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有为”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即不应该做的事绝不能做。文题即文章论题,简洁明了。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16 有为有不为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积累 “笼统”“毅然”“迷途知返” 等常考词语。
理解 “有为” 与 “有不为” 的含义,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重点)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行文思路。(重点)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难点)
新课导入
《元史》中记载了理学家许恒的一个故事,某个炎炎夏雨,许衡外出,看见行人纷纷到路边的一棵梨树下摘梨解渴。他却不去摘。有人问他,如今兵荒马乱的,这棵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徐恒回答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坚守内心的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到底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又不能做呢?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思考的?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被誉为“学界泰斗”。有《季羡林全集》。
作者简介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只有xī一个读音。
读读写写
zhū
èr
kuò
chěnɡ

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cái
闭着眼睛保持身心平衡,以消除疲劳。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lǒnɡ
意为“变节,背叛”。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常用文体。主要用于剖析事例,论述事理,发表意见和提出主张。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其目的是使论点更严密和有说服力。
文体知识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每个人都应为善不为恶。
课文精讲
通读全文,试着梳理: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阐述“有为”与“有不为”的内涵,并 引出其评判标准——善恶。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回扣标题,发出号召。
第二部分(3—7):从善恶的大小之别与大小善和大小恶的 联系两方面对主要观点进行剖析。
整体感知
本文篇幅短小,但思路清晰。请略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并简要分析其行文思路。
引入主题
学习任务单
“有为”与“有不为”的具体内涵
深入论述
善恶有大小之别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呼吁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大小善跟大小恶的联系
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首先,作者从主题“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切入,由“有为”“有不为”的关键——“应该”引出其判断标准——善恶。
最后,作者直陈希望,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
然后,作者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有时候是有联系的的观点,并进一步作了论述。
接着,作者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分别从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选取事例论述了什么是小恶小善、大恶大善,并得出结论。
行文思路:
1.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这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第3段)
有力地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引用古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的话,作为道理论据,
论证过程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第4段)
举出公共汽车上有人给老人、病人让座和有人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两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进行对比,
具体地阐释什么是小善、小恶,通俗易懂。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这里运用了
课文运用了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 “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第5段)
论证了文天祥面对生死抉择时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是“大善”。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以宋代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后的选择为例,
对比论证
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第6段)
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
概括总结了什么是大善、大恶,小善、小恶。
2.试着分析选文 3-6 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引用名言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接着举公交让座的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的现象及从中体现的社会道德;
然后再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尤其是在历史中更能看清;
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归纳总结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恶。
3.第7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析其论证思路。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第7段)
引用俗话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既是道理论证,也是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先提出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这一观点;
接着引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一俗话作为道理论证,来论证观点;最后,列举现实生活中贪污的例子,论述小恶会发展为大恶,阐明 “小恶” 的危害,引起人们对 “小恶” 的重视。
列举现实生活中贪污的例子,事实论证,具体论述小恶会发展为大恶,阐明 “小恶” 的危害,引起人们对 “小恶” 的重视。
1.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应该”是判断“为”与“不为”的核心标准。这里先提出“应该”,引出下文对于这一标准内涵的阐述,进而将这一评判标准归到“善”与“恶”,表明观点,并引出后文的一系列具体论述。
问题探究
2.“大小善”和“大小恶”有什么样的联系?
无论是善行还是恶性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恶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可以逐渐累积成大恶;同样,小善也可以通过持续的积累和坚持,逐渐汇聚成大善。
善与恶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如果个体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主动改正并回归正道,也可能实现从恶向善的转化。
3.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
“恶”,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不离题。因为“有为有不为”的评判标准就是善与恶,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这就是“有为”与“有不为”。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深入阐述“有为”与“有不为”的行为标准——善恶,呼吁大家要为善不为恶,做人做事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解释含义
“有为”: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
“有不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具体论述
板书设计
发出号召
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大小善与大小恶的联系
小善(恶)
大善(恶)
积累


转化
大小善与大小恶的区别
让座事例
(社会)
小善
(利)
小恶
(害)
于处理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文天祥事例
(历史)
大善
(利)
大恶
(害)
于国家,人民,人类发展、前途
历史故事与“有为有不为”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为了国家大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故事展现了什么是“有为”。
屈原的坚守原则
屈原 坚持自己的先进思想和正确的治国方略,即使遭遇流放,他也不放弃理想,这就是“有为”的体现。
许衡的不摘梨
元朝理学家许衡 面对路旁无主的梨树没有摘取,展现了他心中无私的“有不为”精神。
现实中的“有为有不为”
1
见义勇为的故事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在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就是“有为”的真实写照。
2
守信守约的行为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严格守信守约,履行承诺,也是“有不为”的一种体现。
3
环境保护的案例
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保护环境,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有为”。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