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 答案:B解析:A项“和”在文中读“hé”;C项“源远流长”正确,“渊源流长”为错误写法;D项“维系”正确,“唯系”为错误写法。B项“溯”读“sù”,正确。2. 答案:C解析:①“积淀”指长期积累沉淀(多用于抽象事物),“沉积”指物质沉淀,此处用于“文化精神”,选“积淀”;②“不可或缺”指不可缺少,“相辅相成”指互相配合,此处强调“和”文化的重要性,选“不可或缺”。3. 答案:B解析:【甲】处《说文解字》的内容是直接引用,冒号使用正确;【乙】处费孝通的话是直接引用,冒号使用得当,故B正确。4. 答案示例:选择甲(或乙)。理由:甲是隶书,字形庄重典雅,古朴稳重,与“以和为贵”的厚重内涵相符;(或乙是行书,笔画流畅自然,灵动洒脱,体现“和”的灵活与包容)解析:结合书体特点(隶书庄重、行书流畅等)与“以和为贵”的主题关联分析即可。5. 答案:D解析:D项描写自然和谐,与“人际交往的智慧”无关,其余三项均围绕“和”与人际交往展开。6.(1)答案:B解析:B项程砚秋与梅兰芳“对台戏”实现共赢,佐证“和才能共进共赢”;A项周瑜因争斗失败,仅体现“斗则两败”,未体现“和”的共赢。(2)答案示例:“和”是春雨,可以滋润隔阂的心田解析:需保持比喻句式,与前后句形成排比,围绕“和”的积极作用展开。7. 答案:A解析:A项“消除乃至减少”逻辑不当,应改为“减少乃至消除”。8. 古诗文默写(1)浮云游子意(2)零落成泥碾作尘(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拣尽寒枝不肯栖(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阅读(一)《晨曦里的莫高窟》9. 答案:A. 清晨七点,登上三危山,山色朦胧;B. 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升起,照亮鸣沙山主峰;C. 阳光倾泻,树丛闪耀,天地辉煌解析:根据第⑤⑥⑦⑧段时间顺序和场景变化梳理。10. 答案: 体现前辈学者对敦煌艺术的热爱与奉献,为“我们”的创作提供精神动力,突出敦煌艺术的影响力。解析:通过列举人物的炽热情怀,侧面烘托敦煌艺术的魅力,同时解释创作动机。11. (1)解析:运用比喻,将阳光移动比作“大幕拉开”,生动形象地写出阳光照亮九层楼的过程,突出场景的庄严与壮丽。(2)解析:“伫立”“凝望”等动词,刻画画家专注虔诚的神态,表现对莫高窟的崇敬与创作热情。12. 答案: 既指晨曦中莫高窟的壮美景色,也象征莫高窟艺术在晨光中焕发生机,暗含作者对敦煌艺术的热爱与传承之心。解析:结合字面含义(晨曦中的景象)和深层含义(艺术的生命力)分析。13. 答案示例: 本文以细腻笔触描绘晨曦中莫高窟的壮美,融入对敦煌艺术的崇敬和创作感悟,展现文化传承的意义,适合“文化之旅”专栏,能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二)《甜食的诱惑》14. 答案:C解析:文章从生物学、消化系统、心理三个方面并列说明,并非“层层递进”。15. 答案: 以日常生活现象设问,引出下文对“甜食诱惑”的原因分析,吸引读者兴趣。16. 答案: 作比较,将甜食与主食的体积、饱腹感对比,突出甜食易被容纳的特点。17. 答案: “常常”表频率,说明甜食与美好情绪的联系是常见现象,并非绝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8. 答案示例: ①控制摄入量,偶尔适量食用;②用水果代替高糖甜食;③通过散步、聊天转移注意力;④正视压力,用其他方式调节情绪。(三)文言文阅读19. A. 诚信;B. ②;C. 以……为乐;D. 回答20. 答案:B解析:甲文的“大同社会”是理想蓝图,并非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21. ①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②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22. ①天下为公;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四)诗歌阅读23. 答案:窗有日;叶干解析:根据诗句“树凋窗有日”“叶干闻鹿行”提取时间推移的关键词。24. 答案示例: 情感上,两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心境。《早秋山居》“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和《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均以静谧场景凸显心境的平和。(五)名著阅读25.(1)提要:保尔在修路时因靴子破损受尽苦难。心得:革命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牺牲精神。(2)答案:身残志坚炼铁钢,卫国杀敌战风雨(3)答案示例:需要。保尔的爱国精神、坚韧意志、奉献精神在和平年代仍具价值,激励青年面对困难不退缩,追求理想不懈怠。三、作文(略)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即可。C.当你抱着真诚与善意与同学相处时,他的心灵之窗才会向你开启。D.和同学们携手同行,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大局意识,不能太自我。8.古诗文默写。(本题 8 分)(2)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3)《北冥有鱼》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____, 去以六月息者也。随波逐流的心境的词句是:______,寂寞沙洲冷。(1)(6)___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__(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表达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5)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理相互矛盾的语句是:。”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最浓烈的精神底色,杜甫用“______,_______” 阐释了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的济世情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阅读(60 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9—13 小题。(17 分)展曦里的莫高窟李宝堂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禁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孽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 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八年级语文乐民之乐者关联教材解释词义 C 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孟子对曰 根据成语推断词义 D 对:对答如流20.(3 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B.甲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_C.《孟子》一书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被儒家尊崇为“亚圣”。D.乙文画线句,这样断句是正确的:“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21.(4 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2.(4 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强调仁爱、重视民本、坚守诚信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①“____________”(用原文讲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乙文则明确提出了②“_ _”(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忧乐观,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23—24小题。(5分) 早秋山居【唐】温庭筠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23.(2 分)《早秋山居》描写了“山居”生活,从“觉寒早→___→_____→夜泉清”中可看出时间的推移。(用诗中关键词填空)24.(3分)两首诗有相似之处,请从表现手法或情感角度选择其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五)名著阅读。(8 分)25.平凉四中八年级开展以“学习英雄,启迪人生”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4 分)任务一: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片段,仿照示例,在表格空白处完成做笔记的任务。八年级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语文答案.docx 甘肃省平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八年级语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