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点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点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讲义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1. 掌握按句子结构(主谓/主谓宾)、虚词(语气词、连词)划分节奏的方法。 2. 能结合古今异义、省略成分、文意逻辑准确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 3. 感受文言文韵律美,提升“字斟句酌”的文言学习态度。
知识梳理
一、考点阐释
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断句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因此,它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基础题之一。
二、常见题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三、解题方略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①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主语“翁”,谓语“释担而立”)
③予/独爱/莲。(《爱莲说》,主语“予”,谓语“爱”,宾语“莲”)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①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句首语气词“噫”)
②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句末语气词“乎”)
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转折连词“而”表“却”)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转折连词“而”表“却”)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①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但”古为“只”,非今“但是”)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①(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省略主语“翁”,前断开)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①苔痕/上阶绿。(《陋室铭》,“苔痕”为主语,“上阶绿”为谓语,逻辑主谓结构)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自非”表假设,“亭午夜分”为条件,按逻辑断开)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①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对话标志“曰”)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引文标志“云”)
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①俄而/雪骤。(《咏雪》)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②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方法总结】
解答断句题,首先要将句子放回语境中,理解其意思,再根据古文句法进行断句。
其次,依据句子结构来辅助断句。
再者,依据关键字的提示来辅助断句。“矣”“乎”“者”“也”等语气词之后要断开;比如“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一句中有“大家”和“其妻”两个陈述对象,“其妻”前应断开。
此外,文言文中有些地方不能断开。地名、官名等不断开,比如“端明殿学士”是官名,中间不可断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出现时,中间一般不断开。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24-25八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⑩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参考下面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
夏水襄陵 借助字典法:①升到高处②成③除去 (1) (填序号)
绝 多生怪柏 成语联系法:绝顶聪明 (2)
素气云浮 课内迁移法:素湍绿潭 (3)
方知慎子下龙门 语境推敲法:根据上下文推敲 (4)
2.下列对《三峡》《河水龙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中的“绝”含义不同,前者意为“断”,后者意为“消失”。
B.甲文引用渔人歌谣,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
C.“信哉!”一句语气强烈,写出了作者对河水冲破岩石、具有非凡力量的惊叹。
D.乙文画横线句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表现河水临空泻落、奔腾向前的气势。
3.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
古 之 人 有 言 水 非 石 凿 而 能 入 石
4.两个语段在写水时都注重运用侧面描写,请从两文中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小清准备将这两篇文章推荐给杂志社,你认为推给哪本杂志最合适?请给出建议并写明理由。
A.《国家宝藏》 B.《华夏地理》 C.《世界博览》 D.《旅游》
【文人底蕴】
6.(1)“山”历来是文人笔下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请联系课内古诗文,完成下面的联想图。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① ,② 。(《野望》王绩)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③ 。④ ,隐天蔽日。(《三峡》郦道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⑤ ,⑥ 。(《饮酒(其五)》(陶渊明)
(2)山的文化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更是精神寄托和人格象征。请结合以上诗文内容,谈谈你对“山”内涵的理解。
7.请从“山水诗文鉴赏策略”中选择至少两个策略,结合诗歌内容完成《鸟鸣涧》第三第四句的鉴赏。
小贴士 山水诗文鉴赏策略 ◇第一招:想象画面。 ◇第二招:品析美词。 ◇第三招:鉴赏手法。 ◇第四招:体会情感。 ……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
二、(24-25八年级上·辽宁抚顺·期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①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①益奇。钜坂②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梁,望浮图③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②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千人石古株轮囷④,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⑤垂垂。固恍如乘槎⑥泛斗牛⑦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节选自明代王士性《游虎丘以望后五日》,有删减)
[注释]①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②钜坂:坚硬的坡石。③浮图:佛塔。④轮囷(qūn):盘绕高大。⑤碧落:天空。⑥槎:木筏。⑦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8.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 初入,酌憨憨泉
B.苍然平楚 欣然起行
C.望浮图而息焉 望峰息心
D.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哀转久绝
9.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坐 吴 王 试 剑 石 摩 挲 石 缝 为 凝 睇 而 沉 思 久 之
11.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中相关句子与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一、(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滁①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②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③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④,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⑤,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畎亩:田地。③涵煦:滋润教化。④事简:公务简单。⑤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B.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C.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D.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13.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义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联系诗文解释词义 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1)至: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斯: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乃:①于是,就。②竟然。③尚且。 (3)乃: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2)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15.“又爱其俗之安闲”是欧阳修的“闲”,他与苏轼的“闲”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二、(24-25八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
