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新课预习12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新课预习12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讲义

资源简介

《答谢中书书》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 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第二个“书”,即书信。文题意为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4.知识链接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读
原文 课本注释
答谢中书书 山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两岸 叹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 石壁,五 色 交 辉。青 林 翠 竹 ,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俱备。晓 雾 将 歇 , 猿 鸟 四 季 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 乱 鸣;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 跃 ,实 是 欲界 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 , 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未复 有 能 与其 奇 者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这种奇丽的景色中了。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考点探究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案: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答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案: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答案:观察角度:有仰视(高峰入云),有俯视(清流见底);时间跨度:有早晨(晓雾将歇),有黄昏(夕日欲颓);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具备),有动景(晓雾……竞跃);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 有听觉(猿鸟乱鸣)。
7、《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所写景物特征:山水相映之美,峰高水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晨昏变化之美,四时、早晚各不相同。
言外之意:表现作者能够从这些美景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情溢于言表。
三、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二)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辉 (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 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三)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书 ①谢答中书书 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 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 动词,书写
四、主题思想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五、写作特色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xiǎo) 沉鳞(lín) 夕日欲颓(tuī)
B.石壁(bì) 猿鸟(yuán) 与其奇者(yǔ)
C.欣然(xīn) 相与(yǔ) 五色交辉(huī)
D.积水(jī) 竹柏(bǎi) 解衣欲睡(jiè)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郦道元《三峡》)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已经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译: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四时俱备 五味俱全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清流见底 清荣峻茂
4.下列对《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通过仰观的视角,写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B.“实是欲界之仙都”,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对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生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文章传达了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他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
5.理解性默写填空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2)《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了是“ , 。 , ”。
(3)《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议论句是“ 。 , ”。
6.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二、课内阅读
(一)(23-24八年级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面对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俱”,可以根据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俱”字推出它的含义,是“都”。
B.“歇”的本义是“休息”,在这个语境下应该理解为“停留”。
C.“鳞”本指“鱼鳞”,这里是借代,以部分代整体,指“鱼”。
D.“奇”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奇丽的景色”。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短文虽凝练,却将“山川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山水相映、色彩搭配、晨昏变化、动静相衬,构成了一幅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B.本文写景角度多变,从俯视到仰视再到平视远眺的视角转换,景色各异;从四季到早晚,景色阴晴多变,如梦似幻。
C.文章注重炼字。一个“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热烈欢跃的气氛;一个“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鱼儿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D.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写景多用骈句,抒情议论多用散句。
4.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陶弘景在选文结尾抒发的情感及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
【链接材料】
乃中山①立馆②,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③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④其志节,累书要⑤之,不至。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
注释: ①中山:半山腰。 ②馆:房子。 ③受:学习。 ④高:敬仰。 ⑤要:同“邀”,邀请。
(二)(23-24八年级上·河南信阳·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流见底 各抒己见 B.自康乐以来 自强不息
C.四时俱备 声色俱厉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荣辱与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7.“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用得好,写出了“鸣”的状态。“沉鳞竞跃”中的“竞”字也用得好,好在哪里?
