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期末考试【答案】1. C 2. A 3. C 4. D 5. B 6. B 7. C8. C 9. B 10. A 11. D 12. C 13. B 14. C15. D 16. C17. (1)B、D(2 分) CO2(2 分)(2)N+R(2 分)(3)45 (2 分) (2 分)(4)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 分)(5) 次生演替(2 分) 生物种类多少或物种丰富度高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2 分)18. (1)高压蒸汽灭菌(2 分);琼脂(1 分);选择(1 分)(2)104 (2 分)(3)S 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2 分)(4) 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2 分)(5) 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2 分)19. (1)基因表达载体(2 分);限制酶、DNA 连接酶(2 分)(2)农杆菌转化法(1 分);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2 分)(3)植物激素、Basta(必须同时回答到这两种成分) (2 分)(4)不一定(1 分); HLA1 基因序列(1 分);DNA 双链复制的原理(2 分)(5)DNA 分子杂交(1 分);耐盐检测(1 分)20. (1)多于(1 分)(2)逆转录(1 分);启动子、终止子(2 分)(3)PCR(1 分);DNA 分子复制(1 分)(4)Ca2+(1 分);感受态(1 分);抗原-抗体杂交(1 分)【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 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 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 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解答】A.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如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而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A 正确;B.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B 正确;C.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符合物种多样性原理,C 错误;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D 正确。故选 C。2. A、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因此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A 正确;B、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B 错误;C、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C 错误;D、 有些动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因此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条食物链上,D 错误。故选 A。3.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应该由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用 C 表示,A 错误;B、生产者的同化量是 W 或(A +B +C +D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 D 或(A +B +G +D )所以生产的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D /W x 100%,或(A +B +G +D )/(A +B +C +D )x 100%,B 错误;C、 由“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可知,图 1 中 B1+C1+D1 的总能量和图 2 中 C 都可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 正确;D、 该鱼塘中消费者所含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鱼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因此消费者所含的总量有可能高于生产者,D 错误。故选 C。4.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 错误;B、10%~20%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 错误;C 、农作物不能用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 错误;D、生态农业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D 正确。故选 D。5. 【分析】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碳循环的过程,结合题意解答。此题是识图选择题,一是考查识图作答的能力,二是考查对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用。【解答】据图可知,双箭头与无机环境交换物质的乙是生产者,乙、丙箭头都指向的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③ 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⑦过程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据此解答。A.从图中看出,甲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乙→丙,A 错误;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和⑦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 正确;C.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不会循环往返,C 错误;D.提高⑥过程使氧消耗加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D 错误。6.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选 B。7.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价值、保护措施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解答】A.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 错误;B.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很快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 错误;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C 正确;D.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 错误。故选 C。8. 【分析】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条件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解答】A.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溴麝香草酚蓝水检测产生的二氧化碳,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A 错误;B.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都要密封发酵,B 错误;C.腐乳制作主要利用毛霉等生物产生的脂肪酶和蛋白酶进行发酵,C 正确;D.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发酵 10 天以上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可以食用,D 错误。9.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灭菌会杀死稀释液中所有微生物,得不到能降解 BPA 的菌株,A 错误;B.BPA 降解菌能够分解 BPA(一种含碳有机物),故分离 BPA 降解菌的培养基需要以 BPA 为唯一碳源,B正确;C.平板划线法不能用来计数,C 错误;D.调 pH 一般应在灭菌前,D 错误。10. A、进行发酵工程生产时排出的废弃物,虽然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小,且容易处理,但也不能随意排放,A 错误;B、 在农牧业上利用发酵工程可生产出微生物肥料、饲料和农药,如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方法制造出的真菌蛋白,常作为家畜的饲料添加剂,B 正确;C、 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上利用发酵工程不仅能提高药物产量,还能降低成本,如利用工程菌发酵生产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通过诱变的青霉菌发酵生产青霉素等,C 正确;D、 在食品工业上利用发酵工程既能生产传统发酵产品,也能生产食品添加剂,如利用霉菌发酵生产酱油、利用酿酒酵母生产各种酒类、利用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等,D正确。