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教学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教学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新课导入
常印佛:野外走出的地质学家
重视野外工作的理念伴随常印佛一生,即便当选为院士后,只要有机会他仍亲自到野外,放大镜随身必带,每到一地都会用它仔细端详岩石。他把野外当作课堂和实验室,从那里发现真正的问题,也从那里捕捉解决问题的线索。
如今虽已年登耄耋,但常印佛依然在为揭开地下秘密搜寻宝藏而不遗余力地发出光和热。
“他很平淡,没有太多有趣的事情,但他在平淡之中互相交融,他把智慧潜移默化地传给大家,而不会居高临下。他文章很少,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启发很多人去做……”
问题:野外考察有什么作用?又有哪些步骤?
核心素养
区域
认知
地理实践力
综合
思维
人地协调观
通过具体的野外考察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影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其能够针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评价。
野外考察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地理实践,学生在实践中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调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力。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来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学生需要整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实地考察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培养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野外考察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从而培养起人地协调的观念,认识到人类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学会如何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
本节知识结构
structure of knowledge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目的
一般步骤
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培养协作精神
选定考察地点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确定考察时间
准备考察装备
野外实地考察
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目录
野外考察的目的

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野外考察的目的

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在考察过程中,需运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对各观察点进行观察、测量、测试,有时还要采集标本和样品,进行填图、摄影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通过野外考察,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可以得到提升。通过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地理综合思维能够得到强化。
培养协作精神
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选定考察地点
地质
地貌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便利的交通
环境的安全性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应尽量选择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多个自然地理要素都相对比较典型的地点
选择考察的地点,还要考虑交通便利、环境的安全性等因素
一般来说,最好选择学校附近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岗地
知识窗
山岳的分类
按山体高度,山岳一般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
类型 主峰海拔
极高山 超过5000米
高山 3500-5000米
中山 1000-3500米
低山 500-1000米
丘陵 500米以下
岗地 相对海拔低于150米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野外考察前,应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及人类活动有个初步的认知。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相关地方志、 地形图、气候统计资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资料,以及卫星影像、照片等。
初步认识拟考察地点
收集相符文献资料
查阅文献
上网搜索
地方志、地形图、气候统计资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资料,以及卫星影响、照片等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原则: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
步骤:
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考察路线
应用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模拟考察
确定考察路线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选取观察点位
类型 集体做法
重点观察点位 沿考察线路,在海拔、坡度、坡向、植被、土壤、地貌等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的界限前后,布置重点观察点位,必要时进行测量和采样
等间距观察点位 沿考察路线,在海拔、坡度、坡向、植被、土壤、地貌等观察对象不显著的地段,可以等间距布置观察点位
确定考察时间
原则:“安全第一、易于考察”
地区 最佳时间 理由
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 深秋或初冬 ①植被的季相变化比较明显(落叶与不落叶植被容易识别)
②林下空隙较大,有利于森林植被以及土壤的观察
③河流一般处于枯水期,有利于考察流水地貌,且洪水、泥石流发生的概率较低
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夏季或初秋 ①温度较高,气候适宜
②冰雪融化,土层出露
③植物生长旺盛,动物活动相对频繁
准备考察装备
原则:“安全第一、易于考察”
所需装备 用途
地形图、罗盘、卫星定位仪 随时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行走的方向
小铲 考察土壤
地质锤 考察岩石
笔记本、铅笔和相机 记录考察的内容
职能手机 即可摄影录像,也可定位、导航,还可上网查询相关问题,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可即可拨打电话求助
野外考察包 用来放置以上装备
地形图
罗盘
卫星定位
小铲
地质锤
照相机
智能手机
知识窗
手机APP
手机APP主要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可以完善原始系统的不足,满足个性化需求。很多APP具有天文及天气预报、计时、定位和导航等功能,可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在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中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例如,有一款照片信息应用APP,在拍照的同时能获取拍摄者、拍摄时间及地点、海拔、经纬度等信息,并能将照片的缩略图显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上。该APP除了可将照片及显示的信息保存在本地图库外,还可通过各类社交应用将照片及相关信息与他人分享。
还有的APP,可以通过拍照判别植物名称、特性及种类,对于识别植被有很大帮助。
野外实地考察
时间
地点
经纬度
海拔
地形
植被
土壤
气候
地貌
总结分析考察结果
撰写考察报告
探讨交流
撰写考察报告,探讨交流,完善调查成果。
知识窗
如何撰写自然地理考察报告
撰写自然地理考察报告,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主要内容应包括考察的时间、地点、内容、方法、结果、结论等。
考察报告通常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引言
简要介绍考察目的与意义、考察的时间与地点、考察的内容等。
二、方法
叙述考察的路线、重点点位,利用了什么工具,怎么观察、测量的,采集了什么样品,利用什么仪器设备进行了什么实验或者化验,精度如何。
三、数据与结果
以图表形式展示获得的数据与资料,包括照片、录像、观察的结果、测量及实验的数据等,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可靠性评价。
四、结论与建议
得出认识与结论,提出倡议或者建议。
五、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的主要论文、著作、报告等。
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区域认知
气候 亚热带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形 丘陵山地,主峰海拔173米
水文 山上有泉,形成溪流
植被 保存较好,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有人工植被
土壤 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区域认知
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区域认知
考察路线及重点点位
北坡山麓
山顶
从河流的另一侧沿山路下坡
沿途观察:植被、土壤、地貌的变化
观察:不同坡向植被、土壤的异同
考察成果
点位 特征
山麓 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常绿阔叶树较多
山顶 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风化物,
土层较薄,常绿阔叶树相对较少
山坡 较陡地带发现滑坡
河流 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
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
课堂小结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能力提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荒漠植被
课堂小练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完成下面小题
1.该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形部位是( )
A.山脊 B.山顶
C.山谷 D.鞍部
解析:读图可知,该考察线路所经过的地形部位有山谷、山顶、鞍部,但没有山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课堂小练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完成下面小题
2.此次地貌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有( )
A.河谷坡度、河谷蒸发量
B.河谷水深、河谷蒸发量
C.河流径流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河谷坡度、河谷相对高度
解析:河谷蒸发量、河流径流量不属于地貌观察范畴,A、B、C错误;河谷坡度和相对高度可以通过看、测等观察方式获取,D正确。故选D。
课堂小练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无法看到甲村的观测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可知,①观测点与甲村的连线所经地形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阻挡了观测视线,导致在①观测点无法看到甲村,A正确。②、③、④观测点地势较高,且与甲村之间没有地形障碍,可以观测到甲村,BCD错误。故选A。
课堂小练
某年10月,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野外调查,并绘制成图。读“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4.针对此次野外调查,科技工作者需要准备的生活用品有( )
①雨衣 ②防晒霜
③羽绒服 ④地质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不需要雨衣,①错误;考查绿洲分布及变化,不是考察岩石及地质构造,不需要地质锤,且地质锤属于考查工具,不是生活用品,④错误;西北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需要准备防晒霜和羽绒服等物品,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课堂小练
某年10月,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野外调查,并绘制成图。读“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5.科技工作者对同一流域古今绿洲分布变化的调查,最适宜的观察路线是( )
A.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
B.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东向西
C.沿山脉任意方向前行
D.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西向东
解析:读图可知,古绿洲和绿洲都分布在河流两侧,且消失的古绿洲多在河流下游,现代绿洲多位于河流上游,因此观察线路应选取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