天目游诗纪序
王思任①
尝欲佞②吾目,每岁见一绝代丽人,每月见一种异书,每日见几处山水。逢阿堵③举却,遇纱帽则逃入深竹,如此则目著吾面④,不辱也。
徐伯鹰铁脊万丈,突中时魔,大纛⑤出镇,短后削归⑥,绝无矜⑦拂之意。每至我草亭,谈谐索酒玄对会稽千万峰辄半响痴去。无何,伯鹰出走,两月不晤,忽从天目言旋,以记绘其像,以诗绣其神;吾读之若瀑落冰壶,若霞飞鹤背,若半夜招提⑧。妙香清梵,梦魂犹冷;若坐我于老岩古壁之下,嚼梅蕊,嗅雪兰,时有山鸟赠舌;又若松风溪月,谡谡溶溶⑨也。伯鹰曰:“色易衰,书易倦,无斁⑩无妒,世间惟山水。吾偶思天目,即抽胫 诣之,以雨濛故,仅放只眼。”嗟乎!造物何常,人心不足。伯鹰曰:“然,吾第 欲还我双眼。所愿一眼如天,一眼如海。”问曰:“何须恁底睁大?”曰:“不但看山水,亦看伊也。”
(选自《王思任小品全集》,有删减)
【注释】①王思任:字季重,绍兴人,明代文学家,性好谐谑。②佞(nìnɡ):逢迎讨好。③阿(ē)堵:代称钱。④目著吾面:指眼睛长在脸上。⑤纛(dào):指军中大旗。⑥削(xuē)归:即隐居。⑦矜:自负贤能。⑧招提:寺院。⑨谡谡(sù)溶溶:谡谡,风声;溶溶,水流貌,指月色。⑩斁(yì):厌弃。 胫:此处指腿。 第:但,且。
16.联系文章,完成下表加点字有关的内容。
原句 知识迁移 意思解释和用法
逢阿堵举却 写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解释:推辞
如此则目著吾面,不辱也 选择加点字用法相同的词句: ①猛浪若奔 ②互相轩邈 ③劳其筋骨 选择:
绝无矜拂之意 联结课内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释:
忽从天目言旋 选择字典义项:①转,旋转。②归,回还。③顷刻,随即。④通“璇”,美玉。 选择:
1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谈 谐 索 酒 玄 对 会 稽 千 万 峰 辄 半 响 痴 去 。
18.从画波浪线的句子看,王思任认为徐伯鹰的《天目游诗纪》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19.文末徐伯鹰说睁大眼睛“不但看山水,亦看伊也”,“伊”在文言中一般指“你,他(她,它),这个,那个”等。你认为这个“伊”在此文中最有可能指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段简要阐释。
三、(23-24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由渌罗山至桃源县记
明·袁宏道①
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②。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宫甚敞,道士迓③于门,指数奥僻处曰:“某丹台,某瀹鼎池。”余爱恋山色,苦不欲记之。有碑焉,苔鲜剥落不可读,道士闭目庄诵,如快小儿课《鲁论》④,不觉失笑。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⑤有异态,为之却行。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一黄冠⑥,簪笋皮,白须照两颧如红霞,疑其异人。余肃冠裾,将揖之,未数步,趋而前。余笑益不止,携游者以余为暴得佳山水,会心深也。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如绘。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如绘。偕游者,以余为暴得佳山水,会心深也。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余读《瞿童记》,有云:“偶造佳地,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此与竹林寺方广寺何异?苏子瞻泥于杀鸡⑦一语,遂以为青城菊水之类。至韩退之、洪景卢⑧,益不足道矣。甚矣夫,拘儒之陋也!出洞已昏黑。是夕遂宿水溪,去洞二里许。
【注释】①袁宏道:明朝文学家,钦慕陶渊明。②避秦处:语出《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句。③迓:迎接。④快小儿课《鲁论》:意为聪明的小孩诵读《论语》。⑤偃蹇:这里是高耸的意思。⑥黄冠:指道士。⑦杀鸡:语出《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一句。⑧韩退之、洪景卢:唐朝文学家韩愈和南宋洪迈。
20.下列加点字词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缥绿见底 缥:浅青色
B.略无歇时 略无:完全没有
C.截驰道而南 南:南边
D.去洞二里许 许:表示约数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B.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C.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D.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22.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描写了从渌罗山至桃源洞的景色,先写山再写水,山水相映成趣。
B.本文移步换景,先至白马江,后至狼光天,过避秦处,上桃花溪等,游玩线路清晰。
C.本文有动有静,山水之外,还有人烟往来,且游玩之人众多。
D.本文结尾中的“不足道”、“拘儒之陋”表明作者在游玩之后觉得景色毫无意趣。
23.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
(2)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有异态,为之却行。
四、(24-25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极乐寺纪游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③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⑥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③斑剥:斑驳疏落。④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⑥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B.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C.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D.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25.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课文“一狼仍从”,可推知“从西山深涧中来”中“从”字意义为“跟从”。
B.“若罗纹纸”的“若”本义是“顺从”,在此处引申为“如同,像”之意。
C.查字典,“然”有“如此”“然而”等义项,“思立亦以为然”中“然”应选择“然而”。
D.联系成语“是非曲直”,可以推知“是日分韵”中“是”字的意义是“对的,正确的”。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活泼灵秀,长桥、流水,堤坝、绿树、寺院,一幅幅画面清新秀美。
B.作者从高梁桥一路游来,桥下之水纯净柔和如白练;长堤被水所夹持,仿佛有震动摇荡的感觉。
C.依山傍水而建的佛寺道观,绀殿朱门,华丽壮观;极乐寺掩映在浓密古松中,古松鲜翠嫩黄。
D.文章第三段卒章显志,表示自己酷爱游山玩水,只因思慕“西湖盛景”,连官也想弃而不为了。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2)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此游。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五、(24-25八年级上·四川宜宾·期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清]袁枚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注】①澄波、怀远:均为僧人法号。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B.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C.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D.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29.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顾课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以推知“高不过里许”中“许”的意义为“表示约数”。
B.联系古汉语词类的活用,推知“飞瀑雷震”中“雷”的意义为“像雷一样”。
C.联系成语“置身事外”,推知“置几席间作玩”中“置”的意义为“放置”。
D.查字典,奏”有“上奏”“演奏”“发生”等义项,参错并奏”中“奏”应选择“发生”。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2)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六、(24-25八年级上·福建宁德·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姥山
薛令之①
扬舲②穷海岛,选胜访神山。
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
东瓯③冥漠外,南越④渺茫间。
为问容成子⑤,刀圭⑥乞驻颜。
【注】①薛令之(683-756):福建长溪西乡石矶津(今福安)人。唐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因李林甫冷落东宫,赋诗讽谏唐玄宗,引起玄宗不满,遂托病辞官归乡。②舲:有窗户的小船。③东瓯:古代王国,又叫瓯越或东越。④南越:南越国,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⑤容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曾栖太姥山炼药,寿二百岁。⑥刀圭:指医术。
