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当下人类正患着“现代病”,其症状林林总总,重要表现之一,便是工具理性愈益强大,而不少人精神上却无所皈依,在滚滚红尘中泯灭了灵性,以至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自尊心低落,有些人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来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的基础是物质,是一个整体,人类按研究的需要才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科学和各门学科。而人文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本身也是一个整体。严格意义上的精神文化的基础在于精神,但物质文化就离不开物质基础。
物质是客观存在,既可定性,也可定量,所以科学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结论,可以检验,也可以重复。但精神出于人的意识,没有客观的定性或定量标准。所以人文现象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结论,无法重复,更难验证。
正因为如此,现代人文学科,都包括人文与科学两部分。作为研究主体的精神部分属于人文,但我们已经无法直接感知、记录和研究这些精神本身,只能借助前人记录的文本,以及这些文本中涉及的人和物,总之是通过物质而不是精神来研究,这无疑属于科学。以历史学为例,以往存在过的人物和事物,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过程及遗存,以及有关这一切的直接或间接的记录等等,都是物质,都属于科学,都可以用通行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而对这一切的评价和再阐释,对它们涉及的精神部分,对历史价值观念和历史哲学,都属于人文,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找到唯一正确的结论或答案。
社会科学也不能缺少人文。社会科学,譬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其研究对象包括相关的人物、思想、制度、理论、观念、历史等,无不涉及科学与人文两部分。就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如果它们涉及历史、人物、事件等,也还离不开人文。
“人文”是一个整体,并无学科之分,无需也无法人为“打通”,也不存在标准答案或唯一正确的结论。科学是由具体的个体构成的,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科学越发达,个体划分越细,差异也越明显,答案或结论也越精确具体,由此产生的知识和信息随时都在爆炸性地增长。从这一角度说,在科学内部,相互之间是无法“打通”的。哪怕是最杰出的天才人物,也不可能真正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
倡导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科学家、专家学者中提倡人文精神,并不是要打破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实际上也不可能打破,而是体现在科学家、专家学者本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中,体现在其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运用中,体现在其对社会、国家、对人类的贡献中。譬如基因编辑的原理和技术是科学,有标准答案,没有国家、民族和群体间的差别。但如何评价、运用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依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则属于人文,不同的国家、民族、群体甚至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断和决定。
(摘编自葛剑雄《人文学科的“科学”与“人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给人类提供了便利和享受,因此人类对它产生了盲目崇拜,近代有人甚至认为它无所不能。
B.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优秀人文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来应对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精神困扰,指引当下的人文精神。
C. 要想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就必须消除这两种文化的对立,打破他们之间的界限,这样二者才能达成良性互动关系。
D. 科学越发达,分工越细致,结果越精确,由此带来知识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因此科学内部相互之间是无法“打通”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 )
A. 材料一开门见山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类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B. 材料一列举爱因斯坦事例,是为了论证了“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C. 材料二将“科学”和“人文”对举,使两者各自特征更加鲜明,增强了表达效果。
D.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似,都表述严谨、准确,且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的一项是( )
A. 牛顿因苹果落地引发思考,结合数学推导和天体观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 爱迪生通过上千次材料实验,最终找到碳化竹丝作为灯丝,解决了照明问题。
C. 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推动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
