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颜六色的土: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间为黄色。实际上,这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来自我国不同地方的五种土壤。
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课标解读
通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标呈现】
1.通过观察土壤标本,学会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说出不同土壤层次的差异。
2.结合具体案例,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实例,认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农业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一)认识土壤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能持续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一)认识土壤 土壤的分层结构
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
土壤的垂直分层从地面向下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等。
不同地区的土壤分层是不一样的,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成土母质层
基岩
(一)认识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剖面
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成土母质层和基岩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基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一)认识土壤 自然土壤剖面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根系密,由原来的土壤经过长期灌溉耕作而成,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长期耕作中受到农机具的压实而成,可以阻滞水分的下渗,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思考:土壤剖面的意义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土壤剖面可以反映什么?
1、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2、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一)认识土壤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岩石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占土壤固相部分总重量90%以上,是土壤的骨骼和植物营养元素的重要供给来源。
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空气和水分: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影响土壤热量状况。决定生物生长水分的供应情况。若水分过多,则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若水分缺乏而空气过多,则造成植物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使植物萎缩。
(一)认识土壤 土壤的颜色
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黑土
黄土
红壤
青土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影响土壤质地,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基于花岗岩风化物
土壤含砂较多
基于石灰岩风化物
土壤黏土较多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不同质地土壤
以砂粒占优势,疏松,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能强,保水、蓄水性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重适中,兼有砂土和壤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保肥性能好。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寒冷
炎热
分解速率慢,
积累的有机质多
分解速率快,
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
干旱
湿润
生物缺乏,
提供有机质较少
生物丰富,
提供有机质较多
淋溶及侵蚀作用强,
土壤肥力较低
温暖湿润 :土壤形成速度快
干燥、寒冷:土壤形成速度慢
思考: 结合红壤和黑土在中国主要分布地区的环境特征,从主要成土因素角度,分析红壤和黑土在特征上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异?
南方红壤
东北黑土
思考: 结合红壤和黑土在中国主要分布地区的环境特征,从主要成土因素角度,分析红壤和黑土在特征上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异?
南方红壤
东北黑土
东北黑土分布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南方红壤分布区虽然植被覆盖情况良好,但是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快速,加之雨水淋溶、侵蚀作用强,有机质积累少。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
提供有机质、富集养分
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
绿色植物有选择的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
比较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明显得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形:地形(高度、坡向、坡度等)通过影响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等)、生物(植被)、成土母质(基岩风化程度、沉积物厚度等),进而对土壤产生影响。
砾质土
砂土
壤土
黏土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比较缓慢,在坚硬岩石形成的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才能形成土壤。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人类的耕作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比较缓慢,在坚硬岩石形成的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才能形成土壤。
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因素 作用 表现
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气候 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和动植物、微生物活动
生物 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其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地形 高度、坡度、坡向等影响土壤的发育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 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典型例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总结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 夏季湿热,植被丰富,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盐碱比较高,有机质少,水分较少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
土壤
组成
影响形成的主要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时间
人类活动
垂直分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成土母质层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