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新课预习15《背影》(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新课预习15《背影》(讲义)

资源简介

新课预习讲义
《背影》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在叙述和描写中抒情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一、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背影”可以看作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文章以《背影》为题,一是表明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之深;二是为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人点,突出构思选材的独具匠心。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绿》等。
3.写作背景
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同到南京后,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坐车,《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后,曾在杭州、扬州、台州、北京等地任教,与父亲产生了一些隔阂。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
4.文体知识
记叙性散文
以叙事、记人为基本内容的散文,称为记叙性散文。其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根据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记叙性散文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情感是记事散文叙事与小说叙事最大的区别。
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侧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交卸(xiè) 惦记(diàn) 赋闲(fù) 琐屑(suǒ xiè) 簌簌(sù)
踌躇(chóu chú) 颓唐(tuí) 蹒跚(pán shān) 举箸(zhù) 迂腐(yū)
2.词语解释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亏空:所欠的财物。
惨淡:凄凉;萧条;不景气。
赋闲:文中指失业在家。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勾留: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大去:委婉语,指死亡。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触目伤怀: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二、文本解读
原文 问题探究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1】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2】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3】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4】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5】 (4)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6】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7】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8】【9】 (5)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10】,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11】【12】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13】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14】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15】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6】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17】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18】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9】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20】 (7)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21】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22】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23】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24】 【1】“最”字表程度,说明父亲的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悬念,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第一段有何作用? 这一段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从结构上看,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3】这是作者第一次流泪,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4】父亲本已很难过,却还安慰“我”,表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深情 【5】这一段交代家中光景惨淡,有何作用 渲染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示出父爱的深沉。 【6】“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的爱子之情。 【7】这句话是插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父爱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8】这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在当时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他急于谋事,但“我”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他唯恐“我”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亲自送“我”去。 【9】第4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作者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通过对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对儿子呵护有加、无限关切的慈父形象。“说定”“熟识”“再三嘱咐”“甚是仔细”说明父亲已经为“我”上火车做了极其精细、周密的安排。可他还是不放心,在当时家境惨淡,急需谋生的情况下,“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父亲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最终还是以“我”为重。 【10】“聪明过分”一词是反语,表现了“我”对父亲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之情,这种自责的话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感人。 【11】此处的“太聪明”也是反语,蕴含着自责、懊悔之情。 【12】第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本段主要写了父亲送“我”上车时对“我”的细心照顾,为下文刻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做铺垫。 【13】各方面都照顾到了,但父亲总觉得没有尽够心意,总想为儿子再做点什么。短短两句话,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14】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祖母刚去世,黑色有哀悼的意味,同时也反映了家境的困顿,与全文气氛一致。 【15】动作描写,连用七个动词,描绘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 【16】这是作者第二次流泪,是感动之泪。作者从父亲艰难的背影中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因感动而流泪。 【17】两个“怕”,一是怕父亲看见伤心,二是怕别人看见而难为情。 【18】一个“搀”字,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关爱。 【19】父亲买来橘子,感到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所以“心里很轻松。” 【20】这是作者第三次流泪,是惜别之泪。作者看着父亲背影的消失而落下泪来,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感激和依恋之情。 【21】这个感叹句,既表现了生活带给父亲的压力和磨难,又说明此时“我”对父亲的理解比在车站送别时又深了一层。 【22】这是作者第四次流泪,是伤心之泪。这是为父亲身体不好而流泪,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思念。 【23】再写背影,照应题目和前文,首尾呼应,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4】写完父子分别,文章似乎就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接着写了这一段,这一段有何作用 这一段看起来只是表现父子之情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实际上它的内容颇为丰富,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很好地收束了文章。