8.陶弘景用“奇”字来总结自己笔下的山水,赞美它是奇丽的。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山水美景,是否也称得上一个“奇”字呢?请结合材料中的景观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又五里,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底有细流,沿石底自北而泻于南峡。路乃转北而下,历悬石,下抵石底。由石底北望,断崖中剖,对夹如一线,并起各千仞,丛翠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一、(24-25八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
有曰上方境界者,余所甚爱也。盖自山趾磴道①,缘润上,至此旷然平夷。有大池,可数十亩。最后秀高出,屏抱如画。游时且迫暮,暝色四合,空濛浓翠欲滴。坐亭上,背出木杪②,风水声在下,人语宛转蒙密间。少焉,烟敛月出,池光沧涟,上下相映发,当昼无此景也。客高谈朗吟,响答林谷,逮③夜半乃已。
(摘选自吴师道《金华北山游记》)
【注】①磴(dèng)道:登山的石径。②木杪(miǎo):树木的末端,即树梢。③逮:至。
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成语推断法:无以复加
(2)盖自山趾磴道 课内迁移法: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10.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12.两个文段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下面是小南阅读后的探究结果,请根据句子和批注加以分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批注:视角转换)
②游时且迫暮,暝色四合,空濛浓翠欲滴。坐亭上,背出木杪,风水声在下,人语宛转蒙密间。(批注:动静结合)
二、(24-25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仆:我,自己的简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B.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C.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D.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俱:全、都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
C.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限:遮蔽 D.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徒:只有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B.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乙文通过描写蝉、猿、鹤等动物在山间自由吟唱,增强了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力。
D.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宜人,食源丰富。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三、(24-25八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
【甲】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①
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
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②,
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③空归去,
半岭松声④万壑传。
【注释】①本文写于苏轼在调往湖州任知州期间,他到惠山拜访钱道士,品龙团贡茶,瞭望太湖。②小团月:即小龙团茶,是宋朝贡茶。③孙登无语:孙登,西晋时隐士,多才识。名士阮籍,曾去拜访他,与语皆不应,只报以啸声,如鸾凤之音。④松声;松涛声。苏轼听见松涛阵阵联想到了孙登长啸。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书临皋亭
苏轼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②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③之备。惭愧!惭愧!
【注释】①几:矮而小的桌子。②坌(bèn):并,一起。③万物:自然。
17.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乙文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山川的美景,再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B.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C.丙文描绘了作者在临皋亭所见的雄奇开阔之景,若有所思又无所思轻松惬意地享受万物恩惠的情景,富于情理见识,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境界。
D.乙丙两文写景都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乙文中的“猿鸟乱鸣”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物增添了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入耳,让人感到繁多杂乱。丙文苏东坡则从写实入手,言语通俗,用质朴的语句描写了大自然的静谧与灵动之美。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当 是 时 若 有 思 而 无 所 思 以 受 万 物 之 备。
20.将文中画横线和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21.你认为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吗?请结合【甲】【丙】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四、(24-25八年级上·河南开封·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练习。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送陈经秀才序(节选)
欧阳修
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 钓鲂揭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④盘绝⑤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⑥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 ,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注释】①刺舟:撑船。②揭: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⑤盘绝:曲折难行。⑥长夏:泛指夏季。
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坠落) B.晓雾将歇(消散)
C.可供膳羞(美食) D.而可以登高顾望(拜访)
23.根据丙文文意,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B.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C.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D.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24.请将恰当的选项还原到【丙】文的横线处。故人之游此 ( )
A.焉 B.哉 C.乎 D.者
25.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
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
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
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2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27.【甲】文作者 离任杭州时写道“处处回头尽堪恋”,从甲诗中“ ”诗句中可以直接看出。从描写的景物看,【甲】诗选择了 、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
【乙】文中“共谈”与“ ”前后呼应,形成对比,隐含自己可以比肩古人和自矜自得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 ”“ ”两方面,突出游玩之乐。
2025暑假 七升八语文衔接 新课预习讲义
第02讲 《答谢中书书》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 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第二个“书”,即书信。文题意为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4.知识链接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读
原文 课本注释
答谢中书书 山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两岸 叹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 石壁,五 色 交 辉。青 林 翠 竹 ,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俱备。晓 雾 将 歇 , 猿 鸟 四 季 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 乱 鸣;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 跃 ,实 是 欲界 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 , 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未复 有 能 与其 奇 者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这种奇丽的景色中了。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考点探究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案: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答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案: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答案:观察角度:有仰视(高峰入云),有俯视(清流见底);时间跨度:有早晨(晓雾将歇),有黄昏(夕日欲颓);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具备),有动景(晓雾……竞跃);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 有听觉(猿鸟乱鸣)。
