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我们既要鼓励语言创新,尊重年轻人的创新表达方式,重视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促进,理解流行词语无可替代的表达功能,也要高度警惕消极的玩梗文化,防范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梗文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质,其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并借助于这一荒诞性去完成一次笑点的制造。梗的诞生发展可以分为语音变异和词汇变异两大源头。语音变异是指将各地方言或者外来语言转化成汉语中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以达到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的目的。词汇变异是指词汇的变化以某一词汇作为基础进行延伸。梗,通过对某事或某物在不同情境的解码编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玩梗,作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隐喻的共同作用。造梗者漫不经心地自创或者引用某些具有流行潜质的词句或场景充当梗的语料,用以表达、评论、分享,成为梗的首发角色;玩梗者受个人经历、生活经验或性格偏好的影响与造梗者的输出一拍即合,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修正、延伸和再造。当下许多“梗”的更新速度快、包含意义多样。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指向,“梗”的能指和所指都很丰富,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都存在着流动性。大众在使用“网络流行梗”时,不会追求一个确定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梗”来确立自身的位置,获得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网络流行梗”的形成一般是依靠拼贴、戏仿等手段,实际所指常常与表面意思截然相反。特别是在后真相盛行、情绪为先的社交媒体中,事实不被重视,缺乏理性的讨论逐渐导致了公共话语的贫乏。在用“网络流行梗”进行交流时,表情包和固定化的文字成为传播中介,越来越少调用其他的词汇和语句,逐渐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比如用“真香”来表示开始评价很低但后来态度有巨大转变,用“yyds”来形容事物或人的出色。梗,在提升了传播效率的同时,也陷入了固定的话语体系,甚至出现“文字失语”的症状和文字本真意义的消解。部分玩梗以低下的感情姿态,在俗气而直白的“土味情话”中暗含笑点,使梗脱离最开始的传播语境,衍生出新的意义。同时,梗文化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汉字的歪曲,如“夺笋哪”是指“多损啊”,容易影响大众对汉字的准确认知,不利于汉字的传承。对梗文化的泛滥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良价值取向。凡此种种,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网络流行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影响着公众的日常交流和话语表达。网络玩梗的流行充满着必然性和偶然性,既能让人们收获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也能让人们在表达失语中走向模糊底线、缺乏原则的群体认同。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玩梗,正确把握梗文化的认知规律,警惕万物皆可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警惕网络玩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表达失语和价值观消解等现象,避免娱乐化陷阱,努力引导营造良好的公共讨论氛围。(摘编自林爱珺《网络玩梗背后的表达失语与价值观消解》)材料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言网语”越来越成为青少年传递信息、宣泄情绪、缓解压力、释放感情的表达方式。但一些恶俗、粗鄙的网络“烂梗”也充斥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网络“烂梗”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梗阻”。一方面,网络“烂梗”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表达和运用能力。网络“烂梗”束缚语言思维、削弱思考能力、固化表达方式,会导致孩子们“文字失语”,说梗、接梗、抛梗时挥洒自如,但要将心中所想付诸文字时,却不会表达、不会言语,除了用“yyds”再也找不到其他表达赞美的词语了,这样会影响孩子们成长成才。另一方面,网络“烂梗”弱化孩子们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一些网络“烂梗”出自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的“劣质网红”,他们博眼球、赚流量,助推审丑文化,将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传递给理性思辨能力弱的孩子们,拉低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易使孩子们美丑不分、荣辱不辨。抵制网络“烂梗”刻不容缓,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首先,要落实家庭的基础作用。家长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以身示范为孩子营造文明规范的家庭语言环境,及时制止和纠正网络“烂梗”渗入孩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子认清网络“烂梗”的生成根源、严重危害及抵制方法,帮助不明真相、盲目跟风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次,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塑造价值、养成道德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同学的榜样引领、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培塑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价值志趣、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勇毅的意志品格,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用文明、通俗、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相关政府部门要当好“看护人”,出台法律政策,加强监测和监管。网络平台要当好“守门人”,做好入口的审核和把关,通过设置黑名单,采取屏蔽、关停等处置措施,将不良信息和网络“烂梗”锁在门外,为孩子们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摘编自李海容《切莫让网络“烂梗”阻碍孩子健康成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语言是青少年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但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B. “玩梗”是一种语言创新,是年轻人的一种创新表达方式,有值得鼓励的地方。C. 梗文化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梗的诞生发展主要依靠语音变异。D. 玩梗者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修正、延伸等,成为梗首发角色。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烂梗”直接影响孩子们语言学习、表达等能力,会影响孩子们成长成才B. 玩梗的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隐喻的共同作用。C. 大众玩梗时更多的是通过“梗”来确立自身的位置,获得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D. 