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7页,第11卷7至8页。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请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大麦、小麦最早出现在西亚,水稻、粟和大豆最早出现在中国,甘薯、玉米则最早出现在中南美洲。据此可知A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兴起 B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C农业是文明诞生最显著的标志 D.早期人类文明已出现农耕分工2.下图为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中的滑石印章,制作于公元前 2500年左右,雕刻着类似独角兽的牛的图案和一些文字符号,用于在粘土或封蜡上盖印。历史学家认为它用于签署文件、标注身份和货物归属。此类印章A其文字符号奠定楔形文字的基础 B.可佐证当地存在私有制C是雅利安人建立国家的实物史料 D.证明牛耕已被广泛使用3.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4.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发展具有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5.《后汉书》载,甘英使大秦,(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伊朗高原古代国家)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郡)徼外(边境)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甘英奉张骞之命而出使大秦 B.古罗马有与汉朝直接联系的意愿C汉朝和古罗马开辟丝绸之路 D.安息完全阻断东西方贸易的通道6.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所说的“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A.教权削弱和王权极大加强 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C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7.阿拉伯帝国早期的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9-14世纪,帝国出现了苏莱曼、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人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亚洲及东非地区。这根源于阿拉伯帝国A.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 B地跨三洲的辽阔疆域C境内多元文明的交融 D较为发达的转运贸易8.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他们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形成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的帝国,世界遗产马丘比丘在悬崖峭壁之上述说着它昔日的辉煌。该文明A.建立起官僚体系 B.发明了“浮动园地”C园艺业十分发达 D知道“零”的概念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C意在提高资本家地位 D.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10.《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A.海上贸易发展 B.商品价格上涨C经营方式变革 D.商路中心转移11.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B.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D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12.14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贵妇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有时间的人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就失去了时间。”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说:“谁更善于使用时间,谁就能战胜别人。”这反映出当时A教皇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B.“因信称义”受到普遍尊崇C世俗追求冲击宗教观念 D.“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人数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但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方法不包括印第安人,南方各州黑人奴隶则按五分之三人口折算。据此可知该宪法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C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D未结束美国被殖民的现实14.在实行等级制度的西方社会中,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贵族领主、城市新贵、城市市民、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基本权利皆有区别。下列各项中,从法律制度上对此做出根本性否定的是A.《大宪章》 B.《权利法案》C.《查士丁尼法典》 D.《人权宣言》15.经济史学家斯文·贝克特说:“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使其有能力在经济、法律、行政管理、基础设施和军事方面所向披靡,穿透它所想波及的领地,英国的工业化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此论断强调英国A.面临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 B.已经是世界头号殖民国家C工业革命兴起的政治前提 D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进行16.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1816年说:“在我的新纳克的工厂里,大约由2000个年轻人和成年人管理的机械动力和操作....现在完成的工作量,在60年前需要由苏格兰的全部工业人口来完成。”他意在阐明A.技术进步的威力 B.社会主义运动的必要性C社会平等的重要 D.工人阶级强大的改造力17.1894年,美国记者劳埃德在《财富与国民的对立》中指出,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便消除竞争。他还称“自由创造富裕,但富裕毁灭自由”。这反映了美国A.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C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D.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18.下图所示为“卢德分子”破坏工厂机器的场景。由此可见,卢德运动时期A.机器生产是工人苦难的根源 B.无产阶级政治觉悟提高C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暴力斗争鲜有群众支持19.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写道:“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的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提到:“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A.借鉴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 B.推动国际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C指导了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 D基于从事实出发的科学研究立场20.《资本论》在欧洲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其科学性和经典性举世公认。但是在第二版出版时,马克思仍对某些地方进行了修改。这可以说明A.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B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家剥削秘密C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D.《资本论》得到全世界无产者公认21.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所应该做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19世纪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A.并未引发政治经济结构变动 B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反动势力C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D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22.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单位:个)1870-1879 201880-1889 311890-1899 611900-1904 108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 B.旧有国际秩序崩溃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D.西方各国矛盾激化23.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24.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也有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领导的。深层次上说明这些国家A.反殖民统治斗争形式多样 B.彻底摆脱西方殖民统治C民族革命出现各阶层联合 D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各异25.上图所示军事行动标志着A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B.太平洋战争爆发C苏联宣布对日本作战 D.日本无条件投降26.下图是一幅冷战时期的政治漫画。该漫画传递的主要信息是A.美苏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C美苏两国关系趋于缓和 D.美苏在冷战中保持克制与妥协27.1945年12月至1949年,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令,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铁路、电力、煤气、电报及无线通讯8个部门收归国有。到1951年,英国工业的20%划归了“公共部门”。英国的这一系列举措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延续了自由放任的政策C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 D.直接导致“滞胀”现象28.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对此曾有这样的表述:变革“在波兰用了10年,在匈牙利用了10个月,在民主德国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巨大 B.戈尔巴乔夫放弃对东欧的支持C东欧剧变发生的时间短、速度快 D.东欧国家各种矛盾的长期积累29.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时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这说明了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C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国际经济旧秩序已瓦解30.20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 B.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C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 D.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第11卷本卷共3题,共40分。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马克思在1857-1858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论述的理解,并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2分)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里,中国曾丧失了三次发展的重大机遇。第一次是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转移的机遇。-《回眸世界300年展望中国新世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各一例,并分别说明它们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广泛利用。(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里,中国每一次丧失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以史为鉴,联系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谈谈你的感想。(10分)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演说词材料三世界新秩序-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过程并谈谈你的认识。(14分)河北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I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B C C B B D A B C B C A D C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B C D A C D B D B D A D C A11卷共3题,共40分。31.(12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人类历史)是逐渐形成的。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指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横向发展指人类历史从原始的、相对孤立与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辅相成,前者推动后者发展,后者的发展对前者也具有反作用。(6分)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节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发展,越来越使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人们越来越从全球的视角而不是以某个地区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历史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因此,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存在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6分)32.(14分)(1)第一次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石油。(或发电机、电动机,电力)(4分)(2)原因:第一次是由于自大与封闭(闭关锁国);第二次是由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第三次是由于出现“左”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6分)感想:经济全球化趋势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4分,言之成理即可)33.(14分)过程: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发生了动摇。第二次是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美苏两国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第三次是两极格局解体,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发展趋势。(9分)认识:国际关系格局不断演变是历史的常态,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当下,国际关系格局演变正在加速推进当中,只有大国间的理性协调和国际机制的合理改革才能确保格局演变顺利发展;而以合作为主线仍然是当前国际关系格局的大概率发展方向。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5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