7、《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所写景物特征:山水相映之美,峰高水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晨昏变化之美,四时、早晚各不相同。
言外之意:表现作者能够从这些美景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情溢于言表。
三、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二)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辉 (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 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三)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书 ①谢答中书书 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 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 动词,书写
四、主题思想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五、写作特色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xiǎo) 沉鳞(lín) 夕日欲颓(tuī)
B.石壁(bì) 猿鸟(yuán) 与其奇者(yǔ)
C.欣然(xīn) 相与(yǔ) 五色交辉(huī)
D.积水(jī) 竹柏(bǎi) 解衣欲睡(jiè)
【答案】C
【详解】A.“夕日欲颓”的“颓”应读tuí;B.“与其奇者”的“与”应读yù;
D.“解衣欲睡”的“解”应读jiě;故选C。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郦道元《三峡》)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已经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译: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答案】B
【详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故B错误,选B。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四时俱备 五味俱全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清流见底 清荣峻茂
【答案】 C
【解析】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B项,两个“俱”都是“全,都”的意思;C项,两个“自”分别是“自从”“如果”的意思;D项,两个“清”都是“清澈”的意思。
4.下列对《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通过仰观的视角,写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B.“实是欲界之仙都”,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对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生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文章传达了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他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A.有误,“高峰入云”是仰观的视角,“清流见底”是俯察的视角,并非全部为仰观的视角;故选A。
5.理解性默写填空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2)《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了是“ , 。 , ”。
(3)《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议论句是“ 。 , ”。
【答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壁、俱备、歇、猿、颓、鳞、竞跃”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6.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答案】
(1)扣住“夏天是个好节”这个中心句, (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
(2)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详解】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第(1)小题是对学生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例句是一个假设句,对照仿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分析上联的句式特点,根据给出的几个词语拟写下联即可。
二、课内阅读
(一)(23-24八年级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面对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俱”,可以根据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俱”字推出它的含义,是“都”。
B.“歇”的本义是“休息”,在这个语境下应该理解为“停留”。
C.“鳞”本指“鱼鳞”,这里是借代,以部分代整体,指“鱼”。
D.“奇”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奇丽的景色”。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短文虽凝练,却将“山川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山水相映、色彩搭配、晨昏变化、动静相衬,构成了一幅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B.本文写景角度多变,从俯视到仰视再到平视远眺的视角转换,景色各异;从四季到早晚,景色阴晴多变,如梦似幻。
C.文章注重炼字。一个“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热烈欢跃的气氛;一个“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鱼儿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D.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写景多用骈句,抒情议论多用散句。
4.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陶弘景在选文结尾抒发的情感及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
【链接材料】
乃中山①立馆②,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③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④其志节,累书要⑤之,不至。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
注释: ①中山:半山腰。 ②馆:房子。 ③受:学习。 ④高:敬仰。 ⑤要:同“邀”,邀请。
【答案】
1.B 2.(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B 4.结尾抒发的情感: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得意之感。从链接材料看出,这时的陶弘景已经选择了远离官场、淡泊名利,访仙求道,安闲自在。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有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这里的“歇”意为消散;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入:耸入;
(2)重点词有: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竞相。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B.有误,根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可知,本文写景先是仰视,再是俯视;“从俯视到仰视再到平视远眺的视角转换”表述有误;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文章以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为描写对象,用“实是欲界之仙都”既赞美了山水之美,也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归隐山林的思想;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而作者自己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根据链接材料“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可知,此时的陶弘景内心向往隐逸生活,并且主动选择到山中隐居,他之所以会产生对山水的沉醉、陶醉之情,正是因为他一心访仙求道,内心对官场是远离的,对名利是淡泊的。
【点睛】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链接材料】于是在半山腰建一座房子 自称华阳隐居。开始跟东阳人孙游岳学习符图经书道法。游历许多名山 寻找访求仙药。每经过两山间的流水,一定要坐或躺在水中,徘徊吟颂 不能自已。当时沈约任东阳郡守,敬仰他的志向气节,多次写信邀请他,他都没有去赴约。
(二)(23-24八年级上·河南信阳·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流见底 各抒己见 B.自康乐以来 自强不息
C.四时俱备 声色俱厉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荣辱与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7.“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用得好,写出了“鸣”的状态。“沉鳞竞跃”中的“竞”字也用得好,好在哪里?
