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A
中医养生这样细致入:的考虑。
无论是根据身体体质来调苏,还是注重调摄精神,养生的本质都是为了使自身达到一种
绝密★启用前
平街和请的状态。而西方体育养生则更阅重于追求健美的形体,孩调物质形态的重要性,其
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至在某种程度上将养生和使康等同于形体的健美。然而,这种观念可能乎致对徙康与洗病之


向的亚使康状态的忽视。
注意事项:
(节选自刘子宁等(中西医养生价值观对比研究》)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
材料三: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恩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个体的一切生命运行规律都要遵从自然和社会规律,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顺从大自然和人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这是中医养生文化的第一要义,也是身体获得健康和快乐的前提。《素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客题卡交回。
向·上古天真论》中认为“形与神俱”才能终其天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此外
一、阅读(72分)
胎息法、顺时养形羽神法等养生方法无不是倍导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但中医养生文化讲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顺应自然,不单单是顺应大自然,还包括瓶应人类社会。《黄帝内经》要求“上合于天,下合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地,中合于人事”。
材料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使康养生理念及其实戏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
中医学自古以来也张调对心神的研究,重祝心理养生(注重保护心理健康)。黄帝内经中
宝,凝聚者中回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
对心理使康问题也曾有类似的论递,如“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心安而不识”等内容就体现了心身
就,为增进人民使康作出了重要贡战。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新华,守正创新,加快推
统一的生体观。这一原則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徙康观相一政,其棋心思想就是拉制欲塑,保持
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
淡泊平静的心态,让内心实现真正的轻松自由,这便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状态。这个概念与现代
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璃的独特优势和
心理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就过:“每一个神经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欲望。”现
作用,为莛设使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作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亚。
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欲望与压力和焦意有者显著相关,带洛姆认为焦虑来自于“可怕的自由”,人
(节选自习近平主席2019年10月24日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批示)
的精神世界不受任何约来,可谓拥有近乎可怕的自由,狱望也就无穷无尽。
材料二:
在饮食养生方而,东西方存在明显差异。东方养生将饮食视为一个整体,注重饮和食的
中医养生讲求保持内心的宁静,对持生活事件,哪怕是诸如吃饭洗狀这类橙小的日常事
搭配与平街,追求食物的性味归经与身体的协调。相比之下,西方养生更领向于把食物缩小
件,都要保持者庄重正式的心态,微到全情投入,认真峡重。其原理就是当个体全身心投入做
到微观层面,成立了营养学这门学科来深入研究。西方注重对食物成分的精确分析,如碳水
一件事的时候,所有引起焦虑、压力感等负面情斯的事件都会被抛诸脑后,不知不觉间心情会
化合物、蛋白质、脂脑、雄生素、矿物质等的含量与配比,力求道过精确的营养成分输入,为机
变得平静,达到了涵养精神的目的。认知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的资源限制理论认为,一定时
体提供所需的营养,从而实现度好的使康输出。
何内个体大脑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度的。
