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西校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1.如图表示果蝇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B. 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C. 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D. 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2.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毛色由遗传因子B和b控制。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一个配种季节里鉴别出其中一匹健壮栗色公马的显隐性及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育种工作者设计以下配种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A. 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全为栗色马则其为显性B. 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出现白色马则其为显性C. 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出现白色马则其为纯合子D. 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全为栗色马则其为纯合子3.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 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C. 当基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D. 蜥蜴中所有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4.某生物兴趣小组借助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细胞(2n=12)时,发现一个细胞的细胞膜向内凹陷,这个细胞的细胞质即将分裂为两部分。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的赤道板位置一般不会出现细胞板,可能为低等动物细胞B. 若该细胞染色单体的数目为24,则一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C. 若该细胞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完全相同,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 若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则子细胞可能是体细胞、极体、精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5. 离心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实验目的,一般不采用离心的方法达到的是( )A. 将溶解度不同的光合色素分开 B. 将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开C. 将重量不同的DNA分子分开 D. 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开6.脊椎动物的一些基因活性与其周围特定胞嘧啶的甲基化有关,甲基化使基因失活,相应的非甲基化能活化基因的表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 肝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呼吸酶基因均处于甲基化状态B. 肝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基因均处于非甲基化状态C. 肝细胞的呼吸酶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均处于非甲基化状态D. 胰岛B细胞的呼吸酶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均处于非甲基化状态7.某种农作物抗白粉菌对不抗白粉菌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让杂合的抗白粉菌植株自交获得F1,再让F1中抗白粉菌植株自交得到F2,用白粉菌感染F2,F2中不被感染的植株约占( )A. 1/2 B. 2/3 C. 3/4 D. 5/68.下图是某种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a所示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 B. 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b和cC. 雄性动物睾丸中可以观察到上图所示的四种细胞 D. 图c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9.某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Cc,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中,有一个基因型为ABc(不发生染色体互换),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 )A. AbC、Abc、abc B. ABc、abC、abCC. AbC、aBC、aBC D. ABC、abc、ABC10.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的比例为( )A. a/b B. a/(2b) C. 2a/b D. 2/b11.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证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中用到了离心法和同位素标记法B. 调查遗传病时,选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更容易推断其遗传方式C.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加法原理”D. 利用抗生素对大肠杆菌逐代选择培养过程中,平板上抑菌圈可能逐渐变小12.将一个DNA双链均被 N标记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 NH Cl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大肠杆菌连续分裂3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子代大肠杆菌都含有14NB. 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比为1/2C. 第1次分裂结束后,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亲代的不同D. 第2次分裂结束后,4个大肠杆菌中都含有14N13. 二倍体白菜、黑芥和甘蓝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可形成埃塞俄比亚芥、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如图),图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数字代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甘蓝型油菜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属于四倍体B. 黑芥和甘蓝形成埃塞俄比亚芥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 白菜和黑芥形成芥菜型油菜,说明白菜和黑芥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 若芥菜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能产生子代,子代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14.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0%,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0%和1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它的互补链中,T与C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55%B. 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0%和25%C. 若该DNA分子含1 000个碱基对,则碱基之间的氢键数2 600个D. 该DNA分子中=15.对下列甲、乙、丙、丁四幅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8B. 乙图中的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C. 丙图所示的家系遗传系谱图中,该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 丁图细胞减数分裂可以产生24种染色体组合的配子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3分)16.