8.陶弘景用“奇”字来总结自己笔下的山水,赞美它是奇丽的。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山水美景,是否也称得上一个“奇”字呢?请结合材料中的景观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又五里,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底有细流,沿石底自北而泻于南峡。路乃转北而下,历悬石,下抵石底。由石底北望,断崖中剖,对夹如一线,并起各千仞,丛翠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答案】
5.C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7.“竞”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鱼儿以人的情态,不仅写出了鱼儿的数量之多和活泼的样子,还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热闹欢快的画面。 8.可称得上“奇”。山像被从中切断一样,断崖有千仞高,两山之间只露出一线天;山上有碧绿的树木和竹子,有飞流而下的瀑布,还有云雾缭绕;景物有特色,景观幽深险要。
【解析】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看见/意见;B.自从/自己;C.均为:全、都;D.参与,指欣赏/分享、承担;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7.本题考查对句中词语的鉴赏品析。“猿鸟乱鸣”意思是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乱”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乱”字写出了鸣叫的状态,写出了叫声的此起彼伏,两岸孤猿异鸟纷乱鸣叫的热闹欢快场景,使画面极具动感;“沉鳞竞跃”意思是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竞”竞相的意思。“竞”写出了鱼跃的状态,生动地刻画出鱼儿们争着往上跳跃出水面的热闹氛围。两字无疑使画面生动活泼,将所刻画的事物写活了,衬托出作者此刻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链接材料中“由石底北望,断崖中剖,对夹如一线,并起各千仞,丛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从石底向北眺望,断崖从中剖开,对峙之间如同一线天,两边各耸起千仞高,丛林翠竹、云披雾绕,瀑布飞流、水花四溅,真是非常幽深险要的景象,异常罕见的狭窄之境)”可知,材料描绘出“断崖中剖”“飞流溅沫”这一震撼人心的壮观景象。称得上一个“奇”字。
【点睛】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链接材料:
又过了五里路,北山忽然像被从中切断,如同深坑一样往下陷落,山底有细流,顺着石底从北泻入南峡。道路于是转朝北下,经过悬空的岩石,向下到达石底。从石底向北眺望,断崖从中剖开,对峙之间如同一线天,两边各耸起千仞高,丛林翠竹、云披雾绕,瀑布飞流、水花四溅,真是非常幽深险要的景象,异常罕见的狭窄之境。
一、(24-25八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
有曰上方境界者,余所甚爱也。盖自山趾磴道①,缘润上,至此旷然平夷。有大池,可数十亩。最后秀高出,屏抱如画。游时且迫暮,暝色四合,空濛浓翠欲滴。坐亭上,背出木杪②,风水声在下,人语宛转蒙密间。少焉,烟敛月出,池光沧涟,上下相映发,当昼无此景也。客高谈朗吟,响答林谷,逮③夜半乃已。
(摘选自吴师道《金华北山游记》)
【注】①磴(dèng)道:登山的石径。②木杪(miǎo):树木的末端,即树梢。③逮:至。
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成语推断法:无以复加
(2)盖自山趾磴道 课内迁移法: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10.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12.两个文段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下面是小南阅读后的探究结果,请根据句子和批注加以分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批注:视角转换)
②游时且迫暮,暝色四合,空濛浓翠欲滴。坐亭上,背出木杪,风水声在下,人语宛转蒙密间。(批注:动静结合)
【答案】
9.再,又 大概是 10.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11.示例: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2.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看高山、白云、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②这一句描绘了作者傍晚游玩时的所见所闻。前一句从静态角度描绘出夜幕时分,云雾朦胧、山色空蒙、草木苍翠的景象;后一句从动态角度描绘出了背对树梢时所听见的风声、水声、人语声结合的景象。
【导语】这两篇短文皆为写景佳作。《答谢中书书》语言凝练,视角丰富,绘山川美景,尽显自然之奇,流露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的得意。《金华北山游记》描绘上方境界,按登山顺序,从平夷大池到秀高之景,再写暮至夜的景色变化,情景交融,也展现出作者对其喜爱之情,且后者更具生活气息。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无以复加”中“复”是“再”的意思。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结合成语推断法,这句话意思是“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复”在这里也是“再”的意思。
(2)在《记承天寺夜游》“盖竹柏影也”中,“盖”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是”。运用课内迁移法,“盖自山趾磴道”意思是“大概从山脚的登山石径开始”,这里“盖”同样表推测,意为“大概是”。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夕日,夕阳;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相;跃,跳跃、跳出。
