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

资源简介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识 “塘、脑、袋、灰、哇、教、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两、就、哪、睛、肚、皮、孩、跳” 等生字,会写 “塘、脑、袋、灰、教、捕、迎、宽、顶、披、鼓、肚、皮、孩、跳” 等生字,掌握生字的组词和用法,理解 “快活、哪里、连忙、头顶、眼睛、肚皮、孩子、已经” 等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理解课文中小蝌蚪找妈妈的全过程,了解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变化。
感受小蝌蚪对妈妈的思念和寻找妈妈的执着精神,培养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
准确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变化特点。
体会课文中对话的情感,分角色朗读时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不断坚持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上课啦!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位神秘的朋友,它就藏在这张图片里(展示池塘的图片)。大家看,这是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里有好多可爱的小生物。仔细瞧一瞧,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对啦,有一群小小的、黑黑的小家伙在水里游来游去。它们有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还甩着长长的尾巴,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学生回答:小蝌蚪)没错,就是小蝌蚪!
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着,可是它们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想: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于是,小蝌蚪们就开始了一段寻找妈妈的旅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看看小蝌蚪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大家有没有期待呀?(学生回答)那我们就赶紧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小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在读的时候,还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哦!(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生字认读:
出示生字卡片:“塘、脑、袋、灰、哇、教、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两、就、哪、睛、肚、皮、孩、跳”。
老师先范读一遍,然后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及时纠正读音。比如 “迎” 是后鼻音,“龟” 是翘舌音,要重点强调。
讲解生字的字形结构:“塘” 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土”,右边是 “唐”;“脑” 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月”,右边是 “恼” 去掉竖心旁;“袋” 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代”,下面是 “衣” 等。通过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词语学习:
出示词语:“快活、哪里、连忙、头顶、眼睛、肚皮、孩子、已经”。
请学生认读词语,然后老师讲解词语的意思。“快活” 就是快乐、高兴的意思,比如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连忙” 就是赶紧、马上的意思,比如小蝌蚪看见乌龟就连忙追上去。
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巩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比如用 “快活” 造句:小鸟在树上快活地唱歌。用 “连忙” 造句:看到老师来了,小明连忙站起来。
再读课文: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词,再来朗读课文就会更顺利啦!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遇到了谁?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写了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样子)
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找出句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老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小蝌蚪的样子。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可能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比如在玩游戏、在寻找食物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小蝌蚪的可爱和快活。
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过了几天,小蝌蚪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长出了两条后腿。)
提问:它们遇到了谁?是怎样问的?(学生找出句子: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这里的 “迎上去” 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可以做动作演示,让学生理解 “迎上去” 就是面对着对方走过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蝌蚪要迎上去问鲤鱼妈妈呢?(因为它们很想找到妈妈,看到鲤鱼妈妈就赶紧上前询问)
鲤鱼妈妈是怎样回答的?(学生回答: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分角色朗读:请一位同学扮演小蝌蚪,一位同学扮演鲤鱼妈妈,朗读它们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出小蝌蚪的急切和鲤鱼妈妈的温和。
小结:这一段我们知道了小蝌蚪长出了后腿,遇到了鲤鱼妈妈,知道了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提问:又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长出了两条前腿。)
提问:它们又遇到了谁?把它当成了谁?(学生回答:它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连忙追上去” 说明什么?(说明小蝌蚪很着急找到妈妈,看到乌龟有四条腿,就以为是妈妈,赶紧追上去)
乌龟是怎样说的?(学生回答: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这里的 “披着绿衣裳” 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青蛙身上绿色的皮肤)
分角色朗读:请同学分别扮演小蝌蚪和乌龟,朗读对话。读出小蝌蚪的兴奋和乌龟的和蔼。
小结:这一段小蝌蚪长出了前腿,遇到了乌龟,知道了妈妈头顶有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提问:又过了几天,小蝌蚪的尾巴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尾巴变短了。)
提问:它们在哪里找到了妈妈?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找出句子: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老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青蛙的样子,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青蛙妈妈的样子。
小蝌蚪找到妈妈后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
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学生回答: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提问:“已经” 是什么意思呢?(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这里说明小蝌蚪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已经变成了青蛙。
分角色朗读:请同学扮演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朗读对话。读出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和青蛙妈妈的亲切。
小结:这一段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在荷花旁边找到了妈妈,知道了自己已经长成青蛙了。
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提问:小青蛙的尾巴最后怎么样了?它们跟着妈妈做什么?(学生回答: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提问:青蛙捉害虫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小青蛙成为青蛙后的自豪和对妈妈的跟随。
(四)梳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请学生回顾课文,找出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老师板书:
一开始: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
最后:尾巴不见了,长成青蛙。
让学生看着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可以先同桌之间互相说,然后请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小蝌蚪不同阶段的样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的变化。
(五)体会情感与精神
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没有放弃?(没有)它们一直坚持着,从池塘里游到各处,不断地询问,最终找到了妈妈。我们要学习它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心情怎么样?(非常高兴、开心)青蛙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长成了青蛙,心情又会怎么样呢?(自豪、欣慰)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美好,体会小蝌蚪对妈妈的爱和妈妈对孩子的爱。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认识了好多生字词,还知道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全过程。我们了解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有着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到长出后腿、前腿,再到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长成了青蛙。它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妈妈和乌龟,得到了它们的提示,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小蝌蚪那种坚持不懈找妈妈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而且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们哦!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尤其是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明天上课我们要进行角色扮演比赛。
抄写本课的生字,每个生字写 5 遍,并且组两个词。
用本课学习的词语 “快活、连忙、已经” 各造一个句子,写在练习本上。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比如小猫、小狗等,看看它们小时候和长大以后有什么变化,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和爸爸妈妈一起画一画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变化图。
五、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的变化
开始:大大脑袋、黑灰身子、长长尾巴
过几天:长出后腿
又过几天:长出前腿
再过几天:尾巴变短
最后:尾巴不见→长成青蛙
寻找妈妈的过程
遇到的动物
特征提示
鲤鱼妈妈
四条腿、宽嘴巴
乌龟
头顶大眼睛、披绿衣裳
青蛙妈妈
披着碧绿衣裳、露雪白肚皮、鼓大眼睛
生字词
塘:池塘、苇塘
脑:脑袋、头脑
袋:袋子、口袋
灰:灰色、灰白
教:教学、教书
捕:捕捉、捕鱼
迎:迎接、欢迎
宽:宽阔、宽大
顶:头顶、山顶
披:披着、披风
鼓:鼓着、鼓声
肚:肚子、肚皮
皮:皮肤、皮球
孩:孩子、小孩
跳:跳高、跳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