在运动与精神调养方面,东西方养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方养生强调以“静”养形
神,注重精神内守和道施修养,认为通过内心的宁静与调摄,可以达到身心的和带统一,实现
街量个体身心使康很重要的一点號是其是否能经常性地保持快乐的心情。中医养生学
“性命双修”的境界;而西方养生則更注重以“动”为主,發调通过身体的缏冻来塑造强使的形
鼓励逃寻快乐,在生活中发抵乐越。中医养生倡导的“以自得为功”,北是要个体把培养和保
体,追求力量与美的展现,崇尚体能和形体的优势,往往通过精确的训餘来起趋身体的极限。
持这种自得当作获得内心平静和快乐的最有效途径。以自得之心处世,生活中的每时每剥、
在睡眠养生方面,中医养生有共独特之处。中医养生不仅关注睡眠的时间,还包括起卧
每事每物无不充满乐趣,从而达到保持长久身心使康的状态。现代心理学也不乏对“恬价”
时间以及睡眠姿势等细节,并且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微出相应的调些。例如,春夏季节适宜
的追求,马斯洛在其专著《人性能达的彼岸》中提出快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占有式快乐,另
晓睡早起,秋季則应平睡平起,而冬季期宜平睡晚起。中匠还会根据个人体质的差异来调养
一种是存在式快乐。
睡眠,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相比之下,西方养生对于睡眠的建汉则相对较为笼统,并没有像
(节选自王挺等(中医养生文化的心理学思想探折))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A 项把东西方特点说反了 ;C项"完全一致"错误;D项表述在材料
中未提及。)
2.(3分)C
3.(3分)C(原文用 “可能导致”,选项将其表述为一种必然关联。)
4.(4分)
①引用论证:引用《黄帝内经》“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恬淡虚
无,精神内守”等经典论述,增强中医养生与心理学关联的权威性。
②对比论证:将中医“顺应自然”与西方“重形体”对比,突出中医整体观;将
“恬淡虚无”与弗洛姆“神经症理论”对比,说明心理调适的共性。
③举例论证:以“胎息法、顺时养形调神法”为例,具体说明中医顺应自然的实
践;以“吃饭洗漱全情投入”为例,阐释“执敬涵养”的可行性。(每点 2分,
能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分)
5.(6分)答案示例:
①控制欲望,保持淡泊平静:林黛玉性格敏感多疑,情感细腻且较为悲观。她应
控制对贾宝玉的情感执着,保持淡泊平静的心态,减少内心的焦虑和压力。
②顺时调养,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时间:林黛玉应顺应四季变化调整作息和生活
习惯,避免伤春“葬花”和书写《秋窗风雨夕》之类悲秋的诗歌。在春夏季节,
可适当晚睡早起,多到户外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③适度运动,放松身心:林黛玉身体较为虚弱,可以进行一些轻柔的运动来增强
体质。比如每天在大观园中散步或参加芒种时节姊妹们的放风筝活动,呼吸新鲜
空气,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
④均衡饮食,注重营养搭配:林黛玉“病若西子”的体质不适合螃蟹宴、烤鹿肉
宴和饮酒,应遵循东方养生的以清淡为主的饮食理念,但也要注重蛋白质和多种
营养的摄取。保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每点 2分。每点中养生建议概括符合材料内容给 1分,能够依据林黛玉性格特
点、身体状况、生活方式或相关情节给 1分。)
6.(3分)D(A 咬他的灵魂”是拟物而非夸张,表现看客的压迫感;“恐惧”不
准确,阿 Q 此时更多是麻木而非恐惧;B吴妈不是有意忽略,也没有对阿 Q充满
同情;C 掌柜的叹息仅针对未收回的酒钱,并无真正的悲痛或同情。)
7.(3分)A(最后一段不是阿 Q一人的限知视角。)
8.(6分)
(1)描写视角的差异及效果
(鲁迅)采用全知视角,通过阿 Q 的心理活动(如“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
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和旁观者的冷漠反应(如“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喝
采”),冷静揭露国民的麻木与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陈白尘)以戏剧形式呈现,通过舞台动作(如阿 Q“伸长脖子叫喊”)、
观众反应(“轰叫一声‘噢’”),以及解说词的补充,将阿 Q 的恐惧与看客的
狂欢直观化。
效果上,鲁迅的客观叙述强化了批判性,凸显了悲剧的深刻性。戏剧化的夸
张和现场感增强了讽刺力度,使荒诞感更鲜明。
(2)描写手法的差异及效果文本一淡化行刑过程,聚焦阿 Q 死前的心理变化
(如羞愧未唱戏、幻想“二十年后再是一条好汉”),通过心理描写突出其
精神胜利法的彻底失败。
文本二运用场面描写详细展现行刑场景(如“一声枪响”“看客骚动”),
并通过酒客的对话语言描写(七斤评价“没唱一句戏”)强化看客的愚昧。
效果上,鲁迅的留白手法引发读者对阿 Q 命运的反思。陈白尘话剧则直接呈
现群体麻木,强化戏剧冲突。
(3)象征手法的差异及效果
文本一中“眼睛们连成一气咬他的灵魂”象征社会对个体的吞噬。鲁迅的描
写,重在心理深度与社会批判文本二用“千万双眼睛逼来”的舞台意象,具有视
觉冲击力,具象的压迫感。效果上,鲁迅含蓄而深刻。陈白尘则通过戏剧化手法
