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州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四学段模块考试 高一 语文学科必修(下)模块试卷 (完卷150 分钟 满分150分)班级 座号 姓名一、语文基础(本题共7小题,31分)1 下列词语字形和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针芥 坚韧不拔 正(zhēnɡ)月 不落言荃(quán)B 青蒿 五彩斑斓 忖(cǔn)度 门闩(shuān)C 烦躁 哀声叹气 蠹(dù)虫 庇(bì)佑D 悲恸 沸反盈天 嫉(jì)恨 间(jiàn)或2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B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秦时与臣游C 失其所与,不知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 吾家后日当甚贫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3 对下列句子中“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公为我献之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③军中无以为乐④视为止,行为迟 ⑤为击破沛公军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A ①④/②⑥/③⑤ B ①⑤/③⑥/④/②C ①⑤/②⑥/③④ D ①④/③⑤/⑥/②4 下列语句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 风乎舞雩 B 侧其盾以撞 C 可怜焦土 D 诸侯亲服5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为马克思写的悼词,文章开篇以“当 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高度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全文 围绕“思想家”这一身份层层递进地展开。B 探讨六国、秦朝灭亡的诗文历代不绝,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 国论》均借这一段历史来针砭时弊,立足历史的同时更指向现实。C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 番,满足的去了”,句中“一齐”“停在”“满足”这些词用笔如刀, 写出了鲁镇人们普遍的人性阴暗面。D 契诃夫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塑造了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经典形象,别里科夫 身上的“套子”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6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2)孔子和宰我二人争论什么问题,分别提出了什么依据?请简要说明。(3分)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真诚与傲慢的待人态度会带来 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陈说写此信的原因的句子是:“, 。”(3)在《阿房宫赋》中,“ , ?”这一质问揭露 秦统治者穷奢极欲掠夺财富却又大肆挥霍的暴行。(4)历史舞台上众多文臣武将留下了他们的诤言或英姿,如苏洵以《六国论》 积极谏言献策,用“ ”警戒君王莫要被悍敌胁迫;辛弃 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描写英雄叱咤风云的名句:“, 。”(5)孔子评价了诸多逸民隐士之后,谈及自己与之不同的处世态度的句子是 是:“ ,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文明多样性,以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思想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古典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以中国古典文明滋养和启迪现代世界提供了重要指引与根本遵循。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典文明,离不开中国古典学研究。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传统。孔子开创的文教传统绵绵若存,贯通至今。中国古人围绕十三经、前三史和周秦诸子等元典展开文字、音韵等传统小学研究,在文本校勘整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为中国古典学提供了稳固的知识根基。但今天的中国古典学绝非“复古”之学,而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创新之学,担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国古典学既研究中国典籍和文化在本国的起源和发展,也研究它们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和影响,其探索视野超越国界与民族,在和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等其他文明的比较中,重新审视人类古老智慧结晶对现代世界的指导意义,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向力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其开放性、包容性尤为显著。