D. 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虚假信息泛滥,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4. 两则材料都围绕“科学与人文”展开,但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科学”和“人文”的论述,谈一谈《种树郭橐驼传》中哪里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措日尕则山
阿来
风雨大作。
面前一面石碑,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山顶的海拔:4610。
距峰顶还有二三十米,迈开步子准备攀爬,强劲的风就横吹过来。缺氧的人想张嘴大口呼吸,不太缺氧的人也张开嘴,想在这天低地阔处喊一嗓子,都被这毫无预兆的风给噎住了。
风从天上撕扯下来那么多云雾,一下就把山头和一行人包裹起来。
一分钟前,天空还在聚集阴云,那个隆起的山头后面,还现出一片蓝天。身后的鄂陵湖上也是蓝天。现在,强劲的风骤然而至,风声中,云雾翻腾,伸手可触的那面石碑一下子变得模糊而遥远。紧接着,雨也来了。雨水不是从上往下,而是随强风一道横扫过来,冰凉,强暴,抽打在脸上。赶紧用冲锋衣的帽子罩住脑袋,把背朝向风,稍作遮挡。雨声,风声,还夹杂着雷鸣与闪电。闪电过后,空气中有火药燃烧的味道。低头,看见脚边青草间蹦跳着颗颗雪霰。
十几分钟前,从湖边沿着盘山公路上山,头顶还是晴空一片。山顶背后,蓝空里,还停着一片有某种形状,却说不上来像个什么的耀眼云团。
转眼间,就身处在风暴中间,浓雾翻卷,雨水像鞭子。好在,它自己迅速变成了没那么凶横的雪霰。冻结的雾气不再那么汹涌地翻卷。
不确定该往哪个方向走。也迈不开步子。只好站在原地不动。借那面石碑的遮挡,减缓一点风雨的冲击。直到脚下雪霰四处迸溅。又不到十分钟,风小了,或者说,风暴裹挟着雾气往东去了。
风暴掠过,风暴远去。
东边,山势急速降低,一下就降到了湖边。离开了这座山头,悬空的风暴失去了威力,只是携带着大团翻滚的云雾,上方乌黑的深处,电闪雷鸣,下方雨脚明亮,横过草原,横过湖岸。
阳光重新降临大地,青草间的雪霰开始融化,几只云雀出现,站在顶破草皮的裸岩上,张嘴鸣叫,大地重新发出了声音。
我们向山头攀爬。
面前出现一座人工建筑。
岩石基座上,两根白色石柱。柱顶上的龙首,嘴永远张着,刚才那场猛烈的风雨是它们唤来的吗?拾级而上。台阶上方,汉白玉栏杆圈出一个平台。紫红色花岗岩基座上,沉重的黑色铜雕,两角竖立的一尊牛首,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据说象征或标志的是黄河之源。基座上碑铭写得清楚:黄河源头。一个用汉文,一个用藏文。题字时间是1984年。
此碑全称是“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碑有力量,让人肃立。我把冲锋衣的帽子脱下,凝视,默想。黄河之源,中华母亲河之源,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心里不会不唤起庄重情感。
围绕着牛头碑的汉白玉栏杆外,少不了成阵的经幡。大风远去了,但小风的尾巴还留在这里盘旋,却掀不动雨水打湿的经幡。
太阳出来了,一切都在闪闪发光。
一条曲折的流水在青碧的草原上亮光闪闪。那是黄河,蜿蜒流淌在玛多县城以西以北的荒原之上。早上,我们就是从玛多县城出发,西行约一百公里,来到了此山。
此山叫作措日尕则山。那面碑上写着的4610,正是它的标高。
山下,南边,一面大湖,鄂陵湖,波光耀眼。
黄河源头地区,天远地阔,理论上知道身处某地,某一座山上,某一条水旁,却因为地理面积过于广大,总对自己是不是身处在那个坐标点上感到茫然。
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大地向任何一个方向随意铺展,低陷处,谷地宽阔。耸起的丘岗也不算高峻,我们置身的这个山顶,方圆几百几千里范围内的最高处,也只比最低处的湖面高出三四百米。丘岗的顶部,也因为数十数百万年来风雨冰雪的剥蚀变得平坦浑圆。
所以,不能确信自己身在何处的茫然之感如影随形。
为克服这种迷茫,随时打开手机地图已经是一种强迫症了。还好,山上就有移动公司基站,我在手机上打开地图。图上,鄂陵湖的蓝色比眼前要深,那是一汪纯正的蓝。而我眼前,湖水蓝中带灰,这是映照出的天空还未完全转晴的色彩,稀薄云雾的色彩。湖的形状像一只葫芦,底部朝南。隔着浩渺烟波,隐约可见南边一抹黛青色的山脉蜿蜒,那就是著名的巴颜喀拉山脉。眼前山下,水波拍岸处,是葫芦的顶端,湖的北岸。黄河水正在从不远处湖口溢出,一路接纳高寒草甸上、沼泽中漫流而出的众多有名无名的溪流,蜿蜒曲折,流向东南。
我站在4610米的高度上向下俯瞰,从北向南,水天相接。地图上,湖的北端仅有一两厘米宽度。但在我眼前,却是蜿蜒好几公里的湖岸。
黄河源碑在这里,但这儿并不是真正的黄河源头。
黄河远在白云间,黄河远上白云边。
举目四顾,依然是浩渺湖面,依然是高原面上起伏不大的绿色草甸和云彩稀薄的长天。
要离开牛头碑园了。心里有些不舍,再绕行一圈。先到碑园正面。那是史前人类留下的石刻。用石头敲击石头形成的线条,勾勒出了动物的形象。不论这些动物刻画于什么年代,那都是一种蒙昧中的觉醒,都是从野蛮走向文明。我仿佛看到那个手握石器的人,他站在山顶,毛发飘拂,黝黑的面孔浮现出神秘的笑容,被启悟时心醉神迷的笑容。
我在浑圆的山头上坐下来,视线从虚空转向地面。
同行的人看着我,那是催促起身上路的目光。黄河上游,地理广阔,每一天的路都很漫长。
起身,下山。
此时,裹挟着雨与雪的风暴已经远去。雾气升高,变成洁白的云朵,停在蓝天下面。湖水因此从灰白变得一片蔚蓝。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暴远去,“我”向上攀爬,看到神秘静穆的黄河源牛头碑,那“沉重的黑色”“两角竖立”令人毛骨悚然。
B. “我”借助“手机地图”了解自己的具体位置,体现人类试图依靠科技手段消除在广袤自然中的“茫然感”。
C. 文中的“山”既是自然的屏障,也是连接不同时空的文化纽带,而登山延续着传统的朝圣文化。
D. 湖水从“蓝中带灰”到“一片蔚蓝”,源于天气的变化,凸显出自然环境的瞬息万变和自然力量的宏大。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拔4610这一具体数字反复出现,突出措日尕则山的海拔较高,暗示我们的登山过程异常艰辛。
B. “黄河远在白云间”化用诗句,对应黄河形成的路径,将地理、文化和历史巧妙融合,具有丰富的意蕴。
C. “我”看到了措日尕则山的壮美画卷,想到“手握石器的人”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虚实结合。
D. “风雨大作”“风暴掠过,风暴远去”等句子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信息,使文章节奏舒缓。
