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说“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古人笔下的春。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新课导入6 我 看1.诵读诗歌,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情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2.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学习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体会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学习目标任务一:预习交流 美读诗歌我 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作者简介穆旦预习交流诗歌流派九叶诗派: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叶诗派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在艺术上,九叶诗派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艾青评价他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九叶诗派写作背景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它作于1938年,当时诗人年仅20岁,是穆旦随学校(清华大学)一起来到云南之后创作的第一首诗,写于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所在地蒙自。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诗人的一腔热血,都化作一行行文字,借季节的赞歌,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字词积累读准字音丰润( ) 沉醉( ) 忧戚( ) 勃发( )飘逸( ) 漫游( ) 流盼( ) 摇曳( )揉过( ) 红晕( ) 谐奏( ) 枉然( )rùnzuìqībóyìmànpànyèróuyùnxiéwǎng理解词义忧戚:枉然:飘逸:流盼:坦荡:摇曳:忧伤烦恼。戚,悲伤。得不到任何收获;白费力气。漂浮,飘散。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摇荡,晃动。1.听诗歌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美读诗歌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2.根据你对诗意的初步理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明快轻松酣畅朗读语调3.自由朗读诗歌。任务二:整体感知 内容品读我 看结合题目,思考诗歌前两节与后三节主要写了什么?我看第一节:春风春草第二节:飞鸟凝望我思第三节:思索人生第四节:致敬哲人第五节:拥抱自然整体感知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第1-2节):描绘“我”眼中看到的大自然春天的景色。第二层(第3-5节):抒发“我”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的第1节,思考:1.第1节包含哪些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意象特点春风春草勃勃生机美丽生动内容品读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2.画出第1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凸显出春风柔和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1.第2节紧承第1节哪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向晚齐声朗读诗的第2节,思考:2.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云人格化,把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美丽动人,令人沉醉。3.这节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4.这两节用四个“我看”领起,有什么表达效果?内容: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春日夕阳图。在这幅图中,有被春风吹拂着的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也让人仿佛看到遥远的湖水荡起了“绿潮”;有在天空中展翅并逐渐滑翔至远空深处的飞鸟,也有夕阳染红的流云和流云映照着的大地。春风、青草、远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春天夕阳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了一幅纯美的春日夕阳图。形式:“我看”反复使用,照应诗题丰富了春日夕阳图的内容,又形成不断反复的韵律,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1.“你”指的是什么?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2.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的。特点①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特点②充满生机和活力是通过“丰润”“勃发”表现出来的。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在诗人的眼里,“你”的生命永远都是“丰润”的。即使你如今正遭受苦难,也在这春天般优美的环境中蓬勃生发。3.结合前面,说说你如何理解下面这句诗。4.说说你对第3节诗的理解。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描写眼前看的景及想象之景转到对远古的幽思。朗读课文第4节,思考:1.“也许远古……舒出咏赞的叹息”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诗歌中与“我”对应的“你”及“他”指代谁?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他”指远古的哲人。4.分析第三、四节,诗人由“我看”之景转到对“你”的交流,交流了哪些内容?你坦然接纳和对待逝去的欢乐、忧戚及远古哲人的热望,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3.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让飞奔的生命进到自由之中的热切盼望。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1.“去吧,去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朗读课文第5节,思考:2.“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生命像大自然中的“鸟”“云”“树”一样坦荡自在,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之情。3.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在作者看来,由“我”看自然之景,自然转入到与自然的交流,自然及万物的容纳之广,一切人类的喜怒哀乐均受之于自然的平静中,作者个人的非凡经历在自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像自然接纳一切一样去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此来宽慰自己。4.“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这两句诗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含义:大自然创造了人和万物。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生命又将回归于大自然。欢笑、哀愁、幸福、痛苦,终将化为一片平静。作用:点出诗歌主旨,发出渴望与大自然拥抱的呼声,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5.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6.诗人在这首诗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看到美丽的自然之景,联想到自己及人类经历的欢乐和忧戚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的平静,希望自己能像自然一样平静地对待生活,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聊以自慰的心理。任务三:探究问题 体验写法我 看1.诗歌以“我看”为题,有什么妙处?“我看”是诗歌的主线,诗中主要写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暗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之情;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诗人仅仅是在“看”吗?