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博采众长,在面对外来挑战中实现自我革新,这也充分体现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导弟子要善于发现、学习他人优点,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杜甫总结诗歌创作心法,认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也是要多向不同方家求教的道理。历史告诉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不同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便可“和而不同”,超越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共存。中国古典文明的价值体现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不同文明所共通的智慧品格。先秦时期的中国出现“百家争鸣”,涌现出大批卓越的思想家,为人类贡献了可传诸后世的不朽思想。比如,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忠信”“民本”、墨子所倡导的“兼爱”“非攻”思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的核心哲学观“中庸之道”与古希腊先哲的“节制”思想,为消除战争、实现人类和平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不仅体现中国古典文明的智慧,更成为全人类的思想财富。今天,人类社会再次走到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口。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仅凭技术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文明的力量。现代文明丰富多元,不同文明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亮点。要解决全球问题,必须汇集全人类的集体智慧一起攻坚克难。比如,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中国古典文明讲究“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目的和功能,人类应尊重并顺应自然秩序。这些来自中西方古典文明的智慧都启发我们更好地尊重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对于解决生态危机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拓展,中国古典文明必将焕发新的光彩,以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宏大格局,为现代世界源源不断提供滋养和启迪,惠泽全球、造福人类。 (选自林静《让中国古典文明不断滋养和启迪现代世界》)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历来主张以和而不 同的态度对待文明多样性,实现文明和谐共存。B.中国古典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做出了贡献,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为现代世界源源不断提供滋养和启迪。C.中国古典学的知识根基,来自中国古人对十三经、前三史和周秦诸 子等最经典著作的全面研究和积累的大量经验。D.杜甫总结诗歌创作心法所说的道理与孔子教导弟子所说的道理是一 致的,作者借此强调不同文明应相互取长补短。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爱”“忠信”“民本”“兼爱”“非攻”“中庸之道”“节制” 等思想,都展现出不同文明共通的智慧品格。B.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 议等中国方案,是惠泽全人类的思想财富。C.走到历史关口的人类社会,唯有依靠文明的力量,才能应对气候变 化、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D.本文旨在阐述中国古典文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站在全 人类的视角表达实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愿望。10.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D.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11.中国古典学研究有何意义?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三、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听来的故事老舍对于青岛的樱花,我久已听人讲过;既然今年有看着的机会,一定不去未免显着自己太别扭。我走到樱花路的路头,我疑惑我的眼是有了毛病:迎面来的是宋伯公!这个忙人会有工夫来看樱花!他从远远地就“嘿喽”,一直“嘿喽”到握着我的手。