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法治社会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法治社会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框 法治国家
第二框 法治政府
第三框 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
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可和接受国家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建设法治社会。
科学精神: 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特征、措施和意义。
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
本讲内容
一 法治社会的内涵
二 法治社会的特征
三 建设法治社会
四 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和重点,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先导和示范。在我国,各级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职责,是制定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重要主体,是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感受公平正义最直接的国家机关。人民群众对法治国家的认识和评价,很多来自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主体工程和重点任务,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法治国家基本建成的主要标志。建设法治政府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直接决定法治社会建设的速度和成效。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依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筑牢法治社会根基。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根基在民众。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只有全面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才能夯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
----《人民日报》
在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专家点评)
法治国家(目标)
法治政府(主体)
法治社会(基础、前提)
一体建设
法治中国
思想基础
社会基础
群众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法治社会的内涵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法治社会的特征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
遵法:就是遵守法律,可以是被动性,也可以是主动性的。是伦理学上所讲的一种“他律”。
尊法:即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它是一种“自律”,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十八届四中全会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卢梭【法国】
2.法治社会的特征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守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1.老李孩子的眼睛在学校受到了伤害,导致视力严重下降。他不走司法程序,一味地想“私了”,毫无依据地要求学校赔偿36万,还不断在学校门口拉横幅,大吵大闹。教育局建议老李走司法程序。原因是直接向学校索赔,不走司法程序,就是学校想赔偿,这钱都没法出。没有依据的支出,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如果走司法程序,学校凭判决书进行理赔,才合理合法。
解决问题,不能只想怎么做对自己“有利”,还必须想到怎么做自己才“有理”。“有理”才应该“有利”。无理还想不择手段地获利,那就是无理取闹。不走正规渠道,信私不信公,信访不信法,首先提出巨额赔偿,当得不到满足时便走上访之路,当上访也无济于事之时,便以“一死了之”相威胁,制造舆情博得人们同情。老李把一件普通的民事纠纷,弄得沸沸扬扬。整个过程,酷似“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校闹套路。
2.《刑法修正案(九)》中,关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情节认定里,已经明确包含“教学”一项,即是说,一旦“校闹”影响到“教学”秩序“无法进行”,完全可以像对待“医闹”那样,追究“校闹者”的法律责任。
老李的维权做法错在哪?老李应该怎样维权?
2.法治社会的特征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二、建设法治社会
一、如何正确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的特征(具体表现)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
意识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律
实施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施
效果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
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1.建设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十八届四中全会
请你查阅资料,围绕上述措施,就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建议。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诸多措施。
◆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良性互动。
◆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1.建设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背景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是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应当体现“法治”精神,坚持将法治精神渗透到社会治理各个环节,使法治理念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1.建设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国家司法救助是对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采取的辅助性救济措施。
法律援助是国家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必要的无偿法律服务, 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21年8月20日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结合社会现实,说说人民调解制度是如何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作用的。
老王和老许两家是邻居,因为 雨水排放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动手打架。听到这一消息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连忙赶到现场。主任指出他们不该动手,待他们情绪稳定后,给他们讲道理、说法律,分析利弊,帮助他们认识动手打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经过劝导,两家最终协商解决了排水问题。
人民调解员植根基层,来自群众,熟悉社情民意,处于预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通过人民调解,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人民调解制度已经成为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重要方式。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1.建设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指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它不是国家司法机关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它的活动及结果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的强制性。(纯粹民间性质)
人民调解员植根基层,来自群众,熟悉社情民意,处于预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通过人民调解,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人民调解制度已成为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重要方式。
(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2.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二、建设法治社会
课堂小结
法治社会
建设
法治社会
措施
意义
法治社会的内涵
内涵
特征
课堂练习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区广泛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
①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②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
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④司法体制和维护权益机制不断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辨析
1.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2.法治社会意味着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公共生活领域依法运行。
3.建设法治社会,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法治意识。
三位一体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是直面法治建设“强国家、重政府、轻社会”的偏差。唯有补齐法治社会建设的短板,才能从更高层次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下列关于法治社会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为法治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B。打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C.公平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广大群众崇尚和拥护法治,为法治建设打牢群众基础。
D.法治社会意味着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公共生活领域依法运行。
C
3.法治社会意味着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为此,必须要求
①社会公众要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②政府履行法定职责,坚持依法执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③司法机关要严格公正司法,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
④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推进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
4.2025年3月,司法部授予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等6个群体“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授予万州区重大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左海金等23名个人“全国模范调解员”称号。以下对人民调解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人民调解员是司法机关派驻到基层解决纠纷的工作人员
③人民调解制度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式
④人民调解有助于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D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第一框 法治国家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1.法治国家的内涵
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86)
2.法治国家的特征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2)坚持良法之治—、标准、要求原因
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标准--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
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建设法治国家
1.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1)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总要求)
(2)推进宪法实施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3)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4)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2.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1)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第三框 法治社会
1.法治社会的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法治社会的特征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3.建设法治社会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4.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