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暑假预习讲义【知识点梳理】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例如,人说话时,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鼓面在振动发出声音;拨动琴弦,琴弦振动产生声音等。(2)注意区分“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和“振动停止,声音传播停止”,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出新的声音,但已经产生的声音还会继续传播。二、声音的传播1.传播介质:(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例如,我们能听到在空气中传播的说话声;在水中也能传播声音,如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指令,这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敲击桌面另一头传来的声音,表明固体也能传声。(2)真空不能传声。在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发现听到的闹钟声音越来越小,当玻璃罩内接近真空时,几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就证明了真空不能传声。2.声速:(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2)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例如,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快,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又比在空气中快。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比如,在空气中,温度升高时,声速会相应增大。三、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2.回声产生的条件及应用:(1)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如果小于0.1s,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2)在一些建筑设计中,比如音乐厅,要合理利用回声来增强音效;而在一些需要避免回声干扰的场合,如会议室等,则要采取措施减少回声的影响。在测量距离方面,已知声速和听到回声与发出声音的时间间隔,可以利用公式(其中为距离,为声速,为时间)来计算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注意这里时间是听到回声与发出声音时间间隔的一半,因为声音从人到障碍物再反射回来)。【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C.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下列各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A.被撞钟柱撞击后的铜钟 B.放在桌子上的口琴C.空中“嗡嗡”飞行的蜜蜂 D.树枝上“啾啾”鸣叫的小鸟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个现象说明了( )A.水可以传播声音 B.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C.固体能够传声 D.液体也可以成为声源4.在下列物体中,声音能传播的是( )A.铁管 B.水 C.空气 D.以上都是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小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km/hC.笛子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6.有一段长为180 m的装满水的铁管,请你根据表1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击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 s)( )表1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介质 声速/(m·s-1)空气(15℃) 340水(常温) 1500铜(棒) 3750铁(棒) 5200A.1次 B.2次 C.3次 D.4次7.学校有一个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和(如图),小华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丙和丁 D.乙和丁8.人能分清原声和回声,则其时间间隔应大于0.1 s.那么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人离高墙的距离至少应该( )A.大于17 m B.小于17 m C.大于34 m D.小于34 m二、填空题9.声音由物体的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在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 。10.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振动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11.如图所示,小丽与小明选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距离的轻声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1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中,把发声的闹铃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不断抽气,听到的铃声 。由此推测,当玻璃罩内达到真空状态时,将 。研究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13.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实验中,巧妙的利用纸屑将扬声器的微小变化进行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易于观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中传播。14.人耳能区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 s,有一段中空的塑钢管,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塑钢管时,将耳朵贴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听到了两次响声,她最后听到的是从 (填“空气中”或“塑钢管中”)传来的响声,塑钢管至少应为 m。(空气中声速v1=340 m/s,塑钢管中声速v2=1 700 m/s)三、简答题15.如图所示,当敲击右边的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上的泡沫小球会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若把该装置搬到月球上实验,小球不会弹起,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16.中国除夕夜里,小明看到夜空中的烟花,但过了2s,小明才听到烟花声,请问该烟花距离小明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因为光速比声速快得多,所以忽略光的影响)参考答案1.D2.B3.B4.D5.C6.B7.A8.A9.振动;介质;340m/s10.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真空不能传播声音11.固体12.越来越小;听不到铃声;介质13.振动;转换法;液体14.空气中;42.515.解:①当敲击右边的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声,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引起左边音叉振动,泡沫小球会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②若把该装置搬到月球上实验,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属于真空,声音无法传播,不会引起左边的音叉振动,小球不会弹起,这个现象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6.光速较快,传过来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只考虑声音传来的时间,从看到烟花到听见烟花声的时间近似等于声音传播的时间,则烟花处与小明的距离约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