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中国人呢?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导 入鲁 迅素养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2.把握小说主要人物阿Q的艺术形象。3.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握作者揭露的辛亥革命后民众愚昧、麻木、自我麻醉的弱点。4.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们称为“民族魂”。原名_______,后改名为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鲁迅”是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时所用的笔名。1902年留学日本。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辛亥革命后,在教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以后大量发表作品,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诗歌、译作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周樟寿周树人豫才浙江绍兴《狂人日记》作者作品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16部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故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革命派却惨遭屠杀。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解 题1.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提前补充序内容)2.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解 题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作品简介情节 章节 内容序幕 序 无姓无名叫阿Q 有理有据归正传开端 优胜纪略 自尊自负充阔人 自轻自贱打虫豸续优胜纪略 怕硬等候哭丧棒 欺软羞辱小尼姑发展 恋爱悲剧 渴望恋爱戏吴妈 横遭毒打订条约生计问题 断生计迁怒小D 偷萝卜聊慰饥肠从中兴到末路 上城偷盗得中兴 返乡销赃享敬畏高潮 革命 神往革命做大梦 图谋造反闯小庵不准革命 盘小辫有心造反 投鬼子不准革命结局 大团圆 想造反无辜被捕 被示众有恨难圆作品简介《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任务一:通读全文,梳理阿Q信息1.自读课文,整理阿Q档案。姓名籍贯 身份地位工作 家庭成员住址 外貌特征爱好 不详,人称阿Q不详雇农未庄土谷祠打短工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喝酒、押牌宝无无名无姓地位地下无地无业生活贫困无家无亲没有依靠外表邋遢嗜好不良鲁迅一共动用了两个章节来描述阿Q的“行状”,也就是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阿Q的“行状”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受尽了侮辱。可是,无论遭到怎样的侮辱,最后的胜利者却永远都是阿Q。所以,阿Q也是御侮的,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所以,阿Q的“行状”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等式:行状=侮辱+御侮任务一:通读全文,梳理阿Q信息2.课文中节选了小说的第二、第三章,请概括阿Q的“行状”。章节 行状第二章第三章因为“儿子打老子”,阿Q占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不答应,阿Q又被别人暴搓了一顿头长癞疮疤与人发生口角被欺阿Q在赌场上赢了钱,不明就里就遭到了狂殴,钱没了与王胡较量反被打遭遇平生屈辱骂“假洋鬼子”却被“假洋鬼子”打欺负小尼姑,被小尼姑骂任务一:通读全文,梳理阿Q信息2.阿Q“行状”分析行状 分析因“儿子打老子”,阿Q占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不答应,阿Q又被别人暴搓了一顿头长癞疮疤与人发生口角被欺阿Q在赌场上赢了钱,不明就里就遭到了狂殴,钱没了与王胡较量反被打遭遇平生屈辱骂“假洋鬼子”却被“假洋鬼子”打欺负小尼姑,被小尼姑骂他用“儿子打老子”取得了胜利。因为天然地站在了知识分子的对立面。因为他先欺负了比自己弱的人。他用“第一个”敢于自轻自贱的“状元”完胜了对方。因为阿Q对妇女和异己分子的欺压和亵渎阿Q用自残的办法取得了安慰。鲁迅为什么要把阿Q的六大“行状”分开来写呢?是因为阿Q的六大“行状”、六次受辱、六次胜利所呈现出来的性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1.他被侮辱;2.他侮辱别人。这两件事不在同一个叙事平面上,绝对不能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叙事空间里头。相对于“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是小说内部的一个反转,它更是小说的递进,也是小说的深入。能深入的小说才可以抵达深刻。深刻是深入的状态,是深入的结果。任务二:细读文章,分析阿Q形象观其行闻其言思其想分析其性格,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阿Q人物形象,完成表格。内容 塑造方法 人物形象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神态、语言自欺欺人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是错的,可笑!心理狭隘保守妄自尊大忌讳与“癞”有关的一切;骂口讷的,打气力小的;怒目而视;儿子打老子;我是虫豸。敏感脆弱欺软怕硬懦弱卑怯神态、语言、心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动作自轻自贱自我麻醉观其行闻其言思其想分析其性格,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阿Q人物形象,完成表格。内容 塑造方法 人物形象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心理奴性十足自欺欺人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动作、语言、心理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秃儿,驴;抽紧筋骨,耸了肩膀;我说他;早已有些高兴了。