故选 A。11. 培育脱毒苗的方法是取茎尖分生组织(几乎不含病毒)进行组织培养,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12. A、根据图示可知,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来自于捐献者,这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A正确;B、 捐献者提供的是细胞质,而红绿色盲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因此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B 正确;C、 三亲婴儿的染色体来自两个亲本,即父亲和母亲,C 错误;D、 三亲婴儿的培育运用了核移植技术,而且还需要采用早期培养培养技术、胚胎移植等技术,D 正确。故选 C。1、 试管婴儿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设计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2、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由图可知,三亲婴儿的培育采用了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移植的过程及相关应用;识记胚胎工程涉及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13. ABC、质粒是一种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较小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完全水解后最多可产生 6 种化合物:脱氧核糖、磷酸、4 种含氮的碱基,A、C 错误,B 正确;D、质粒是基因工程的工具——载体,不是工具酶,D 错误。故选 B。14. “分子缝合针”是 DNA 连接酶,A 错误;载体不属于工具酶,B 错误;限制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水解,DNA连接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都与磷酸二酯键有关,C 正确;转基因烟草操作过程中常用质粒作载体,D 错误。15. (1)PCR 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过 说明程变 当温度上升到 90℃以上时,双链 DNA 解聚为单链性复 温度下降到 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 DNA 结合性延 72℃左右时,Taq DNA 聚合酶有最大活性,可使 DNA 新链由 5'端向 3'端延伸 伸( 2)结果:上述三步反应完成后,一个 DNA 分子就变成了两个 DNA 分子,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DNA 分子就以 2n 的形式增加。PCR 的反应过程都是在 PCR 扩增仪中完成的。由图分析可知,其中①是由 RNA 形成单链 DNA 的过程,为逆转录过程;②是以单链 DNA 合成双链DNA 的过程,是 DNA 分子复制过程;③④⑤是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 DNA 片段,其中③是变性、④是复性、⑤ 是延伸阶段。【详解】A、①过程是逆转录,该过程需要的是逆转录酶,A 错误;B、 ②⑤过程为 DNA 复制,这两个过程中都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其中⑤过程进行反应的温度是70~75℃,因此催化该过程的 DNA 聚合酶需要能耐高温,但催化②过程的酶不耐高温,B 错误;C、 ③过程是变性,是在高温下解旋的,并不需要解旋酶,C 错误;D、④过程是复性,需要冷却至 50℃左右,使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 DNA 结合,D 正确。故选 D。本题考查 PCR 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 PCR 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过程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6. 【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重在理解蛋白质工程是通过修改基因或创造合成新基因来改变生物的遗传和表达性状,合成新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的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 )。蛋白质工程得到的蛋白质一般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通过修改基因或创造合成新基因来改变生物的遗传和表达性状,合成新的蛋白质。【解答】A、 蛋白质工程是根据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分子的精细结构,A 错误;B、 蛋白质工程通过修改基因或创造合成新基因来对蛋白质进行有目的制造,B 错误;C、 蛋白质工程分析、设计蛋白质分子,不分析氨基酸的化学组成,C 正确;D、 按照人的意愿将天然蛋白质改造成新的蛋白质,D 错误。故选 C。17. 解:(1)图乙中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对应图甲中的 B、D;①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在①、③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2)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N+R.(3) 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至少消耗需要考虑能量传递效率为 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 )÷20%÷20%=20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 )÷20%÷20%÷20%=25kg,因此蛇每增加 1kg 体重至少消耗植物 45kg.同理,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 ,则蛇每增加 1kg 体重,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 )÷20%÷20%=5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 )÷20%÷20%÷20%=100kg,则因此蛇每增加 1kg 体重至少消耗植物 105kg.则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 = .(4) 在生态系统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这种关系,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 该草原虽说发生火灾,但土壤中仍存有植物的根系、繁殖体等,故一段时间后,会发生次生演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故答案为:(1)B、D CO2(2)样方法(3)N+R (4)45(5)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 次生演替 生物种类多少或物种丰富度高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图甲:根据 A 与 D 之间的双箭头和指向 A 的箭头最多,可知 A 是二氧化碳库,D 是生产者,由 B、C、D 的箭头关系可知,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图乙:该食物网中有两条食物链:植物→鼠→蛇;植物→昆虫→蛙→蛇.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关系: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流动效率=×100%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18.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和计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1) 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乙为固体培养基,故需要加入 Y 琼脂;甲和乙培养基可以用于筛选能降解 S 的菌株,故均属于选择培养基。(2) 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 100 μL 稀释液后的菌液,且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 200 个,则摇瓶 M 中的菌液稀释的倍数至少为 2×107÷1000×100÷200=1×104 倍。(3) 当培养基中的 S 超过某一浓度后,可能会抑制菌株的生长,从而造成其对 S 的降解量下降。(4) 要测定淤泥中能降解 S 的细菌细胞数,可以取淤泥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稀释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计数。