拉尔德斯《贸易:马尼拉大帆船与全球化经济的黎明》
材料二
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的马尼拉,马尼拉成为中国瓷器销往美洲和西班牙的重要中转站,新开辟的中国漳州月港-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墨西哥)-利马(秘鲁)的航线,形成了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国瓷器经此航线大量进入墨西哥并换回白银,西班牙商人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刘昌兵《瓷上交融:明清克拉克瓷器装饰的源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葡萄牙是如何推动早期经济全球化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积极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很多爱国知识分子对日益严重的教育西化状况深感担忧。1880年,旨在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组织-德干教育社成立。1906年,国大党领导的青年印度联盟决定从殖民当局手中夺回教育主权。1910年以后,印度学术界围绕民族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富有理性色彩的思想大讨论。一战后,工人们开始组织工会,成立共产主义学生阵线等组织,在国大党领导下参与民族教育运动。1920年,国大党决定在印度人控制的各地区建立全国性学校,以突破殖民当局的控制。1930年,印度民族教育运动与甘地发起的“公民不服从运动”相结合,创办民族大学,用当地语言宣传教育,并提出了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为国家自由不顾生死的人民公仆”的目标,这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的历史作用。(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6所示为学者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时频繁使用的关键词。
联合国 布雷顿森林
欧共体 日内瓦会议
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极端主义 霸权主义
图6
-整理自李世安《世界当代史》等
从上述词汇中,选择2-3个关键词,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写出所选择的关键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C 6.A 7.C 8.B 9.D 10.C 11.B 12.A 13.B 14.D 15.C 16.A 17.D 18.C 19.A 20.B 21.D 22.C 23.D 24.C
25.(1)共同点:都得到国家支持;持续时间均较长;都在翻译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点:阿拉伯帝国翻译种类多样,日本主要以翻译汉文经典为主;阿拉伯帝国图书馆向普通民众开放,翻译运动的群众基础深厚,日本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4分)
(2)影响:推动了融合性的阿拉伯文化体系形成,为帝国统治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有利于缓和帝国境内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提升行政管理效能;推动了教育发展和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汇集治国理政的智慧。(6分,答出三点即可)
26.(1)简述:通过占领马六甲、霍尔木兹海峡等枢纽,促成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贸易;以果阿为行政中心,在亚洲沿海广建贸易据点,将区域贸易纳入由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推动香料等商品与物种的全球流动;挑战明朝朝贡体系,促使亚洲国家或地区调整对外关系(如澳门的开放)。(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积极影响:
对世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跨文明的交流;(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对欧洲: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对中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特点:学生、工人等群体广泛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由感性到理性反思,具有渐进性;以民族语言和文化为主导,具有民族性;与民族独立运动相结合,具有爱国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作用:有利于印度民族文化的保存;推动了印度民族认同观念和民族独立意识的强化;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奠定了基础;为印度独立后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8分)
28.示例
关键词: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
论题:雅尔塔体系下世界冷战局势的形成与发展。(2分)
论述:二战后期,美、英、苏等国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美苏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巨大差异,双方逐渐从战时盟友走向对抗,冷战由此拉开帷幕。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同年9月,苏联等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8分)结论:雅尔塔体系的构建推动冷战格局形成,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则是冷战开始的标志。(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