疑难探究 1、加点的“攀”“缩”“倾”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陡,又写出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缩”是写脚的动作,写出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努力攀爬的样子;“倾”是写身体的动作,写出父亲努力爬上月台的样子。这些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考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这个背影,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火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这里作者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极力描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因家境衰落而颓唐的模样以及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对父亲从未有过的感激之情。 3、全文共写了几次背影 作者是怎样突出背影的 全文共写了四次背影。作者为突出背影,做了多处独具匠心的布置。首先,作者开篇点题,引出背影,怀念父亲,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其次,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写了手、脚和整个身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细致,成为形象的定格,同时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再次,作者与父亲分别后,望着离去的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百感交集。最后,在文章结尾,由父亲的来信又想到父亲的背影,与开头呼应。 4、文章以《背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1)“背影”可以看作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文章以“背影”作为全文的线索来组织材料,可以说,能强烈表现父爱,使人印象深刻。 (2)从写作角度看,“背影”这一视角独特而新颖。它能开拓读者的想象空间,引起人们感情的激荡。以《背影》为标题,别开生面,含蓄隽永。
四、主题思想
本文描述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透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五、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材料。本文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执着、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仅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可以洞察到父亲“神”的特征。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背影,别开生面,新颖独特,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2.细节描写,感人至深。作者描写的精彩瞬间拨弄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尤其是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几个动词“探、穿、爬、攀、缩、倾”,细致传神地把当时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来如身临其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体贴。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A.踌躇(chóu) 赋闲(fù) 簌簌(sù) 差使(chā)
B.交卸(xiè) 奔丧(sàng) 狼藉(jí) 拣定(jiǎn)
C.典质(zhì) 妥帖(tiě) 举箸(zhù) 行李(xíng)
D.栅栏(zhà) 游逛(guàng) 蹒跚(shān) 颓唐(tu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月台  狼籍  惨淡  咀嚼
B.勾留  熟识  妥贴  警醒
C.年纪  费事  谋生  擦拭
D.惦记  肩膀  晶萤  棉袍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大公司刚赔7.4亿,又在欧盟多个国家面临集体诉讼,索赔金额折合人民币13亿,可谓是祸不单行。
B.家中的老人都不在了,庭院荒芜,他触目伤怀,落下泪来。
C.看着父亲迈着蹒跚的步子给我买橘子,想到自己成人尚不能自立,愧疚的泪水瞬间溢满眼眶,完全不能自已。
D.目前在对待孩子近视的问题上,家长有两极化趋势,一类家长不以为然,任其发展;另外一类家长则很着急,进而病急乱投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各种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散文的原因,是因为他作品语言优美。
C.上中学以来,我们班运动员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
D.党的二十大绘就了一幅中国人民更加美好未来的壮美蓝图。
5.下列对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认为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觉得满足)
D.进去吧,里边没人。(表现了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6.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7.下列有关课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
B.《背影》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叙写了父亲送我乘车上学的故事。
C.《背影》的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多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手法。
D.《背影》从平凡的事件中,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厚亲情,感人肺腑。
8.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中间略写,首尾详写。
B.本文写父爱不是从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而是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并着力写了父亲的背影。
C.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D.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年不能理解父亲的悔意。
9.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背影》一文后,老师决定在班里开展“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
(2)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3)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行动回报父母”,请你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二、课内阅读
(一)(23-24八年级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内容感知】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目?
2.【语言赏析】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
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3.【情感体味】请赏析下列加点词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4.【形象分析】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父亲”形象
5.【词义辨析】第⑥段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句中的“找不着”能否换成“看不见”了?为什么?
二、(23-24八年级上·安徽马鞍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背影(节选)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6.给选文第二段拟写一个小标题。
7.关于全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写父爱不是从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而是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并着力写父亲的背影。
B.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中间略写,首尾详写。
C.本文以“背影”为题,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及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了“背影”这一特殊的意象上。
D.本文开篇指出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但二,三段写的却是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二,三段可以删去。
8.赏析下列句子。
(1)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
