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4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4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喜看稻菽千层流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导 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巨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无数人远离饥饿,他就是袁隆平。今天,让我们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去探寻袁隆平的传
奇人生。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及文体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全文内容,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人物通讯塑造人物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关注科技、自然等领域,以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描写著称。其文风严谨又不失活泼,能够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和人物事迹清晰地展现给读者。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
《走进神农架》
《采访死亡手记》
《生存方式》
《前尘》等。
创作背景:
20 世纪,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缓解了全球粮食危机。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旨在展现袁隆平的卓越贡献,弘扬其科学精神。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 年 9 月 7 日 - 2021 年 5 月 22 日),江西德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30 年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因战争辗转多地,先后到过湖南桃源、重庆、汉口、南京等地。1949 年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次年学校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
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1953 年从西南农学院作物
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被分配至湖南省安江农
业学校任遗传育种教师。袁隆平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世界粮食奖等众多奖项,
2019 年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
科技成就:
1.发明 “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冲破当时遗传学观点束缚,率先开展 “三系法” 培育杂交水稻研究,突破三系配套、优势组合选配和杂交制种三大难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2.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育种程序朝着由繁向简的方向发展,为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3.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提出 “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超级杂交稻” 的学术思想,明确选育指标、株形模式和技术路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大面积应用超级稻的国家。
4.成功种植推广海水稻:带领团队独创 “土壤四维改良法” 技术,研制出耐寒、耐旱、耐盐碱等具有一定抗逆性的水稻品种,海水稻品种已在中国主要类型盐碱地开展推广,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在新疆盐碱地种植实测亩产超过 500 公斤,在阿联酋迪拜沙漠地区的试验种植也取得阶段性成功。
“感动中国”颁奖词——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文学常识: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分类: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
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
特点:具有新闻性,真实、及时地报道人物;
具有文学性,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具有典型性,选取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其事迹能反映时代精神。
具有生动性,结构、表现手法可以灵活多样。
具有评论性,通讯评论贵在以情感人,情在理中。
人物通讯的特点:
①真实性:要求写真人真事。
②典型性:要求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加以报道。
③新闻性:及时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
文学常识:
写作方法:
1.选取典型事例:如文中通过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攻克 “三系” 配套等事例,展现他的科研精神和成就。
2.细节描写:对袁隆平在稻田中工作的细节描写,如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生动展现其形象。
3.语言描写:引用袁隆平的话语,如 “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想做好自己的科研”,体现他的质朴和专注。
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引出袁隆平这位世界级农业科学家,引发读者兴趣。
2.第二部分:讲述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原因,以及他发现天然杂交稻的过程。
3.第三部分:详细描述袁隆平攻克杂交水稻技术难题的艰辛历程,包括 “三系” 配套的成功等。
4.第四部分:介绍袁隆平在面对杂交稻品质质疑时,用事实捍卫真理的事迹。
5.第五部分:阐述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持续创新以及对国际粮食事业的贡献。
梳理层次内容:
①本文标题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②正标题引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波涛滚滚”,贴合本文主旨,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所引诗句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本文的文学性。
③题目中的“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
④“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振奋人心。
⑤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并表明了文章的体裁为人物通讯。
⑥正副标题的结合使用,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解 题:
一,标题的作用
1.梳理结构,优化逻辑层次
将文章内容拆解为清晰的板块,通过小标题划分叙事节奏(如按时间线、事件类型、成就维度等),让复杂的人物故事或多维度内容条理分明,方便读者快速定位核心信息。
2.聚焦核心,强化内容重点
每个小标题提炼对应段落的核心内容(如袁隆平的科研阶段、关键突破、精神品质等),突出文章的叙事重心,让读者一眼抓住各部分的核心主题,避免信息混乱。
3.引导阅读,增强代入感
小标题如同 “路标”,引导读者按逻辑顺序阅读,同时通过精准的表述(如情感化、概括性语言)调动读者兴趣,让严肃的纪实内容更易被接受和理解。
4.呼应主题,深化情感与内涵
小标题可与主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形成呼应,从不同角度(如科研艰辛、丰收成果、精神传承等)补充和深化主题,让文章的情感基调与核心立意贯穿全文。
二,小标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小标题是对每部分内容的概括,突出了袁隆平哪些精神特点?
