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丝绸的故事》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以“丝路的故事”为主题,用美术形式展现古代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教材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激发对多元文化兴趣,培养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有简单美术基础,对色彩和形状有一定认知。生活中可能听过丝绸之路相关内容,但了解不深入。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学习热情高,但注意力易分散,在将丝路文化元素融入创作时有困难。可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结合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创作。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感受丝绸之路独特的风景、人物和文化艺术之美。2. 体会丝绸制品、敦煌壁画等艺术品的色彩和造型特点。艺术表现1. 学会用绘画或手工方式表现丝路元素,如骆驼、沙漠等。2. 运用彩纸、颜料、黏土等材料创作与丝路相关的艺术作品。创意实践1. 尝试用不同材料和方法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 能够将自己对丝绸之路的理解融入作品创作中。文化理解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文化自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 掌握用美术形式表现丝路元素的方法。3. 体会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难点1. 如何将丝路的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艺术创作中。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有个性的丝路主题作品。3. 让学生真正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内涵。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丝绸之路相关图片、视频,彩纸、颜料、黏土等创作材料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1) 教师提前准备一段精彩的关于丝绸之路的短视频,视频中要包含丝路上的壮丽风景,如广袤的沙漠、连绵的山脉,还有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以及特色的文化活动。在课堂开始时,将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的画面。(2)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个地方美不美呀?那你们能猜猜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3) 当学生回答出是沙漠、有骆驼等相关内容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观察得真仔细,回答得太棒了”。然后进一步介绍:“对,这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它就像一条神奇的纽带,连接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在这条路上传递了很多珍贵的文化和商品呢。”(4)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举例说明,比如:“在丝绸之路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产被运到了遥远的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等也来到了中国,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很有趣呀?”(5) 接着,教师提出更深入的问题:“那你们知道丝绸之路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讨论。(6)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倾听,不管回答是否正确,都要给予回应和引导。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要大力表扬;如果回答错误,要耐心解释。(7)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详细讲解:“因为在这条商路上,中国的丝绸是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丝绸之路啦。”(8) 最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丝绸的故事》,去了解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秘密。” 1.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画面中的风景和人物。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3. 参与关于丝绸之路名字由来的讨论。4. 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兴趣。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回答积极性:☆☆☆思考活跃度:☆☆☆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阅读(1)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让他们用手指着文字,一起轻声朗读关于丝绸之路的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2)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的呢?”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3) 当学生回答出从长安开始,到罗马结束时,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非常棒!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它是当时中国的重要城市,而罗马在遥远的西方。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线,把这两个地方连接了起来。”(4) 接着,教师再次提问:“那在丝绸之路上传递了哪些东西呢?”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并思考。(5) 对于学生回答出的丝绸、茶叶、文化等内容,教师要进行详细解释。比如提到丝绸时,可以说:“丝绸是中国古代非常珍贵的物品,它质地柔软、色泽鲜艳,深受西方人的喜爱。”提到文化时,可以举例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6) 为了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理解,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简单画出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图,标注出长安、罗马等重要地点,并解释路线的走向。(7)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我们沿着丝绸之路旅行,可能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8) 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1. 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2.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4. 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传递的物品。评价任务 朗读准确性:☆☆☆回答正确性:☆☆☆讨论参与度:☆☆☆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自主获取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问和讨论环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交流,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活动一:讲解文化交融 文化讲解(1) 教师重点讲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现象,如音乐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交流,举例说明不同乐器的传播。舞蹈上,展示不同民族的特色舞蹈动作和风格。服饰方面,对比中国古代服饰和西方服饰的特点。(2) 展示丝路上的艺术品图片,如精美的丝绸制品,讲解其制作工艺和图案寓意;展示敦煌壁画图片,详细介绍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和色彩运用。(3)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些艺术品中感受到了什么?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4)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进行深入点评和引导。如果学生提到颜色漂亮,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颜色的搭配和象征意义;如果学生提到图案独特,教师可以介绍图案的文化背景。(5)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交融,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不同文化元素在艺术品中的融合,比如敦煌壁画中既有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又有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6)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文化交融的现象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7)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发现。