8.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富有特色,请从词语、句式、手法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9. 谈到创作,阿来说:“我们行走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移动,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探索。”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①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材料二: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岂不穀A为B先C君之好D是继E与不穀F同G好H何如?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贡之不入”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的“之”用法不同。
B. 如,指到、往,与《论语》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如”意思相同。
C. 克,指攻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同。
D. 苟,指如果,与《孟子》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的“苟”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击溃了蔡国的军队,于是又去攻打楚国。楚国使者前往军中,质问齐桓公攻打楚国的原因。
B. 管仲解释了征讨楚国的两个理由,楚国使者一一加以回应,但齐桓公仍然带领军队继续向前开进,驻扎在陉邑。
C. 在雍氏这场战役发生时,韩国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周君感到为难,告诉苏代。苏代自告奋勇,要为周君解决忧患。
D. 听完苏代的分析后,公仲决定不再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主动提出把高都给周国,这一决策使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围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韩氏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14. 两则材料中屈完和苏代是如何完成各自使命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①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②,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③。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州④?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四年中秋,这年五月作者辞官回乡,路过武昌,受到知州刘邦翰的款待。②老子个中不浅:东晋庾亮镇武昌时,曾与僚属殷浩等人秋夜登南楼,说“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流露出对南楼夜景的浓厚兴致。③黑貂裘:用苏秦典。《战国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④沧州:退隐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略叙词人过往的行止,将“十年”“十处”并举,写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状态。
B. “浮”字精炼形象,刻画了明月倒映江中随着水流上下浮动之景,画面感强。
C. “秦烟”“楚雾”暗示了词人放眼远望南北,与“南北依旧照清愁”句相照应。
D. 本词紧扣中秋赏月之事,多次写到月景,并从美景中联想到国家分裂的现实。
16. 本词用了庾亮、苏秦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作文课上,张老师引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赵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古诗游园会”,他在“分字吟诗”活动上,分到了“桑”字,就立刻吟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了解到,睡眠的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整个夜间都在大脑中进行着反反复复的拉锯战,目的是夺取主导地位。
对于为什么睡眠会有这样的循环模式这一问题,科学家们 A 。我提出的一个理论是,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睡眠之间不平衡的来回相互作用是 B 的,①它可以在夜间更新我们的神经回路,②从而管理大脑中有限的存储空间。③由于存储记忆的神经元和神经连接数量有限,④但是记忆存储容量也是有限的,⑤我们的大脑必须在保留旧信息和给新信息留下足够的空间找到“最佳平衡”。
在前半夜占据主导地位的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关键功能是淘汰不必要的神经连接。相比之下,在晚些时候开始占上风的快速眼动睡眠的做梦阶段,(甲)。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简化的解释,来说明为什么这两种类型的睡眠整个晚上都在交替,为什么这些周期一开始由非快速眼动睡眠主导,(乙)。
想象一下用一大块黏土创造出一件雕塑作品。基座上放着大量的原材料(这一大团原料就是每晚睡觉前已经储存的记忆)。首先是初步去除大量的多余部分(长时间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此后可以简短地加强一些初步细节(短暂的快速眼动期)。经过几个周期的工作,所有的核心特征都已经从原始材料中雕刻出来了,雕塑家的工作也必须转换,目标是强化留存元素,增强其特性(主要是快速眼动睡眠)。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反反复复的拉锯战”,有人说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有人说没问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2. 文中最后一段用“雕塑”为喻,说明睡眠的两个阶段在更新神经回路中的作用。请以“整理凌乱的书架”为喻,来说明这一过程。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抗金名将岳飞是英雄,开国领袖毛泽东是英雄,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是英雄,获得“两弹一星”勋章的于敏是英雄,未获得奥运金牌的巩立姣、石智勇等老将亦是英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请以“与英雄同行”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C 2. C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科学技术依赖人文文化的补充和矫正。
