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创造奇迹》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创造奇迹》是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身边的人》中的课程。教材借助展示平凡人创造奇迹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创造潜力。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让学生表达对“创造奇迹”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想象力与动手能力,激发追求梦想精神。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已有简单绘画基础,但对“创造奇迹”概念较模糊。在学习中,可能难以把握主题,创意表达和美术技巧运用有困难。教学中需用生动方式引导,多鼓励、多示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学生能够感知不同人创造奇迹的事迹,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美。2. 学会欣赏用美术语言表现创造奇迹的作品,提高对色彩、线条、形状的感知能力。艺术表现1. 能够运用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彩,通过绘画或手工方式表现创造奇迹的场景或人物。2. 掌握基本的造型表现方法,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呈现在作品中。创意实践1. 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展现独特的创意和想法,表达创造奇迹的瞬间。2. 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创意作品,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实践能力。文化理解1. 了解创造奇迹在不同文化和领域中的体现,增强对创造文化的理解。2. 明白每个人都有创造奇迹的潜力,培养勇于尝试、追求梦想的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创造奇迹”的含义,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2. 欣赏和分析他人创造奇迹的案例,学习用美术语言表现创造奇迹的主题。3. 掌握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创造奇迹场景或人物的基本方法。难点1.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作品中展现独特的创意和想法。2. 生动地表达出创造奇迹的瞬间和精神内涵,避免作品流于表面。3. 部分学生在创意表达和美术技巧运用上有困难,需针对性指导。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示范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手工材料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并提问(1) 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奥运冠军夺冠创造奇迹的精彩视频,如苏炳添在田径赛场上打破亚洲记录的画面。在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动作、表情以及现场的氛围。(2) 视频播放结束后,稍作停顿,给学生留出回味的时间。然后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刚刚视频里的叔叔在做什么呀?”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3) 当学生回答出运动员在比赛后,进一步追问:“那他做到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运动员创造的奇迹。(4)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用生动的语言回应,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说得太棒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5) 再次强调运动员创造奇迹的不易,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奇迹需要具备的品质,为后续教学做铺垫。(6) 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创造奇迹”的主题,如“像运动员这样在赛场上打破记录就是创造了奇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用美术表现创造奇迹。”(7) 在黑板上写下“创造奇迹”四个大字,让主题更加醒目。(8) 以热情的语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接下来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认真观看视频,被视频中的精彩画面吸引。2. 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描述看到的场景和运动员创造的奇迹。3.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4. 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好奇和兴趣。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表达清晰度:☆☆☆参与积极性:☆☆☆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讲授新课 展示案例并讲解(1) 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中不同人创造奇迹的图片,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等。同时,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对这些案例有初步的了解。(2) 针对每一个案例,详细讲解他们创造奇迹的过程。比如,在介绍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讲述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发明了实用的白炽灯泡。(3) 强调他们在创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体会到创造奇迹需要付出努力和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4) 结合图片和讲解,提问学生:“大家想一想,这些叔叔阿姨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什么品质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5) 鼓励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教室,倾听他们的讨论内容,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6) 请几位学生站起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进行补充和完善。(7)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创造奇迹所需的品质,如坚持、勇敢、聪明、创新等,并写在黑板上。(8) 用生动的语言再次强调这些品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具备这些品质,为自己创造奇迹。 1. 仔细观察图片,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2. 与同桌相互交流讨论,表达自己对创造奇迹所需品质的看法。3. 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4.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学习不同的观点。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度:☆☆☆讨论参与度:☆☆☆回答创新性:☆☆☆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和详细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创造奇迹的过程和背后所需的品质。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组讨论 活动一:分享身边的奇迹 组织讨论并引导(1) 用亲切的语气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分组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看到过或者听说过创造奇迹的事情呢?”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3) 为每个小组发放一张讨论记录纸,让学生记录讨论的内容。(4) 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引导和启发。比如,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提示他们可以从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思考。(5)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身边创造奇迹的故事,如同学学会骑自行车、邻居家的奶奶学会了上网等。对于学生分享的故事,给予关注和鼓励。(6) 提醒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尊重他人的想法。(7) 当小组讨论接近尾声时,提醒学生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内容。(8) 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各小组代表勇敢发言,为全班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 1.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身边创造奇迹的故事。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学习不同的案例。3. 推选小组代表,准备向全班分享讨论内容。4. 为小组代表加油打气,增强团队凝聚力。