你是怎样理解“看”的?看,不仅仅是在看。真正的诗人不会只用眼睛。还会用触觉嗅觉,调动全部感官。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也是鸟,在天空静止,溶入。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在大地和天空的壮丽广阔的背景下,诗人开始抒怀,也开始思索。探究问题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较多地使用了语言陌生化手法,请找到相应的诗句,赏析表达效果。诗人不说“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吹过丰润的青草”,而说“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其中“揉过”一词赋予春风人的动作,好像人的轻轻揉动使青草丰润了起来,表现了春风的温柔和富有生命力。“揉”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诗人不说“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飞入深远的晴空里”,而说“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一词使天空化静为动,使飞鸟的主动变为被动,显得飞鸟更为不由自主,将一种生命在无垠的天空里的虚无感表现了出来。“吸”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诗人不说“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绽放花朵又把它凋谢”,而说“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一句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把生命的花朵暗喻成火焰,更显绚烂夺目,也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新颖奇特,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1.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睛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等。体验写法2.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①第五节的“天风”“ 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②“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③“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我看》是一首拥抱自然与生活的诗,如同抚弄藻荇的清泉,在快乐中奔向远方。在诗歌中我们读到了诗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咏赞自然,咏赞生命;拥抱自然,热情生活的情感。希望这首小诗能够给你以启迪,让你更加热爱生活。本课小结1.下面对《我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节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风吹草低、远水漾波、鸟飞霞红的美丽春景图。B.前面两节连用四个“我看”,不断重复,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美。C.第三节中,诗人面对春天夕阳美景抒发悲伤之情,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D.第五节中,诗人的生命热情被自然的活力点燃,表达了热爱生命、憧憬自由、愿与自然同呼吸的浪漫主义情怀。C随堂练习2.朗诵穆旦的《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春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1942年2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彷徨、焦灼、迷惘,但又显示了诗人强烈的反抗意识,他要坚忍不拔地抗争,“痛苦”地“等待”真正生命喷薄的春天。1.请以“我看 ”开头,仿写一节小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2.推荐阅读:穆旦的《赞美》《诗八首》。作业布置我 看我看—春风、春草、绿潮、飞鸟、流云我想—逝去的欢乐、忧戚、哲人的热望(春天之景)我愿—与自然合流(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抚平人的心灵。)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 《我看》同步检测(满分:55分 时间:45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8分)穆旦在《我看》中写道:“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zuì了凝望它的大地……”诗人看春风荡漾、飞鸟凌空,看云的流盼、树的摇yè……看见了自然与生命的融合。其实人们总是在看,看自然,看生活,看世界,不仅用心灵、用智慧,也用眼睛去看。你一定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红晕( ) 沉zuì( ) 凌( ) 空 摇yè( )(2)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3)由语段中的诗句,你可以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2分)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B.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C.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D.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腹有诗书气自华”,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________,情感之细腻,爱心之________,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________让美好的情愫绵延不绝,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________被看作是有文化、有修养的表现。A.深沉 深厚 不但 而是 B.深厚 深沉 不仅 还C.深厚 深沉 不但 而是 D.深沉 深厚 不仅 还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2分)A.《我看》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B.这首诗前两节写“我所看”;后面三节写“我所思”。C.穆旦于上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D.年轻的诗人面对瑰丽的大自然,在春风晚霞中想到了什么——时间和生命。5.下列对诗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比喻) B.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拟人)C.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反复) D.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比喻、排比)6.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①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速度,就是力量。②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借着风力也要飞向远方。③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座好看的玻璃房,你眼前看到的也不再只是一道堵心的墙。④飞翔,会让你见识到你未曾见过的东西,让你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漫延到更宽更远的地方。A.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B.②句中的“蒲公英”是名词,“也”是副词,“飞向远方”是偏正短语。C.③句是递进关系复句,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D.④句的主语是“飞翔”。7.诗人往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从而使表意更为新颖别致。请你借助“小贴士”,判断下列三个句子中,没有使用语言陌生化的一项是( )(2分)小贴士:陌生化说法,是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常规与常识的偏离实现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陌生化使那些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A.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B.