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陆良县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所示为云南石佛洞遗址出土文物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云南石佛洞文化
表1
记载内容
出土大量带有绳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的陶器,器型以罐、钵、碗为主
发现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刀等生产工具,部分刃部锋利且带有使用痕迹
出土骨针、骨锥等骨器,制作工艺精巧,针孔细小规整
A.手工业生产出现全国性分工 B.原始农业与手工业实现分离
C.手工业技术呈现专业化特色 D.生产工具磨制技术完全成熟
2.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有406496户、1668906口。据《宋书》记载,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豫章户数仅为16139户,人口数量为122573口。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灾害频发 B.疫病大规模流行
C.户籍统计散乱 D.战乱和人口隐匿
3.西晋末年,大量中原士族和百姓纷纷南迁至江南地区,史称“永嘉南渡”。《晋书》中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B.北方经济的主导地位开始丧失
C.南方统治者主动招纳北方流民
D.政治动荡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
4.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以窦娥含冤被杀、六月飞雪的悲剧,揭露了官吏贪腐、百姓蒙冤的社会现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汉元帝告别王昭君的故事,抒发了对民族矛盾的感慨。这类元曲作品表明,元代
A.社会矛盾推动文学主旨深化 B.科举废除阻断文人仕途出路
C.市民文学趋向世俗化娱乐化 D.民族交融促进文化风格转型
5.明代,因为云南和贵州应试人数比较少,所以朝廷规定两省科举合试。史料记载,云南和贵州合试后,明朝规定,给两省应试者提供经济资助。弘治七年(1494年),朝廷规定,“贵州量助钱粮,以备云南供给”。明代这些举措
A.有利于推动边疆文教发展 B.旨在缩小区域教育差距
C.加重了中央政府财政压力 D.完善了科举取士的流程
6.民歌中往往带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晚清时期有歌谣唱道:祖国艰难无生计,时时思考走红毛。就将身价来抵押······直出香港来写位(买船票),落船赤体洗硫黄(消毒)。水路先从上海过,横滨过了太平洋。这首歌谣反映的晚清历史事实是
A.清政府对外派驻公使 B.中国劳工为一战作出贡献
C.洋务派选派学生留洋 D.列强招募华工出国做苦力
7.1907年9月20日,清廷诏令称:上下议院一时无法设立,应先设资政院,以之为立议院基础。1909年10月,资政院除去王公贵族之外的150名议员中,有贡生及以上科举功名者22人、曾担任知县及以上官职者90人。这反映出当时
A.预备立宪具有保守倾向 B.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延续
C.中央权力呈现下移趋势 D.民主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8.1939年2月13日,历史学家顾颉刚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我们所以要抗战,为的是要救国,而团结国内各族,贯彻“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实为建国的先决条件。顾颉刚的观点
A.强调了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主流 B.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揭示了抗战对于民族观念的影响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播
9.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以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成功召开。这些外交活动可用于说明
A.冷战格局中结盟外交的灵活性 B.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合作的新发展
C.“一边倒”政策下的外交实践成果 D.新中国突破意识形态的外交智慧
10.表2所示为1978-2000年中国固定投资资本来源比例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表2
年份 国家预算内资金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自筹和其他资金
1978 62.2% 1.7% 4.2% 31.9%
1980 44.7% 11.7% 7.2% 36.4%
1990 8.7% 19.6% 6.3% 65.4%
2000 6.4% 20.3% 5.1% 68.2%
A.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B.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减弱
C.民间资本活力被忽视 D.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建立
11.考古发现,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常刻画祭司、贵族及劳动者形象,祭司雕像佩戴着象征神性的角冠,贵族雕像身着华丽服饰,劳动者雕像则姿态朴素且多与农具相伴。这可以用来说明苏美尔文明
A.神权与王权实现高度结合 B.社会等级秩序较为明显
C.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
12.日本奈良时代(710-784年),诗歌集《万叶集》中有“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矮屋四倾颓,稻铺湿地眠”“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多摩河,晾麻布”等诗句。这些诗歌
A.歌颂劳动人民与田园生活 B.凸显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对立
C.展现社会矛盾与生产场景 D.体现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
13.16-17世纪,亚美尼亚人在印度港口城市苏拉特建立定居点,将其作为从波斯湾港口前往东方的商队在印度的第一个停靠港。在印度北部也存在许多小的亚美尼亚人社区,这些社区的亚美尼亚人从当地收购棉花和棉布,再经西亚的阿勒颇转经水路运至马赛、热那亚等欧洲城市。亚美尼亚人的活动
A.造成了荷兰殖民霸权衰落 B.反映了欧洲工业发展优势
C.助推了全球贸易网络构建 D.减缓了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14.三色徽的前身是巴黎军队佩戴的红蓝双色徽章,后有人提议在徽章中加入代表法国王室的白色。1790年初的巴黎街头,很多时髦女性或以三色徽点缀自己的服饰,或用红蓝白三色作为衣饰的主色调。1792年7月,作为“祖国在危机之中”的一系列法令之一,佩戴三色徽首次成为官方的强制性要求,拒不佩戴三色徽的人,有可能被处以重刑。这说明
A.革命政权借助符号强化政治认同 B.王室与民众服饰文化的深度融合
C.法国时尚潮流主导政治变革走向 D.女性成为政治符号传播的主力军
15.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中写道:“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这一规定客观上有助于
A.消除大国间的利益冲突 B.确立英美世界霸权地位
C.推动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D.拓展殖民文化体系空间
16.图1所示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图1
A.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B.美国放宽了移民政策
C.美苏冷战局势的缓和 D.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事,但秦朝太尉虚设,汉朝虽设太尉,却时常由其他官员兼任;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与掌管图籍文书。九卿分管宗庙礼仪、宫廷宿卫、财政税收等具体事务,且部分机构设置带有明显为皇室服务的色彩,如奉常负责皇家祭祀,少府掌管皇室财政。三公九卿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处理政务,重大事务需向皇帝奏报,由皇帝裁决。
-摘编自安作璋等《秦汉官制史稿》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唐朝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进行审核,若认为不妥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官吏任免、财政、礼仪、军事、司法、工程建设等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议事于政事堂,相互牵制,最后由皇帝定夺。这一制度使得政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三公九卿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在运行机制上的异同。(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央政府体制演变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启示。(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3