科研人员用纯种的高秆抗锈病水稻(甲品种)与矮秆易染锈病水稻(乙品种)培育矮秆抗锈病水稻新品种,方法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品种杂交的目的是将控制两个优良性状的基因集中在一起B. ②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 ③为人工诱导,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D. ④为筛选,对于抗锈病性状常用病原体感染的方法检测17.某地有两个习性相似的猴面花姐妹种——粉龙头(花瓣呈粉红色)和红龙头(花瓣呈红色),起源于一个粉色花的祖先种,两者分布区重叠,前者由黄蜂传粉,后者由蜂鸟传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B. 两者分布区重叠导致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相同C. 粉龙头猴面花种群的突变对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D. 因起源于同一祖先种,所以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库相同1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一个人体内没有致病基因,则这个人就不会患遗传病B.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的四个精子,这是由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都出现了异常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为基因重组,后代出现了AA、Aa、aa三种基因型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就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19.某植物花色有白色、粉色和红色三种类型。已知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和B、b表示)。取某白花植株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花∶红花∶粉花=12∶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白花植株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白花∶红花∶粉花=2∶1∶1B. 该白花植株自交所得后代中,白花植株共有4种基因型C. 子代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既有红花植株又有粉花植株D. 若含有A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白花,则基因型为aaB_的个体表现为红花20.鼠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由遗传因子B、b控制),两只黑鼠交配,生了3只棕鼠和1只黑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棕色为显性性状B. 子代黑鼠遗传因子组成为BB的概率是1/4C. 若检测子代黑鼠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好选用棕鼠与其交配D. 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则应为3只黑鼠和1只棕鼠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21.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遗传物质之谜终于被破解,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___________,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2)艾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提出了不同于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观点的结论:____________。(3)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T2噬菌体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22.甲病、乙病与基因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图2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Ⅲ-12携带b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答出1点)。(2)Ⅲ-10的基因型与Ⅱ-4的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Ⅲ-1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3)Ⅱ-7和Ⅱ-8生育一个健康后代的概率是________。正常情况下,Ⅱ-3的X染色体上的b基因发生突变是否会导致其生育出患乙病的儿子 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原因是________。23.牛的黑色(B)对红色(b)是显性。良种场现有两栏圈养牛,栏里的牛进行自由交配。甲栏全为黑色,乙栏既有黑色又有红色。甲、乙两栏牛是亲子代关系,来场参观的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有的说乙栏牛是甲栏牛的亲代,有的说乙栏牛是甲栏牛的子代。请你根据分离定律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栏牛为乙栏牛的亲代,且甲栏黑色牛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成,则甲栏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乙栏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让乙栏中的黑色牛与异性红色牛交配,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2)若乙栏牛为甲栏牛的亲代,且乙栏黑色牛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成,则乙栏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甲栏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甲栏中没有红色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某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中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和乙植株(纯种)的一个B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如图1所示(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请分析该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2)如图2为甲植株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细胞,它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表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图中标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3)甲、乙植株发生基因突变后,该植株及其子一代均不能表现突变性状,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图中一、二、三表示DNA复制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一”表示_________。这一过程中,DNA分子在__________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状的长链上的碱基之间的_________断裂。(2)过程“二”表示_____________。每条母链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链上的碱基按照______________原则与周围环境中游离的_______________配对,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3)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期。复制的两个新的DNA分子最后随着____________的分开,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4)若该DNA分子中含14N而原料脱氧核苷酸中含15N,则复制3次后,含14N的单链与含15N的单链比例为_______,只含14N的双链DNA分子与只含15N的双链DNA分子的数量依次为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能形成24=16种配子,A错误;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所以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B错误;A与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无法自由组合,C错误;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时,该个体能形成DXe、dXe、DY、dY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相等,D正确。