梗文化的变异是对汉字的歪曲,因此对梗文化的滥用可能会出现不良价值取向。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一项是( )A. “最美逆行者”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B. 想要拯救孩子被“梗”住的表达欲,父母可以多陪孩子聊天。在聊天过程中,父母可以多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孩子锻炼表达能力。C. 江苏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在班会课上,鼓励孩子们做一只“有生命的蝴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判断和应对网络“烂梗”。D. 中央网信办即日起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包括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在内的不良行为。4. 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总体上采用“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即提出我们既要看到玩梗的益处,也要警惕玩梗带来的危害。B. 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列举“真香”“yyds”,引用“网络流行梗”等来证明观点。C. 材料一论述语言严谨周密,常使用关联词和限定词,如“由于”“更多的是”“一般”“既……也……”等。D. 材料二第三段分别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抵制网络“烂梗”的做法。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玩“梗”的危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教头巧遇鲁智深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拳,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得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彩。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彩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 ”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 ”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 法讳唤做甚么 ”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 ”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智深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恰才饮得三杯,只见使女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 ”锦儿道:“正在五岳下来,撞见个诈见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少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子高衙内。高衙内与高太尉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因此,高太尉爱惜他。那厮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 叫他做“花花太岁”。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哄着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 ”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适才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6. 选段出自《水浒传》,最有可能的题目是( )A.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B.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C.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D.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7.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手法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艺高强的鲁智深钦佩林冲人品,主动与林冲结为兄弟。B. 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最终将林冲逼上了反抗道路。C. 众人及林冲的喝彩,侧面烘托出鲁智深武艺高强。D. 林冲性格鲜明:尚武好义,软弱怕事,委曲求全。8.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后勾连,叙述严密。同样,此文也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选文部分是如何刻画林冲形象的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董之A以严刑B振之C以D威怒E终苟免F而不怀G仁H貌恭Ⅰ而不心服。11.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B. 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C.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D. 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安息。12. 下列对文中的文化知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征,字玄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以敢于直谏著称,史以“诤臣”称之。B.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李世民死后的庙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如汉高祖、唐玄宗等。C. 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D. 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豫”,春天出巡为“游”。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4. 从第一段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归纳本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①祖咏燕台②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②燕台:原为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③三边:泛指边疆。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初来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看到眼前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诗人此时的独特感受。B. 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写积雪和军旗,在大雪的衬托下,旗帜在空中猎猎飘扬,借肃穆之景暗示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C. 颈联写烽火燃处,雪光、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蓟门带山襟海,有天然屏障的拱卫。上下两句分别写出了进攻和防守的有利形势。D. 尾联连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建功报国的壮志。读后给人豪气顿生之感,强化了全诗体现出的昂扬情调。16. 古代文论中有“潜气内转”之说,即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景象,写出了洞庭湖的恢弘气象。