时间 主要改革内容
1949-1978年 中央政府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和《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建立多种税收、多次征收的复合税制;实行“保税”,同时“简化税制”。至改革开放前,中国仅剩十三类税
1978-1993年 我国政府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颁布涉外税收政策;实行“利改税”政策,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使国营企业完成从“分灶吃饭”到“利税并存”的转变
1993-2013年 实行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分配和转移支付重新调整;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形成以增值税为基础,消费税和营业税等多种税收相配套的税制体系
-摘编自刘胜强等《建党一百年来中国税收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央政府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情况和战略重点研判并界定地方政府相应的权力范围,通过财政体制调节实现目标,经历多轮调整与修正后逐渐形成现在的稳定关系。这可以用财政权力均衡化的“一条主线”加以概括,即财政集权或分权的一系列尝试均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满足政府间收支权力的动态均衡。
-摘编自欧阳峣等《走向均衡化的大国经济治理:新中国财政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变迁的整体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新中国税收制度变迁的因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人对太平洋探索的动机来源于追逐“未知的南方大陆”、寻找神秘的航道,以及使土著居民皈依西方宗教。探险家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航路勘探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9世纪上半叶,贸易商人、传教士、移民成为英国殖民活动的主要力量,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殖民政策以最小干预为原则,英国政府对该地区殖民的兴趣不大。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英国对太平洋岛屿采取了“双重委任托管制度”,英国作为受托者与土著统治阶层共同管理殖民地,尊重殖民地自身的发展。在所罗门群岛,伍德福德于1896年成为该群岛保护领首任驻地专员;1901年,新西兰调查员史密斯访问纽埃,建立了代表11个村庄利益的代表委员会,代表纽埃人参加新西兰议会,这是纽埃现代议会的雏形。1901年,英国宣布将新几内亚移交给澳大利亚联邦政府,1902年,英国正式放弃新几内亚。
材料三
尽管英国殖民者在太平洋不同岛屿实施的殖民政策不同,但其最终目的一致。贸易公司通过建立种植园和开办采矿业公司来攫取财富,其所得利润主要被转移到英国或用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贸易公司并不关注岛屿的经济发展,即使是对港口、铁路等公共设施的修建,也是为了降低在贸易中的成本。英国殖民者在殖民地投资、传播西方经济理念和技术的真正企图是把该地区作为英国工业发展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振宇《英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殖民统治研究(1874-190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太平洋岛屿进行殖民活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调整对太平洋岛屿的殖民方式的原则和表现。(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孙中山的人才选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首,他将传统科举制的公平理念与近代民主思想相结合。他赋予“德”以新内涵,强调官员需践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恪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原则,明确官吏是“人民公仆”的政治定位。针对西方选举制易滋生政治分赃、委任制易导致任人唯亲的弊端,孙中山主张在“五权宪法”框架下设立独立的考试院,专司人才选拔与任用;同时构建涵盖培养、考核、监察的完整文官制度体系。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推动了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转型。
-摘编自房列曙《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这一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陆良县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A 6.D 7.A 8.B 9.D 10.A 11.B 12.C 13.C 14.A
15.C 16.B
17.(1)相同点:都服务于皇权;都是中央行政制度;职责都有分工,官员共同处理政务。(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点: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较大,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分割;三公九卿中部分设置为皇室服务色彩更浓,三省六部制政务处理更侧重国家事务;三公九卿制政务处理程序相对简单,三省六部制政务处理规范性、程序性更强。(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启示:权力需要合理分工与制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制度建设要注重规范化、程序化,提高行政效能;政治制度应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优化;要平衡好国家治理与服务民众的关系。(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特征:税制不断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时代变迁);税收结构逐步优化(简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断调整;逐步走向体系化,以国家利益化为最大目标。(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因素:国家发展理念的变化;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各阶段税收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8分,答出四点即可)
19.(1)特点:以民间力量为主导;殖民动机多元;侧重地理探险和传教活动;参与力量较多;政府坚持最小干预原则;进行早期贸易接触。(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则:采取双重委任托管原则;间接统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2分)
表现:派遣驻地专员;建立代表委员会;移交或放弃部分殖民地。(4分,答出两点即可)
20.题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2分)
论述: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立足救亡图存与制度革新的时代需求,融合传统政治智慧与西方民主理念,成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转型的理论基石。
在思想层面,孙中山对传统科举制进行批判性继承。他保留科举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内核,同时否定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通过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注入“德才兼备”的标准,明确了官吏“人民公仆”的定位,实现了选官理念从封建等级向民主平等的根本转变。
在制度构建上,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下的考试权独立理论。他指出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主张设立独立于行政权的考试院,通过专业化考试选拔人才,并建立涵盖培养、任用、监察的全流程管理机制。这一设计既避免西方“三权分立”的局限性,又突破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封闭性,推动了文官制度从经验化向制度化迈进。(8分)
综上,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民主共和为导向,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现代公务员制度建设仍具启示意义。(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