强化表演性与荒诞感。
(可选择任一角度,若有其他角度合理亦可酌情给分。结合鲁迅文本内容分析 2
分,结合陈白尘文本内容分析 2分,效果分析 2分)
9.(6分)
(1)延续主题,深化批判(2 分):
解说词中“阿 Q还是有后代的,至今不绝”,直接呼应鲁迅原作对国民劣根
性的批判,暗示阿 Q精神并未随其死亡消失,反而在未庄(如看客、酒客)和小
D身上延续。通过“后代子孙”的隐喻,强化了“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性,与鲁
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意图一致。
(2)角色呼应,强化悲剧性(2分):
小 D的言行(“阿 Q哥还是一条好汉”)和神态“更像阿 Q”,表明底层民
众仍在重复阿 Q 的麻木,凸显个体觉醒的艰难。小 D作为新“阿 Q”的象征,揭
示了社会变革的虚妄,深化了原著的悲剧内核。
(3)打破舞台幻觉,引发反思(2分):
解说词以旁观者的口吻介入剧情,打破观众沉浸感,迫使人们跳出剧情思考
现实,符合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目的。这种间离手法增强了
批判力度,绝非“蛇足”,而是对原著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每点 2分,学生能够紧扣文本与主题,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
分。)
10.(3 分)BEG
11.(3 分)C(A项“为”读作“wèi”表示目的;B项“仓廪”专为灾荒之年,
“专为”错误;D项,第一个“焉”是助词。)
12.(3 分)C(C项从“愚以为桓公、管仲救父祖之斗而私其财,以为子舍之藏
者也。故周虽小振,而齐亦浸强矣,夫岂诚心恻怛而救之哉!孟子不与管仲,或
以是尔。”可知,朱熹认为管仲有私心,并且推测孟子“不与管仲”也是因为这
样。)
13.(共 8分,每句 4分)
(1)懂得给予是为了获取,这是治理国家的宝贵原则。(与、取、判断句、各
1分,大意 1分)
(2)圣人称赞大夫辅佐霸业的功绩,这种功绩传遍天下并且流传到后代。(称、
被、而各 1分,大意 1分)
14.(3 分)
(1)功绩层面的“仁”:孔子“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使天下安定;李
梦阳认为他“匡一时而后之人且利赖焉”,这都是强调管仲的功绩,“仁者之功”
的体现。(2)道德层面的“仁”:孔子批评管仲“器小”,因为他“有三归,反
坫”;朱熹指出管仲虽有“仁者之功”,但其动机并非完全出于“诚心恻怛”,
而是带有私心。
(3)动机层面的“仁”:
朱熹提到管仲“救父祖之斗而私其财”,说明管仲的行为动机并非完全出
于公心,而是带有私利。李梦阳提到子贡质疑管仲“未仁”,是因为管仲的行
为动机不够纯粹。
(每点能够简要概括即可得 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5.(3 分)A(“愁”字虽符合音韵特点,但是不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征,“愁”
字与前文意境也大相径庭。原文为“柔”。)
16.(6 分)
(1)表现手法上,“一鸟不鸣山更幽”采用静态描写,以“不鸣”凸显山的绝
对静谧。“鸟鸣山更幽”运用动态描写,以鸟鸣的动态反衬山的宁静,动静结
合。(2)意境营造上,王安石营造空灵静谧的意境,诗人独坐茅檐,隔绝外界喧
嚣,体现超脱尘世的美感。王籍营造生机与宁静兼具的意境,鸟鸣打破寂静,却
更显宁静,充满自然活力。
(3)情感表达上,王安石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欣赏,向往并满足于这种
宁静生活。王籍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羁旅生活的倦怠,鸟鸣象征自然的召
唤,渴望回归自然。
(每点 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6 分)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每空 1分)
18.(3 分)D(A选项:“方法”虽然与“方式”意思相近,但“方法”更侧重
于具体的步骤或技巧,而“方式”更强调整体的行为模式或途径。两者在语义上
略有区别,因此 A选项不完全相同。B 选项:“态度”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思想
的倾向,它更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或行为表现,而不是一种行为模式或途
径。因此与“方式”的词意不相同。C 选项:“性能”是指某物的性能或功能,
它与“方式”在语义上完全不同。性能强调的是事物的特性,而方式强调的是行
为模式。“模式”表示一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方法,与“方式”在语义上非常接
近,都强调的是行为或做事的模式或途径。)
19.(3 分)①歧义 ② 严谨 ③简洁(每空 1分)
20.(3 分)①但是 ②假设/如果 ③将/就/那么 (每空 1分)
21.(3 分)A
22.(6 分)答案示例:
学术类语言例①:水由氢氧元素构成,具有高比热容、表面张力及氢键缔合特
性,
是生物代谢与地球水循环的核心介质。例②: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
成的无色无味的液体,是生命的重要组织成分。
文学类语言例①:水是大地跳动的脉搏,以液态的呢喃浸润生命,以固态的沉默
守护寒冬,以气态的飘逸触碰云端。例②:水既是镜中倒影的哲思,亦是江河奔