“你也来看花?”我笑着问。“可就是,我也来看花!”他松了我的手。“算了吧,跟我回家溜溜舌头去好不好?”我愿意听他瞎扯,所以不管他怎样热心看花了。他的看花法和我的大不相同了。在他的眼中,每棵树都像人似的,有历史,有个性,还有名字:“看那棵‘小歪脖’,今年也长了本事;看这位‘老太太’,居然大卖力气!”“它们都是你的朋友?”我笑了。宋伯公也笑了:“哼,那边的那一片,几时栽的,哪棵是补种的,我都知道。”我希望他说些别的。我把他硬扯到家中来。我允许给他打酒买菜;他接收了我的贿赂。瞎扯了半天,我提到孟智辰来。他马上接了过去:“提起孟智辰来,那天你见他的经过如何?”我并不很认识这个孟先生——或者应说孟秘书长——我前几天见过他一面,还是由宋伯公介绍的。我不是要见孟先生,而是必须见孟秘书长;我有件非秘书长不办的事情。“我见着了他,”我说,“跟你告诉我的一点也不差:四棱子脑袋;牙和眼睛老预备着发笑,唯恐笑晚了。”“是不是?”宋伯公有点得意他形容人的本事。“可是,对那件事他怎么说?”“他,他没办法。”“什么?又没办法?这小子又要升官了!”宋伯公咬上嘴唇,像是想着点什么。“没办法就又要升官了?”我有点惊异。“这家伙有两下子?”我问。“有两下子?连半下子也没有!”“因为他连半下子没有,所以大家得举他。明白了吧?”“学问许不错?”没有办事能力的人往往有会读书的聪明,我想。“学问?哈哈!我和他都在英文系里,人家孟先生直到毕业不晓得莎士比亚是谁。可是他毕了业,因为无论是主任、教授、讲师,都觉得应当让他毕业。他是天字第一号的好学生,当然得毕业。”“毕业后,同班的先后都找到了事,老孟没事。有几个热心教育的同学办了个中学,很想拉拔他一把儿,叫他作什么呢,可是?教书,他教不了;训育,他管不住学生;体育,他不会,他顶好作校长。他一点不晓得大家为什么让他作校长,可是他也不骄傲,他天生来的是馒头幌子——馒头铺门口放着的那个大馒头,大,体面,木头作的,上着点白漆。”“一来二去不是,同学们看出来这位校长太没用了,可是他既不骄傲,又没主张,生生的把他撵了,似乎不大好意思。于是大家给他运动了个官立中学的校长。这位馒头幌子笑着搬了家。老孟一点主意没有,让学校的事情办不下去。局长只好去请示部秘书。‘局长看着办吧。不过,派他去国外考察教育也好。’局长鞠躬而退;不几天,老孟换了西装,由馒头改成了面包。临走的时候,他的内兄嘱咐他:不必调查教育,安心的念二年书倒是好办法,我可以给你办官费。”“二年无话,赶老孟回国,内兄校长把他安置在历史系,教授。孟教授还是不骄傲,老实不客气的告诉系主任:东洋史,他不熟;西洋史,他知道一点;中国史,他没念过。系主任给了他两门最容易的功课,老孟还是教不了。到了学年终,系主任该重新选过——那时候的主任是由教授们选举的——大家一商议,校长的妹夫顶好是作主任,主任只须教一门功课就行了。老孟作了系主任,一点也不骄傲,笑着向大家说:‘我就是得少教功课。’”“后来,他的内兄校长升了部长,他作了编译局局长。‘哼,我就是作局长合适!’这家伙仿佛很有自知之明似的。可是,我俩是不错的朋友,我不能说我佩服他,也不能说讨厌他。他几乎是一种灵感,一种哲理的化身。每逢当他升官,或是我自己在事业上失败,我必找他去谈一谈。他使我对于成功或失败都感觉到淡漠,使我心中平静。由他身上,我明白了我们的时代——没办法就是办法的时代。一个人无须为他的时代着急,也无须为个人着急,他只须天真的没办法,自然会在波浪上浮着,而相信:‘哼,我浮着最合适。’这并不是我的生命哲学,不过是由老孟看出来这么点道理,这个道理使我每逢遇到失败而不去着急。”我问了句:“这个人没什么坏心眼?”“没有,坏心眼多少需要一些聪明;在这个年月,凡要成功的必须掏坏;掏了坏,成了功,可不见就站得住。我说老孟是一种灵感,他有种天才,或是直觉,他无须用坏心眼而能在波浪上浮着,而且浮得很长久。认识了他便认识了保身之道。他没计划,没志愿,他只觉得合适,谁也没法子治他。成功的会再失败;老孟只有成功,无为而治。”“他连一点脾气都没有?”“没有,纯粹顺着自然。他以自己的糊涂给别人的聪明开了一条路。他好像是个神秘派的诗人,默默中抓住种种现象下的一致的真理。他抓到——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最高的生命理想。”“孟先生今年多大?”“比我——想想看——比我大好几岁呢。大概有四十八九吧。干吗?呕,我明白了,你怕他不够做总统的年纪?再过几年,五十多岁,正合适!”(选自老舍《蛤藻集》,有删改)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开头写看“青岛的樱花”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宋伯公对樱花的喜爱,说 明他与孟先生不同,有着清闲避世的处事态度。B 基于对孟先生发迹故事的了解,宋伯公由孟先生对“我”请求帮助的事 情“没办法”而预测孟先生“又要升官了”。C 孟先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采用“只须天真的没办法”“浮着最合适” 的应对方式,这对宋伯公的处事也有影响。D 小说通过宋伯公与“我”的对话来讲述孟先生的故事,从二人的语气与态 度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这种荒唐现象已司空见惯。13 下列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孟先生称自己“就是得少教功课”“作主任合适”“作局长合适”,由此 可见他对于这些任命安排十分满意。B 本文大量运用语言、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以及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塑 造了孟先生无能力、无主见的形象。C 划线句“由馒头改成了面包”中的“面包”暗示了孟先生留洋的经历,其 实他只是去国外镀金,仍无真才实学。D 孟先生是个善于保身且随波逐流的人,他靠着“没计划、没志愿”收获了 “无为而治”的成功,这也反映出社会的问题。14 “他天生来的是馒头幌子。”请简述“馒头幌子”的意蕴。(4分)15 现代文学研究学者樊骏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幽默是老舍小说的特色,请结合文本从情节构思、艺术手法等方面加以阐释。