(2)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
9.面对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请结合全文,说说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10.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假如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又到了,你想给父亲送上一张贺卡,请把
你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一、(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儿女
朱自清
①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②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吗?我家便是那一类“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的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了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的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不但是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③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阿毛现在五个月了,你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咯咯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闰儿上个月刚过了三岁,笨得很,话还没有学好呢。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作“呆瓜”。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他的大姊便是阿菜,已是七岁多了,在小学里念着书。在饭桌上,一定得报告些同学或他们父母的事情;气喘喘地说着,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她和闰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哭着。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现在在京的,便只有这三个孩子;阿九和转儿让母亲暂带回扬州去了。
④去年我们事实上只能带两个孩子来,因为他大些,而转儿是一直跟着祖母的,便在上海将他俩丢下。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个分别的早上,我领着阿九从旅馆出来,送他到母亲和转儿住着的亲戚家去。到亲戚家,因为我就要回旅馆收拾上船,只说了一两句话便出来,转儿望望我,没说什么。阿九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我们当时答应着,但现在已是第二个暑假了,他们还在迢迢的扬州待着。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
⑤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我的心酸溜溜的。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也渐渐觉得自己的责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
11.文章以真挚笔触书写日常亲子情,请写出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我”对子女的不同情感态度。
生活场景 情感态度
成为五个孩子的父亲,想起叶圣陶的比喻 压力大、害怕
感受孩子吃饭时混乱、喧闹的场景 (1)
看到孩子成长中玩耍、可爱的样子 舍不得、喜爱
不能将所有的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感到孤寂 (2)
步入中年,回忆起以前对孩子的叱责和体罚 (3)
12.请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的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从修辞手法或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
(2)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品析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3.朱自清的亲情散文充满了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在《背影》中,朱自清是以儿子的身份写父亲,表达的是其 。在《儿女》中,朱自清是以父亲的身份写儿女,表达的是其 。朱自清在《背影》中深感自责的是 ,在《儿女》中深感自责的是 。
14.朱自清的《背影》中,儿子认为父亲“迂”,讲话不漂亮,儿子对父爱的拒绝是公然的,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默默的;《儿女》中,父亲对儿女的叱责是公然的,为儿女的付出和改变却是默默的。联系实际,说说两文在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二、(24-25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走过古镇小巷,小语看到世代无锡人生活的鲜明痕迹,它们仿佛在诉说一个亘古不变的秘密。
我的父亲母亲
海男
①城里的中老年人都喜欢晒太阳,是啊,露天庭院中都有藤蔓下的一把把旧藤椅,父亲用过的那把旧藤椅还在院子里。有时候,一把藤椅的寿命超过了人本身的年轮。弹指间,父亲已经过世三十多年了。从前,父亲总喜欢将一把藤椅移到单位的院子里,他摊开报纸,那时间父亲正值中年。他身穿灰色的确良衬衣,慢慢地将报纸摊开在膝头。他手里拿着一支蓝色圆珠笔,凡被父亲看过的报纸,都会留下圆珠笔画过的痕迹。
②坐在藤椅上看报的父亲成为了永久的回忆,时光飞逝,那把藤椅被迁往了我的小书房,我坐在藤椅上读书写作,仿佛父亲并没有离世:我又听见了父亲移动藤椅的声音,他不需要太用力,就能让藤椅寻找到阳光,那冬日午后的阳光,父亲从包里掏出一盒火柴,用手指划火柴棍时,阳光也过来了。
③晒着太阳的中老年人们,看上去平静而满足。我更喜欢衣物从晾晒杆上铺平拉直的时刻,一生中总会搬迁几次住宅,我最注重的是晒衣杆……从少女时代我就跟随母亲将手洗衣物晒在铁丝上,那时候,铁丝拴在两棵树之间,就是稳定的晒衣绳子了。
④每次晒过太阳后的衣服,从铁丝上收回到怀中时,母亲便忍不住低头,这最初是母亲的习惯,那时候,我们的个子,还没有长到母亲的双肩头,但看见母亲将衣服收到怀中低下头时,感觉到母亲在嗅什么?好奇心上升,母亲看着我们说道,太阳晒过的衣服有一种太阳的味道,哦,太阳也有味道吗?太阳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母亲将衣物交给我,又去收床单了。
⑤晒着太阳看报纸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这就是命运吧,母亲九十多岁了,她比父亲整整多活了三十多年。
⑥母亲抗拒各种拐杖,而我们却总是会在旅途中给她带来拐杖。一次徒步,那是在龙山,我们刚走完了一片树林,身心已很疲惫,我刚把一根在路上随便找到的松木拐杖放下,说真的,树林里有许多天然的手杖,只须稍为修整,就可以撑在手中了。如果不是拐杖的故事,我早就忘却了这段人生。人,总是边走边看,以此让自己能活出自己的风范。母亲大约是在八十九岁的那一年用上拐杖的,她之前的拒绝消失了,因为这一年她的腿突然就虚弱了。其实,人生多数时间,我们所面对的都是无常和虚弱,这才是人生的真实面貌。
⑦在山里,我突然看见了一根奇异的手杖,那是一根黄荆木手杖,相隔几米,我就闻到了黄荆木的芳香。我想把它带给母亲,因为母亲年岁已高,之前,尽管母亲拒绝手杖,但我知道,这根手杖带回去,母亲会有用处的。果然,几天以后,我将留有我手纹的黄荆木手杖带到母亲身边时,她没有再拒绝,面对岁月,她已经开始妥协,并试着开始撑起了手杖,她说,有了手杖就不害怕头晕了。
⑧母亲撑着手杖的岁月开始了,她一生都喜欢太阳。从青年到中年时代,母亲每天都奔向太阳,尽管并不是每天都有太阳照耀着通向乡村的小路。作为农民的母亲经常戴着一顶簆竹编织的宽边帽子,遮挡夏季的烈日和暴雨。母亲在光热和雨季不断交织变化的乡野间走尽了最好的年华。
⑨当母亲晒着太阳时,她又像父亲一样开始看报纸。母亲的眼睛不戴老花镜,竟然在九十多岁以后,仍然能读晚报,这是一个让我欣羡的现象。当我一次次地从晾衣架上收回被太阳晒干的衣服时,总会想起幼童时代,母亲在两棵树之间拴起来的那根铁丝。母亲每次收衣服时,都会低下头嗅一嗅衣物上留下的阳光。
⑩太阳掠过了母亲的白发和脸上的表情,总觉得母亲越来越安静,在安静中她像一个孩子。最近,母亲有时会混淆很多事情,包括我们的名字,也会遗忘。是的,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总要让身心变得轻盈些,所以上苍让我们有遗忘的能力。
感恩,在这个越来越被高科技所笼罩着的时代,我还能看见九十多岁的母亲仍在阅读晚报,父亲的习惯被母亲延续下去。母亲已经习惯了早餐以后,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晒着初升的太阳读报纸。
母亲的活着,对于我来说,是一件人生大事。只要母亲活着,我就能每天看天气预报,如果晴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苹果般的祥和的日子。从母亲的身体中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美意,母亲的身体温暖,对于我来说,就是人间的温度。
(2024年10月2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1)【阳光里的母亲】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太阳”(阳光)是全文的线索,顺着作家的笔触,我们读到了许多温馨感人的场景,试为每一个场景拟一个小标题。
阳光下,父亲坐在藤椅上看报——① ——母亲接受了我买的拐杖——② ——③ ——阳光下的母亲像个孩子。
(2)【阳光里的父亲】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划直线的句子,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
(3)【阳光里的感悟】作者在记叙往事的同时,穿插了议论性的语句,请理解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4)【阳光里的温情】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情,试从选材角度分析两篇文章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这样选材对主题表达有何影响?