1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谢灵运能欣赏并领略山川的奇美,作者提及他,体现出对谢灵运在山水审美方面的钦慕。同时,作者感慨自谢灵运之后无人再能欣赏这山川奇景,侧面反映出他对世人漠视秀美山水的惋惜。另外,作者认为自己能欣赏并领会此处山川之美,与谢灵运一样是“能与其奇者”,流露出对自身审美情趣的肯定,有期望与谢公比肩的意味。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语句赏析。
根据文本(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可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作者先仰观高山耸入云端,再俯察清澈的流水能看见水底,通过仰、俯两种视角展现高山、白云、流水。而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转换为平远视角,看到两岸五彩的石壁、四季常青的青林翠竹相互映衬,从不同视角展现出山川景色的丰富与生机。
根据文本(二)“游时且迫暮,暝色四合,空濛浓翠欲滴。坐亭上,背出木杪,风水声在下,人语宛转蒙密间”可知,“游时且迫暮,暝色四合,空濛浓翠欲滴”,描绘了游玩接近傍晚时,暮色四合,山间云雾空濛、草木浓翠的静态画面。“坐亭上,背出木杪,风水声在下,人语声宛转蒙密间”则是从动态角度,写作者坐在亭上,背对树梢,听到风声、水声以及在茂密树林间婉转的人语声,动静结合,让傍晚的景色更具韵味。
【点睛】参考译文:
(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有个叫上方境界的地方,是我非常喜爱的。大概从山脚的登山石径开始,沿着山涧往上走,到这里就变得开阔平坦了。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大概有几十亩。最远处的山峰秀丽高耸,像屏风一样环抱,景色如画。我们游览的时候快要到傍晚了,暮色从四面聚合过来,山间一片空蒙,浓重的翠色仿佛要滴下来。我们坐在亭子上,背后高出树梢,风声和水流声从下面传来,人的说话声在茂密的树林间迂回婉转。过了一会儿,烟雾消散,月亮升起来了,池塘波光粼粼,水光与月光上下相互映照,白天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的景色。客人们高声谈论,大声吟诵,声音在山林山谷间回响应答,一直到半夜才结束。
二、(24-25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仆:我,自己的简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B.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C.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D.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俱:全、都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
C.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限:遮蔽 D.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徒:只有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B.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乙文通过描写蝉、猿、鹤等动物在山间自由吟唱,增强了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力。
D.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宜人,食源丰富。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答案】
13.B 14.B 15.B 16.(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2)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都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甲文通过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乙文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石门山的幽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渴望。
1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
“既素重幽居”中,“素”是向来、一向的意思,“重”可理解为向往、看重,“幽居”指隐居的生活,这部分整体表达的是“向来向往隐居的生活”,表意完整,应在此处断开。“遂葺宇其上”,“遂”表示于是、就,“葺宇”意为建造房屋,“其上”指在(石门山)那山上,意思是于是就在那山上建造房屋,是一个连贯的动作和表意,所以从这里断开合理。“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是幸运的意思,“富”即丰富、多,说幸运的是有很多菊花,“偏饶”也是多、丰富之意,说还有很多竹实,这两句是并列结构,分别描述山上所具备的物产。即断句为: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故选B。
1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B.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故选B。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甲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入云”是仰视角度,写山的高耸,山峰直插云霄;“清流见底”是俯视角度,写水的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底。选项中说“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错误,应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高山和流水两种美景,白云并非作者有意、重点描写对象;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2)资:物资、必需品;斯:这里,指代石门山这个地方;办:具备、准备好。
