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诊断性测试八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卷温馨提示:1.全卷共19小题,满分为10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一、(19分)班级开展“走,去看世界吧!”宣传活动,邀你参与。◎烦恼来信班级的“暖心树洞”收到小文同学的来信:亲爱的树洞: 你好!我最近越来越浮 ① ,(A.燥 B.躁)我的眼睛紧盯“电子榨菜”,却看不到候鸟的迁xǐ( );我的耳朵充盈着嘈杂的音乐,却寻不到夏夜蝉鸣的zōng( )迹;我的思绪被信息的洪流裹挟,分 ② (A.辨 B.辩)不清自己的方向……我似乎被窄窄的玻璃牢笼束缚了。◎倾情回信班级同学想以“走,去看世界”为主题,给小文同学回信。在《关雎》的“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里,我们看到禽鸟相鸣的和谐美好。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蒸云梦泽,③__________”里,我们看到洞庭景致的A__________。 在《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④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里,我们看到深山禅院的静谧祥和。在《桃花源记》的“⑤__________,屋舍俨然”里,我们看到世外桃源的井然有序。 在《蒹葭》的“蒹葭苍苍,⑥__________”里,我们看到深秋芦苇的萧瑟冷落。 在《卜算子·咏梅》的 “⑦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里,我们看到驿外梅花的忠贞不渝。1. 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在【烦恼来信】中①②的空白横线上选择合适的选项。(1)迁xǐ( ) (2)zōng( )迹2. 补写【倾情回信】中①—⑦处的古诗词,并根据语境填写A处内容。3. 选用【倾情回信】处中的诗文,给小文同学写一段暖心回复。4. 回信中,同学想给主题的汉字筛选一种书法风格,请参考【小贴士】,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字体,并说明理由。A B C小贴士: 行书风格自由、灵动;楷书风格端庄、整齐;隶书风格古朴、典雅。二、(17分)班级开展民俗作品自读文本设计活动,请你参与。散文二篇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时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送麒麟的,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④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 ⑤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⑥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 ⑦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⑧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⑨一天快过去了。 ⑩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街上有人放花。 【A】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枝,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就这样过去了。 (节选《汪曾祺全集》)1.按要求完成场景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处破折号后面“灭了”二字,应该是重音重读还是重音轻读呢?请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迎春之跳 崔子美 ①梁峁奔涌的陕北大地,祖辈延续着独特的跳火节,方言里称之为“燎干”。 ②跳火节这天的吃食是有讲究的,满桌子摞上了葱花花、油碗碗、蒜泥泥、香沫沫、酱汤汤、碎菜菜以及嫩香韭、青芫荽、赤辣椒、萝卜块、白蔓菁、豆角条等等,色泽诱眼,气味挠心,仿佛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绽放。待热格腾腾的搅团出锅来,你一碗、我一勺,调拌之后就格外的香,饕餮而食,浑身酣畅。 ③下午,各家各户忙着“炒干”,一阵又一阵的哔哔啵啵,锅灶上炒燕麦和炒芝麻的焦香味儿就一团一团地漾出来。【B】铲半碗炒熟的燕麦芝麻,掺上稀米汤,撒几撮盐面面,浇几道黄芥油,用筷子搅搅,滑溜溜地往嘴里吃,那个味美,直能把肠子香遍、头发梢香软;那快颐的咬嚼之声,仿佛雨点子打在干燥的黄土上,在心里洇开一层层的甘霖。 ④傍晚之前,长者已经从山里砍回了一些枯枝朽木,或是在阳坡上搂回几抱干蒿。大门外放一堆,供神跳;院子里放一堆,给人跳。当幽蓝的天空渗出晶晶星斗,大地浮起夜色,村庄里就荡开了此起彼伏的人言吵闹。 ⑤“跳火了——跳火了——”,孩子们兴奋而稚嫩的声音,在傍晚后的夜空里唢呐般的洪亮。不知谁家,亟不可待地点燃了火堆,轰地一下,映亮了半道沟;又一家也烧起篝火,照亮了对面山;各家各户渐次燃火, 村庄上下,火光遍地,交相辉映。大路亮堂了、窑院火红了、笑脸甜馨了…… ⑥点燃后,引燃的火苗顺着人愿呼啦啦地往上跑,继而烈焰升腾,窜上几米高,院子一片明亮。