评价任务 讨论活跃度:☆☆☆故事分享度:☆☆☆团队协作性:☆☆☆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将“创造奇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后续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创作指导 活动二:欣赏作品与示范创作 展示作品并分析(1) 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以“创造奇迹”为主题的儿童绘画和手工作品。在展示过程中,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作品的主题和创作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针对每一幅作品,详细分析作品中是如何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来表现主题的。例如,用夸张的线条表现火箭发射创造奇迹的速度感,用明亮的色彩表现成功后的喜悦。(3)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物体的形态等,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表现力。(4)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个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5)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进行补充和引导,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6) 总结作品中运用的美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7) 用简洁的语言强调美术语言在表现主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些方法。(8) 以热情的语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为自己的创作做好准备。示范创作并讲解(1) 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绘画示范,如画一个小朋友发明环保机器人清理垃圾创造奇迹的场景。边画边讲解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先画轮廓,再添加细节,最后上色等。(2) 在示范过程中,强调线条的运用,如用流畅的线条表现机器人的动感,用粗线条突出重要部分。(3) 讲解色彩的搭配,选择明亮、鲜艳的色彩来表现创造奇迹的喜悦和活力。(4) 提醒学生在创作中要注意构图,合理安排画面元素,使作品更加美观。(5) 示范完成后,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创作的效果。(6) 提问学生:“如果让你们画创造奇迹的画面,你们会画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创作内容。(7)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对于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8) 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相信自己能够画出精彩的作品。 1. 认真欣赏作品,学习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2. 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3. 观看教师示范,学习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4. 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与同学交流。评价任务 欣赏专注度:☆☆☆想法创新性:☆☆☆表达清晰度:☆☆☆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和详细分析,让学生直观了解如何用美术语言表现“创造奇迹”的主题,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的示范创作,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创作方法和步骤,降低了学生的创作难度,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创作 活动三:自主创作与指导 布置作业与鼓励(1) 用清晰的语言布置作业:“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形式(绘画或手工),创作一幅以‘创造奇迹’为主题的作品。”(2) 强调创作的主题和要求,提醒学生要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表达创造奇迹的瞬间和精神内涵。(3)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绘画工具和手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4) 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大胆地去创作吧,老师期待看到你们的精彩作品!”(5) 巡视学生的创作过程,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6)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比如,当学生不知道如何构图时,引导他们参考之前欣赏的作品;当学生在色彩搭配上有困难时,给予一些建议。(7)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创意,不要受到局限。对于学生的创意和尝试,给予肯定和鼓励。(8) 提醒学生注意创作的时间,合理安排进度,确保能够按时完成作品。 1.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选择绘画或手工材料进行创作。2. 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将自己心中创造奇迹的场景或人物表现出来。3. 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积极解决问题。4. 认真创作,注意作品的质量和进度。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性:☆☆☆技巧运用度:☆☆☆创作专注度:☆☆☆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实践创作,将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想法转化为作品,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教师的巡视和指导,能够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作品。作品展示与评价 组织展示与引导评价(1) 用热情的语言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如“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呢?”鼓励学生勇敢地站出来。(2) 当学生展示作品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用微笑和眼神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3) 引导其他学生从创意、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问:“大家看看这幅作品,你觉得它的创意怎么样?作者是怎么表现创造奇迹这个主题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4) 对于评价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评价是有价值的。(5) 认真倾听学生的评价,适时进行引导和补充,使评价更加全面和深入。(6) 当所有学生展示和评价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用具体的语言表扬学生的优点,如“你的创意非常独特,色彩搭配也很协调,真是太棒了!”(7) 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用温和的语气表达,如“如果在这个地方再添加一些细节,作品会更加完美。”让学生能够接受并愿意改进。(8) 以鼓励的话语结束评价环节,如“大家都非常棒,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创造出更多精彩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 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3. 对表现优秀的作品给予掌声鼓励,表达对他人的认可。4. 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评价任务 展示自信度:☆☆☆评价准确性:☆☆☆反思积极性:☆☆☆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教师的总结评价和建议,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自己在课堂上创作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2. 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让它更加精彩。3. 收集一个身边创造奇迹的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表现同一个创造奇迹的主题,对比不同形式的效果。2. 与家长一起讨论创造奇迹的话题,记录下自己的新想法和感受。3. 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寻找更多创造奇迹的素材,为下一次创作做好准备。板书设计创造奇迹创造奇迹的案例:爱迪生、袁隆平创作要点:线条(流畅、夸张) 形状(独特、生动) 色彩(明亮、协调) 创意表达(独特、新颖)鼓励话语:勇敢想象,大胆创作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创造奇迹”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课堂气氛活跃。2. 通过展示案例和示范创作,学生对“创造奇迹”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创意表达和美术技巧运用上存在不足,作品的创新性和表现力有待提高。2. 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创作环节有些仓促,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完成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