三、(23-24八年级上·四川内江·期末)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里的马灯
朱成玉
①风将所有窗户都关了起来,我担心的夜,终于还是来了。风像一只忠诚可靠的黑狗,伸长舌头,热情地舔舐我内心的荒凉。它穿过灌木丛向我吹来,抖落了天上的星星。祖母的离世,让我的心头一片灰暗,如同风,抽走我的灯芯。我在那个夜里放声大哭,哭声被风拉得很长很长,好像在丈量这个世界忧伤的边界。
②父亲对祖母的离去却看得很淡然,他说:“不要难过,人的出生和离去都是自然的规律。”
③我不懂,对父亲眼角没有流出一滴泪而困惑,那离去的可是他的母亲啊,如此重要的一个人就那么去了,可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神情,如此“铁石心肠”,怎能不让人费解。
④于是我任性地问,如果有一天,我出了意外,你是不是也会这般,没有一滴泪为我送行。他愣怔了一下,继而拍着我的脑袋,“傻孩子,净胡说,永远永远永远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他一连用了三个“永远”,用毅然决绝的否定表达着他执拗的父爱。
⑤他不再说话了,只是一遍一遍地擦拭着祖母的遗像,那一刻,我理解了他。作为一个要承担全部生活重担的男人来说,他只能隐忍他的泪水。
⑥他孜孜不倦地为我描述他心中的信仰:“天上的飞机飞得那么高,但里面的驾驶员你见过么?大晚上的屋里可以亮堂堂,可是你见过电么? 轮船在海里飘着,大风大浪也不翻,那开船的你站在远处看见过么?……”我承认,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车工,父亲的排比句用得虎虎生风,铿锵有力。我默默不答。“飞机能飞,灯能亮,轮船不翻,都是因为有个看不见的力量在掌控;日升月沉,寒暑易节,花开花谢,这么奇妙的世界能有秩序地存在着,能没有一个伟大的力量在掌控么?”父亲说,这个看不见的力量,就是他心中的信仰。
⑦这信仰成了父亲心中的火,我似乎找到了他总是不惧怕黑暗和寒冷的原因,也找到了他总是可以化解悲伤的良方。
⑧而我的信仰是父亲,一直都是。父亲爬上高高的山,采回山药,为我疗伤;爬上高高的树,摘下果子,为我润喉。而我只会爬上他的眼角和额头,作为忧愁或快乐的隐喻,存留在那里,盖上岁月的印章。
⑨儿时我胆子很小,怕走夜路。父亲对我说,男子汉要有勇气面对黑夜,要把黑夜作为成长的一个检验。父亲提了一盏古铜色的马灯出来,对我说:“有它,咱啥都不怕,走吧!”我看见那马灯,把火明明白白装在玻璃灯罩里,就像父亲把他的信仰,明明白白装进心里一样。有了这马灯,面对黑黢黢的夜,我忽然底气十足起来。我低头前行,提着父亲给的这盏马灯,寻着火光照亮的夜路,义无反顾地低头前行。我相信,任何大风,也难以把它吹灭。从此,我不再惧怕黑夜,就像口吃者不再惧怕一段绕口令,就像五音不全的人,不再惧怕麦克风。
⑩初到这个偌大的城市,就像懵懂的少年,在街边的墙角,被一块丢弃的口香糖粘住了脚,少年的心不明白,这么甜蜜的东西为什么会被人扔掉。这个世界着了魔一般,光怪陆离,我才知道,城里的夜灯火通明,却比乡下黑黢黢的夜更可怕。我探测不出近在咫尺的另一颗心的深度。父亲递过来他的“马灯”——他说:“甭管别人怎么晦暗,自己一定得亮起来!”你看,他总能帮我拨开云雾,让我得见心中日月,朗朗乾坤。就像我不再惧怕黑夜,甚至开始喜欢,常常把自己的身子探进黑暗里。
有时候,我真的只需要一盏马灯,照我自己的房前屋后。我在明明白白的心里,装上火,我就是马灯,是父亲从最深的黑夜里传递过来的马灯。
(有删改)
16.散文·理文脉。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7.散文·赏语言。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祖母的离世,让我的心头一片灰暗,如同风,抽走我的灯芯。
18.散文·品蕴意。文中意象“夜风里的马灯”,意蕴丰富,请结合内容概括。
19.散文·析人物。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概括两位父亲的形象有何异同。
(1)父亲对祖母的离去却看得很淡然,他说,“不要难过,人的出生和离去都是自然的规律。”——朱成玉《夜风里的马灯》
(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朱自清《背影》
2025暑假 七升八语文衔接 新课预习讲义
第8讲 《背影》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在叙述和描写中抒情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一、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背影”可以看作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文章以《背影》为题,一是表明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之深;二是为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人点,突出构思选材的独具匠心。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绿》等。
3.写作背景
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同到南京后,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坐车,《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后,曾在杭州、扬州、台州、北京等地任教,与父亲产生了一些隔阂。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
4.文体知识
记叙性散文
以叙事、记人为基本内容的散文,称为记叙性散文。其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根据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记叙性散文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情感是记事散文叙事与小说叙事最大的区别。
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侧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交卸(xiè) 惦记(diàn) 赋闲(fù) 琐屑(suǒ xiè) 簌簌(sù)
踌躇(chóu chú) 颓唐(tuí) 蹒跚(pán shān) 举箸(zhù) 迂腐(yū)
2.词语解释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亏空:所欠的财物。
惨淡:凄凉;萧条;不景气。
赋闲:文中指失业在家。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勾留: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大去:委婉语,指死亡。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触目伤怀: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二、文本解读
原文 问题探究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1】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2】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3】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4】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5】 (4)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6】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7】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8】【9】 (5)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10】,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11】【12】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13】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14】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15】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6】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17】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18】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9】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20】 (7)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21】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22】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23】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24】 【1】“最”字表程度,说明父亲的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悬念,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第一段有何作用? 