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前人的巧思》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前人的巧思》是一年级下册美术第二单元“大地的母亲”中的一课。教材通过展示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让学生了解前人的巧妙设计。这课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素材,能为后续美术学习和文化理解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观察能力,但对古代文化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在学习中,可能难以理解古代设计的巧妙之处和文化内涵。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突破学习障碍。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感知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造型美与设计巧思。2. 体会前人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韵味。艺术表现1. 学会运用简单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前人的巧思。2. 能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简单美术作品。创意实践1. 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创意创作。2. 发挥想象力,对前人的巧思进行再创作。文化理解1. 了解传统文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2. 懂得尊重和传承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巧妙设计特点。2. 学习运用简单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前人的巧思。3. 感受前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难点1. 理解古代设计的文化背景和巧妙之处。2. 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创作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美术作品。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手工材料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引导提问(1) 教师满脸好奇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人们是怎么建造出他们住的房屋,又是怎样制作出生活中要用的工具,还有那些漂亮的艺术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用充满疑惑和好奇的语气激发学生的兴趣。(2) 迅速展示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精美图片,如宏伟的故宫建筑、精致的古代铜镜、独特的石斧等,一边展示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片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 指着图片中的细节,如故宫的斗拱结构、铜镜的花纹,向学生提问:“大家看看这里,觉得这些设计是不是很特别呀?”引导学生观察。(4)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古代人设计这些东西的想法和目的,说:“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猜猜古代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5)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回答不准确,也说:“你想得很有创意,说不定古代人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6) 再次强调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说:“古代人真的很厉害,他们的这些设计里藏着很多巧思呢。”引出课题。(7) 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课题“前人的巧思”,并用彩色粉笔进行装饰。(8) 邀请学生一起齐读课题,用响亮的声音说:“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课题。”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1.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认真观看展示的图片。3. 大胆猜测古代人的设计想法。4. 响亮地齐读课题。评价任务 参与度:☆☆☆回答积极性:☆☆☆观察细致度:☆☆☆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阅读(1) 教师温和地对学生说:“请大家轻轻地翻开课本,默读课文的第1 - 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描写古代建筑的句子画出来。”明确阅读任务。(2) 在学生默读时,轻轻地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要求,如不出声、不指读。(3) 默读结束后,微笑着说:“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鼓励学生积极分享。(4) 当学生读句子时,认真倾听,并用眼神给予鼓励,读完后给予肯定,说:“你读得很流利,找得也很准确。”(5) 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问:“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补充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6) 针对学生找到的句子,进一步提问:“从这些句子中,大家能看出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7)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些建筑不仅有独特的结构,装饰也很精美。”(8)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导朗读技巧,如语调的轻重、停顿,说:“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建筑的欣赏,有感情地读一读。” 1. 认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2. 积极朗读找到的句子。3. 思考并回答建筑的特点。4. 有感情地朗读段落。评价任务 阅读准确性:☆☆☆回答逻辑性:☆☆☆朗读表现力:☆☆☆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建筑的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活动一:品味自然景色描写 引导分析(1) 教师亲切地说:“接下来,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的第1 - 3自然段,这次要找出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哦。”明确新的阅读任务。(2) 巡视学生的默读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描写景色的词语。(3) 请学生站起来朗读找到的句子,对朗读有感情的学生给予表扬,说:“你把景色读得真美,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地方。”(4)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景色的特点,问:“大家说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5)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景色的特点,如色彩、形态,说:“从颜色上看,这里有绿色的树木、红色的花朵,多鲜艳呀。”(6) 让学生想象景色中的画面,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景色,是不是很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7) 再次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景色的句子,强调要读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8) 总结景色描写的作用,说:“这些景色描写不仅让文章更生动,也衬托出了古代建筑的美。” 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2. 