(5) 营养基的基本成分都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故甲和乙培养基均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故答案为(1)高压蒸汽灭菌;琼脂;选择(2)104(3)S 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4)取淤泥加入无菌水,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5)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19.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的知识点,熟知基因工程的原理、使用工具和操作过程是解题的关键,题目较简单。【解答】(1) 过程①为从酵母菌中获取目的基因,过程②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的工具是限制酶和 DNA连接酶。(2) 过程③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苜蓿愈伤组织细胞中,常用的转化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3) 已知 Basta 是一种除草剂,则为达到培养并筛选的目的,过程④(再分化)的培养基所含的成分必须有无机营养、有机营养、植物激素和 Basta(便于筛选)。(4)过程④得到的幼苗不一定含有 HAL1 基因,可能存在仅导入了空载体的情况,为进一步确认,可用 PCR 扩增的方法进行鉴定,则进行 PCR 反应的引物应根据 HAL1 基因序列进行设计,PCR 的原理是 DNA 双链复制的原理。(5)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苜蓿组织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可采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判断本实验的目的是否达到,还应进行耐盐检测实验。20.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1)基因组文库中含有全部的基因,而 cDNA 文库只有部分基因。所以基因组文库中的基因数多于cDNA 文库。(2)B 过程是逆转录。需要用到逆转录酶,由于成熟的 RNA 中没有启动子、终止子对应的序列。所以用该方法形成的目的基因与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得的目的基因相比,缺少了启动子,终止子等结构。(3)目的基因都可以利用 PCR 技术大量扩增,该技术的原理是 DNA 分子复制。(4)在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前,通常采用 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之转化为感受态细胞。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即检测蛋白质是否形成,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故答案为:(1)多于(2)逆转录;启动子、终止子(3)PCR;DNA 分子复制(4)Ca2+;感受态;抗原-抗体杂交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期末考试答题卡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考 号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0] [0] [0] [0] [0] [0] [0] [0] [0] [0]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修改 [1] [1] [1] [1] [1] [1] [1] [1] [1] [1]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 [2] [2] [2] [2] [2]3.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 [3] [3] [3] [3] [3] [3] [3] [3] [3] [3]题区域书写无效。 [4] [4] [4] [4] [4] [4] [4] [4] [4] [4][5] [5] [5] [5] [5] [5] [5] [5] [5] [5][6] [6] [6] [6] [6] [6] [6] [6] [6] [6][7] [7] [7] [7] [7] [7] [7] [7] [7] [7]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8] [8] [8] [8] [8] [8] [8] [8] [8] [8][9] [9] [9] [9] [9] [9] [9] [9] [9] [9]客观题16 [A] [B] [C] [D]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填空题17. (每空 2 分,共 16 分)(1)(2)(3)(4)(5)18. (除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2 分)(1) (1 分) (1 分)(2)(3){#{QQABCQ4hxwC4gBQACQ6aF0XYCkkQsJOSLYouQVCSuAQKyQFABAA=}#}(4)(5)19. (除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5 分)( 1)(2) (1 分) (3)(4) (1 分) (1 分)(5) (1 分) (1 分)20. (除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9 分)(1)(2) (2 分)(3)(4){#{QQABCQ4hxwC4gBQACQ6aF0XYCkkQsJOSLYouQVCSuAQKyQFABAA=}#}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期末考试试卷 5.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6小题,共 48分。1.以下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B.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A. 图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C. 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B.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C. 伴随着碳循环的进行,能量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D. 提高⑥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A. 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B. 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D. 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3.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7.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很快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C.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D. 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A. 图 1 中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可通过 C2 传递给分解者进行利用8.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B. 图 1 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1-C2) /(A1+B1+C1)A. 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溴麝香草酚蓝水检测产生的酒精C. 图 1 中 B1+C1+D1 的总能量和图 2 中 C 都可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D. 该鱼塘中消费者所含能量的总量不可能多于生产者C. 腐乳制作主要利用毛霉等生物产生的脂肪酶和蛋白酶进行发酵4.“稻田养鱼”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D. 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一直升高,发酵 10 天以上的泡菜不能食用的害虫和杂草。鱼排出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9.双酚 A(BPA)是一种含碳有机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环境中不易降解,科研人员对土壤中细菌等微生物进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行筛选,得到了具有降解 BPA 能力的菌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 10%~20%流入鱼体内A. 为了有效防止杂菌的污染,可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后再接种到培养基上C. 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时,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农作物B. 分离 BPA 降解菌的培养基需要以 BPA 为唯一碳源D. 