【乙】
太姥山记
林嵩①
山旧无寺②,乾符③间,僧师侍④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⑤二十二峰。
游太姥者,东南入自金峰庵,东入石龙庵,即叠石庵。又山外小径,自北折而东,亦入自石龙庵。西入自国兴寺,寺西有塔。北入自玉湖庵,庵之东为圆潭庵。国兴寺东有岩洞,奇石万状:曰玉笋牙签,曰九鲤朝天,曰石楼(楼下有隐泉),曰观音洞,曰仙童玉女,曰半云洞,曰一线天(石壁夹一小径如委巷,石罅⑥中天光漏而入仅容一人行长可半里)。蹑登而上,路中曰牛背石,石下曰万丈崖,崖上为望仙桥。桥西曰白龙潭,有龙伏焉。雷轰电掣之时,洞中韸韸⑦如鼓声,天旱祷雨辄应。潭之西曰曝龙石,峰上曰白云庵,又上曰摩尼宫。室后有顶天石,石有巨人迹二,可长二尺。此摩霄顶,太姥山巅也。山高风寒,夏月犹挟纩⑧。山木无过四尺者,石皆皲瘃⑨。秋霁⑩望远,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
【注】①林嵩:福建长溪赤岸(今霞浦)人。曾在灵山(今福鼎市太姥山西脉,后名草堂山)筑草堂。②寺:指的是国兴寺。③乾符:唐僖宗年间(874—879)。④师侍:和尚法号。⑤秀拔:秀丽挺拔。⑥罅(xià):裂缝。⑦韸韸(péng):拟声词。⑧挟纩(kuàng):披着棉衣。⑨皲瘃(jūn zhú):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瘃,冻疮。⑩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
31.下列对甲、乙两篇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韵脚分别是“山”“还”“间”“颜”,压的是“an”韵。
B.甲诗尾联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访仙求道,祈求长生不老的愿望。
C.乙文记录登太姥山的游踪,“秀拔”二字点出了太姥山峰的特点。
D.乙文连续用方位词,表现出了作者探寻太姥山奥秘的兴奋与期待。
32.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石罅中/天光漏而入/仅容一人行/长可半里
B.石罅中天光/漏而入/仅容一人行/长可半里
C.石罅中/天光漏/而入仅容一人/行长可半里
D.石罅中天光/漏而入/仅容一人/行长可半里
33.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 结合语境 (1)
石壁夹一小径如委巷 查阅字典:①同“萎”,枯萎,衰败;②舍弃,丢弃;③积蓄,累积;④弯曲,曲折。 (2) (填序号)
虽浙水亦在目中 关联课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又山外小径,自北折而东,亦入自石龙庵。
(2)山高风寒,夏月犹挟纩。
35.甲诗薛令之称太姥山为“神山”,请结合甲、乙两篇诗文,说说其依据。
2025暑假 七升八语文衔接 衔接点讲义
01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1. 掌握按句子结构(主谓/主谓宾)、虚词(语气词、连词)划分节奏的方法。 2. 能结合古今异义、省略成分、文意逻辑准确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 3. 感受文言文韵律美,提升“字斟句酌”的文言学习态度。
知识梳理
一、考点阐释
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断句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因此,它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基础题之一。
二、常见题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三、解题方略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①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主语“翁”,谓语“释担而立”)
③予/独爱/莲。(《爱莲说》,主语“予”,谓语“爱”,宾语“莲”)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①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句首语气词“噫”)
②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句末语气词“乎”)
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转折连词“而”表“却”)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转折连词“而”表“却”)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①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但”古为“只”,非今“但是”)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①(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省略主语“翁”,前断开)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①苔痕/上阶绿。(《陋室铭》,“苔痕”为主语,“上阶绿”为谓语,逻辑主谓结构)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自非”表假设,“亭午夜分”为条件,按逻辑断开)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①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对话标志“曰”)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引文标志“云”)
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①俄而/雪骤。(《咏雪》)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②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方法总结】
解答断句题,首先要将句子放回语境中,理解其意思,再根据古文句法进行断句。
其次,依据句子结构来辅助断句。
再者,依据关键字的提示来辅助断句。“矣”“乎”“者”“也”等语气词之后要断开;比如“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一句中有“大家”和“其妻”两个陈述对象,“其妻”前应断开。
此外,文言文中有些地方不能断开。地名、官名等不断开,比如“端明殿学士”是官名,中间不可断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出现时,中间一般不断开。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24-25八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⑩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参考下面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
夏水襄陵 借助字典法:①升到高处②成③除去 (1) (填序号)
绝 多生怪柏 成语联系法:绝顶聪明 (2)
素气云浮 课内迁移法:素湍绿潭 (3)
方知慎子下龙门 语境推敲法:根据上下文推敲 (4)
2.下列对《三峡》《河水龙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中的“绝”含义不同,前者意为“断”,后者意为“消失”。
B.甲文引用渔人歌谣,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
C.“信哉!”一句语气强烈,写出了作者对河水冲破岩石、具有非凡力量的惊叹。
D.乙文画横线句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表现河水临空泻落、奔腾向前的气势。
3.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
古 之 人 有 言 水 非 石 凿 而 能 入 石
4.两个语段在写水时都注重运用侧面描写,请从两文中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小清准备将这两篇文章推荐给杂志社,你认为推给哪本杂志最合适?请给出建议并写明理由。
A.《国家宝藏》 B.《华夏地理》 C.《世界博览》 D.《旅游》
【文人底蕴】
6.(1)“山”历来是文人笔下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请联系课内古诗文,完成下面的联想图。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① ,② 。(《野望》王绩)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③ 。④ ,隐天蔽日。(《三峡》郦道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⑤ ,⑥ 。(《饮酒(其五)》(陶渊明)
(2)山的文化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更是精神寄托和人格象征。请结合以上诗文内容,谈谈你对“山”内涵的理解。
7.请从“山水诗文鉴赏策略”中选择至少两个策略,结合诗歌内容完成《鸟鸣涧》第三第四句的鉴赏。
小贴士 山水诗文鉴赏策略 ◇第一招:想象画面。 ◇第二招:品析美词。 ◇第三招:鉴赏手法。 ◇第四招:体会情感。 ……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
【答案】
1. ① 极 白色 才
2.D
3.古 之 人 有 言 /水 非 石 凿 /而 能 入 石
4.《三峡》中侧面描写水大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意思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了,从侧面烘托出夏季江水的盛大,水势的凶猛。或者,“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也是侧面描写水大的句子。通过写船行速度之快,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坐船快,突出了江水的湍急,进而暗示了水流量大。《河水龙门》中侧面突出水大的句子是“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意思是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通过将竹筏顺流而下的速度与驷马追赶的速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水流速度之快,进而侧面烘托出河水之大、水势之汹涌。