2.【答案】D【解析】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全为栗色马,则该栗色公马可能是隐性,也可能是显性纯合子,A错误;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出现白色马则其为显性,则该栗色公马可能是隐性bb,多匹白色母马中存在Bb,B错误;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出现白色马则其为纯合子,则该栗色公马一定是显性杂合子,C错误;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全为栗色马则该栗色公马只能是显性纯合子,D正确。3.【答案】B【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当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剧烈的种内斗争使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上升,不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B正确;基因库中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表示生物进化了,但并不能成为两种蜥蜴发生生殖隔离的依据,C错误;蜥蜴的基因库不但包括基因W与基因w,还包括蜥蜴的所有其他基因,D错误。4.【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细胞应该属于动物细胞,不会出现细胞板,A正确;若该细胞染色单体的数目为24,说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单体,而细胞又处于分裂末期,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若该细胞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完全相同,则说明是染色体单体分离,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其中前者有同源染色体,后者无同源染色体,C错误;体细胞的有丝分裂、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以及第一极体分裂为第二极体的过程中,细胞质都均等分配,D正确。5.【答案】A【解析】将溶解度不同的光合色素分开使用的方法是纸层析法,符合题意,A正确;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通过离心的方法,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离心后噬菌体外壳在上清液中,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B错误;可以利用离心法将重量不同的 DNA 分子分开,C错误;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开使用的是差速离心法,不符合题意,D错误。6.【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可知,相应的非甲基化能活化基因的表达,肝细胞和胰岛B细胞中均存在呼吸酶,表明呼吸酶基因均处于非甲基化状态,肝细胞的胰岛素基因处于甲基化状态,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基因处于非甲基化状态,A、B、C错误,D正确。7.【答案】D【解析】某种农作物抗白粉菌对不抗白粉菌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让杂合的抗白粉菌植株Aa自交获得F1,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让F1中抗白粉菌植株1/3AA、2/3Aa自交得到F2,F2中不抗白粉菌aa=2/3×1/4=1/6,不被感染的植株约占1-1/6=5/6。8.【答案】A【解析】图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属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由图可知,b和c着丝粒未分离,含有8条染色单体,B正确;睾丸中的精原细胞可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中细胞有的进行有丝分裂,有的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C正确;图c中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位于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的中期,D正确。9.【答案】B【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c的精子,说明含A、B和c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b和C的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c的精子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另3个精子为ABc、abC、abC。10.【答案】C【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把其DNA注入细菌内,利用细菌提供的脱氧核苷酸,进行DNA的半保留复制,所以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为2a个,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子噬菌体的比例为2a/b,ABD错误,C正确。11.【答案】C【解析】证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中用到了密度梯度离心法和(15N和14N)同位素标记法,A正确;调查遗传病时,选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在家系中调查,其患者相对较多,更容易推断其遗传方式,B正确;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去除相关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C错误;利用抗生素对大肠杆菌逐代选择培养过程中,由于大肠杆菌抗性逐渐增强,平板上抑菌圈可能逐渐变小,D正确。12.【答案】C【解析】第三次分裂结束后,得到8个DNA,两个DNA的两条链是14N、15N,另外6个DNA的两条链都是15N,则含有14N的大肠杆菌只有2个,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比为1,AB错误;第一次分裂结束,得到2个DNA,两个DNA的两条链是14N、15N,而亲代DNA的两条链是14N,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亲代的不同,C正确;第二次分裂结束,得到4个DNA,两个DNA的两条链是14N、15N,另外两个DNA的两条链都是15N,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2个大肠杆菌中含有14N,D错误。13.【答案】C【解析】甘蓝型油菜由二倍体白菜(AA,2n=20)和二倍体甘蓝(CC,2n=18)杂交后自然加倍形成,染色体组为 AACC,共 4 个染色体组,属于四倍体,A 正确;黑芥(BB,2n=16)与甘蓝(CC,2n=18)杂交产生 BC(2n=17),自然加倍后形成埃塞俄比亚芥(BBCC,4n=34)。杂交过程中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重组,自然加倍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 正确;白菜和黑芥杂交形成AB个体,AB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无法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说明白菜和黑芥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芥菜型油菜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组成是AB,埃塞俄比亚芥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组成是BC,受精后子代染色体组组成是ABBC,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14.【答案】B15.【答案】B【解析】甲图中生物基因型为AaDd,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8,A正确;乙图中的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互换通常发生在减Ⅰ前期,B错误;丙图所示的家系遗传系谱图中,该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正确;丁图细胞有4对同源染色体,故减数分裂可以产生24种染色体组合的配子,D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16.