还是大人最先带头,朝火堆紧跑,剪腿而跃,霎时身影被火焰吞没,眨眼间又从火光中飞掠回来。哥哥姐姐们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上前,怪异的跳火姿势总会惹得家人大笑。虽然,童少时发生过落入火堆、烧伤腿脚的事故,但不会就此退避,因为跳火节给陕北孩子的心里埋下了勇敢的种子,一直在生命的行程里翠绿。 ⑦家里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也要参与跳火的,被儿孙们从窑里扶出来,簇拥到火堆边,慢慢跷腿而过。这时候,家里十多口人,面向火堆,围成一个圈,相互手挽着手,紧紧地挽着、坚定地挽着,跟着母亲一起吟唱:“燎干了、燎干净,一年四季没病了;来年风调又雨顺,四季平安丰收了……” ⑧后来,城镇化建设的快马加鞭,不少农民兄弟得以入城而居,传统的民俗也随之在城市生根开花。 ⑨我深信不疑,陕北的男儿和女子,一定从跳火节里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带着祛病免灾的精神自信,饱满地直面生活,以致形成了大气、豪放淳厚、果敢的群体性格,以鲜明的品格被天南地北的人称赞。 (节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3.作者在【B】处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请分析。(小贴士: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上下文,简述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回顾本次活动过程,从内容、语言、情感中任选一个角度,完成《散文二篇》中的“阅读提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按要求完成场景联想。6. 【A】处破折号后面“灭了”二字,应该是重音重读还是重音轻读呢?请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7. 作者在【B】处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请分析。(小贴士: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8. 联系上下文,简述你的理解。9. 回顾本次活动过程,从内容、语言、情感中任选一个角度,完成《散文二篇》中的“阅读提示”。三、(11分)班级展开“唤醒千年匠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邀你参与。【拟写演讲提纲】我的演讲题目:《让苍南非遗“蓝夹缬”在新时代绽放活力》演讲中心 唤醒蓝夹缬的生命力,使其融入现代生活。开头 情景代入,引发共鸣:通过展示蓝夹缬,询问听众是否接触过此项非遗。主体部分 要点一:非遗的现状; 要点二:如何让非遗活当下; 材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三:非遗是沉睡的文明瑰宝(以蓝夹缬为例);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结合资料夹的内容,为要点二简要补充材料。11. 演讲的主体部分应具有清晰的逻辑,请你分析提纲主体部分是否合理。12. 完美的结尾,能够让听众记住你的演讲。请你参考【小贴士】为本次演讲设计一个结尾。小贴士: 六种有力的结尾方式 ①价值和愿景;②号召行动;③个人承诺;④呼应开头;⑤诗意的激励;⑥幽默调侃。 ——《作业本》第117页资料夹【非遗介绍】蓝夹缬是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瑰宝,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工艺智慧。这种独特的蓝白印花布采用古老的雕版夹染技术,以天然靛蓝染色,纹样多取材于戏曲故事和吉祥图案,曾是唐宋时期宫廷贵族的专属,后流传民间成为浙南地区婚嫁必备品。其制作工艺极为考究,从棠梨木雕版雕刻、蓼蓝发酵制靛,到反复浸染固色,需经二十余道工序,每一道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温州苍南作为蓝夹缬的重要传承地,其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地方志。据《平阳县志》记载:“江南镇出缬帛,其法以二板镂细花,夹布染之,纹多戏曲人物,土人婚嫁必用”,生动记录了当地蓝夹缬的工艺特色和民俗用途。民国时期,宜山、马站等乡镇仍保留着数十家染坊,所产“方巾被”是新娘嫁妆标配,纹样常见《西厢记》《百子图》等题材。20世纪80年代普查发现,苍南现存清代至民国雕版60余块,其中宜山镇吴氏染坊保留的《白蛇传》全套戏曲纹样雕版尤为珍贵。2006年,苍南蓝夹缬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当地非遗馆现收藏着21块清代雕版和37件民国时期被面实物,成为研究浙南民间印染技艺的活态宝库。然而过去蓝布缬是婚嫁刚需,如今却沦为“博物馆展品”,我们追捧盲盒,却忘了祖先的盲盒里藏着整个中华审美。【案例分享】江西省新余市将新余花鼓戏、昌坊剪纸、洞村竹编等非遗项目引入校园,通过课程设计和研学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非遗魅力。花鼓戏省级传承人章志刚带领团队走进校园,通过经典剧目表演、唱腔教学、身段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戏曲魅力。章志刚不仅教授传统剧目(如《孙成打酒》),还创新编排适合学生表演的短剧,融入现代校园生活主题。广州醒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与腾讯展开了一系列创新合作。