(6分)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20题。材料一:(武德)九年六月,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立世民为皇太子,诏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若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亦召王珪、韦挺于嶲州,皆以为谏议大夫。①臣祖禹曰: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相桓公以霸,何哉?桓公、子纠皆以公子出奔,子纠未尝为世子也。桓公先入而得齐,非取子纠也。《春秋》书“公伐齐,纳纠”,称“纠”,而不称“子”,不当立者也。“齐小白入于齐”,以小白系之“齐”,当立者也。是以管仲不得终雠桓公,而得以之为君。今建成为太子,且兄也;秦王为藩王,又弟也。王、魏受命为东宫之臣,则建成其君也。岂有人杀其君而可北面为之臣乎?(选自宋代范祖禹②《唐鉴》卷一,有删节)材料二:君实修《资治通鉴》,至唐事。正叔③问曰:“敢与太宗、肃宗正篡名乎?”曰:“然。”又曰:“敢辩魏征之罪乎?”曰:“何罪?”“魏征事皇太子,太子死,遂忘戴天之仇而反事之。后世特以其后来立朝风节而掩其罪。”曰:“管仲不死子纠之难而事桓公,孔子称其能不死,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与征何异?”曰:“管仲之事与征异。齐侯死,公子皆出。小白长而当立,子纠少亦欲立。管仲奉子纠奔鲁,小白入齐。既立,仲纳子纠以抗小白,以少犯长,又所不当立,义已不顺。故《春秋》书‘齐小白入于齐’,以国系齐,明当立也。与征之事全异。”(选自宋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有删节)材料三: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④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⑤既不皆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七》)[注]①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记载,《唐鉴》与《资治通鉴》相同。②范祖禹,跟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③正叔:宋代理学家程颐的字。④高祖:李渊,李世民之父。⑤泰伯、子臧:古代贤人,都主动让出了王位。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既而A为群下所迫B遂至蹀血C禁门D推刃E同气F贻G讥千古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委,托付,委托,与《庖丁解牛》“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委” 意思不同。B.死,指为公子纠而死,和《与妻书》“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 的“死”意思不同。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与《齐桓晋文之事》“然则一羽之不举” 的“之”用法相同。D.所以,指对原因的解释,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的“所以”意思相同。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发动兵变,杀害了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不久 之后李渊就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B.魏征起初辅佐皇太子李建成,在李建成死后被李世民重用,此事与管仲在 公子纠死后被齐桓公重用有些相似。C.齐侯死后,齐国的公子都逃离了齐国。后来,公子小白先回到国内取 得王位,并没有从公子纠手中强夺。D.唐高祖得到天下,主要依靠李世民的功劳,却在暗中立李建成为太子。 太子认为李世民庸劣,不能容纳他。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2)管仲奉子纠奔鲁,小白入齐。20.范祖禹和程颐认为魏征有罪,他们的论述有哪些共同之处?(3分)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是可以“搬家”的。今天在北京陶然亭公园,湖岸山坡上挺秀别致的叠韵楼是前几年我们从中南海搬去的。兴建三门峡水库的时候,我们也把水库淹没区内元朝建造的道观搬到四五十里外的龙泉村附近。为什么千百年来,我们可以随意把一座座殿堂楼阁搬来搬去呢?用今天的术语来解释,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木结构采用的是一种“标准设计,预制构件,装配式施工”的“框架结构”,只要把那些装配起来的标准预制构件——柱、梁、枋、檩、门、窗、隔扇等等拆卸开来,搬到另一个地方, ① ,房屋就“搬家”了。从前盖新房子,在所谓“上梁”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双柱上贴着红纸对联:“立柱适逢黄道日, ② 。”这副对联正概括了我国世世代代匠师和人民对于房屋结构的基本概念。柱、梁就是房屋的骨架,立柱上梁就成为整座房屋施工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所以需要挑一个“黄道吉日”,需要“紫微星”出现的良辰。