笑响点亮了四面风C.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D.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8.下列诗句中,其内容和情境与本文类似的一项是( )(2分)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9.下列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穆旦,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B.穆旦的作品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C.“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穆旦等人。D.“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等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10.学校开展“青春向阳”主题诗歌朗诵比赛,九(3)班朗诵团准备朗诵九年级学生陈思佳创作的《期待飞翔》(节选),请完成相关任务。(14分)突然想做那只鸟除了四处觅食一直都在天上写诗写一些,人类自以为能懂的诗我不懂自由不懂它追逐的风不懂它翻越山岭只需要眨一眨眼睛 我终究不是那只鸟只能以人的形态写一段拙劣的文字来阐述我心中的山海我期待着有一天有一天,那只鸟挟来的清风能够吹起这张褶皱的诗让它替我逛逛逛逛这人世与天空(1)朗诵团有同学对朗诵这首诗的理由存在疑惑,请你从意象和作者身份两个方面解释。(4分)(2)在朗诵排练时,同学们发现作者常用相似的句式、反复的手法写诗。请以诗歌第二节为例,结合加点字的表达效果,从语气、重音、语速等角度指导朗读。(6分)(3)朗诵最后一节诗时,大家想增加一些神态、动作或者道具配合朗诵。请结合语境加以设计并说明理由。(4分)二、阅读理解(17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艾 青辋川六言(其五)王 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11.第一首诗中的“它”可能指 (意象),第二首诗中“ ”“ ”这两个字让人感受到了一份寂寥与落寞。(3分)12.两首诗都关于“向往”,谈谈艾青与王维在诗歌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向往”。(4分)(二)阅读下面冰心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10分)一道小河一道小河平平荡荡的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一道小河曲曲折折的流将下去,只经过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13.这是冰心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4.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4分)15.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3分)答案与部分解析一、1.(1)Yùn 醉 líng 曳(2)句子逻辑错误,应改为:不仅用眼睛、用智慧,也用心灵去看。(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2.D【解析】 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3.B4.C【解析】A.句号应在后括号后面;B.分号应改为逗号;D.破折号应改为问号。5.A6.A 【解析】A.①句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B.“飞向远方”是动宾短语;C.根据“不再只是……也不再只是……”可知,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复句。7.D【解析】 A.词语反常搭配;B.运用通感打破常识。故A、B都有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C.拟人、夸张、未使用陌生化语言。D.“吸入”一词使天空化静为动,使飞鸟的主动变为被动,显得飞鸟更为不由自主,将一种生命在无垠的天空里的虚无感表现了出来。“吸”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8.A9.C10.(1)①作者用象征自由的鸟儿和自己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②作者与我们同龄,与朗诵大赛“青春向阳”的主题相符,朗诵此诗能激发同学们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分) (2)连用三个“不懂”,反复强调自己对鸟儿的自由生活充满未知、好奇、神往,情感不断加深。(2分)在朗读时,要用充满困惑的语气,(1分)重读“不懂”“只需要”,(1分)“它”后面的文字要读快一点,前三句整体语速由慢到稍快,展现鸟儿的自由肆意和“我”的向往。(2分) (3)【示例】朗读时,面露向往的神色,仿佛“我”的心也随着鸟飞上了天空;(2分)读完之后,把藏着的纸飞机道具往远处飞去,表达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期待。(2分)二、(一)11.太阳 孤 独12.艾青的诗歌表达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向往。王维的诗歌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悠然自适的宁静生活。(二)13.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 。14.生活中的坦途 生活中的坎坷15.提示: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 《我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学法指导:朗读法 精读揣摩法 合作探究法朗读提示:(1)字音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2)把握节奏和停顿,可在诗中用“/”标出。(3)注意重音,突出关键词。可用“·”标出。(4)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预习案】一、新知认知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二、预习任务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尝试划分节奏,正音释词,反复诵读。3.完成批注,概括每节的意思。三、预习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丰润(rùn) 红晕(yùn) 脖发 B.忧戚(qì) 枉然(wǎnɡ) 漫游C.谐奏(zòu) 飘逸(yì) 流盼 D.坦荡(tǎn) 摇拽(yè) 吹熄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B.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C.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D.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3.填空。(1)《我看》一诗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______、翻译家。(2)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__________!/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__________。4.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学习案】一、美读诗歌1.听诗歌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文中标注节奏)2.根据你对诗意的初步理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朗读语调:明快、轻松、酣畅3.自由朗读诗歌。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归纳五节诗的内容(文中批注)2.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三、内容品读(一)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的第1节,思考:1.第1节包含哪些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2.画出第1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明确:(二)齐声朗读诗的第2节,思考:1.第2节紧承第1节哪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第2节紧承第1节的“______”这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法?有什么作用?明确:3.这节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4.这两节用四个“我看”领起,有什么表达效果?内容: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春日夕阳图。