②材料二侧重于科学和人文的相互辅助。现代人文学科需要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也离不开人文。
5. (1)科学精神体现在:尊重树木生长规律,比如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土要捣实、浇水要适量等,是一种科学的种树方法。(引用课文原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也可)
(2)人文精神体现在:①不要过度干扰树木的生长,打着“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它的事情。(引用课文原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也可)②以种树之道类比为官治民,强调统治者要顺应百姓的天性,让百姓安居乐业,体现了对百姓的尊重,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引用课文原句“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也可)
6. A 7. D
8. ①动词精炼传神,如“横扫”展现风雨的猛烈迅疾,“蹦跳”写出雪霰的活泼有力,将自然现象描绘得动感十足。
②句式错落有致,多用短句,如“冰凉,强暴”“雨声,风声”,急促有力,生动传神地写出风雨的骤急与变幻,营造紧张的氛围,使人身临其境。
③多感官描写细腻,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通过视觉“蓝天”“青草”,触觉“冰凉,强暴,抽打在脸上”,听觉“雨声,风声”,嗅觉“火药燃烧的味道”,全方位展现自然环境的严酷恶劣,富有层次性,具体可感。
9. ①“我”实地考察,在风暴、雪霰中攀登措日尕则山,欣赏石碑、湖泊,然后离开碑园,起身下山,看到风雨云雾、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也欣赏到牛头碑、经幡等人文景观。
②“我”在行走中倾听生命之歌,感受到人类的无力和渺小、自然的坚韧与广袤,表达敬畏自然、礼赞生命的情怀,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我”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宏大的历史文化叙事中,探寻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寻找民族文化认同感,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10. BEH
11. B 12. D
13. (1)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2)韩国粮库空虚,没有能力守城,我们趁韩国闹饥荒的时机去攻打它,不出一个月就可以拿下。
14. 屈完:先是比较委婉,说齐桓公来到楚国,是为楚国赐福,紧接着又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害,为齐桓公讲清楚用仁德来安抚诸侯的好处,同时也讲明以武力来震慑天下给齐国带来的危害。
苏代:直截了当分析当前的形势,指出韩国从周国征兵征粮是虚弱的表现,会促使楚王增兵攻下雍氏,并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劝其将高都送给西周。
15. B 16. 作者借庾亮的典故,描绘了此次登南楼游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南楼中秋宴会的叹赏之情。
用苏秦事以自嘲,嘲笑自己忙碌半生却功名不成,感慨自己的漂泊倦怠之感。
17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木欣欣以向荣 ④. 泉涓涓而始流
⑤. 桑之未落 ⑥. 其叶沃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8. A莫衷一是;B不可或缺 (评分参考: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给分,满分2分)
④处,修改为“所以记忆存储容量也是有限的”;
⑤处,修改为“我们的大脑必须在保留旧信息和给新信息留下足够的空间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评分参考:共2处错误,每改对1处得2分,满分4分)
20.甲:则在加强这些连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乙:而快速眼动睡眠在下半夜占据了主导地位。
21. 示例一:不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拉锯战”形容睡眠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在夜间不断交替的现象。结合“反反复复”更强调了“拉锯战”的程度和属性,语意更明确,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示例二: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拉锯战”和“反反复复”两个词语都表明两种睡眠阶段在整个夜间是反复进行。
(评分参考:两种观点均成立,答到“表明两种阶段在夜间不断(反复/循环)交替”得2分,其余言之成理得2分,满分4分)
示例:想象你正在整理一个凌乱的书架。①一开始,你会先把大部分不需要的书本移除(长时间的非快速眼动睡眠),然后快速检查并放置一些重要的书籍(短暂的快速眼动期)。(2分)②经过几轮筛选,书架上的主要书籍基本已经摆放整齐,接下来就是进一步整理这些书籍,(2分)③使其排列得更加有序、易于查找(主要是快速眼动睡眠)。(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