这一段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从结构上看,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3】这是作者第一次流泪,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4】父亲本已很难过,却还安慰“我”,表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深情 【5】这一段交代家中光景惨淡,有何作用 渲染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示出父爱的深沉。 【6】“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的爱子之情。 【7】这句话是插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父爱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8】这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在当时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他急于谋事,但“我”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他唯恐“我”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亲自送“我”去。 【9】第4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作者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通过对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对儿子呵护有加、无限关切的慈父形象。“说定”“熟识”“再三嘱咐”“甚是仔细”说明父亲已经为“我”上火车做了极其精细、周密的安排。可他还是不放心,在当时家境惨淡,急需谋生的情况下,“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父亲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最终还是以“我”为重。 【10】“聪明过分”一词是反语,表现了“我”对父亲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之情,这种自责的话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感人。 【11】此处的“太聪明”也是反语,蕴含着自责、懊悔之情。 【12】第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本段主要写了父亲送“我”上车时对“我”的细心照顾,为下文刻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做铺垫。 【13】各方面都照顾到了,但父亲总觉得没有尽够心意,总想为儿子再做点什么。短短两句话,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14】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祖母刚去世,黑色有哀悼的意味,同时也反映了家境的困顿,与全文气氛一致。 【15】动作描写,连用七个动词,描绘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 【16】这是作者第二次流泪,是感动之泪。作者从父亲艰难的背影中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因感动而流泪。 【17】两个“怕”,一是怕父亲看见伤心,二是怕别人看见而难为情。 【18】一个“搀”字,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关爱。 【19】父亲买来橘子,感到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所以“心里很轻松。” 【20】这是作者第三次流泪,是惜别之泪。作者看着父亲背影的消失而落下泪来,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感激和依恋之情。 【21】这个感叹句,既表现了生活带给父亲的压力和磨难,又说明此时“我”对父亲的理解比在车站送别时又深了一层。 【22】这是作者第四次流泪,是伤心之泪。这是为父亲身体不好而流泪,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思念。 【23】再写背影,照应题目和前文,首尾呼应,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4】写完父子分别,文章似乎就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接着写了这一段,这一段有何作用 这一段看起来只是表现父子之情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实际上它的内容颇为丰富,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很好地收束了文章。
疑难探究 1、加点的“攀”“缩”“倾”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陡,又写出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缩”是写脚的动作,写出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努力攀爬的样子;“倾”是写身体的动作,写出父亲努力爬上月台的样子。这些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考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这个背影,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火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这里作者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极力描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因家境衰落而颓唐的模样以及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对父亲从未有过的感激之情。 3、全文共写了几次背影 作者是怎样突出背影的 全文共写了四次背影。作者为突出背影,做了多处独具匠心的布置。首先,作者开篇点题,引出背影,怀念父亲,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其次,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写了手、脚和整个身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细致,成为形象的定格,同时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再次,作者与父亲分别后,望着离去的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百感交集。最后,在文章结尾,由父亲的来信又想到父亲的背影,与开头呼应。 4、文章以《背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1)“背影”可以看作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文章以“背影”作为全文的线索来组织材料,可以说,能强烈表现父爱,使人印象深刻。 (2)从写作角度看,“背影”这一视角独特而新颖。它能开拓读者的想象空间,引起人们感情的激荡。以《背影》为标题,别开生面,含蓄隽永。
四、主题思想
