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八年级 历史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两道大题,19小题,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答题区域内;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48分)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时期,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②改革开放,新的行程③和谐社会,全面小康 ④探索建设,曲折前进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从1842年的割地赔款到2021年中美战略对话中的唇枪舌剑,历史告诉人们“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右图是画家赵延年于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由图可知,当时我国A. 积极生产支援抗美援朝B.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突出C. 掀起了统一祖国的高潮D. 实行集中劳动统一分配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助中国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建设采用了中苏合作创新的“管柱钻孔法”,解决了深水桥墩施工难题,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时代背景是A.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 为了废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C. 一五计划期间为了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 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某同学阅读2025年4月2日中国日报网《70年的回响》文章后,通过AI智能工具整理出下面的文章摘要。该同学的学习任务可能是研究关键人物:代表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恩来总理 发言主旨:周总理在会议上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未来愿景:继续激励各国寻求公平的全球秩序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C.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D.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改革的完成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 中共八大的召开D. “八字方针”的提出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①王文革 ②周援朝 ③张跃进 ④李开放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②③①④ D. ②①③④开展史料研习,应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雷锋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研究雷锋精神的首选史料是A.《雷锋精神读本》 B. 《雷锋日记》C. 电影《雷锋》 D. 《伟大战士》近日在关于巴以在加沙立即停火的安理会决议中,中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行使这种投票权应追溯到A. 1955年 B. 1964年 C. 1971年 D. 2001年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右面历史示意图反映的是A. 对外开放形成了多层次的开放格局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管理体制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所有制形式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所有制形式“再见了,铁饭碗。”根据统计,1992年,全国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经商,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主要是因为A. 开启了人力资源市场化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电视剧《繁花》讲述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主角“阿宝”在爷叔的指点下,开启“左手炒股票,右手做外贸”的创业之旅,最终成为“宝总”。“阿宝”的传奇经历主要得益于我国A. 改革开放的推进 B. 互联网的发展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中国梦的实现史实和史论是历史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个人色彩;史论是对历史事实的主观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史论的是A. 1977年冬天,国家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B.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D.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马英九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前文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 实现两岸“三通” D. 共同传承中华文化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A. 追求民族独立 B. 建立新中国 C.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 实行改革开放下图年代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A. 坚持人民至上 B. 坚持理论创新 C. 坚持胸怀天下 D. 坚持独立自主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0分,18题14分,19题18分,共5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材料一: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从原子弹一出现就给予了高度关注。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决定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及原因。(8分)材料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在中医药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结合西医的药用提取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治疗疟疾方面做出重大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 袁隆平及其技术成果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2)写出材料二中两位科学家的主要技术成果并分别概括其成果的世界意义。(8分)(3)综上所述,就科技创新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改革开放·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材料二: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时间 事件 影响1978年 A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2001年 C 开辟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新途径2020年 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A、B、C处的信息补充完整,(6分)并阐释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联系。(4分)60年前的1965年4月5日,位于悬崖上“人工天河”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地处太行东麓的林县(今河南林州市)自古干旱缺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县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缺水,让林县人民饱受苦难,甚至因争水引发人命惨剧。1959年,全县再次遭遇大旱,河流干涸,水库见底,庄稼绝收。面对困境,林县县委决定‘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引水渠,将山西漳河水引入林县。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带着技术员徒步1200公里勘测选址。1960年2月,十万修渠大军奔赴太行山,一场气壮山河的改天换地之战就此打响。——《国家记忆》材料二:时值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林县财政困难到连修渠买炸药、钢钎等大件物料的钱都不够。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林县人民不等不靠,1960年2月11日,首批3.7万名林县儿女,肩扛铁锹、推着独轮车,浩浩荡荡开进太行山。在长达10年漫长岁月里,10万双手用一锤一钎,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终于修成主支渠总长达1500多公里,举世震撼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修渠挖出的土石方,若垒成高3米、宽2米的“长城”,其长度足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周恩来总理赞誉:“新中国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林县红旗渠。”——林州市人民政府网站《红旗渠精神永在 红旗渠通水60周年》材料三:张买江是红旗渠最小的建设者,退休后主动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他说:“我非常怀念那些修渠的日子。那时,大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个人利益,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吃糠咽菜也毫无怨言,硬是凭着一股干劲儿引来了漳河水,也造就了今天的红旗渠”。——《国家记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红旗渠修建前林县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列举两项修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红旗渠得以建成原因。(4分)(3)2021年9月,红旗渠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请结合以上三段材料提炼出“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并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如何传承这种精神。(8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4.BAAC 5-8.DBCB 9-12.CCDA 13-16.CBCB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参考答案】(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敌视新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统筹;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的拥护;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建设为科研奠定了物质基础。(任意答对其中的两点可得4分)原因:应对美苏的核威胁与核讹炸;巩固新生政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任意答对其中的两点可得4分)(2)青蒿素、杂交水稻(4分)意义: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分)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2分)(3)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卓著,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地位,也对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创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的结果;科技创新要注重自立自强,自主研发;政府要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大研发投入。(任意答对其中的两点可得4分)【解析】(1)背景: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的知识可知,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敌视新中国;据材料一“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可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统筹;据材料一“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可知,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的拥护;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知识可知,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知识可知,工业化建设为科研奠定了物质基础。(2)技术成果:据材料二“屠呦呦”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 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据材料二“袁隆平”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意义:据材料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可知,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据材料二“袁隆平及其技术成果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知,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3)看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信息强调科技创新的意义及是什么、怎么做等,如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卓著,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地位,也对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创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的结果;科技创新要注重自立自强,自主研发;政府要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大研发投入。18.【参考答案】(1)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着从单一到丰富(2分)。(2)表格:(6分)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1992年;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联系:(4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史实2分),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史论2分)。19.【参考答案】(1)问题:极端干旱(“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灌溉无法保障;政府财政困难(3分)措施:①不等不靠,自筹大部分资金和物资;②自制炸药(硝酸铵+锯末;③住山洞、睡席棚,坚持施工;④用铁锤钢钎手工开凿(任选三项,3分)。(2)党的坚强领导:县委组织动员,科学规划(如“引漳入林”决策)(2分)。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30万人次参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2分)。精神动力:林县人民改变干旱贫穷面貌的强烈愿望、坚定信念(2分)(3)“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①自力更生(不依赖国家,自己解决问题); ② 艰苦奋斗(住山洞、手工开凿); ③ 团结协作(全县动员,分工合作);⑤④ 无私奉献(81人牺牲,无怨无悔);⑤坚韧不拔、久久为功(如十年坚持不懈最终通水)。 (任意答对其中的4点可得满分)传承建议:①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② 生活中勤俭节约(如珍惜水资源);③ 树立报国志向(如关注乡村振兴)。 (言之有理答对两个要点可以得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卷 八年级历史(试题).docx 8历史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