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第38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复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01考点1 荒漠化问题02考点2 水土流失问题03考点3 土地退化问题04考点4 其他生态脆弱问题考点1荒漠化问题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形成机制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危害主要危害 基本内容造成经济损失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面临土地丧失 全国荒漠化面积有26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以上生态问题严重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引发饥荒问题 荒漠化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遵守一个方针,避免一种现象,采取四项措施。1.(4分)[经典真题·浙江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级行政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省级行政区 人口(10 人) 耕地面积 (10 hm ) 人均粮食产量(kg)甘肃 2647 5 377.0 440青海 608 590.1 174宁夏 695 1 289.9 54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荒漠化[答案]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解析] 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当地居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植被的防风固沙功能不断削弱,地表裸露;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同时流水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剧荒漠化现象。考点2水土流失问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要素 特性及表现 特性 表现土壤 特殊性 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遇水崩解降水 不均匀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地形 崎岖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植被 覆盖少 地表易受雨水、风力直接侵蚀(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类活动 结果农业 轮荒制度 使原来的林草植被被破坏过度放牧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工矿业 露天开矿 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其他生产、生活活 动 建窑洞、修路、建 水利设施 破坏植被,扰动土层②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生活燃料问题)、历史原因(营造宫殿、战争等)、毁林开荒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水土流失会使土壤中营养成分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2)加剧沟壑发展,使地表支离破碎,不利于交通及城镇建设。(3)淤积江河湖泊,加剧洪涝灾害。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下游形成地上河,增加防洪压力。(4)黄土高原地形起伏更大,遇到暴雨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交通线和城市安全。(5)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地日益贫瘠,保水能力下降,干旱灾害频发。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图所示。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据此完成2~3题。2.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①逐渐分散 ②内部聚集 ③均匀分布 ④零散分布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解析] “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说明该地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黄土塬先边缘崩解,再整体逐渐崩解,最后崩解为零散的残塬体;故聚落为适应变化,演变过程为均匀分布→内部聚集→逐渐分散→零散分布。B正确。3.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 )A.沟头加固防护 B.沟道径流调控 C.塬面水沙集蓄 D.塬面植被恢复[解析] 由图可知,大塬到残塬的演化,关键是沟谷的切割,要遏制这种趋势,最有效的措施是遏制沟谷的溯源侵蚀,做好沟头防护,防治水土流失,使沟谷不再加长变深,选A。√考点3土地退化问题1.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特点及治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地退化特征,防治措施也不同。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分析土地退化既有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整治措施应当针对问题,因地制宜。(1)自然原因——干旱(2)人为原因及治理措施[2024·浙江金丽衢模拟] 通常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差的耕地会先遭到弃耕,而青藏高原出现了“逆向弃耕”现象,即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弃耕率反而较大。“逆向弃耕”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的错配,加剧了人地矛盾。完成4~5题。4.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出现“逆向弃耕”的原因是( )A.常住人口密度小 B.耕地生产效率低C.农业依赖程度高 D.对外开放程度高√[解析]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是人口密度较大、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较高,A、B错;如果对农业依赖程度高,应该对耕地的需求更高,不会造成弃耕,C错;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是较为发达的地区,因对外开放程度高,导致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从而出现“逆向弃耕”现象,D正确。5.下列整治“逆向弃耕”现象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迁入大量人口 B.修复生态环境 C.发展特色农业 D.改善耕作条件[解析] 出现“逆向弃耕”的原因之一是农民从耕地上获得的收益过低,所以整治“逆向弃耕”的最佳措施应该是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收益,C正确。√考点4其他生态脆弱问题1.生态问题成因类试题答题方向 答题术语土壤次生盐 渍化 自然原因 地势低平、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表层土壤疏松人为原因 不合理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森林火灾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答题方向 答题术语生物多样性 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续表)2.生态问题治理措施类答题术语答题 方向 答题术语工程 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生物 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等答题 方向 答题术语技术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续表)答题 方向 答题术语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等(续表)答题 方向 答题术语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加大资金、劳动力投入,调整城市规划或发展旅游,等等环保 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等(续表)6.(9分)[2024—2025·浙江金华阶段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牛田洋围位于汕头湾内,曾是一片海滩,潮涨时淹没,潮退时露出。20世纪60年代初,当地围垦造田约13.33平方千米,用以种植水稻。该区域采用“三耕五耙、七排八灌”的耕作法,采取放淡水冲咸、选良种抗咸、挖深沟排咸的科学方法,很快将土壤含盐量由16‰以上降至3‰以下。1992年牛田洋围垦区部分退田还渔,改造成海产养殖基地。材料二 2018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当地建设了牛田洋大堤外围滩涂种植红树林项目。图甲为牛田洋围的区位图,图乙为牛田洋围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的功能分区图。(1)简析牛田洋围垦区盐碱治理快速取得成效的原因。(4分)[答案] 位于内海湾,仅有狭窄水道与南海相通,降水量大,入海径流量大,盐度低;合理的灌排和翻耕。[解析] 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内海湾,仅有狭窄水道与南海相通,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入海径流量大,通过径流的稀释作用,盐度降低;由“该区域采用‘三耕五耙、七排八灌’的耕作法,采取放淡水冲咸、选良种抗咸、挖深沟排咸的科学方法,很快将土壤含盐量由16‰以上降至3‰以下”可知,牛田洋围垦区通过合理的灌排和翻耕,使盐碱治理快速取得成效。(2)1992年后,当地在牛田洋围的南部区域退田还渔并建设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做出合理解释。(5分)[答案] 南部海拔较低,与牛田洋相通,易受海水影响;退田还渔顺应当地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洪涝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生态效益,提高了农业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解析] 由河流流向可知,该区域南部海拔较低,与牛田洋相通,南部地区易受海水影响,不利于发展种植业;退田还渔顺应当地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洪涝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农业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并提高了生态效益。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