(8) 最后,教师总结文化交融的重要意义,强调丝绸之路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作用。 1. 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观察艺术品图片。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4. 理解文化交融的概念和意义。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回答深度:☆☆☆讨论贡献度:☆☆☆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文化交融和展示艺术品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提问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对文化交融的理解。艺术创作 活动二:创作指导 材料介绍(1) 教师将彩纸、颜料、黏土等多种创作材料展示给学生看,并详细介绍每种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比如彩纸可以用来剪贴,颜料可以用来绘画,黏土可以用来塑形。(2)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创作一幅与丝路有关的作品。你们可以画一幅丝路的风景,比如沙漠、骆驼;也可以用黏土做一只骆驼、商人等形象。”(3) 在学生开始创作前,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优秀的丝路主题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创意,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灵感。(4)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创作,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及时给予鼓励和建议。比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有独特的创意时,教师要给予表扬。(5) 对于使用不同材料创作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用彩纸剪贴的学生,指导他们如何裁剪和粘贴;用颜料绘画的学生,指导他们如何调色和上色。(6)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不要局限于已有的作品和思路。可以对学生说:“大胆地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你们心中的丝绸之路画出来或做出来。”(7) 当学生完成一部分作品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停下来,与同桌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启发。(8) 在学生创作接近尾声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如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合理性等。 1. 了解创作材料和要求。2. 观察优秀作品,获取创作灵感。3. 开始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4. 与同桌交流创作思路。评价任务 材料运用:☆☆☆创意表现:☆☆☆交流互动:☆☆☆设计意图 提供多种创作材料和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艺术表现能力。教师的巡回指导和鼓励,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创作信心。作品展示与评价 活动三:展示评价 作品展示(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小组内的作品进行展示。代表要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等。(2) 在代表介绍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看法。(3) 当代表介绍完作品后,教师先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的作品很有创意,色彩搭配也非常漂亮”。然后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问:“大家觉得他的作品怎么样?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4) 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要进行总结和引导,肯定积极的评价,同时对于提出的建议要给予合理的分析和解释。(5) 教师可以从作品的创意、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这幅作品的创意非常独特,把骆驼画得栩栩如生,色彩也很鲜艳,但是在构图上可以再调整一下,让画面更加平衡。”(6) 为了让评价更加全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说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7) 教师总结本次作品展示和评价活动,强调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8) 最后,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课,你们对丝绸之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1. 推选代表展示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介绍和评价。3. 积极参与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4. 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创作收获。评价任务 展示表达:☆☆☆评价客观性:☆☆☆自我总结:☆☆☆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学生之间的评价和交流能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教师的总结和引导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更清晰的认识。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它促进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优秀作品。比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棒,很多同学的作品都很有创意,希望大家继续保持。”(3) 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丝路的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如《丝绸之路》纪录片。(4) 提醒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保存好,作为自己学习美术的一份珍贵回忆。(5) 教师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后给家人介绍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丝绸之路的知识和自己的作品。(6) 最后,教师对学生表达美好的期望:“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今后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7)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传递的物品、文化交融等,加深学生的记忆。(8) 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1. 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2. 接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3. 记住课后的学习任务。4. 期待下一次的美术课。评价任务 总结理解:☆☆☆任务接受:☆☆☆态度积极性:☆☆☆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重点内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家庭任务,促进学生与家人的交流和分享。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给家人介绍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丝绸之路的知识。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手工等,制作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手抄报。3. 阅读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绘本,并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一件新的丝路主题作品。2. 了解一个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故事,并讲给大家听。3. 查找资料,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板书设计丝绸的故事一、丝绸之路起源:长安终点:罗马传递:丝绸、茶叶、文化二、文化交融音乐、舞蹈、服饰艺术品:丝绸制品、敦煌壁画三、艺术创作材料:彩纸、颜料、黏土主题:骆驼、沙漠、商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材料,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2. 在创作环节,学生积极发挥创意,作品丰富多样,达到了培养创造力的目的。3. 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参与度高,锻炼了表达和评价能力。不足之处1. 在讲解文化交融部分,内容较抽象,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2. 创作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作品未完成。3. 评价方式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可增加学生互评和自评比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