【点睛】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三、(24-25八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
【甲】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①
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
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②,
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③空归去,
半岭松声④万壑传。
【注释】①本文写于苏轼在调往湖州任知州期间,他到惠山拜访钱道士,品龙团贡茶,瞭望太湖。②小团月:即小龙团茶,是宋朝贡茶。③孙登无语:孙登,西晋时隐士,多才识。名士阮籍,曾去拜访他,与语皆不应,只报以啸声,如鸾凤之音。④松声;松涛声。苏轼听见松涛阵阵联想到了孙登长啸。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书临皋亭
苏轼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②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③之备。惭愧!惭愧!
【注释】①几:矮而小的桌子。②坌(bèn):并,一起。③万物:自然。
17.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乙文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山川的美景,再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B.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C.丙文描绘了作者在临皋亭所见的雄奇开阔之景,若有所思又无所思轻松惬意地享受万物恩惠的情景,富于情理见识,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境界。
D.乙丙两文写景都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乙文中的“猿鸟乱鸣”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物增添了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入耳,让人感到繁多杂乱。丙文苏东坡则从写实入手,言语通俗,用质朴的语句描写了大自然的静谧与灵动之美。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当 是 时 若 有 思 而 无 所 思 以 受 万 物 之 备。
20.将文中画横线和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21.你认为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吗?请结合【甲】【丙】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7.通过写瞭望太湖所见景象,表达诗人对江南美景喜爱和赞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8.D 19.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20.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在这个时候,好像在思考又像是什么也没有去想,惬意地享受万物所有的惠泽。 21.是,因为他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美景;能感受到大自然赐予的一切并自得其乐。在临皋亭,他虽经历磨难却能轻松惬意地享受自然万物的恩惠,可见其洒脱豁达富有生活情趣;游惠山,诗人目睹太湖的湖光山色耳闻松涛阵阵,极尽轻松惬意。可见苏轼不管境遇如何都能坐享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故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
【导语】这三篇作品展现出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苏轼的诗歌(甲)以写景起笔,通过登山望湖、品茶聆松,抒发旷达的襟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答谢中书书》(乙)借描绘山水美景表达天人合一之感,体现陶弘景对自然的赞美与怡然自得。而《书临皋亭》(丙)则结合自身处境,透过简朴描写表现作者从容乐观的态度。三篇文字共同展现了古人亲近山水、寄情自然的悠然心境及思辨哲学。
1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诗的开头“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表明作者游历江南众多山川,且每遇山川都流连忘返,体现了他对江南美景自然景观的欣赏和陶醉;其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作者带着珍贵的小龙团茶,来到有“人间第二泉”美誉的惠山泉水处烹茶品尝,这种高雅的行为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透露出作者在繁忙事务之余享受宁静惬意生活的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登上山顶看到水光翻动的太湖,联想到西晋隐士孙登,“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作者以孙登自比,尽管在尘世中会经历诸多事务,但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超脱的情怀,在欣赏自然风光、享受宁静的同时,也有着对归隐生活、宁静心境的向往。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D.“猿鸟乱鸣”中“乱”并非指让人感觉繁多杂乱,而是写出了猿鸟叫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的热闹欢快景象,从听觉角度展现出山川景色的生机与活力,给整个静谧的山林增添了灵动之美。题干中“让人感到繁多杂乱”理解错误;故选D。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当这时,我好像有什么想法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思考,惬意地享受万物所拥有的一切。