动作、语言奴性十足、自欺欺人、愚昧狭隘语言调戏,摸头捏脸动作、语言欺凌弱小猥琐下流任务二:细读文章,分析阿Q形象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既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既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既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既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既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既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任务二:细读文章,分析阿Q形象任务三:合作思考,探究文本深意精神胜利法 前提目的危害方式方法本质特征受辱、受挫、失败且无力改变掩盖失败、逃避痛苦吹嘘过去和将来,否定现有的一切、遗忘、欺负更弱者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防御机制,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的处事方式。成瘾性,使人沉浸其中,越陷越深,愈加失败1.小组合作,探究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任务三:合作思考,探究文本深意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小说主旨1.找出课文中有关看客的描写。①阿Q调戏小尼姑,一群酒店里的人在旁看热闹。“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②一是阿Q和小D龙虎斗的时候有看客在看。“‘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 ,还是煽动。”③阿Q游街示众看客看热闹。“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愚昧,麻木,落后,迷信 (国民劣根性)《孔乙己》里酒店里有一群穿短衫的人,他们常常拿穿长衫而且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取笑,只要后着一到,酒店里的空气就快活了起来。《药》里夏瑜被杀,半夜三更就有三三两两的人到刑场,甚至有人把死者的血当作良药来吃。《祝福》里祥林嫂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被卤镇上的男男女女不断地咀嚼。《示众》更是描写看客的典范之作。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性格,没有风光描写,没有主观抒情,甚至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没有姓名,只有一个场面:看。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全在盛夏的烈日下,看杀人。2.鲁迅其他小说里有关看客的描写。沈阳《华商晨报》报道:一名女子十七日在沈阳市一栋高楼想要跳楼自杀,在女子和救援人员僵持的六个小时中,围观民众多达上千人次,街道交通阻塞,现场居然还有人卖望远镜,让围观者可以看清楚高楼上的状况。该名女子想不开要跳楼,结果引起众人围观,开车的放慢车速,探出头看;骑车者干脆停下来,将车锁在路旁;步行的更是不忍离去,造成街道交通堵塞。3.今天的看客。报道说,有些人干脆从家里拿出椅子,坐在路边上看。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有人宁愿挨饿继续围观,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子说,“挨点饿吧,我害怕一回去她跳下来看不到,不就白等了。”有人回家拿了饼干和矿泉水后又匆匆赶回守候。报导指出,由于跳楼者所在楼层很高,有些人还拿出高倍望远镜向上看,现场居然还有人卖望远镜,并询问围观者,“兄弟,想看上面不?买个望远镜吧。”1.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2.《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3.《<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4.时代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统治下臣民摆出主子的姿态进行疯狂的镇压和盘剥。任务三:合作思考,探究文本深意政论文“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正如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所说的那样“没有让阿Q觉悟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2.结合上述材料和写作背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任务三:合作思考,探究文本深意印度作家班纳吉:“用来安慰自己失败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奴役过的国民所共有的。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这个人物我们在印度也看到过。”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阿Q正传》电影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作品影响练笔作业三选一1、以《阿Q新传之阿Q读高中》为题,刻画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2、鲁迅先生准备在朋友圈以公众号的形式发布自己的新作《阿Q正传》,请设计朋友圈内容:1、为鲁迅取合适的网名和头像;2、为公众号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3、为公众号文章写简短推文。4、要求格式为朋友圈发文格式。3、新时代需不需要阿Q精神?小品演员潘长江,身材矮小,但不自卑,自称“袖珍男子汉”,常拿自己的身高开玩笑,“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考试又失败了,六科里五科亮红灯,张三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考试能决定我的命运吗?考不好老子以后照样能挣大钱!”精神胜利法在今天积极性消极性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阿Q精神的,你怎么想 要有一点阿Q精神: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的话,一个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精神的”,这种观点是比较明智的。不能有阿Q精神: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需要因时制宜:生活中需要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身心,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皆能适用的,我们如果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了进取的意识,缺失了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拓展延伸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