腾讯旗下手游《和平精英》在“国风醒狮”版本中,将广东醒狮元素融入游戏角色皮肤(如“醒狮腾跃”套装)、载具(醒狮主题摩托车)和游戏场景(舞狮表演舞台)。醒狮动作设计由佛山非遗传承人指导,还原了“采青、高台跳跃”等传统技法。该版本上线后,相关皮肤单日销量超百万件,微博话题“和平精英醒狮”阅读量达2.3亿次。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年轻玩家关注醒狮文化,部分玩家参与线下体验醒狮活动。华县皮影戏(又称“华州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随着观众减少,部分景区和商业机构试图用“科技+皮影”吸引年轻人。他们用3D全息投影替代真人表演,声称“更清晰、更震撼”,同时删减传统唱腔,改用普通话配音和电子音乐,影人动作完全由程序控制,无需艺人操作。但机械化的投影表演缺乏真人演出的互动感和温度,被游客反馈“像看PPT”。该项目运营1年后因游客稀少被叫停,景区又重新邀请皮影艺人驻场演出。四、(50分)班级举行“树上的世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活动背景:小语的旅游日记引出了“树上的世界”这一主题,班级就此设计了三个活动,来探究树上蕴含的丰富内涵,书写精彩的故事。活动一:【松风解密】◎资料搜集 ◎读懂字义松声 叶梦得① 陶隐居②好听松声,所居庭院皆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吾玉润道傍古松皆合抱,每微风骤至,清声琅然,万壑皆应,若中音节。或中夜达旦,意亦喜之。谢灵运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之音,何但丝竹争美,使作钧天之乐③,亦何不可? (节选自《玉涧杂书》) [注释]①叶梦得:宋代词人。②陶隐居:指南朝的陶弘景。③钧天之乐:指天上的音乐。 山居四景 其一 松风 李纲① 岁晚苍官鬓发青,回风披拂自悲鸣。 不容逐客多归梦,故作江湖波浪声。 [注释]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该诗作于晚年被贬时期。 13.阅读《松声》,完成字词解释。 (1)每闻其响____________ (2)若中音节____________ (3)或中夜达旦____________ 14.《山居四景》的“苍官”,应解释为松,还是诗人自己,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品读松风 15.《山居四景》中的松风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16.对于松风之声,陶弘景与叶梦得都“欣然为乐”“喜”,请结合《松声》内容阐述。 ◎归纳意蕴 17.经过上面环节,请你简述对“松风”意蕴的理解。13. 阅读《松声》,完成字词解释。(1)每闻其响____________(2)若中音节____________(3)或中夜达旦____________14. 《山居四景》的“苍官”,应解释为松,还是诗人自己,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15. 《山居四景》中的松风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16. 对于松风之声,陶弘景与叶梦得都“欣然为乐”“喜”,请结合《松声》内容阐述。17. 经过上面环节,请你简述对“松风”意蕴的理解。活动二:【松树认养】18. 基于松的意蕴,小语想在北京地坛认养松树,打算署名“保尔·柯察金”,请从名著摘抄中任选一处,结合相关内容,阐述如此署名的理由。活动三:【树木促写】19. 写作梁衡在书中写道:“总之,树先用根俘获一块石,然后顽强地向上生长。”人的生长和树一样,需要时光和立足之地,也许你有大树的庇佑,也许你裸露在贫瘠的砂砾上……但每个人,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天空。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围绕“扎根与生长”话题,进行写作。要求:(1)标题自拟,文体自选;(2)不少于500字;(3)不得套作、抄袭;(4)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诊断性测试八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卷温馨提示:1.全卷共19小题,满分为10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一、(19分)【1~4题答案】【答案】1. ①. 徙 ②. 踪;①B ②A2. ①关关雎鸠;②在河之洲;③波撼岳阳城; ④曲径通幽处;⑤土地平旷;⑥白露为霜; ⑦零落成泥碾作尘;A.壮丽磅礴(雄伟气势)3. 示例:读完你的来信,仿佛听到了你轻轻的叹息。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很容易被电子产品“困”住。但是只有走出去,你才能切身体会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和谐,才能看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才能领悟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希望你能关掉手机,走出家门,用眼睛收藏晚霞,用耳朵收藏雨声,在自然中让心灵回归宁静。4. 示例一:我认为行书最合适。“走去看世界”传递挣脱束缚、拥抱广阔的灵动与自由,行书风格自由、灵动,能契合这份对探索世界的洒脱向往。示例二:我认为隶书最合适。