(2)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写秦统治者在掠夺财富和挥霍财富时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扁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成为诗人丰富而独特情感的载体,这一意象大量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青少年时期的费孝通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华、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②费孝通早年在东吴大学读了两年医学预科班,③目的是治病救人。④但面对国家风雨飘摇、人民贫穷落后,⑤他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人生病的问题,⑥但是中国会不会亡国的问题。⑦他觉得,医治社会比医治人更重要。费孝通转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下决心研究中国的社会,目的就是要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来医治中国社会的病症;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实现救国富民的人生目标。费孝通说:“我是个知识分子,也是一个从知识分子家庭里面出来的人,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相信科学救国。我们希望的是从了解中国的问题出发,能够找到一条出路。这是当时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人的一种向往。”18.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门峡是一个“因河而生”的城市,地处河南省西部,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是河南省的“西大门”。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门并立的峡谷河道, ① 。它的前身是陇海铁路上的一个小镇——会兴镇和黄河三门峡附近原属陕县的黄底等几个乡的农村。1957年,为开发和治理黄河,兴修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设市建城,应运而生。历史和地理的双向坐标就这样决定了三门峡的地位,决定了 ② 。黄河是宽阔的,又是暴烈的,每隔数年,它就会发怒一次,“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以不可一世的野蛮和恣意,嘶吼着,咆哮着,携滔滔黄水呼啸而至、而去,给沿河而居的人们留下大片的荒芜和无尽的悲苦。据记载,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正如史书所称:“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曾几何时,水静浪平,清风和月,是历朝历代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人们梦寐以求的向往和理想……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门峡是一个“因河而生”的城市。B. 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C. “一带一路”不仅是货物运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D.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彰显着“城市温度”。22. 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歌德在《浪游者之夜歌》中说,“一切的峰顶/沉静/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丝儿风影/小鸟们在林间无声/等着吧/俄顷/你也要安静。”以上材料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 B 2. D 3. A 4. B5. 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玩梗对文字、社会价值取向等带来的危害。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网络“烂梗”对孩子们健康成长、语言学习和表达等能力、价值观塑造等造成的危害。6. C 7. A8. ①第四段“鲁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是伏笔,第六段“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与之照应。有“墙缺”才能看见,才能跳入、跳出。②第四段鲁智深问林冲缘何在此,林冲说陪着娘子来上香是伏笔,第五段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与之照应(意思对即可)9. ①动作、神态、细节描写。见鲁智深使禅杖,不禁喝彩。得知他认得自己父亲,便当即提出结拜兄弟。可见林冲的侠义豪爽。②对比。鲁智深得知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要为其报仇而林冲却不敢与高衙内起冲突。林冲的委曲求全与鲁智深的不畏强权形成鲜明对比。③通过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喝彩并结拜的情节,体现了林冲的耿直豪爽。妻子被调戏的情节,体现了林冲懦弱、委曲求全、隐忍。10. BEH11. D 12. C13. (1)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2)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14. 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比喻“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象地说明想要国家安定,就必须积累道德仁义,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②对比论证:“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成对比,突出了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15. B 16. ①首联到颔联:首联写诗人初到边塞的震撼(“客心惊”),颔联通过“积雪”和“危旌”进一步渲染边塞的肃穆氛围,情感从震撼转向庄重。②颔联到颈联:颔联描绘静态的边塞景象,颈联通过“烽火”和“云山”转入动态的战争氛围,情感从庄重转向激昂。③颈联到尾联:颈联写边塞的战争形势,尾联通过典故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感从激昂转向豪迈。17 ①. 吴楚东南坼 ②. 乾坤日夜浮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驾一叶之扁舟 ⑥. 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8. 语句①改为“费孝通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华、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语句④改为“但面对国家风雨飘摇、人民贫穷落后的局面”;语句⑥改为“而是中国会不会亡国的问题”。19. ①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将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帮助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比作医治病症,突出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严重,以及社会科学研究对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作用。③“就是要用”出现两次,更突出强调了费孝通想用自己的调查研究帮助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坚定信念和决心。20. ①三门峡由此得名②三门峡人注定要与黄河狭路相逢21. C 22. 野蛮指蛮横霸道,恣意指放纵、不加限制,文中用以表现黄河河水泛滥时的凶猛、不受控制,侧面反映出洪灾带给人们的苦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