本文描述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透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五、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材料。本文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执着、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仅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可以洞察到父亲“神”的特征。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背影,别开生面,新颖独特,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2.细节描写,感人至深。作者描写的精彩瞬间拨弄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尤其是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几个动词“探、穿、爬、攀、缩、倾”,细致传神地把当时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来如身临其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体贴。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A.踌躇(chóu) 赋闲(fù) 簌簌(sù) 差使(chā)
B.交卸(xiè) 奔丧(sàng) 狼藉(jí) 拣定(jiǎn)
C.典质(zhì) 妥帖(tiě) 举箸(zhù) 行李(xíng)
D.栅栏(zhà) 游逛(guàng) 蹒跚(shān) 颓唐(tuí)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差使(chā)——chāi;B. 奔丧(sàng)——sāng;C. 妥帖(tiě)——tiē。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月台  狼籍  惨淡  咀嚼
B.勾留  熟识  妥贴  警醒
C.年纪  费事  谋生  擦拭
D.惦记  肩膀  晶萤  棉袍
【答案】C
【详解】A.籍—藉; B.贴—帖; D.萤—莹;故选C。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大公司刚赔7.4亿,又在欧盟多个国家面临集体诉讼,索赔金额折合人民币13亿,可谓是祸不单行。
B.家中的老人都不在了,庭院荒芜,他触目伤怀,落下泪来。
C.看着父亲迈着蹒跚的步子给我买橘子,想到自己成人尚不能自立,愧疚的泪水瞬间溢满眼眶,完全不能自已。
D.目前在对待孩子近视的问题上,家长有两极化趋势,一类家长不以为然,任其发展;另外一类家长则很着急,进而病急乱投医。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往往接二连三而来。使用正确;
B.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使用正确;
C.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使用正确;
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在此形容家长不重视,使用有误;应使用“不以为意”;
故选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各种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散文的原因,是因为他作品语言优美。
C.上中学以来,我们班运动员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
D.党的二十大绘就了一幅中国人民更加美好未来的壮美蓝图。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意识”;
B.句式杂糅,应去掉“的原因”;
C.成分赘余,“一直”和“始终”应删去一个;故选D。
5.下列对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认为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觉得满足)
D.进去吧,里边没人。(表现了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是父亲担心“我”的行李被盗,并且希望“我”能够好好休息,不要太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选项理解不恰当。故选D。
6.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B
【详解】B项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A“太聪明”反语,使词语感彩发生变化。C“卖弄”拟人,使词语感彩发生变化。D“狡猾”贬词褒用,使词语感彩发生变化。
7.下列有关课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
B.《背影》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叙写了父亲送我乘车上学的故事。
C.《背影》的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多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手法。
D.《背影》从平凡的事件中,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厚亲情,感人肺腑。
【答案】B
【详解】B.《背影》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故选B。
8.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中间略写,首尾详写。
B.本文写父爱不是从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而是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并着力写了父亲的背影。
C.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D.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年不能理解父亲的悔意。
【答案】A
【详解】A.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思念中的背影。详写的是买橘子时的背影,其余略写;故选A。
9.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背影》一文后,老师决定在班里开展“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
(2)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3)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行动回报父母”,请你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示例:同学们,吟诵冰心的《纸船》,我们为一颗眷恋母亲的心感动,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我们为真挚深沉的父爱感动,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抒发内心真情,感念父母之恩。
(2)示例:背影体现的是伟大的父爱,以及子女对爱的感悟。体现的是人性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男儿流泪,不是极度的悲伤就是内心深处极度的感动!由此更能体现父亲为子女付出的多,更体现了父爱之伟大。
(3)示例: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理由:能减轻父母的一些负担,让父母少一份操心;②记住父母的生日,给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理由:能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孝心,让父母多一份舒心。
【详解】
(1)本题考查开场白拟写。写开场白要有礼貌用语,交待活动的主题“感恩父母”,表明活动的内容、意义等,设计时语言尽量简单,这样铿锵有力,富有号召和感染力。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父母之爱如阳光,温暖着我们;父母之爱如大海,包容着我们;父母之爱如清泉,滋润着我们。看着母亲那因你而露出的笑容,看着父亲那因你而洒下的汗水,你一定会有好多的话想对父母说吧!那就让我们共同感恩父母吧!我宣布“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现在开始。
(2)本题考查看法。明确观点,结合作品的意义及生活实际表达理由即可。
示例: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孩子,当即将分别的时候,父亲穿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可见朱自清但是定然是伤心极了,朱自清的泪表现了其作为子女对父亲的理解,更突显父爱的伟大。
(3)本题考查提建议。结合实际提出回报父母举动的建议并表明理由即可。
示例:父母下班后,为他们泡上洗脚水,按按肩膀;理由是:帮助劳累一天的父母缓解疲劳。为父母准备自己的拿手菜;理由是:间接的告诉父母,自己独立了,能够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了。
二、课内阅读
(一)(23-24八年级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内容感知】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目?
