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6张PPT)1.运用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出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知道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2.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常见的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和事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自然灾害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自然灾害的异变强度越大,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也就越大,反之越小。自然灾害的异变速度越快,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小。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自然灾害有多种类型,按照20世纪的统计结果,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泥石流。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称为洪水。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风暴潮灾害是指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火山灾害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火山喷发本身造成直接灾害,另一类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引起的间接灾害。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风雹灾害是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造成的灾害。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除了构造运动,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者诱发地震。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形成地震。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称为震源,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但是不同方法测定和计算出的震级可能不同。人们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大小。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相差2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地面组成和房屋结构等有关。一般来讲,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于三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1],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3],位于板块的拉张边界上。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再加上内部断层众多,因此地震频发。四大地震带,即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为洪水。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广,造成财产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洪涝灾害多发区的分布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说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洪水涝灾与地势高低有关,通常洪水发生后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会产生涝灾。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动。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西部河流水多汇聚于此形成涝灾。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以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例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下沉、全球变暖导致海面上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跟不上人口集聚与城市化的速度等。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众多,大致可以归为三个。地势起伏较大,如较陡的坡面。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岩体比较破碎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较多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泥石流是指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多发生在暴雨频发的山区。影响泥石流活动的因素众多,大致可以归为三个:有山有水有泥沙。位于山谷或坡面上的大量松散堆积物,相对不稳定。山区较大的坡度和巨大的沟谷。由于暴雨天气、快速融水、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1.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