5.B
6.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①山,作为自然环境的存在,满含诗人的情感。如王绩对秋天傍晚山林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既温暖又略带哀愁的情感。这种情感与诗人王绩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情感紧密相连,使得这句诗更加具有个人色彩和独特魅力。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寥寥数笔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给读者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②山,作为精神寄托的存在,寄予诗人追求。中国人追求的“隐士”生活,便是对山文化的一种追求。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明白如话,朴素自然,“南山”,让诗人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展现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 7.月亮出来了,照亮幽暗的山谷,惊起本已栖息的鸟儿。在溪谷中,它们不时地鸣叫着。诗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反衬出春山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闲适。
【导语】郦道元的《水经注》节选部分生动描绘了三峡和龙门的壮丽景观,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雄奇和伟力。文章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增强了两地水势的磅礴之感。引述古人的话语和渔人的歌谣,增加了文学和历史的厚重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与敬畏。总体而言,文章文笔优美,情感真实,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感观描写,也渗透着对大自然力量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实词的含义。
(1)句意为:夏天江水漫上山陵。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襄”有三种解释,根据句意可知,此处“襄”应选择①升到高处。
(2)句意为: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根据成语联想法,“绝顶聪明”形容异常聪明。绝:异常、极。由此可知,此处的“绝”可译为:极。
(3)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素:白色。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素气云浮”中的“素”也可译为“白色”,句意为: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
(4)结合“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提供的语境可知,直到亲眼见到黄河通过龙门时的壮观景象,才真正理解了慎子所说的即使是最快的马也追不上顺流而下的竹筏的意思。上下文两句表示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意味着直到这个时候才了解到或者意识到某种情况。因此“方”可理解为“才”,句意为:才知道《慎子》中所记载的:下龙门时。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乙文画横线句中“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运用了夸张手法来描绘水流从高处落下时的壮观景象;“鼓若山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展现了河水奔腾向前的强大气势。因此,此句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故选D。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根据句意可知,“古之人有言”领起后文内容“水非石凿而能入石”,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应与后文断开;“水非石凿”“能入石”为转折关系的复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应在“而”前断开,因此可断句为: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4.本题考查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意思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了。这里以“沿溯阻绝”的结果,从侧面烘托出夏季江水盛大、水势凶猛的特点;“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意思是: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这里通过描述即使是在紧急情况下,从白帝到江陵只需一天时间,即使是骑着快马、乘着疾风也不如水流的速度快,以一天时间航行“千二百里”的速度,以及与骑马乘风作对比,从侧面突出了夏季三峡水势湍急、水流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意思是: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此句通过描绘秋季早晨的寒冷和寂静中高猿的长啸声在山谷间回荡,久久不散,从侧面反映了山势险峻、峡谷深幽的特点,同时也衬托出秋日三峡的凄凉氛围。
【乙】文“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意思是: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是如此呀!这里引用古人的话来强调水流的力量足以穿透坚硬的岩石,通过对比石头与水的关系,侧面表现了河水的强大冲击力;
“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意思是: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此句描述远处观看瀑布时的感受如同被雾露打湿一般,并且向下看会感到心跳加速,从观察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展现了瀑布的高度和水流的强烈冲击感;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意思是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此句通过将竹筏顺流而下的速度与驷马追赶的速度进行对比,突出了黄河穿过龙门段落水流速度之快的概念,从侧面烘托出河水之大、水势之汹涌。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国家宝藏》,主要讲述每件宝藏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重点在于物质文化遗产而非自然景观或地理知识。
B.《华夏地理》,主要关注中国境内的自然景观、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
C.《世界博览》,涵盖全球各地的文化、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其内容更偏向于国际视野。
D.《旅游》,主要涉及自然景点,更多地侧重于旅行体验、目的地推荐等方面。
根据《三峡》中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峭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可知,【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象。根据【乙】文“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可知,本文描绘了龙门两岸的地势特点和河水奔流的雄伟景象。由此可知,两文写山水之景,且两篇文章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所以,这两篇文章最有可能被选入介绍中国地理的栏目《华夏地理》;故选B。
6.本题考查诗文积累与理解。
(1)考查诗文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唯、晖、阙、嶂、相与”等字词容易写错。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夕阳的余晖。诗人从眼见所见,勾勒出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渲染出荒凉落暮之感。结合“诗人辞官隐居东皋”的背景可知,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温暖的暖色调中,表达了他彷徨、孤独和苦闷的哀愁之情。由此可知,山,作为自然美景的一部分,满含诗人特定时期的独特情感。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意思是: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作者从视觉的角度、以夸张的手法具体描绘了三峡两岸山脉连绵不断、层峦叠嶂的壮观景象,在展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由此可知,山,作为自然环境的存在,体现了古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此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诗人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展现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表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由此可知,山,作为自然环境的存在,陶渊明将山视为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象征,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理想境界。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意思是: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①考查画面描绘。首先要了解这句诗的背景和上下文。《鸟鸣涧》描绘的是一个春天夜晚山谷中的场景。基于诗句提供的信息(如月亮升起、鸟儿受到惊吓而鸣叫),想象出一幅具体的画面,包括时间(夜晚)、地点(山谷)、主要元素(月亮、鸟)及其互动关系。