该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 可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该菌进行计数 13.质粒是细菌中的有机分子,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D. 培养基要维持正常的 pH 和渗透压,调 pH 一般应在灭菌后 A. 质粒完全水解后最多可产生 4 种化合物 B. 质粒能够自主复制10.发酵工程有着多项优点,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C. 质粒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质粒是基因工程的工具酶A. 进行发酵工程生产时排出的废弃物,对环境无害 1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在农牧业上利用发酵工程可生产出微生物肥料、饲料和农药 A. “分子缝合针”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C. 在医药工业上利用发酵工程不仅能提高药物产量,还能降低成本 B. DNA 连接酶和载体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D. 在食品工业上利用发酵工程既能生产传统发酵产品,也能生产食品添加剂 C. 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的作用都与磷酸二酯键有关11.生产中培育香蕉脱毒苗常用的方法是( ) D. 转基因烟草操作过程中常用烟草花叶病毒作载体A. 人工诱导基因突变 B.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 15.如图为形成 cDNA 过程和 PCR 扩增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进行远缘植物体细胞杂交 D. 取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12.2015 年 2 月 3 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催化①过程的酶是 RNA 聚合酶B. 催化②⑤过程的酶都是 DNA 聚合酶,都能耐高温A. 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C. ③过程需要解旋酶的作用B. 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 D. ④过程需要冷却至 50℃左右C. 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 16.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内容( )D. 三亲婴儿的培育还需要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A. 分析蛋白质分子的精细结构 B. 对蛋白质进行有目的改造C. 分析氨基酸的化学组成 D. 按照人的意愿将天然蛋白质改造成新的蛋白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52 (2)实验中初步估测摇瓶 M 中细菌细胞数为 2×107 个/mL,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 100 μL 稀释后的菌液,且保分。 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 200 个,则至少应将摇瓶 M 中的菌液稀释______倍。17.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 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 (3)在步骤⑤的筛选过程中,发现当培养基中的 S 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 S 的降解量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______(答出 1 点即可)。(4)若要测定淤泥中能降解 S 的细菌细胞数,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______。(5)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种培养基所含有的组分虽然不同,但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 4 类营养物质,即______。19.2020 年初,国内牛奶制品因为牧草进口成本上涨而涨价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某研究团队拟将耐盐基因 HLAl 导入紫花苜蓿中培育耐盐牧草,具体实验流程如图甲,图乙是载体 pCHLAl 中 T-(1)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以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DNA 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 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 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 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3) 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 来自鼠, 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 1kJ 能量,至少消耗植物______kJ,假如(1)过程②为________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此过程还需要使用的工具是________。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 ,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2)过程③常用的转化方法是________,转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3)已知 Basta 是一种除草剂,则为达到培养并筛选的目的,过程④的培养基所含的成分必须有无机营养、有机(5) 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4)过程④得到的幼苗____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一定不”或“不一定”)含有 HLAl 基因,为进一步确18.某种物质 S(一种含有 C、H、N 的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细菌能降解 S。研究人认,可用 PCR 扩增的方法进行鉴定,则进行 PCR 反应的引物应根据________________设计,PCR 的原理是员按照如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 S 的细菌菌株。实验过程中需要甲、乙两种培养基,甲的组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无机盐、水和 S,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 和 Y。(5)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苜蓿组织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技术,判断本实验的目的是否达到,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实验。20.2016 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一种细菌能够消化塑料( )。这种细菌通过分泌 降解酶( )来完成塑料分解。下图是从细菌中获取 降解酶的基因的流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时,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______的方法进行灭菌。乙培养基中的 Y 物质是______。甲、乙培养基均属于______培养基。(1)图中基因组文库中的基因数__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 文库。(2) 过程需要用到________酶,用该方法形成的目的基因与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得的目的基因相比,缺少了________ 等结构。(3) 从两种文库中获取的目的基因都可以利用________技术大量扩增,该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4) 由于大肠杆菌容易培养,科学家想把该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在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前,通常采用________ 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之转化为________细胞。为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可采用________ 技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期末考试答案.pdf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期末考试答题卡.pdf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期末考试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