回信是希望小文挣脱“玻璃牢笼”,重拾对自然、对真实美好的感知,隶书风格古朴、典雅,能呼应追寻本真、挣脱浮躁的心境。示例三:我认为楷书最合适。楷书风格端庄、整齐,规整的字体能传达郑重的期许,给予积极的力量,让小文在与世界相遇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二、(17分)【5~9题答案】【答案】5. 示例一:联想到《昆明的雨》中作者所描写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众多雨季特有景物,如电影镜头一一闪现,体现生活气息。示例二:联想到《灯笼》中作者所描绘的“村口红灯高照”、“挑着灯笼,迎回祖父”、“接过纱灯,上下灯学”等场景,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示例三:联想到《土地的誓言》中蕴育着“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的关东原野,那鲜活的颜色、富饶的物产让人记忆犹新。6. 示例一:重音轻读。“高升”一点点飞升,给人一种思绪上的转变。“高升”飞远却在高飞中“嗤”的一声,灭了。热闹灯会,故乡的元宵在记忆里远去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伤感的,通过重音轻读,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示例二:重音重读。在热闹的元宵夜,看到灯笼,在夜空中慢慢升起,散发出温暖的光。这灯笼,在高飞中“嗤”得一声灭了。既兴奋有趣,又有节庆的气氛。重音重读,可读出幽默与热闹喜庆之感。7. 这段话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炒干”成为美味的过程,铲燕麦芝麻,掺稀米汤……让人望文生津。“滑溜溜”描写其滑嫩,“咬嚼之声”描写出其劲道,一个“洇”动词,把美味沁人心脾的特点写活了,“那个味美,直能把肠子香遍、头发梢香软”“在心里洇开一层层的甘霖”等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这种食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享受美食时的愉悦心情。8. 看似啰嗦,实则以反复的手法,大人、小孩、老人,缺一不可,强调了陕北人家注重家庭和谐与精神传承;“相互”“紧紧”“坚定”挽着,从行为到精神,体现着陕北人对未来美好的期盼,有着直面生活的勇气。9. 示例一:内容。阅读民俗散文,要关注作者生活化场景的选取,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故乡的元宵》回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民间节日,包括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等,为我们营造出了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迎春之跳》生动展现了陕北“跳火节”这一独特民俗,文章从饮食(荞面油搅团、炒燕麦)、仪式(跳火祛病、扬灰祈福)到精神内涵(勇敢、团结),多角度呈现了这一传统习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示例二:情感。在《故乡的元宵》中,作者先写白天的安静和冷清,反衬出晚上的些许节日氛围。看似不热闹背后,却寄寓着作者人间至味——平淡中的真情,平凡中的温暖。特别是文章结尾一句,有对元宵节的留恋和岁月流逝的感慨。《迎春之跳》通过写跳火燎去病痛和灾难,从中获得勇气、力量与自信,饱含作者的深情讴歌,让我们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情感共鸣、精神力量、文化价值。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深意。示例三:语言:《故乡的元宵》大多白描,句式又以短句为主,使得文章质朴灵动。“茶担子”“天嗡子”等口头语的使用,颇具乡土之气。另外巧妙运用排比、反复手法,如“一个……一个……一个”,寥寥几笔就将三个送麒麟的汉子写得如在眼前。《迎春之跳》则体现了文白相间,语言明快画面感强的风格。如“饕餮而食”“亟不可待”等是文言的表达;“土得可爱”“葱花花、油碗碗”等,则融入民谣、俗语,显得接地气。阅读时要注意品味不同作者的语言魅力。三、(11分)【10~12题答案】【答案】10. ①江西新余非遗项目进校园,保留传统又融入现代;②广州醒狮与腾讯创新合作,实现文化破圈传播;③华县皮影戏采用3D投影机械演出,最终回归真人演绎。11. 示例一:合理;从“现状——对策——价值、意义”,层层递进,符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意义”结构,体现了演讲稿主体部分清晰的逻辑性特点;示例二:不合理;要点2和要点3应该对调,从“现状——概念——对策”,层次递进,符合“提出问题——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体现了演讲稿主体部分清晰的逻辑性特点;示例三:不合理;先要点3再要点1,最后要点3,从“概念——现状——对策”,层层递进,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体现了演讲稿主体部分清晰的逻辑性特点。12. 示例:朋友们,蓝夹缬的蓝,是苍南大地沉淀千年的呼吸;每一道纹样,都是先民留给未来的密码。它不该沉睡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应跃动在我们的衣角、桌案、生活之中。让我们成为唤醒者——穿一次蓝夹缬的衣裳,买一件蓝夹缬的文创,甚至,学一学这门古老的手艺。