从殷墟遗址看起,一直到无数历代的建筑实例和画像石、雕刻、绘画、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框架结构的方法,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B.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C.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D.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六、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中,作者善用“一字定评”来评价人物,如“痴公子”的“痴”、“敏探春”的“敏”、“时宝钗”的“时”、“憨湘云”的“憨”、“俏平儿”的“俏”、“慧紫鹃”的“慧”、“勇晴雯”的“勇”……各尽其妙,不一而足。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二十年后的你,你希望是哪个字,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对自我的认识与期许。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1.B [A 不落言筌 C 唉声叹气 D 嫉(jí)恨]2.C [A 故:缘故/所以 B 游:游走/交往 C 与:亲附 D 应当/判罪]3.B [介词,替/当作,作为/因为/认为]4.D [A 风,作动词 B 侧,作动词 C 焦土,作动词]5.A [层层递进,写出马克思从思想家到革命家的伟大贡献。]6.(1)期:周年,一整年(据杨伯峻译本,译为“为期”也可);旨:美味的食物;(2)问题:为父母守孝之制是否可以改为一年。(1分)依据:宰我认为守孝三年会影响社会生活,守孝一年符合自然节律,孔子则认为幼儿三年才脱离父母的怀抱,守孝同样应该有三年,否则于心不安。(2分)7.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5)我则异于是 无可无不可二、现代文阅读Ⅰ8.C [“全面研究和积累的大量经验”错,原文“展开文字、音韵等传统小学研究,在文本校勘整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9.C [“唯有……才能……”错,原文“仅凭技术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文明的力量。”]10.B [第三段观点是“中华文明,其开放性、包容性尤为显著”。]11.①可以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典文明,以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②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重新审视人类古老智慧结晶对现代世界的指导意义。(每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三、现代文阅读Ⅱ12 A [“说明他与孟先生不同,有着清闲避世的处事态度”解读错误。]13 B [没用大量运用心理描写]14 ①馒头幌子是大而体面招牌,是为了吸引顾客而设,可木头做的却不能吃,重外在而轻实质。②借此来讽刺孟先生徒有虚名、无能力的特点。(1点2分)15 ①情节构思方面:大量荒诞离奇的情节,引人深思。如孟先生无学问无能力却凭借“没办法”一路升官,甚至有做总统的机会。②艺术手法方面:运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增强讽刺意味。如:孟先生直到从英文系毕业都不懂莎士比亚是谁,却被称为是天字第一号的好学生;他抓住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最高的生命理想;以馒头幌子、面包喻徒有其表、无能力的孟先生。③用词表达上的幽默,如孟先生“他顶好作校长”“一点也不骄傲”。(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四、文言文阅读16.B D F17.C(前者为代词,代指“匹夫匹妇”;后者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8.D(隐太子是李建成的名号。是司马光认为隐太子才能庸劣,却位于李世民之上,而非太子认为李世民才能庸劣。)19.(1)李世民向来看重魏征的才干,改变神态对他以礼相待,任用他做了 詹事主薄。(素,礼各1分,大意2分。)(2)管仲侍奉公子纠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先回到齐国(做了王)。(奉、奔1分,大意2分。)20.(1)都以《春秋》为立论依据,对《春秋》相关语句的解释一致。(2)都具体比较了齐桓公和李世民得到政权的不同情形,认为魏征不应背主弃义。(或:认为李世民是以少犯长,强夺太子的位置,不义。)(1点1分,2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五、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10分)21.D [ABC三项与例句一样,“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D项“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22.①重新再装配起来 ②上梁正遇紫微星(每句2分,共4分)23.修改为:从殷墟遗址看起,一直到历代无数的建筑实例和画像石、雕刻、绘画等艺术作品(修改出1处得1分,2处得3分)六、写作(60分)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一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