在这幅图中,有被春风吹拂着的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也让人仿佛看到遥远的湖水荡起了“绿潮”;有在天空中展翅并逐渐滑翔至远空深处的飞鸟,也有夕阳染红的流云和流云映照着的大地。春风、青草、远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春天夕阳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了一幅纯美的春日夕阳图。形式:“我看”反复使用,照应诗题丰富了春日夕阳图的内容,又形成不断反复的韵律,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三)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1.“你”指的是什么?明确:2.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明确:3.结合前面,说说你如何理解下面这句诗。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明确:4.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明确: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四)朗读课文第4节,思考:1.“也许远古……舒出咏赞的叹息”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2.诗歌中与“我”对应的“你”及“他”指代谁?明确:这里的“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指_________________。3.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明确:4.分析第三、四,诗人由“我看”之景转到对“你”的交流,交流了哪些内容?明确:(五)朗读课文第5节,思考:1.“去吧,去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2.“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3.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明确: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在作者看来,由“我”看自然之景,自然转入到与自然的交流,自然及万物的容纳之广,一切人类的喜怒哀乐均受之于自然的平静中,作者个人的非凡经历在自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像自然接纳一切一样去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此来宽慰自己。4.“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这两句诗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含义:作用:5.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6.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明确: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最后一节,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比,我们还是要活出精彩。要飞奔,要漫游,要如鸟、如云、如树,活得自由自在。最后三句达到高潮,点出主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四、合作探究1.诗歌以“我看”为题,有什么妙处?明确:2.诗人仅仅是在“看”吗?你是怎样理解“看”的?明确:看,不仅仅是在看。真正的诗人不会只用眼睛,还会用触觉嗅觉,调动全部感官。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也是鸟,在天空静止、溶入。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在大地和天空的壮丽广阔的背景下,诗人开始抒怀,也开始思索。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较多地使用了语言陌生化手法,请找到相应的诗句,赏析表达效果。诗人不说“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吹过丰润的青草”,而说“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其中“揉过”一词赋予春风人的动作,好像人的轻轻揉动使青草丰润了起来,表现了春风的温柔和富有生命力。“揉”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诗人不说“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飞入深远的晴空里”,而说“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一词使天空化静为动,使飞鸟的主动变为被动,显得飞鸟更为不由自主,将一种生命在无垠的天空里的虚无感表现了出来。“吸”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诗人不说“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绽放花朵又把它凋谢”,而说“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一句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把生命的花朵暗喻成火焰,更显绚烂夺目,也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新颖奇特,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五、写作特色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巩固案】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第一、二节中,“我看”领起的八句描绘出什么样的画面?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2.“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这里的“你”指什么?3.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4.诗的结尾作者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渴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 《我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学法指导:朗读法 精读揣摩法 合作探究法朗读提示:(1)字音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2)把握节奏和停顿,可在诗中用“/”标出。(3)注意重音,突出关键词。可用“·”标出。(4)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预习案】一、新知认知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二、预习任务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尝试划分节奏,正音释词,反复诵读。3.完成批注,概括每节的意思。三、预习检测1.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丰润(rùn) 红晕(yùn) 脖发 B.忧戚(qì) 枉然(wǎnɡ) 漫游C.谐奏(zòu) 飘逸(yì) 流盼 D.坦荡(tǎn) 摇拽(yè) 吹熄(解析:A.“脖”应写作“勃”;B.“戚”应读作“qī”;D.“拽”应写作“曳”。)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A.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B.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C.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D.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3.填空。(1)《我看》一诗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______、翻译家。(2)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__________!/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__________。答案:(1)穆旦 查良铮 诗人 (2)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4.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答案:①青草②流云③自然【学习案】一、美读诗歌1.听诗歌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2.根据你对诗意的初步理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朗读语调:明快、轻松、酣畅3.自由朗读诗歌。