【答案】ACD【解析】甲、乙品种通过杂交将双亲的基因集中在子一代中,A正确;②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③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正确;④为筛选,对于抗锈病性状可以用病原体感染的方法检测,获得所需品种,D正确。17.【答案】AB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两者分布区有重叠,由此说明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并不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两者分布区有重叠,但传粉动物不同,故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相同,B错误;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属于不同的物种,尽管起源于一个祖先种,但因进化最终导致它们的基因库会存在差异,D错误。18.【答案】ACD【解析】没有致病基因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的精子,这是由于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A基因和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含有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级)都出现了异常,B正确;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等位基因分离,后代出现了AA、Aa、aa三种基因型,而不是基因重组,C错误;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就会得到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种子,种子再种下去才能得到三倍体无子西瓜,D错误。19.【答案】ACD【解析】分析可知,与粉花植株杂交实为测交,测交后代分别是双显、两种单显和双隐各占1份,所以白花∶红花∶粉花=2∶1∶1,A正确;后代中12=9+3,可以推知白花中一定含有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这是“9”,其中的“3”可能是aaB_或A_bb,故子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如果这个“3”是指A_bb,则aaB_则是另一个“3”,表现为红花,B错误,D正确;子代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或A_bb,自交后代中既有红花植株又有粉花植株,C正确。20.【答案】ABD【解析】亲本只有黑色一种性状,后代出现两种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即棕色为隐性性状,A错误;亲本遗传因子组成均为Bb,因此子代黑鼠(BB或Bb)遗传因子组成为BB的概率是1/3,B错误;若检测子代黑鼠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好选用棕鼠与其交配,C正确;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可能为3只黑鼠和1只棕鼠,也可能是其他情况,D错误。三、非选择题21.【答案】(1)转化因子(2)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或DNA才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3)不可以 可以【解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根据实验结果,艾弗里提出的观点: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也就是DNA是遗传物质。(3)T2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营寄生生活,且寄生具有专一性,只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因此不会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病毒复制增殖时,原料、能量、酶和场所等都来自宿主细胞,模板来自T2噬菌体本身,因此如果宿主细胞中含有32P,也就是原料中含有,子代病毒的核酸中含有32P。22.【答案】(1)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2/3 aaXBY或aaXbY(3)1/2 不会 正常情况下,父亲X染色体上的基因会遗传给其女儿,不会遗传给其儿子(或父亲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会遗传给其女儿)【解析】(1)由图1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Ⅱ-4患甲病并且后代有不患病的情况,因此基因型为AaXbXb,Ⅲ-10患甲病,基因型为2/3AaXbXb、1/3AAXbXb,因此两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3)Ⅱ-7患乙病并且母亲不患病,因此基因型为AaXBY,Ⅱ-8不患病但是Ⅲ-12携带b基因,因此Ⅱ-8的基因型为aaXBXb,因此两者生育一个健康后代也就是aa基因型个体的概率为1/2。Ⅱ-3为男性,其X染色体上的基因会遗传给其女儿,不会遗传给其儿子,因此X染色体上的b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导致其生育出患乙病的儿子。23.【答案】(1)Bb BB、Bb和bb 黑色∶红色=2∶1 (2)BB和bb Bb或BB和Bb 乙栏中黑色牛只有B一种配子,且红色牛均为同一性别【解析】(1)若甲栏牛为乙栏牛的亲代,即甲栏黑色牛杂交出现性状分离,且甲栏黑色牛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成,则甲栏中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则其子代乙栏中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Bb、bb;让乙栏中的黑色牛(1BB、2Bb)与异性红色牛(bb)交配,子代表现的性状及比例为黑色∶红色=(1/3+2/3×1/2)∶(2/3×1/2)=2∶1。(2)若乙栏牛为甲栏牛的亲代,且乙栏黑色牛只有一种遗传因子组成,则乙栏中的牛均为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为BB和bb。由于甲栏牛全为黑色,所以亲代可以是BB和bb杂交,也可以是BB和BB交配。因此,子代甲栏中牛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或BB和Bb。乙栏为甲栏的亲代,且甲栏中没有红牛,说明乙栏黑色牛为纯合子,且栏中红色个体均为同一性别,彼此不能交配。24.【答案】(1)碱基的替换(或碱基改变或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2)AaBB 扁茎缺刻叶 如图所示(3)该突变均为隐性突变,且基因突变均发生在甲和乙的体细胞中时,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解析】(1)由题图可知,甲植株和乙植株都发生了碱基的替换。(2)因为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所以这两对基因应该分别位于题图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又由于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发生突变,所以该细胞的基因型应该是AaBB,表型是扁茎缺刻叶。(3)甲、乙植株虽已突变,但由于A对a、B对b基因的显性作用,在植株上并不能表现出突变性状;当突变发生于体细胞时,突变基因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25.【答案】(1)解旋 解旋酶 氢键(2)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配对 DNA聚合酶 碱基互补配对 脱氧核苷酸(3)间 染色单体(4)1:7 0、6【解析】(1)过程一表示解旋;这一过程中,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状的长链开始解开,氢键断裂。(2)过程二表示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配对;每条母链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周围环境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来配对。(3)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复制后两个新的DNA分子随着染色单体的分开,就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4)亲代大肠杆菌连续繁殖三代,得到8个DNA分子,共16条核苷酸链,含14N的DNA分子有2个,2条单链,而含有15N的单链有14条,故含14N的单链与含15N的单链比例为1:7;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子代中只含14N的双链DNA分子为0个,只含15N的DNA分子有6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生物 (9).docx 答案 (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