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物修复师》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以“文物修复师”为主题,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物修复基本知识,展现其过程与意义,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培养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在之前的美术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础技能,但对于文物修复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较为陌生。教学中需运用直观材料和有趣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鼓励自由表达,突破将文化元素融入创作的难点。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引导学生观察文物修复前后的对比,感受文物的美和修复工作的价值。2. 让学生体会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审美内涵,提高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1. 帮助学生学会用绘画或手工形式表现文物修复的过程和场景。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表现文物特征的能力。创意实践1.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创作出有创意的与文物修复相关的艺术作品。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文化理解1. 让学生了解文物修复的意义,感受文化遗产的价值。2. 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让学生了解文物修复的意义和基本知识。2. 学会用美术形式表现文物修复的过程。3. 感受文物的美和文化价值。难点1. 将文物修复的文化元素自然融入艺术创作中。2.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3. 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提问引导法、实践教学法教具准备文物修复视频、课本、对比图片、彩纸、颜料、黏土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1) 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文物修复的短视频,视频中清晰展示文物修复的过程和意义,如修复师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拼接碎片等场景。(2) 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的细节,如修复师的动作、使用的工具等。(3)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你们知道视频里的人是做什么的吗?”(4)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引导,若学生回答不准确,进一步提示:“他们修复的可不是普通的东西哦,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5) 接着问:“那你们想想他们为什么要修复文物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6) 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用积极的语言回应,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道理”。(7)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物修复师》,强调文物修复师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专家。(8) 再次强调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专注观看视频,观察文物修复过程。2. 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并举手回答。3.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4. 对文物修复工作产生好奇和兴趣。评价任务 视频吸引:☆☆☆问题引导:☆☆☆兴趣激发:☆☆☆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地展示文物修复过程,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引出课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阅读(1)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用温和的语气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读一读关于文物修复师的课文,看看能发现什么。”(2) 带领学生逐句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时,耐心地教学生认读和理解。(3) 阅读完后,提问:“文物修复师修复的是什么呀?”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4)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表扬,如“你读得很认真,回答完全正确”。(5) 接着问:“那他们用什么工具来修复文物呢?”鼓励学生再次从课文中找线索。(6) 当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你能想象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7)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文物修复师修复的是古代珍贵的文物,使用的工具都很精细。(8) 让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加深对文物修复基本知识的印象。 1. 跟随教师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 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从课文中找答案。3. 大胆想象工具的使用方式。4. 再次阅读课文,巩固知识。评价任务 阅读认真:☆☆☆回答准确:☆☆☆想象丰富:☆☆☆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物修复的基本知识。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活动一:过程讲解 重点讲解(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文物修复的主要过程:清洗、拼接、上色等,然后开始详细讲解。(2) 讲解清洗环节时,举例说明清洗的目的是去除文物表面的污垢,保护文物的材质,如用小刷子轻轻刷去陶器表面的灰尘。(3) 对于拼接过程,展示一些拼接工具的图片,解释如何将破碎的文物碎片准确地拼接在一起。(4) 讲到上色时,强调要根据文物原本的颜色进行调配和上色,以恢复其原貌。(5) 展示文物修复前后的对比图片,如陶器、壁画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修复的效果。(6) 指着图片问学生:“你们看,修复后的文物是不是和之前大不一样了?感觉怎么样?”(7) 组织学生讨论文物修复师工作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8) 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文物修复师让文物重新焕发光彩,传承了文化。 1. 认真听讲,理解文物修复的过程。2. 观察对比图片,感受修复效果。3. 积极参与讨论,发表对修复工作意义的看法。4. 倾听教师总结,加深对工作意义的理解。评价任务 理解过程:☆☆☆感受效果:☆☆☆讨论积极:☆☆☆设计意图 详细讲解文物修复过程,结合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化保护的认识。艺术创作 活动二:创作引导 材料提供(1) 教师将彩纸、颜料、黏土等多种创作材料摆放在教室的展示区,让学生可以清楚看到。(2) 向学生介绍这些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彩纸可以折叠、剪贴,颜料可以涂抹、渲染等。(3)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创作与文物修复相关的作品,可以画一幅文物修复的场景,或用黏土制作修复中的文物。(4) 对于学生的创作想法给予肯定和支持,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大胆去做吧”。(5) 学生开始创作后,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6)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启发,如“你可以参考一下课本上的图片,看看怎么表现文物的形状”。(7)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提醒注意色彩搭配和整体布局。(8) 对于有独特创意的学生,及时在全班进行表扬,激发其他学生的创作热情。 1. 观察材料,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2. 确定创作主题和想法,开始创作。3. 遇到困难时向教师请教。4. 发挥创意,努力完成作品。评价任务 材料选择:☆☆☆创意表现:☆☆☆创作投入:☆☆☆设计意图 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创作,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创作。作品展示与评价 活动三:展示评价 分组展示(1)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作品。(2) 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创作思路,如为什么选择这个文物进行创作、表现了怎样的修复场景等。(3) 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鼓励他们在听完介绍后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4)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从创意、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5) 对于创意独特的作品给予高度表扬,如“这个作品的创意太厉害了,让人眼前一亮”。(6) 对于表现手法有特色的作品,分析其优点并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如“这幅画的线条运用得很流畅,把文物的质感表现得很好”。(7) 最后提问:“通过今天的课,你们对文物修复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8) 教师总结学生的评价和回答,再次强调文物修复的意义和价值。 1. 推选代表展示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2. 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介绍和评价。3. 积极参与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4. 思考并回答对文物修复师的新认识。评价任务 展示清晰:☆☆☆评价客观:☆☆☆收获总结:☆☆☆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相互学习,增强对文物修复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总结 总结回顾(1) 教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 带领学生回顾文物修复的基本知识、过程和意义。(3) 强调文物修复师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让我们能看到历史的瑰宝。(4) 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积极表现和优秀作品,如“大家今天都表现得很棒,创作了很多有创意的作品”。(5) 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文物修复的知识,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6) 提醒学生要爱护文物,增强文化保护意识。(7) 布置课后小任务,如让学生回家给家人介绍文物修复的知识。(8) 最后,再次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宣布下课。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内容。2. 倾听教师表扬和鼓励的话语。3. 记住课后了解文物修复知识的任务。4. 表示会爱护文物,增强保护意识。评价任务 回顾清晰:☆☆☆鼓励有效:☆☆☆任务明确:☆☆☆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调文物修复的意义,增强文化保护意识。鼓励学生课后学习,拓展知识面,延续学习热情。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用绘画的形式再次表现一个文物修复的场景,要求色彩丰富、画面清晰。2. 制作一张关于文物保护的手抄报,收集一些文物保护的小知识写在手抄报上。3. 给家人讲述一件你印象深刻的文物修复故事。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小型的文物模型,并模拟修复过程。2. 查找资料,了解一种特定文物(如青铜器、瓷器)的修复方法和历史背景。3. 与同学合作,创作一个关于文物修复的小剧本,并进行表演。板书设计《文物修复师》一、文物修复意义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二、修复过程清洗、拼接、上色三、艺术创作绘画、手工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导入环节通过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2. 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材料和生动讲解,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物修复的基本知识和过程。3. 艺术创作环节学生参与度高,发挥了创意,创作出了许多有特色的作品。不足之处1. 在引导学生将文物修复文化元素融入创作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优化。2. 作品评价环节时间有限,对每个学生作品的评价不够深入和全面。3. 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个别辅导还不够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