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归纳五节诗的内容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景: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第二节: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第三节:面对春天的夕阳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回首往事。第四节:怀古舒今,表达对生命、自然的热爱。第五节:诗人以含蓄、稳健的笔致烘托了安稳的气氛,表达了对和谐和自然生命的渴望。2.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 (第1、2节):描绘“我”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色。第二层(第3—5节):直接抒情,表达“我”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融入大自然的情感。三、内容品读(一)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的第1节,思考:1.第1节包含哪些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春分、春草。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美丽生动的特点。2.画出第1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凸显出春风柔和的特点。“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二)齐声朗读诗的第2节,思考:1.第2节紧承第1节哪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第2节紧承第1节的“向晚”这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2.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将流云人格化,把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美丽动人,令人沉醉。3.这节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4.这两节用四个“我看”领起,有什么表达效果?内容: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春日夕阳图。在这幅图中,有被春风吹拂着的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也让人仿佛看到遥远的湖水荡起了“绿潮”;有在天空中展翅并逐渐滑翔至远空深处的飞鸟,也有夕阳染红的流云和流云映照着的大地。春风、青草、远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春天夕阳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了一幅纯美的春日夕阳图。形式:“我看”反复使用,照应诗题丰富了春日夕阳图的内容,又形成不断反复的韵律,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三)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1.“你”指的是什么?明确: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2.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3.结合前面,说说你如何理解下面这句诗。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明确:在诗人的眼里,“你”的生命永远都是“丰润”的。即使你如今正遭受苦难,也在这春天般优美的环境中蓬勃生发。4.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明确: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四)朗读课文第4节,思考:1.“也许远古……舒出咏赞的叹息”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描写眼前看的景及想象之景转到对远古的幽思。2.诗歌中与“我”对应的“你”及“他”指代谁?明确: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他”指远古的哲人。3.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第四节是向远古的哲人致敬,但是他们的咏叹再怎么伟大,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一缕静流。这里让我想到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分析第三、四,诗人由“我看”之景转到对“你”的交流,交流了哪些内容?明确:你坦然接纳和对待逝去的欢乐、忧戚及远古哲人的热望,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五)朗读课文第5节,思考:1.“去吧,去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让飞奔的生命进到自由之中的热切盼望。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2.“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生命像大自然中的“鸟”“云”“树”一样坦荡自在,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之情。3.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在作者看来,由“我”看自然之景,自然转入到与自然的交流,自然及万物的容纳之广,一切人类的喜怒哀乐均受之于自然的平静中,作者个人的非凡经历在自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像自然接纳一切一样去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此来宽慰自己。4.“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这两句诗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含义:大自然创造了人和万物。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生命又将回归于大自然。欢笑、哀愁、幸福、痛苦,终将化为一片平静。作用:点出诗歌主旨,发出渴望与大自然拥抱的呼声,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5.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6.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明确: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最后一节,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比,我们还是要活出精彩。要飞奔,要漫游,要如鸟、如云、如树,活得自由自在。最后三句达到高潮,点出主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教师明确:年轻人往往为赋新诗强说愁,把个人的欢乐忧伤看得天大无比。20岁的诗人穆旦却已经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生的意义需要重新思考。激情与理性的融合,正是他的诗保持一生的底色。有激情有思考,有大胸怀大境界,这是青年诗人通过诗歌传递出来的。不久,他参加远征军为抗战九死一生就是明证。他经历过政治运动的折磨,又是一个九死一生。但他仍一直写诗,当不知不觉中人生的冬天来临时,他写得更加炉火纯青。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诗与生命同在。四、合作探究1.诗歌以“我看”为题,有什么妙处?明确:“我看”是诗歌的主线,诗中主要写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暗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之情;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诗人仅仅是在“看”吗?你是怎样理解“看”的?明确:看,不仅仅是在看。真正的诗人不会只用眼睛,还会用触觉嗅觉,调动全部感官。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也是鸟,在天空静止、溶入。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在大地和天空的壮丽广阔的背景下,诗人开始抒怀,也开始思索。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较多地使用了语言陌生化手法,请找到相应的诗句,赏析表达效果。诗人不说“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吹过丰润的青草”,而说“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其中“揉过”一词赋予春风人的动作,好像人的轻轻揉动使青草丰润了起来,表现了春风的温柔和富有生命力。