2.【语言赏析】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
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3.【情感体味】请赏析下列加点词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4.【形象分析】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父亲”形象
5.【词义辨析】第⑥段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句中的“找不着”能否换成“看不见”了?为什么?
【答案】
1.背影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是本文记叙的内容。以《背影》为题目,既能够表明对父亲背影印象之深,又为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地切入点。标题简洁而直观。 2.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自己自作聪明的自责和愧疚。②运用动作描写,“攀”、“缩”、“倾”一系列动词用得好,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 3.再三,原义是多次的意思,在文中指“父亲”多次嘱托茶房的人,写出父亲对茶房送我的不放心,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 4.父亲找了个熟识的茶房送我可以看出父亲比较细心;父亲给我买橘子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孩子。 5.不能换。因为“找不着”写出“我”一直盯着父亲的背影看,直到再也找不到了,表现了我对他的感激、牵挂和难舍之情。而“看不见”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所以不能换。
【解析】
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背影”,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从内容上看,根据①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可知,“我”想念父亲,“背影”只是“我”表达对父亲思念的一个载体或切入点;结合⑦段“近几年来,父亲……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可知,作者把长期郁结在心头的强烈感激之意,刻骨的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对父亲背影的形象刻画上,“背影”是父爱的象征,因“背影”父子关系得以改善,同时者从“背影”中明自了父亲对自己细致入微的关心,明白了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要求从所给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
(1)⑤段画线句“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的“聪明”本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力强。结合本段上文“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对父亲关心体贴“心里暗笑他的迂”可知,这里运用了反语,写当时“我”不理解父亲的关心,反而嘲笑父亲的关心,表达了“我”对自己自作聪明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2)根据⑥段画线句“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攀”“缩”“倾”等一系列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肥胖,年老体衰,步履艰难以及爬月台的吃力,突出表现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时的不易,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结合本段下文“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可知,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④段“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中加点词“再三”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写的是“父亲”多次嘱托茶房的人照顾“我”的情形,结合本段下文“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知,在再三交代之后,父亲还是不放心,最终选择了亲自送“我”,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牵挂和疼爱。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④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父亲找熟识的茶房送“我”上车站,并且“再三嘱咐”“甚是仔细”可知,父亲是个细心的人;
根据⑥段“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分别之际,父亲让“我”不要动,不顾自己体胖行动不便,坚持爬过月台去买橘子,可知,父亲是个关爱孩子的人。
5.本题考查词义分辨。
第⑥段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句中的“找不着”写出了“我”一直盯着父亲的离去的背影的样子,有在人群中仔细搜索的意思在里面,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牵挂和难舍难分之情,而“看不见”则比较平淡,不能表现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能换。
二、(23-24八年级上·安徽马鞍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背影(节选)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6.给选文第二段拟写一个小标题。
7.关于全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写父爱不是从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而是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并着力写父亲的背影。
B.本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中间略写,首尾详写。
C.本文以“背影”为题,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及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了“背影”这一特殊的意象上。
D.本文开篇指出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但二,三段写的却是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二,三段可以删去。
8.赏析下列句子。
(1)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
(2)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
9.面对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请结合全文,说说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10.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假如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又到了,你想给父亲送上一张贺卡,请把
你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答案】
6.望父买橘(或买橘送别) 7.BD 8.(1)动作描写,“攀”“缩”“微倾”等动词,细腻而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2)反语,写出了“我”现在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表现了我因此而感到自责与惭愧的心理。 9.第一次是被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而感动的流泪;第二次是和父亲分别,因依恋和牵挂父亲而流泪。 10.无统一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分析】
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②段“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是一个胖子……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可以概括为:望父买橘。
7.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B.“中间略写,首尾详写”表述有误。依据《背影》全文第一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可知,这两处地方只是提及和回忆,并没有具体描绘父亲的背影。所以,首尾是略写。依据选文②段“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和“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可知,这属于详写,中间详写;
D.依据依据《背影》全文第二、三自然段内容可知,在交代家庭惨淡环境下,为下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这一主题情感做铺垫;故选BD。
8.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1)依据“攀”“缩”“微倾”可知,这属于动作细节描写,行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挚爱之情。
(2)“聪明”的本义是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依据“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和上文语言环境可知可知,这是运用反语的修辞,写出了“我”直到现在才理解了当年父亲的所作所为是对“我”的爱,表现了我自责与惭愧的心理。
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②段“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心里很轻松似的。”可知,这里详细描绘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过程,所以,当我看到此情此景,自然被感动。所以,第一次是被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而感动的流泪;依据“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可知,这是写了父子分别时,因依恋和牵挂父亲而流泪。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答案不唯一。
示例:您是海中塔,指引我回家;您是万重山,撑起一片天;您是被中棉,身暖心也暖;尽管 您总是默默无言,但无声的父爱却永伴身边!爸爸,节日快乐!