朗读句子并分享景色的特点。3. 想象景色中的画面。4.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评价任务 阅读细致度:☆☆☆感受表达力:☆☆☆朗读感染力:☆☆☆设计意图 通过对自然景色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续) 活动二:了解古代工具和艺术品 深入探究(1) 教师微笑着说:“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 - 6自然段,思考古代的工具和艺术品有什么特点。”布置新的学习任务。(2) 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更投入地朗读。(3) 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发现最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一些小组的讨论,给予启发和引导,如问:“从工具的用途和造型上,能发现什么特点呢?”(5)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说:“你们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总结得也很全面。”(6) 展示更多古代工具和艺术品的图片,如古代的陶瓷、青铜器,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说:“大家看,这些实物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人的巧思。”(7) 引导学生对比现代的工具和艺术品,问:“和我们现在的东西比一比,古代的设计有什么不一样?”加深学生的理解。(8)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传承前人的巧思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想法。3. 认真观看展示的图片。4. 思考传承前人巧思的方法。评价任务 朗读投入度:☆☆☆讨论参与度:☆☆☆思考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和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工具和艺术品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终) 活动三:感恩前人巧思 情感升华(1) 教师充满感情地说:“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感谢前人的巧思。”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环节。(2) 在学生齐读时,教师也跟着轻声朗读,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3) 齐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引导,说:“你说得很对,我们不仅要感谢,更要传承他们的智慧。”(4) 讲述一些前人巧思对现代生活影响的小故事,如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说:“这些发明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真的要好好感谢前人。”加深学生的感恩之情。(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对前人巧思的感激之情,说:“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最感激前人的哪一项巧思。”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6) 请小组代表发言,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说:“你的发言很感人,让我们更加懂得了感恩。”(7) 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第7自然段,强调要读出对前人的感激之情。(8) 总结全文,说:“前人的巧思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份智慧。” 1. 齐读课文,思考问题。2. 回答感谢前人巧思的方式。3.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感激之情。4. 有感情地朗读段落。评价任务 情感表达:☆☆☆交流分享:☆☆☆朗读感染力:☆☆☆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交流和故事讲述,让学生理解前人巧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拓展交流(1) 教师热情地说:“同学们,除了课文里提到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巧妙设计呢?”鼓励学生积极分享。(2)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提到的独特设计给予表扬,说:“你知道得真多,这个设计确实很巧妙。”(3) 展示一些学生可能不知道的古代巧妙设计的图片,如榫卯结构、编钟,说:“大家看,这些设计更能体现前人的智慧。”拓宽学生的视野。(4)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对前人巧思的感受,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受到前人巧思影响的地方呢?”(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说:“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对前人巧思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想碰撞。(6)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说:“你的感受很深刻,让我们对前人的巧思有了新的认识。”(7) 强调传承前人巧思的重要性,说:“我们要把前人的巧思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古代文化,说:“课后,大家可以去图书馆或者上网,了解更多古代的巧妙设计。” 1. 积极分享自己知道的古代设计。2. 观看展示的图片,拓宽视野。3. 结合生活经历,谈感受。4. 参与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评价任务 知识储备:☆☆☆感受表达:☆☆☆讨论参与度:☆☆☆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用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彩,画一幅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美术作品,如古代建筑、传统服饰等。2. 给作品配上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介绍作品中体现的前人巧思。3. 把作品展示给家人看,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拓展作业1. 收集一些古代建筑、工具或艺术品的图片,制作一个小画册。2. 选择其中一件作品,写一篇短文,介绍它的巧妙设计和文化内涵。3.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画册和短文,互相学习和欣赏。板书设计前人的巧思古代建筑:独特结构、精美装饰古代工具:实用精巧、造型独特古代艺术品:工艺精湛、文化深厚感恩传承:学习、保护、创新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导入环节展示古代建筑、工具和艺术品的图片时,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2.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讨论古代工具和艺术品的特点以及如何传承前人巧思时,学生们积极交流,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3.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前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讲述相关故事,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感恩之心。不足之处1. 在教学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拓展延伸环节时间有些紧张,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2. 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讲解古代设计的文化背景和巧妙之处时,没有给予足够的个别指导,可能导致他们理解不够深入。3. 在学生创作环节,对学生的创意启发还不够,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新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