唯有被看见、被使用、被热爱,非遗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蓝白相间的匠心,才能继续流淌下一个千年。四、(50分)【13~18题答案】【答案】13. ①. 听 ②. 好像 ③. 有时14. 示例一:应解释为松,“岁晚”“鬓发青”体现了松树四季常青的特点。示例二:应解释为诗人自己,借松喻人,“岁晚”写出诗人虽年事已高且身受贬谪之苦,却依旧“鬓发青”保持坚贞不屈之气节。15. 示例一:松风悲,舍生忘死忧心国运,却遭贬谪,松风“悲鸣”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甘与苦闷。示例二:松风凄,吹拂着贬谪诗人的愁绪,不免产生些许“不如归去”之感,“归梦”为思乡之情,羁旅之思。示例三:松风壮,年高依旧力求抗金,身贬仍不忘忧国之志,松风作波浪之声,身处逆境,不畏亦不退!16. 松风有清声,悦耳动听,犹如天上的音乐;松风之清,也是自由飘逸人格的外化,陶弘景、叶梦得流连于山水之间,感悟宁静清幽之道:所以皆“欣然为乐”“喜”。17. 松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古典意象。它是自由飘逸的象征,让人回归自然,修养身心;它也是羁旅思乡的载体,道尽了人生悲苦;它还代表坚韧刚健的人格,有着文人的不屈与傲骨。18. 示例一:我选[A]。保尔面对不断挑衅的苏哈里科,最终没有退缩,反将其推入水中,这种倔强和抗争,是冬妮娅对初次见面的保尔充满好感的原因。松树署名“保尔 柯察金”,松树的坚韧刚健与保尔的形象是十分契合的。示例二:我选[B]。保尔为了完成修筑铁路以解决城市木柴短缺的任务,睡的是铺着干草的水泥地,在严寒中铲雪,脚冻伤了,还要面对土匪的袭击,最后发烧得濒死,才从工地上退下来。松树署名“保尔 柯察金”,将松树的坚韧不屈与保尔的形象完美地融合起来。示例三:我选[C]。保尔在烈士墓,发出了“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的誓言,之后他毅然拒绝了母亲的挽留,回到城市,为建立人民的共和国添砖加瓦。松树署名“保尔 柯察金”,将松树的坚守刚毅与保尔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活动三:【树木促写】【19题答案】【答案】例文:扎根泥土,向阳生长外婆家的小院里,那棵老槐树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存在。它树干粗壮,树皮皲裂,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一方天地。儿时我,总爱围着老槐树打转。春天,看它抽出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夏天,在它浓密的树荫下乘凉,听蝉鸣声声,感受着那份独有的清凉;秋天,捡拾飘落的黄叶,看它们在空中打着旋儿,然后安静地躺在泥土里;冬天,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挺立,像一个个坚守的卫士。我曾好奇地问外婆,老槐树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大、这么茁壮。外婆笑着说:“傻孩子,树和人一样,都得先扎根。只有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才能长得高、长得壮。” 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只是觉得老槐树很厉害。后来,我渐渐长大,离开了外婆家,去了城市里上学。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琐碎,让我时常感到疲惫和迷茫。有一次,考试失利,我心情沮丧到了极点,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身边林立的高楼大厦,突然很想念外婆家的小院,想念那棵老槐树。放假回到外婆家,我又来到老槐树下。看着它依旧挺拔的身姿,我不禁想起了外婆的话。我蹲下身,仔细观察老槐树的根部,它们紧紧地抓住泥土,盘根错节,深深地扎入地下。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什么。老槐树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不倒,正是因为它把根深深地扎进了泥土里,不断地吸收养分,积蓄力量。而我们的成长不也正是如此吗?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扎下坚实的根基,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克服,才能像老槐树一样,向阳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从那以后,我不再迷茫和退缩。我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就像老槐树扎根泥土一样,我也在知识的土壤里不断扎根,慢慢生长。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也能像老槐树一样,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下,茁壮成长,活出自己的价值。如今,虽然我很少再回到外婆家,但那棵老槐树和外婆的话,却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它时刻提醒着我,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学会扎根,积蓄力量,然后勇敢地向阳生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