“揉”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诗人不说“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飞入深远的晴空里”,而说“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一词使天空化静为动,使飞鸟的主动变为被动,显得飞鸟更为不由自主,将一种生命在无垠的天空里的虚无感表现了出来。“吸”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诗人不说“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绽放花朵又把它凋谢”,而说“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一句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把生命的花朵暗喻成火焰,更显绚烂夺目,也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新颖奇特,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五、写作特色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其二: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其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巩固案】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第一、二节中,“我看”领起的八句描绘出什么样的画面?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春风青草图、飞鸟流云图。 第一节是平视,第二节是仰视。2.“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这里的“你”指什么?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3.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去吧,去吧”,直抒胸臆,发出融入美好的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呐喊。“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抒发融入自然、热爱生命的豪情。4.诗的结尾作者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渴望? 生出对和谐和自然生命的渴望。解析: 紧扣“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来理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 我 看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情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2.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学习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体会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古人笔下的春。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二、正课学习任务一:预习交流 美读诗歌(一)预习交流1.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2.走近作者。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无疑是穆旦。他的诗歌以深邃的内涵、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穆旦是一位思想艺术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中国现代诗人。他一生坎坷,但是诗是他人生的火炬。《我看》这首诗是穆旦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大学时代所写。其中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是他青春时代的色彩。20岁,是人生的春天。3..写作背景。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本诗写于1938年, 由于战事危急,20岁的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不远千里,奔赴西南联大。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惨状,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无数代祖先胸中燃烧的希望”。4.字词积累。忧戚(qī):忧伤烦恼。枉(wǎng)然:白白地。飘逸(yì):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摇曳(yè):摇荡,晃动。丰润(rùn) 红晕(yùn) 谐奏(zòu) 坦(tǎn)荡(二)美读诗歌1.听诗歌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2.根据你对诗意的初步理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朗读语调:明快、轻松、酣畅3.自由朗读诗歌。朗读提示:(1)字音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2)把握节奏和停顿,可在诗中用“/”标出。(3)注意重音,突出关键词。可用“·”标出。(4)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任务二:整体感知 内容品读(一)整体感知1.归纳五节诗的内容。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景: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第二节: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第三节:面对春天的夕阳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回首往事。第四节:怀古舒今,表达对生命、自然的热爱。第五节:诗人以含蓄、稳健的笔致烘托了安稳的气氛,表达了对和谐和自然生命的渴望。2.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 (第1、2节):描绘“我”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色。第二层(第3—5节):直接抒情,表达“我”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融入大自然的情感。(二)内容品读●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的第1节,思考:1.第1节包含哪些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春分、春草。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美丽生动的特点。2.画出第1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凸显出春风柔和的特点。“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齐声朗读诗的第2节,思考:1.第2节紧承第1节哪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第2节紧承第1节的“向晚”这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2.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将流云人格化,把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美丽动人,令人沉醉。3.这节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4.这两节用四个“我看”领起,有什么表达效果?内容: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春日夕阳图。在这幅图中,有被春风吹拂着的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也让人仿佛看到遥远的湖水荡起了“绿潮”;有在天空中展翅并逐渐滑翔至远空深处的飞鸟,也有夕阳染红的流云和流云映照着的大地。春风、青草、远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春天夕阳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了一幅纯美的春日夕阳图。形式:“我看”反复使用,照应诗题丰富了春日夕阳图的内容,又形成不断反复的韵律,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1.“你”指的是什么?明确: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2.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3.结合前面,说说你如何理解下面这句诗。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明确:在诗人的眼里,“你”的生命永远都是“丰润”的。