一、(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儿女
朱自清
①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②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吗?我家便是那一类“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的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了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的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不但是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③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阿毛现在五个月了,你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咯咯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闰儿上个月刚过了三岁,笨得很,话还没有学好呢。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作“呆瓜”。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他的大姊便是阿菜,已是七岁多了,在小学里念着书。在饭桌上,一定得报告些同学或他们父母的事情;气喘喘地说着,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她和闰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哭着。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现在在京的,便只有这三个孩子;阿九和转儿让母亲暂带回扬州去了。
④去年我们事实上只能带两个孩子来,因为他大些,而转儿是一直跟着祖母的,便在上海将他俩丢下。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个分别的早上,我领着阿九从旅馆出来,送他到母亲和转儿住着的亲戚家去。到亲戚家,因为我就要回旅馆收拾上船,只说了一两句话便出来,转儿望望我,没说什么。阿九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我们当时答应着,但现在已是第二个暑假了,他们还在迢迢的扬州待着。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
⑤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我的心酸溜溜的。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也渐渐觉得自己的责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
11.文章以真挚笔触书写日常亲子情,请写出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我”对子女的不同情感态度。
生活场景 情感态度
成为五个孩子的父亲,想起叶圣陶的比喻 压力大、害怕
感受孩子吃饭时混乱、喧闹的场景 (1)
看到孩子成长中玩耍、可爱的样子 舍不得、喜爱
不能将所有的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感到孤寂 (2)
步入中年,回忆起以前对孩子的叱责和体罚 (3)
12.请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的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从修辞手法或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
(2)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品析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3.朱自清的亲情散文充满了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在《背影》中,朱自清是以儿子的身份写父亲,表达的是其 。在《儿女》中,朱自清是以父亲的身份写儿女,表达的是其 。朱自清在《背影》中深感自责的是 ,在《儿女》中深感自责的是 。
14.朱自清的《背影》中,儿子认为父亲“迂”,讲话不漂亮,儿子对父爱的拒绝是公然的,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默默的;《儿女》中,父亲对儿女的叱责是公然的,为儿女的付出和改变却是默默的。联系实际,说说两文在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1.不耐烦、暴躁 凄然、悲伤 心酸、惭愧 12.(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吃完饭后桌子上的饭粒、汤汁、骨头、渣滓、筷子、匙子等胡乱放置的样子比作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吃完饭后桌子上凌乱的状态。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闹腾以及“我”的不耐烦、无奈。
示例二:使用短句,没有多余的话且语言口语化,明白易懂。真实细腻地描述了孩子们吃饭时的天真、顽皮、闹腾,富有生活情趣。
(2)“蹒跚”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文中写出了刚满三岁的闰儿因短短的腿、胖胖的身体而走路不稳、摇摆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可爱。 13. 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 对儿女的关爱 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 在孩子们小时候粗暴地对待他们 14.示例:亲子之间应互相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加强沟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如考试后,父母不应只问分数而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也应该主动向父母汇报考试情况,共同分析考试得失,让彼此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爱及双方对学习的重视,这样亲子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解析】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第②段“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可知,在感受孩子吃饭时混乱、喧闹的场景时,“我”的情感态度是不耐烦和暴躁。
(2)根据第④段“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可知,在不能将所有的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感到孤寂时,“我”的情感态度是凄然和悲伤。
(3)根据第⑤段“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我的心酸溜溜的。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知,在步入中年,回忆起以前对孩子的叱责和体罚,“我”的情感态度是心酸和惭愧。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可知,朱自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