涌的诗行,承载着时间的涟漪与灵魂的澄明。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
(每一类描述 3 分。)
23.作文(60 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材料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又
说: “管仲不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
的力量。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
“管仲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办事人员也不兼任,怎么能算节俭
呢?”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仪吗?”孔子回答:“国君在宫门前立照壁,
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照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国君时在堂上设置放空酒杯的土
台,管仲宴客也设置同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材
料二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边的便利条件,流通货物,积聚
财富,使国家富强,顺应民情,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粮仓充实了,百姓
才会懂得礼仪;衣食充足了,百姓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居上位者遵守法度,六
亲才会和睦团结。如果礼义廉耻这四种维系国家的道德不弘扬,国家就会灭亡。
下达命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顺应民心。”因此他的政令浅显易懂且易于执行。
百姓想要的,就因势给予;百姓反对的,就顺势废除。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把灾祸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轻重缓
急的权衡,谨慎地把握各种事物的平衡。齐桓公因少姬背离自己而发怒,向南攻
打蔡国,管仲趁机攻打楚国,指责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是向
北征伐山戎,管仲却借此让燕国恢复了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
想背弃与曹沫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履行盟约,使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懂
得给予就是为了更好地获取,这是为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可与公室相比,他有三归台、反坫等设施,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
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依然遵循他的政治措施,长期在诸侯中保持强盛。一百多
年后,齐国又出了晏子。
材料三
孔子对于管仲,肯定他的功绩,却认为他的器量狭小。邵康节也认为春秋五
霸是功之首、罪之魁。能理解这一点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论齐桓公、管仲的事
情。孔子说“如其仁”,是因为当时周王室衰微,中原地区衰落,周边少数民族
横行,诸侯的功绩没有谁能比得上管仲,所以认可他有仁者之功。这也不过是说
他在当时的人中算是比较好的罢了。至于谈到学者在树立心志、追求道义时,应
有远大的志向和格局,自然会有定论,难道是说只要像管仲那样就够了?曾西以
与管仲相比为耻,也是有原因的。我认为齐桓公、管仲不过是为了争得父祖之间
的纷争利益,把齐国当作他们私人的仓库。所以周王室虽然稍有振兴,但齐国也
逐渐强大起来,这难道是出于对天下百姓的真心怜悯和拯救吗?孟子不认可管
仲,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材料四圣人称赞管仲作为大夫辅佐霸主的功绩,是因为这种功绩惠及天下并
泽被后世。《春秋》也记载了管仲的功绩,可见春秋时期是不能没有管仲
的。他挽救了当时的局势,也为后人带来了利益,这难道不是仁者的功绩
吗?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记载他的功绩的原因。想来管仲是理解子贡的意思
的,大概是想说:为天下而死容易,但成就天下的事业却很难。子贡怀疑管
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不够仁德,但他哪里知道管仲凭借他的君主称霸,所成就
的功业是如此巨大呢。
凭借管仲的功绩,人们至今仍在不断地享受他的恩惠。直到现在,在长江汉
水流域,人们仍然感慨着那些最繁荣的往事,歌颂管仲的功绩而不衰。我正庆幸
齐桓公能得到这样一位贤相,从而平定了天下,使后世得以依赖,又怎么能因为
他的相位而有所怀疑呢?确实,管仲虽然没有仁人的品德,但实际上却有仁人的
功绩。赐呀,怎么能过分地指责他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