即使你如今正遭受苦难,也在这春天般优美的环境中蓬勃生发。4.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明确: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朗读课文第4节,思考:1.“也许远古……舒出咏赞的叹息”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描写眼前看的景及想象之景转到对远古的幽思。2.诗歌中与“我”对应的“你”及“他”指代谁?明确: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他”指远古的哲人。3.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第四节是向远古的哲人致敬,但是他们的咏叹再怎么伟大,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一缕静流。这里让我想到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分析第三、四,诗人由“我看”之景转到对“你”的交流,交流了哪些内容?明确:你坦然接纳和对待逝去的欢乐、忧戚及远古哲人的热望,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朗读课文第5节,思考:1.“去吧,去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让飞奔的生命进到自由之中的热切盼望。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2.“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生命像大自然中的“鸟”“云”“树”一样坦荡自在,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之情。3.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在作者看来,由“我”看自然之景,自然转入到与自然的交流,自然及万物的容纳之广,一切人类的喜怒哀乐均受之于自然的平静中,作者个人的非凡经历在自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像自然接纳一切一样去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此来宽慰自己。4.“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这两句诗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含义:大自然创造了人和万物。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生命又将回归于大自然。欢笑、哀愁、幸福、痛苦,终将化为一片平静。作用:点出诗歌主旨,发出渴望与大自然拥抱的呼声,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5.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6.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明确: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最后一节,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比,我们还是要活出精彩。要飞奔,要漫游,要如鸟、如云、如树,活得自由自在。最后三句达到高潮,点出主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教师明确:年轻人往往为赋新诗强说愁,把个人的欢乐忧伤看得天大无比。20岁的诗人穆旦却已经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生的意义需要重新思考。激情与理性的融合,正是他的诗保持一生的底色。有激情有思考,有大胸怀大境界,这是青年诗人通过诗歌传递出来的。不久,他参加远征军为抗战九死一生就是明证。他经历过政治运动的折磨,又是一个九死一生。但他仍一直写诗,当不知不觉中人生的冬天来临时,他写得更加炉火纯青。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诗与生命同在。任务三:探究问题 体验写法(一)探究问题1.诗歌以“我看”为题,有什么妙处?明确:“我看”是诗歌的主线,诗中主要写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暗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之情;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诗人仅仅是在“看”吗?你是怎样理解“看”的?明确:看,不仅仅是在看。真正的诗人不会只用眼睛,还会用触觉嗅觉,调动全部感官。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也是鸟,在天空静止、溶入。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在大地和天空的壮丽广阔的背景下,诗人开始抒怀,也开始思索。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较多地使用了语言陌生化手法,请找到相应的诗句,赏析表达效果。诗人不说“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吹过丰润的青草”,而说“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其中“揉过”一词赋予春风人的动作,好像人的轻轻揉动使青草丰润了起来,表现了春风的温柔和富有生命力。“揉”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诗人不说“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飞入深远的晴空里”,而说“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一词使天空化静为动,使飞鸟的主动变为被动,显得飞鸟更为不由自主,将一种生命在无垠的天空里的虚无感表现了出来。“吸”字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诗人不说“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绽放花朵又把它凋谢”,而说“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一句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把生命的花朵暗喻成火焰,更显绚烂夺目,也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新颖奇特,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二)体验写法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其二: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其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三、课堂小结《我看》是一首拥抱自然与生活的诗,如同抚弄藻荇的清泉,在快乐中奔向远方。在诗歌中我们读到了诗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咏赞自然,咏赞生命;拥抱自然,热情生活的情感。希望这首小诗能够给你以启迪,让你更加热爱生活。四、随堂练习1.下面对《我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第一、二节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风吹草低、远水漾波、鸟飞霞红的美丽春景图。B.前面两节连用四个“我看”,不断重复,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美。C.第三节中,诗人面对春天夕阳美景抒发悲伤之情,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D.第五节中,诗人的生命热情被自然的活力点燃,表达了热爱生命、憧憬自由、愿与自然同呼吸的浪漫主义情怀。2.朗诵穆旦的《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春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1942年2月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彷徨、焦灼、迷惘,但又显示了诗人强烈的反抗意识,他要坚忍不拔地抗争,“痛苦”地“等待”真正生命喷薄的春天。五、作业布置1.请以“我看 ”开头,仿写一节小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2.推荐阅读:穆旦的《赞美》《诗八首》。板书设计:我 看穆 旦我看:春风 春草 绿潮 飞鸟 流云-----春天之景我想:逝去的欢乐、忧戚、哲人的热望我愿:与自然合流------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抚慰人的心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 我看》【2022新课标】 课件.pptx 6《我看》同步检测(含答案).doc 6《我看》导学案(学生版).doc 6《我看》导学案(教师版).doc 6《我看》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