示例:在春天的山谷里,四周一片寂静,突然间,月亮从地平线缓缓升起,其光辉洒落在大地上,竟意外地惊扰了栖息在树林中的鸟儿。它们被突如其来的亮光所惊动,偶尔发出几声清脆的啼叫,在幽静的山谷间回荡。
②考查词语赏析。首先挑选出诗句中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月出”“惊”“时鸣”“春涧”等,然后逐个分析这些词的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考虑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或氛围。
示例:“月出”简单直接地描述了月亮出现的情景,却蕴含着一种时间上的转折点——由暗转明;“惊”一个极具动感的字眼,生动地描绘了鸟儿因月光而受到惊吓的状态,赋予静态的场景以动态感;“时鸣”表明鸟鸣并非持续不断,而是偶尔响起,增加了环境的静谧感和声音的穿透力;“春涧”指春天的山间溪谷,这个词组不仅交代了地点,还暗示了季节,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③考查表现手法。寻找并确认诗人使用的文学技巧,例如动(“月出”“惊”“鸣”)静(“夜静”“春涧””)结合、以声(鸣)衬静(夜)等,结合画面解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或意境。
示例:诗句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将原本安静的夜晚(静)与月出后鸟儿的惊飞和鸣叫(动)相结合,既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又突出了山谷夜晚的宁静,刻画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闲适。
④考查情感主旨分析。结合诗句的意思和写作背景,探讨诗句背后可能蕴含的个人情感或哲理思考,
这首诗是盛唐时,作者游历江南寄寓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第一首,描绘了春夜空山幽深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表现了月夜春山的幽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以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示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仅仅是对外界景象的真实记录,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它象征着一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寻求内心平静的精神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又因河水神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倚拄而悬在危崖边缘。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而且河水在此迸溅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奔腾澎湃的浊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崩颓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记载的:下龙门时,漂流浮竹,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二、(24-25八年级上·辽宁抚顺·期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①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①益奇。钜坂②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梁,望浮图③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②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千人石古株轮囷④,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⑤垂垂。固恍如乘槎⑥泛斗牛⑦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节选自明代王士性《游虎丘以望后五日》,有删减)
[注释]①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②钜坂:坚硬的坡石。③浮图:佛塔。④轮囷(qūn):盘绕高大。⑤碧落:天空。⑥槎:木筏。⑦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8.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 初入,酌憨憨泉
B.苍然平楚 欣然起行
C.望浮图而息焉 望峰息心
D.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哀转久绝
9.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坐 吴 王 试 剑 石 摩 挲 石 缝 为 凝 睇 而 沉 思 久 之
11.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中相关句子与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答案】
8.B
9.(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在这里(虎丘)游玩的人来来往往非常热闹,如同集市一般,尤其在秋天明月之夜更是风景优美。
10.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11.望月时可以欣赏到美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月亮引人遐想,望月令人产生丰富想象;望月寄托情感,抒发思念之情,表达美好祝愿;望月可以感悟人生哲理,收获人生启迪。
【导语】这篇山水游记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甲文以陶弘景式的玄言笔法勾勒出超然物外的仙境,强调自然之“奇”;乙文则以王士性的实地游踪呈现人间胜景,突出“秋月”意象的世俗诗意。两文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双重精神世界——既追求遗世独立的理想境界,又眷恋尘世风物的审美情趣。注释中丰富的典故和意象(如“浮图”“斗牛”)折射出明代文人将天文地理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独特观照方式,体现了“物我合一”的古典美学追求。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插入、耸入/动词,进入B.均为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C.动词,休息/动词,平息;D.形容词,绝妙/动词,停止;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欣赏。
(2)游踪:指游人的足迹或游览的踪迹,意思是游人来往的情况;市: 集市、市场;成市:形容这个地方因为游人的聚集而变得像集市一样热闹;胜: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10.本题考查断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句子结构、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坐在吴王试剑石旁,抚摸着石缝,凝神思索了很久。这个句子按动作顺序,先“坐”于石上,再“摩挲石缝”,最后“凝睇沉思”。故断句为: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11.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第②段“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可知,王士性在登上虎丘塔顶时,看到苍茫的原野,远望湖天之间,一轮明月高悬,遍照苏州城。通过望月,他看到了前人所称赞的美好景象。这说明望月可以让人欣赏美景,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结合链接材料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由此可知,作者既写景,也点明节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说明望月可以寄托情感,抒发思乡之情。
结合链接材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思是: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这三句是苏轼在夜游承天寺时,面对月色发出如此感慨。看似在质问,实则由眼前之月展开遐想。明明各地都有月夜竹柏,可此刻与友人相伴月下漫步的经历却如此独特。苏轼由此联想到人生际遇,仕途的起伏、生活的境遇如潮水般在脑海中翻涌。他将月光下的闲适与自身贬谪的处境相融合,在这望月的过程中,丰富的想象让他把平凡的月夜升华为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人生在世,难得清闲,应珍惜当下的宁静与美好,即便身处困境,也能从自然之景中寻得心灵的慰藉。这充分体现出望月能激发人们对生活、对命运的丰富想象,让思绪在月光的照耀下,突破现实的局限,进入充满哲思与感悟的精神世界,说明望月这一行为能让人产生丰富想象,于遐思中领悟人生的别样滋味。
结合链接材料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由此可知,苏轼在中秋望月之际,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思考相融合。上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望月问天,思索宇宙与人生的奥秘;下阕由月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明白这是难以避免的自然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是升华了情感,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以豁达的心态,感悟到人生虽有遗憾,却也有永恒的美好。他从望月中领悟到,不应执着于一时的得失聚散,而应珍惜当下,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这充分表明望月可以感悟人生哲理,收获人生启迪,让人们在月色的陪伴下,对生命与生活有更深刻的思考与理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从阊门乘船出发,五里路就能到达虎丘寺门。刚进入寺门,先在憨憨泉取水饮用,然后坐在吴王试剑石旁,抚摸着石缝,凝神思索了很久。再次进入寺内,只见清泉白石,岩石像露齿的样子更加奇特。平坦的坡石如同磨刀石,上面可以摆放一百张坐具,号称千人石。石头与水相接的地方,是白莲池。靠近白莲池而草木丛生、道路阻塞的地方,是清远道士放鹤的溪涧。沿着溪涧往上走,登上大雄阁,向右行经过剑池的石桥,望着佛塔休息片刻。休息好后,又下行到可中亭,观赏生公点头石。接着再往右上走,品尝陆羽泉的水,泉水的石洞好像无锡的惠山泉,但味道比惠山泉差一些。