“当是时”为时间状语;“若有思而无所思”是一个整体的描述,表达了那种似思非思的状态,意思连贯,应划为一处;“以受万物之备”则是说明前面那种状态下所做的事,也就是去接纳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故断句为: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2)是:这,这个;若:好像;思:思考。
2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
首先从其能发现和欣赏自然美景方面分析。甲诗“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可以看出苏轼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他游历众多山川且流连忘返。在甲诗中,他还详细描绘了惠山和太湖的美景,如“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生动地展现了惠山的石路蜿蜒如九龙脊背,太湖的水光潋滟的壮丽景色。在丙文中,苏轼描绘了临皋亭的美景,“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展现了白云环绕、清江环流、树林山峦映入眼帘的如画景象。这表明苏轼和陶弘景一样,能够敏锐地发现自然之美并沉醉其中。
其次从其享受自然并自得其乐方面分析。在丙文中,苏轼“酒醉饭饱,倚于几上”,在欣赏自然美景时处于一种惬意的状态,“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体现了他在自然中放松身心,接受自然的恩赐,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情趣。在甲诗中,苏轼带着珍贵的小龙团茶,到惠山泉水处烹茶品尝,“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种高雅闲适的行为也显示出他在自然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和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表达的对山川之美的沉醉享受是相似的。
从其洒脱豁达的心境方面来看,苏轼在丙文中所展现的那种经历磨难却洒脱豁达的心境很关键。他在文中的状态是轻松惬意的,能够在自然中忘却烦恼,享受万物。在甲诗中,苏轼登上惠山绝顶,联想到西晋隐士孙登,“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也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旷达心境,他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内心有着对宁静隐居心境的向往,这种心境与陶弘景在山川美景中感受到的超脱世俗的情感相呼应,说明苏轼能够像陶弘景一样在自然中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不管境遇如何都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据此概括,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
【点睛】参考译文: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丙)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后,就倚靠在几案上休息。左边白云缭绕,清澈的江水在右边回旋,树木和山峦从打开的门窗映入眼帘。当这时,我好像有什么想法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思考,惬意地享受万物所拥有的一切。实在是惭愧呀!惭愧!
四、(24-25八年级上·河南开封·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练习。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送陈经秀才序(节选)
欧阳修
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 钓鲂揭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④盘绝⑤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⑥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 ,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注释】①刺舟:撑船。②揭: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⑤盘绝:曲折难行。⑥长夏:泛指夏季。
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坠落) B.晓雾将歇(消散)
C.可供膳羞(美食) D.而可以登高顾望(拜访)
23.根据丙文文意,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B.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C.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D.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24.请将恰当的选项还原到【丙】文的横线处。故人之游此 ( )
A.焉 B.哉 C.乎 D.者
25.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
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
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
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2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27.【甲】文作者 离任杭州时写道“处处回头尽堪恋”,从甲诗中“ ”诗句中可以直接看出。从描写的景物看,【甲】诗选择了 、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
【乙】文中“共谈”与“ ”前后呼应,形成对比,隐含自己可以比肩古人和自矜自得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 ”“ ”两方面,突出游玩之乐。
【答案】