第一个突出了他敢于挑战难题的勇气和自信;
第二个突出了他勇于挑战权威与创新;
第三个体现了他捍卫真理,尊重事实;
第四个则突出了他的成就影响以及梦想。
赏析文本
1.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在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展现了他对农业科研的执着与热爱,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
2.1960 年,袁隆平在稻田观察时,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 “天然杂交稻” 的杂种第一代,为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勇于实践、善于观察的品质。
3.1964 年,袁隆平历经艰辛,在稻田中经过大量观察和寻找,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这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突破,彰显了他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
4.1992 年,面对社会上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袁隆平发表文章进行批判,坚持真理,以事实为依据,维护了杂交水稻的声誉,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5.1993 年,针对 “玉米稻” 的推广,袁隆平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要求持慎重态度,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农业生产问题,展现了他严谨的科学作风。
6.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逐步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带领团队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断前进,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的伟大抱负。
袁隆平怀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心愿,致力于引导一场新的 “绿色革命”,他一生投身农业科研,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而不懈努力,展现了他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方法逐一解决,具体如下:
1.理论认知难题:当时权威看法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这与袁隆平想要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相悖。
解决方法:袁隆平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研究去揭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 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提出通过进一步选育,可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实现增产,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2.试验技术难题:袁隆平和助手用 1000 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 3000 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1972 年,将 “野败” 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解决方法:袁隆平阅读国外有关高粱杂交试验的论著,从中获得灵感,决定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1970 年,其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之后袁隆平团队继续研究,于 1973 年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解决了技术难题。
3.外部环境难题:“文化大革命” 爆发后,杂交水稻研究遭到批判,袁隆平的试验钵被砸碎,试验田里的全部秧苗被拔掉扔到井里,研究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解决方法:袁隆平没有放弃,他从井里找回漂浮着的五根秧苗,继续试验。同时,他带领杂交水稻科研小组顶住干扰,锲而不舍地进行试验工作,最终克服了外部环境带来的困难。
1、科研一线的坚守细节:凸显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执着
细节描写:
“2001 年春节刚过,距离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只剩几天,袁隆平却依旧泡在试验田里。他弯腰弓背,裤腿沾满泥点,手指轻轻拨开稻穗,目光紧紧盯着饱满的谷粒,时不时掏出笔记本记录数据,连额角的汗珠滴落在稻叶上都未察觉。”
作用:
这一细节通过 “弯腰弓背”“手指轻拨”“紧盯谷粒”“记录数据” 等动作,以及 “裤腿沾泥”“汗珠滴落未察觉” 的状态,生动刻画了袁隆平在荣誉加身前仍坚守科研一线的日常。他对稻田的专注、对数据的严谨,打破了 “科学家只在实验室” 的刻板印象,凸显了他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务实精神和对科研事业的极致热爱。
三.作者在文中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塑造袁隆平的形象,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2、发现 “天然杂交稻” 的敏锐细节:体现善于观察的科学素养
细节描写:
“1960 年盛夏的午后,袁隆平在稻田里逐株检查稻穗。当他的目光扫过一蔸‘鹤立鸡群’的稻穗时,脚步猛地顿住 —— 这株稻穗比周围高出近 30 厘米,穗粒饱满,颗粒数远超其他植株。他蹲下身,手指轻轻抚摸稻穗,反复对比周围稻株的高度和穗粒数,眉头微蹙又舒展,嘴里喃喃自语:‘这不可能是常规稻……’”
作用:
“脚步顿住”“蹲身抚摸”“反复对比” 等动作,以及 “眉头微蹙又舒展” 的神态和自语,精准捕捉了袁隆平发现异常时的敏锐与专注。这一细节不仅还原了 “天然杂交稻” 发现的关键瞬间,更凸显了他作为科学家 “于细微处见真理” 的观察力和质疑精神,为后续研究埋下合理性伏笔。
3、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艰辛细节:展现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
细节描写:
“1964 年夏天,袁隆平和助手顶着 40℃的高温在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他们踩着没膝的淤泥,一株株拨开稻叶查看花蕊,汗水顺着脸颊流进嘴里,又咸又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一层白花花的盐渍。连续多日筛查后,袁隆平的脚被稻茬划破,渗出血珠混着泥水,但他只是用布条简单包扎,继续在烈日下弓着腰,直到在第 14 万株稻穗中找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他激动地握紧拳头,声音都带着颤抖:‘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作用:
“高温”“淤泥”“汗水咸涩”“衣服盐渍”“脚被划破” 等环境与身体细节,极致展现了寻找过程的艰辛;“一株株拨开”“弓腰查看” 等动作体现了日复一日的坚持;而 “握紧拳头”“声音颤抖” 的激动反应,则对比出成果来之不易。这些细节让袁隆平 “攻坚克难” 的精神不再是空泛的标签,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写照,极具感染力。
4、文革中保护秧苗的危急细节:彰显对科研的赤子之心
细节描写:
“文革期间,试验田的秧苗被人拔掉扔进水井,袁隆平赶到时,水面漂浮着嫩绿的秧苗。他顾不上愤怒,立刻趴在井边,伸手在冰冷的水中摸索,手指被砖石划破也浑然不觉,终于捞起五株尚有生机的秧苗。他用湿漉漉的衣服小心翼翼包裹住秧苗,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稀世珍宝,快步跑回实验室,连夜抢救。”
作用:
“趴在井边摸索”“手指划破不觉”“湿衣服包裹秧苗”“紧紧抱在怀里” 等动作细节,将袁隆平在科研遭遇破坏时的焦急、珍视与不舍刻画得淋漓尽致。秧苗在他心中如同 “稀世珍宝”,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对研究成果的执着守护,更折射出他将科研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赤子之心,让人物形象更具情感厚度。
5、反驳质疑的严谨细节: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细节描写:
1992 年面对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袁隆平 “连夜翻出多年的试验数据记录本,一页页核对亩产数据,标注试验地点、气候条件;又找出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的相关论文,用红笔圈出支撑杂交稻优势的研究结论。他在反驳文章中写道:‘数据不会说谎,实践是最好的证明’,字里行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作用:
“翻出记录本核对”“标注细节”“圈出论文结论” 等动作细节,展现了袁隆平面对质疑时的理性与严谨 —— 不凭情绪反驳,而是以扎实的数据和科学依据说话。“数据不会说谎,实践是最好的证明” 的话语细节,则进一步凸显了他 “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的科学态度,让 “坚持真理” 的形象更具说服力。
小结:
这些细节描写从日常坚守、关键发现、艰辛探索、危机守护到理性辩驳,全方位还原了袁隆平的科研生活与精神世界。它们将抽象的 “科学精神”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神态与场景,让袁隆平的形象从 “伟大科学家” 的符号化认知,转变为有温度、有细节、有情感的鲜活个体,既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也传递了他的人格魅力,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合作探究
1.以小见大,凸显精神内核:文章选取袁隆平在稻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题等具体而细微的事例,展现其伟大的精神品格。比如他检查几十万株稻穗寻找雄性不育株的细节,看似平凡,却体现了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读者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他的伟大。
写作特色:
2.时间线索清晰,叙事有条不紊:按照袁隆平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展开叙述,从早年立志解决粮食问题,到发现天然杂交稻,再到攻克 “三系” 配套等技术难题,以及后续的持续创新和国际贡献,时间脉络清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袁隆平的人生轨迹和科研成就的发展过程。
3.引用与叙述结合,增强真实性与说服力:文中适当引用袁隆平的话语,如他对解决粮食问题的看法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同时,客观叙述他的科研成果和贡献,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所取得成就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袁隆平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在描述他遭遇挫折却不放弃的情节时,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坚强;在讲述他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时,让读者体会到他的大爱无疆。这种真挚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5.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于袁隆平的主要科研贡献和关键经历进行详细描写,如 “三系” 配套的攻克过程、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等,而对一些次要内容则简略带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让读者聚焦于重点内容,更好地理解袁隆平的核心成就和精神品质。
本文通过记述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关键事迹,展现其在水稻领域的卓越贡献,挖掘其勇于挑战、坚韧家国的精神品格,传递对其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崇高敬意,引发对科研精神、家国担当及粮食安全的思考。
主 旨: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了解了袁隆平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传奇一生。他在水稻研究上的卓越贡献,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更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同时,我们也掌握了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和写作方法。希望大家能从袁隆平身上汲取力量,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努力奋斗。
课堂总结:
谢谢赏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