在这里游玩的人来来往往非常热闹,如同集市一般,但要以秋天的月夜景色最为优美。千人石旁古老的树木盘绕高大,拿着酒杯对着月亮,喝醉了就枕着石头睡觉,抬头仰望天空,仿佛真的像乘坐着木筏在天河的星宿间漂流。如果登上佛塔的顶端,只见原野苍茫,远远眺望,湖天之间捧着一轮明月,月光遍照苏州城,这又是古人所称赞的绝妙景色啊。
一、(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滁①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②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③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④,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⑤,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畎亩:田地。③涵煦:滋润教化。④事简:公务简单。⑤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B.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C.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D.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13.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义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联系诗文解释词义 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1)至: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斯: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乃:①于是,就。②竟然。③尚且。 (3)乃: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2)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15.“又爱其俗之安闲”是欧阳修的“闲”,他与苏轼的“闲”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12.D 13. 到,到达; 这,这个; 于是,就
14.(1)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2)于是为此(因此)依据其山川地,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
15.相同点:都有被贬之意,所处地方安闲,工作清闲,都有闲趣关注山水美景;
不同点:欧阳修能和百姓生活一起,或贴近底层人民,或与民同乐;苏轼学会自我排遣,或乐观豁达,或怀才不遇之情。
【分析】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
“掇幽芳而荫乔木”是并列结构,分别描述春夏两种行为;“风霜冰雪”是四种自然现象,作状语,形容“刻露清秀”的景色特点;“四时之景”则是总结前文,表示四季的景色。
故断为: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1)“邀我至田家”的大意是,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至:到,到达;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大意是,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至:到,到达。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大意是,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斯:这,这个;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的大意是,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斯:这,这个;
(3)查阅词典可知“乃”有如下含义①于是,就;②竟然;③尚且;“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意思是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所以“乃”的含义应当是“于是,就”,故选①。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事简:公务简单;
(2)因:于是,就;道:说,讲。
15.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丰乐亭记》作者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风景宜人,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乐其地僻而事简”他因公务简单而清闲;“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因所处地理位置而安静闲适;“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有闲趣关注山水四时美景;“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他贴近百姓生活,以与民同乐为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因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不得签书公事”而公务清闲;因承天寺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幽静而安闲;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对庭中美景的关注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它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宦官失意、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自我的排遣,从中体现出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概括出二者的异同点。相同点:都处于被贬之时,所处位置幽静闲适,公务简单清闲,关注山水景色之美;不同点:欧阳修与民同乐,以民之乐为乐,更贴近百姓生活;苏轼在怀才不遇中自我派遣,体现出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丰乐亭记》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链接材料《记承天寺夜游》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24-25八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
天目游诗纪序
王思任①
尝欲佞②吾目,每岁见一绝代丽人,每月见一种异书,每日见几处山水。逢阿堵③举却,遇纱帽则逃入深竹,如此则目著吾面④,不辱也。
徐伯鹰铁脊万丈,突中时魔,大纛⑤出镇,短后削归⑥,绝无矜⑦拂之意。每至我草亭,谈谐索酒玄对会稽千万峰辄半响痴去。无何,伯鹰出走,两月不晤,忽从天目言旋,以记绘其像,以诗绣其神;吾读之若瀑落冰壶,若霞飞鹤背,若半夜招提⑧。妙香清梵,梦魂犹冷;若坐我于老岩古壁之下,嚼梅蕊,嗅雪兰,时有山鸟赠舌;又若松风溪月,谡谡溶溶⑨也。伯鹰曰:“色易衰,书易倦,无斁⑩无妒,世间惟山水。吾偶思天目,即抽胫 诣之,以雨濛故,仅放只眼。”嗟乎!造物何常,人心不足。伯鹰曰:“然,吾第 欲还我双眼。所愿一眼如天,一眼如海。”问曰:“何须恁底睁大?”曰:“不但看山水,亦看伊也。”
(选自《王思任小品全集》,有删减)
【注释】①王思任:字季重,绍兴人,明代文学家,性好谐谑。②佞(nìnɡ):逢迎讨好。③阿(ē)堵:代称钱。④目著吾面:指眼睛长在脸上。⑤纛(dào):指军中大旗。⑥削(xuē)归:即隐居。⑦矜:自负贤能。⑧招提:寺院。⑨谡谡(sù)溶溶:谡谡,风声;溶溶,水流貌,指月色。⑩斁(yì):厌弃。 胫:此处指腿。 第:但,且。
16.联系文章,完成下表加点字有关的内容。
原句 知识迁移 意思解释和用法
逢阿堵举却 写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解释:推辞
如此则目著吾面,不辱也 选择加点字用法相同的词句: ①猛浪若奔 ②互相轩邈 ③劳其筋骨 选择:
绝无矜拂之意 联结课内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释:
忽从天目言旋 选择字典义项:①转,旋转。②归,回还。③顷刻,随即。④通“璇”,美玉。 选择:
1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谈 谐 索 酒 玄 对 会 稽 千 万 峰 辄 半 响 痴 去 。
18.从画波浪线的句子看,王思任认为徐伯鹰的《天目游诗纪》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19.文末徐伯鹰说睁大眼睛“不但看山水,亦看伊也”,“伊”在文言中一般指“你,他(她,它),这个,那个”等。你认为这个“伊”在此文中最有可能指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段简要阐释。
【答案】
16.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望而却步 ③ 同“弼”,辅佐 ② 17.谈 谐 索 酒 / 玄 对 会 稽 千 万 峰 / 辄 半 响 痴 去 。 18.瀑落冰壶——(肆意洒脱);若霞飞鹤背——(美好积极);若半夜招提,妙香清梵——(安静祥和);梦魂犹冷——(清冷);若坐我于老岩古壁之下——(悠闲惬意);嚼梅蕊,嗅雪兰——(志向高洁,清雅脱俗);时有山鸟赠舌——(赋予我语言的灵感);又若松风溪月,谡谡溶溶——(清朗高洁) 19.①指王思任。徐伯鹰和王思任相互调侃戏谑之语。②指世间的美好事物。比如美女,美文和山水等,与第一段王思任的想法相呼应。③指自己写的诗文。徐伯鹰是为诗文作序而找的王思任。④指自我的心灵。从文中可见徐伯鹰性格直爽,喜从山水中悟玄理。