22.D 23.C 24.D 25.D 26.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②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27.白居易 最爱湖东行不足 早莺新燕 未复 浮泛 膳羞
【导语】【《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写早春西湖景致的游春诗。作者通过描写初春湖面平静、云低草嫩、莺啼燕飞的动态画面,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意。诗中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细腻语言描绘早春特有的景象,结尾则流露对湖东白沙堤的留恋之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热爱。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以轻描淡写又充满意境的笔触,展现了山川自然的绝妙之美。文章以高峰、清流、石壁、林竹等景物构成层次丰富的图景,同时通过写晨雾将散、夕阳西斜中猿鸣鱼跃的动静交融,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意境,表达对大自然钟爱与感慨,暗含对尘世清静生活的推崇。
【《送陈经秀才序》】:欧阳修文中描绘了伊水沿岸的清幽恬淡风光,抓住水清流浅、舟钓之便与远山可望的特点,赞美山水的平和之美。文章强调此地既有怡情养心的美景,又不耗游人的体力劳顿。文中通过简练文字展现游赏伊水的便利与乐趣,既饱含对山水的喜爱,也点出了山水带来的闲适愉悦生活理念。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而且可以登上高处回头看或远望。顾:看、望;故选D。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从长夏时节前往,只有十八里的路程,可以早晨去游玩傍晚回来。“自长夏而往”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和动作表述;“才十八里”是对路程距离的说明;“可以朝游而暮归”表述带来的便利。故断为: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焉:常用于句尾,表示“啊”、“于是”等,也可作疑问代词。
哉:常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反问。
乎:常用于句尾,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也可用于句中表停顿。
者:常用于句尾,表示“……的人”或“……的情况”,也可用于句中表停顿或判断。结合语境可知,应用“者”,“者”在此处是代词,指代“……的人”,“故人之游此者”即“前来游览此地的故人”;故选D。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表述有误,根据乙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内容可知,本文描写的是四季常景,并不是仅仅写“春天景色”;
B.“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表述有误,《钱塘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文中并未体现水的寒冷;
C.“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表述有误,根据乙文中“高峰入云”“两岸石壁”“夕日欲颓”的描写可知,乙文中景物描写也采用了远视;故选D。
2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自,自从;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的意思;奇,奇丽的景色。
(2)重点字词:尝,曾经;筋骸之劳,身体的疲劳;虽,即使;数,多次;厌,厌倦。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第①空:《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第②空:结合甲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可知,诗人最喜欢在湖东漫步,总觉得游览不够,这种直白的表述充分展现了他对湖东景色的喜爱和眷恋,呼应了“处处回头尽堪恋”所表达的不舍之情。据此可填:最爱湖东行不足;
第③空:甲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通过描绘早莺争着栖息在向阳的树枝上,新燕啄取春天的泥土筑巢的生动场景,展现了早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表达了诗人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据此可填:早莺新燕;
第④空:乙文中,“古来共谈”表明自古以来大家都在谈论山川之美,强调了山川之美是众人所认可和赞赏的。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未复”则表示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领略这种奇异美景了。将“共谈”的普遍与“未复”的稀有相对比,隐含着作者认为自己能够领略和欣赏这山川之奇美,有比肩古人的能力和自矜自得之情。据此可填:未复;
第⑤⑥空:丙文中,“刺舟随波,可为浮泛”,意思是撑船顺流而行,可以在水上漂浮,这种在水面上自由漂浮的体验给人带来了游玩的乐趣。“钓鲂揭鳖,可供膳羞”,意思是钓到鲂鱼和甲鱼,可以用来做美味的菜肴,能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得的美食,也增添了游玩的愉悦。从这两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游玩过程中的多样乐趣,突出了人们在游玩中的快乐感受。据此可填:浮泛,膳羞。
【点睛】参考译文: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丙】伊水的流势最清浅,水花溅溅地在石间流淌。撑船顺流而行,可以在水上漂浮;钓到鲂鱼和甲鱼,可以用来做美味的菜肴。山的两侧山脚浸泡在伊水中,没有山峰险峻危峭、曲折难行的险境,因而可以登高远望。从长夏时节前往,只有十八里路程,可以早晨出游傍晚归来。所以人们游览此地,欣然能够得到山水的乐趣,而且不曾有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前来也不会厌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