【导语】《天目游诗纪序》中,王思任开篇直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显个性。徐伯鹰曾出镇又隐居,其天目之游归来,以诗记其景与神。王思任评其诗纪,连用精妙比喻,尽显洒脱、清幽、高雅等特色。文末徐伯鹰对“看”的独特见解,既关乎山水,更蕴含对美好事物、心灵等的探寻,全文展现出二人对自然、生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逢阿堵举却”指遇到钱财就推开拒绝。却:推辞。像“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望而却步”等成语中“却”也是“推辞”之意。
②如此则目著吾面,不辱也:如果这样做,就会使自己的面子得到保全,不会受到羞辱。 “辱”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受辱”。“劳其筋骨”中“劳”是“使……劳累”,也是使动用法;“猛浪若奔”中“奔”是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互相轩邈”中“轩邈”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和远处伸展”。所以选择③“劳其筋骨”。
③联结课内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来解释“拂”的意思。在“入则无法家拂士” 中“拂”同“弼”,“辅佐”的意思,这里“绝无矜拂之意”中“拂”也是同“弼”,“辅佐”的意思。绝无矜拂之意:完全没有自负自夸、自我标榜的意思。
④“忽从天目言旋”:从字典义项中选择“旋”的意思。根据语境“忽从天目言旋,以记绘其像,以诗绣其神”,是说徐伯鹰从天目山回来后,用文字描绘天目山的样子,用诗来表现它的神韵,所以“旋”在这里是“归,回还”的意思,选择②。
17.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他谈笑风生,索要美酒,面对着会稽的千万座山峰,往往会有好一会儿呆呆地出神。
“谈谐索酒”描述的是徐伯鹰到草亭后的行为,即谈笑喝酒;“玄对会稽千万峰”表示面对会稽的千万山峰陷入思考,“玄对”是一个动作,“会稽千万峰”是对象;“辄半响痴去”则说的是结果,即往往会有好一会儿呆呆地出神。
正确断句为:谈谐索酒/玄对会稽千万峰/辄半响痴去。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波浪线句子意思是:我读他的作品,感觉就像瀑布落入冰壶之中,像云霞在仙鹤背上飞扬,像半夜里的寺院,弥漫着美妙的香气,回荡着清朗的梵音,连梦魂都感到清冷;又好像让我坐在古老的岩石和墙壁之下,咀嚼着梅花的花蕊,嗅着雪兰的香气,不时有山鸟鸣叫,给我带来灵感;还像那松间的风声、溪中的月色,风声瑟瑟,月色溶溶。
“瀑落冰壶”给人一种肆意洒脱、畅快淋漓的感觉,体现出徐伯鹰的诗纪在描写上有一种洒脱的风格,让人读起来有自由奔放之感。
“霞飞鹤背”描绘出一种美好、积极向上的画面,说明诗纪的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意象,给人以积极的感受,展现出一种美好的意境。
“半夜招提,妙香清梵”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梦魂犹冷”更突出了这种清冷的感觉,表明诗纪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
“坐于老岩古壁之下”给人一种悠闲惬意的感觉,“嚼梅蕊,嗅雪兰”则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表明诗纪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和高洁的志向,有一种清雅脱俗的韵味。
“时有山鸟赠舌”,意思是时常有山鸟给人带来语言的灵感,说明诗纪富有灵动性,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表达欲。
“又若松风溪月,谡谡溶溶”,“松风溪月,谡谡溶溶”描绘出一种清朗高洁的画面,体现出诗纪的格调高雅,给人以清新、高洁的感受。
通过这些比喻,王思任从多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徐伯鹰《天目游诗纪》的特点,展现了其诗纪的艺术魅力。
19.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①指王思任:从文中徐伯鹰和王思任的交往“‘然,吾第欲还我双眼。所愿一眼如天,一眼如海。’问曰:‘何须恁底睁大?’曰:‘不但看山水,亦看伊也’”和注释①“王思任:字季重,绍兴人,明代文学家,性好谐谑”来看,他们之间关系亲密,相互调侃戏谑。徐伯鹰说这话可能是和王思任开玩笑,所以“伊”有可能指王思任,体现了他们之间轻松幽默的相处方式。
②指世间的美好事物:文章第一段中王思任说“尝欲佞吾目,每岁见一绝代丽人,每月见一种异书,每日见几处山水”,表达了对美女、异书和山水等美好事物的追求。徐伯鹰的想法可能与王思任相似,他说睁大眼睛看“伊”,“伊”也有可能指像美女、美文和山水等世间的美好事物,与第一段王思任的想法相呼应,体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向往。
③指自己写的诗文:徐伯鹰是拿着《天目游诗纪》来找王思任作序的,他说看“伊”,也有可能指自己写的这些诗文。他希望通过睁大眼睛观察山水等,获得更多的灵感,创作出更好的诗文,所以“伊” 在此处也可以理解为他自己的诗文创作。
④自我的心灵:从文中第二段“徐伯鹰铁脊万丈,突中时魔,大纛出镇,短后削归,绝无矜拂之意”可以看出徐伯鹰性格直爽,喜欢从山水中悟玄理。他说睁大眼睛看,不仅仅是看外在的山水等,也可能是在看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外界来反思自我,感悟人生的道理,所以 “伊”也有可能指自我的心灵,体现了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我曾经想要让我的眼睛得到满足,每年能见到一位绝世美丽的女子,每个月能读到一种奇异的书籍,每天能观赏几处优美的山水景色。遇到钱财就推开不要,碰到当官的就逃进茂密的竹林中,如果这样做,就会使自己的面子得到保全,不会受到羞辱。
徐伯鹰有万丈铁骨般的坚毅性格,突然遭遇时运的磨难,曾经高举大旗出镇一方,后来又隐居归乡,他完全没有自负自夸、自我标榜的意思。每次来到我的草亭,他谈笑风生,索要美酒,面对着会稽的千万座山峰,往往会有好一会儿呆呆地出神。没过多久,伯鹰外出远游,两个月没有见面,忽然他从天目山回来,用文字描绘出天目山的样子,用诗来表现出天目山的神韵;我读他的作品,感觉就像瀑布落入冰壶之中,像云霞在仙鹤背上飞扬,像半夜里的寺院,弥漫着美妙的香气,回荡着清朗的梵音,连梦魂都感到清冷;又好像让我坐在古老的岩石和墙壁之下,咀嚼着梅花的花蕊,嗅着雪兰的香气,不时有山鸟鸣叫,给我带来灵感;还像那松间的风声、溪中的月色,风声瑟瑟,月色溶溶。伯鹰说:“人的容颜容易衰老,书籍容易让人疲倦,不会让人厌弃、不会让人嫉妒的,世间只有山水了。我偶然想到天目山,就抬腿前往,因为下雨雾濛濛的缘故,仅仅看了一部分景色。”唉!大自然的变化没有常规,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伯鹰说:“是啊,我只是想要找回我的双眼。希望一只眼睛像天空一样广阔,一只眼睛像大海一样深邃。”我问他:“为什么要睁得那么大呢?”他说:“不只是为了看山水,也是为了看那个‘她’啊。”
三、(23-24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由渌罗山至桃源县记
明·袁宏道①
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②。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宫甚敞,道士迓③于门,指数奥僻处曰:“某丹台,某瀹鼎池。”余爱恋山色,苦不欲记之。有碑焉,苔鲜剥落不可读,道士闭目庄诵,如快小儿课《鲁论》④,不觉失笑。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⑤有异态,为之却行。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一黄冠⑥,簪笋皮,白须照两颧如红霞,疑其异人。余肃冠裾,将揖之,未数步,趋而前。余笑益不止,携游者以余为暴得佳山水,会心深也。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如绘。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如绘。偕游者,以余为暴得佳山水,会心深也。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余读《瞿童记》,有云:“偶造佳地,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此与竹林寺方广寺何异?苏子瞻泥于杀鸡⑦一语,遂以为青城菊水之类。至韩退之、洪景卢⑧,益不足道矣。甚矣夫,拘儒之陋也!出洞已昏黑。是夕遂宿水溪,去洞二里许。
【注释】①袁宏道:明朝文学家,钦慕陶渊明。②避秦处:语出《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句。③迓:迎接。④快小儿课《鲁论》:意为聪明的小孩诵读《论语》。⑤偃蹇:这里是高耸的意思。⑥黄冠:指道士。⑦杀鸡:语出《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一句。⑧韩退之、洪景卢:唐朝文学家韩愈和南宋洪迈。
20.下列加点字词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缥绿见底 缥:浅青色
B.略无歇时 略无:完全没有
C.截驰道而南 南:南边
D.去洞二里许 许:表示约数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B.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C.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D.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22.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描写了从渌罗山至桃源洞的景色,先写山再写水,山水相映成趣。
B.本文移步换景,先至白马江,后至狼光天,过避秦处,上桃花溪等,游玩线路清晰。
C.本文有动有静,山水之外,还有人烟往来,且游玩之人众多。
D.本文结尾中的“不足道”、“拘儒之陋”表明作者在游玩之后觉得景色毫无意趣。
23.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
(2)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有异态,为之却行。
【答案】
20.C 21.B 22.D 23.(1)到白马江,山峰更加窄,江面更加收束,整个江面都是飞沫,这就是“浪光之天”。(2)快步走出,看见路旁有古松,高耸挺立姿态各异,就为它驻足观赏。
【导语】袁宏道此文笔调清新自然,如绘山水画卷。开篇勾勒渌罗山至桃源县的山水奇景,“山如削成”“水缥绿见底”,尽显灵动。接着写游历道观、桃花洞所见,有人文有古韵。文末借前人对桃花源的解读,抒发感慨,批判拘儒之陋,融写景、记游、议论于一体,展现其对山水的钟情与思想的洒脱。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C.句意:横穿过大路向南走。南:名词作动词,向南走。故选C。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看见云气、草木、房屋、饮食,心境淡然,忘却俗情,不再留恋原来的住处。“云气草木”与“屋宇饮食”都是“见”的宾语,即所看到的事物,“淡然忘情”是心境,“不乐故处”是行为结果。故断句为: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淡然忘情/不乐故处。故选B。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结尾作者批判拘儒之陋,是针对前人对类似桃花源之地的刻板解读,并非觉得景色毫无意趣,他前文对山水景色多有喜爱描述,该项错误。故选D。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重点字词理解。理解字词有助于准确翻译句子。重点字词有:
(1)益,更加;夹,狭窄;束,收束;为,是。
(2)趋,快步走;傍,通“旁”,旁边;偃蹇,高耸;异态,奇异的姿态。
【点睛】参考译文:
在江上远望,渌罗山好像是被刀削斧劈而成,山间衰败的雾气与陡峭的绿壁,让人怀疑它将要压下来。从这里开始,这一带的山峦都飞舞灵动,倒映在江水中显现出来,江水清澈碧绿,一眼能望到底。到了白马江,山势更加狭窄,江水也更加收束,整条江上都是飞溅的泡沫,这里简直就是波光闪耀的天地。山的南面就是(传说中的)避秦之地。沿着桃花溪向上走一百步,从偏僻的小路绕到后山岭,玄武宫就在山顶上。宫殿十分宽敞,道士在门口迎接,指着一些幽深偏僻的地方说:“这是某某炼丹台,这是某某煮鼎池。”我喜爱这山色,实在不想把这些记录下来。(宫中有)一块石碑,苔藓剥落,上面的文字已无法辨识,道士闭着眼睛庄重地诵读,就像聪慧的小孩诵读《论语》,(我)不禁笑了出来。快步走出,看见路旁的古松,高高耸立,形态奇异,(我)为此倒退着行走(以便细细观赏)。又转了几个弯,找到了桃花观,从左边的小路进去,竹林间的小路极其幽静。有一个道士,用笋皮做发簪,白色的胡须映照在两颊上,如同红霞,我怀疑他是个奇人。我整理好帽子和衣襟,正要向他行礼,没走几步,他就快步走上前来。我笑得更加厉害了,同行的人认为我突然见到如此美好的山水,领悟很深。环顾桃花观周围,都是层层山峰,淡雅明丽如同画卷。桃花观前面是大路,车马来往,一刻也不停歇。横穿过大路向南走,进入桃花洞,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百级石阶,幽深清冷,古朴高远,仿佛有人在里面,却又无法靠近。环顾桃花洞周围,也都是层层山峰,淡雅明丽如同画卷。同行的人认为我突然见到如此美好的山水,领悟很深。桃花洞前是大路,车马来往,一刻也不停歇。横穿过大路向南走,进入桃花洞,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百级石阶,幽深清冷,古朴高远,仿佛有人在里面,却又无法靠近。
我读《瞿童记》,上面写道:“偶然来到美好的地方,看见云气、草木、房屋、饮食,心境淡然,忘却俗情,不再留恋原来的住处。”这和竹林寺、方广寺有什么不同呢?苏轼拘泥于“设酒杀鸡作食”这一句话,就认为(桃花源)和青城山、菊水之类的地方一样。至于韩愈、洪迈,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太过分了啊,迂腐儒生的浅陋!走出山洞时已经天黑了。这天晚上就住在水溪,距离山洞大约二里路。
四、(24-25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极乐寺纪游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③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⑥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③斑剥:斑驳疏落。④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⑥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B.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C.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D.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25.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课文“一狼仍从”,可推知“从西山深涧中来”中“从”字意义为“跟从”。
B.“若罗纹纸”的“若”本义是“顺从”,在此处引申为“如同,像”之意。
C.查字典,“然”有“如此”“然而”等义项,“思立亦以为然”中“然”应选择“然而”。
D.联系成语“是非曲直”,可以推知“是日分韵”中“是”字的意义是“对的,正确的”。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活泼灵秀,长桥、流水,堤坝、绿树、寺院,一幅幅画面清新秀美。
B.作者从高梁桥一路游来,桥下之水纯净柔和如白练;长堤被水所夹持,仿佛有震动摇荡的感觉。
C.依山傍水而建的佛寺道观,绀殿朱门,华丽壮观;极乐寺掩映在浓密古松中,古松鲜翠嫩黄。
D.文章第三段卒章显志,表示自己酷爱游山玩水,只因思慕“西湖盛景”,连官也想弃而不为了。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2)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此游。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答案】
24.A 25.B 26.D
27.(1)极乐寺离高梁桥大约三里路,道路上的风景也很好。(2)空闲时,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3)(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4)(江底)游动的小鱼、细小的石子,(都)可以看到,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骏马。
【导语】这篇散文通过描绘高梁桥至极乐寺的自然风光,展现了明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文章语言简洁清新,生动地描绘了水流、绿杨、古松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体现了文人追求自然、渴望自由的心境。文章结尾以诗赋别,增添了文人的雅趣和情感深度。
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根据句子结构、虚词断开停顿。第一个句子的主语是“剔牙松”,第二个句子的主语是“松身”,故在“松身”前断开停顿。“松身鲜翠嫩黄”描写的是松树的颜色,“斑剥若大鱼鳞”描写的是松身的外形,故应该在“斑剥”前断开停顿。“大可七八围许”描写的是树身的粗细,故在“大”前断开停顿。
故可断句为: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故选A。
2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解释。
A.“从西山深涧中来”中“从”字的意思是“自,由”,表示河水的来源,而“一狼仍从”中“从”的意思是“跟从”,两者意义不同;
C.“思立亦以为然”中“然”的意思是“这样,如此”,表示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的,而不是“然而”;
D.“是日分韵”中“是”的意思是“这,此”,而不是“对的,正确的”;故选B。
2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意思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表现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文中并未表现出“连官也想弃而不为了”。故选D。
2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去,距离;可,大约;佳,好。
(2)暇日,空闲的日子;诸公,各位先生;游,游玩。
(3)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4)直视,一直看下去;碍,阻碍;甚,超过;奔,飞奔的马。
【点睛】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河水像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五、(24-25八年级上·四川宜宾·期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清]袁枚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注】①澄波、怀远:均为僧人法号。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B.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C.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D.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29.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顾课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以推知“高不过里许”中“许”的意义为“表示约数”。
B.联系古汉语词类的活用,推知“飞瀑雷震”中“雷”的意义为“像雷一样”。
C.联系成语“置身事外”,推知“置几席间作玩”中“置”的意义为“放置”。
D.查字典,奏”有“上奏”“演奏”“发生”等义项,参错并奏”中“奏”应选择“发生”。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2)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答案】
28.C 29.D 30.(1)译: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2)译: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
【导语】《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描绘了粤东峡山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山中奇树、飞瀑和飞泉亭的独特之美。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尤其是飞泉亭中僧人对弈、吟诗的场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