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过秦论》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 《过秦论》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过秦论
贾谊
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 汉赋作家之一。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文学常识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权。
作品简介
贾谊以政论文和辞赋见长,
政论文: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辞赋:
《吊屈原赋》《服鸟赋》
鲁迅评价其为
“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深远。”
写作背景
战国 秦朝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 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 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 最为彻底,功效卓著, 在秦国空前强大起来,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 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
对异族大肆兴伐,动辄征夫
百万,杀人如麻。暴政使得
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
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
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
王朝很快结束了。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战国 4500万 秦 4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 。
写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社会呈现出比较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过着奢侈的生活,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表面上废除酷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借古讽今,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1、“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论,一种文体,包括论政、论史等。
3、 《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本文为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解题
崤函( ) 法度( ) 既没( )
膏腴( ) 合从 ( ) 宁越( )
为之谋( ) 陈轸( ) 召滑( )
翟景( ) 乐毅( ) 逡巡( )
遗镞( ) 乘便( ) 鞭笞( )
系颈( ) 蒙恬( ) 黔首( )
隳名城( ) 锋镝( ) 践华为城( )
劲弩( ) 瓮牖( )氓隶( )
gāo yú
zòng
qūn xún
huī
wèng yǒu
chī

xiáo
méng

shào

zhái


huà
nìng
yuè
wèi
qián
zhěn
tián

chéng
字词正音
中人( ) 墨翟( ) 猗顿( )
蹑足( ) 行伍( ) 阡陌( )
将数百之众( )景从( )且夫( )
锄櫌( ) 棘矜( ) 铦( )
钩戟( ) 长铩( ) 度长( )
絜大( ) 量力( ) 万乘( )
朝同列( ) 作难( )
niè
qiān mò
shèng
háng
nàn


jiàng
cháo
zhōng
duó
xié
yǐng cóng

yōu
qín
xiān
shā
liàng

字词正音
本文出现的多音字
内立法度
度长絜大
合从缔交
赢粮景从
相与为一
为之谋
翟景
墨翟
翟景
景从
因利乘便
万乘之势
行伍之间
行军用兵
齐有孟尝
百有余年








zòng

zhái
wèi
chéng
shèng
háng

duó
yǐng
cóng
jǐng
xíng
yǒu
yòu
wéi
字词正音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以 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 守战之具;外 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 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 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 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 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 殊俗。然陈涉瓮 牖 绳 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 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 应,赢粮而景 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 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项目 对象 出身地位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装备 主(客)观条件
陈涉
九国
秦始皇
数百
谪戍之众疲弊之卒
不及中人
君主
百万之众
名将统率
钩戟长铩
深谋远虑
锄耰棘矜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至尊、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信臣、精卒
劲弩、利兵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陈涉与九国、秦始皇的对比
写 作 特 点
过秦论
第一,铺排渲染,气氛热烈。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强国请服、弱国人朝。”
多组排比句,气韵热烈流转,增强了艺术效果。
第二、同义叠句,气势恢弘。
“席卷”“包举”“囊括”“宇内”“四海”“八荒”
不惜重复数句,突出某种意思。语势上的强烈奔放、音节上的错落有致,意境博大幽深。
过秦论
第三,叙而不论,通篇蓄势。
势力崛起—势力扩展—统一全国—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行文中没有插入适当的阐述与议论,文章通篇皆在蓄势。以事实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直至文末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观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第四、层层对比,翻出“仁义”
“秦国与六国之师对比”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对比”合国情顺民意则国兴,悖国情逆民意则国亡。
“陈涉军队与九国之师对比”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的原因。
“陈涉与秦对比”起义是天下民心所向,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通篇的对比,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翻出“仁义”要旨。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②赢粮而景从
③百有余年矣
④陈利兵而谁何
⑤孝公既没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倔起阡陌之中
“从”通“纵”,合纵之策
“景”通“影”。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有”通“又”
“何”通“呵”,呵问
“没”通“殁”,死
“衡”通“横”, 连横之策
“倔”通“崛”,突出,突起。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并起     
流血漂橹     
以致天下之士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才能不及中人    
古今异义词
古: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古:以,来;致,招纳 今:连词,表结果
古:以(之)为,把它设立为 今:认为
古:一般的人 今:中间介绍人,公证人
有包举宇内
席卷天下
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名词做状语
像包裹一样
像席子一样
像口袋一样
像浮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横而斗诸侯
南取汉中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东割膏腴之地
南取百越之地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对内
对外
向南
在北面
向南
向西
向东
向南
向南
用破瓮
用草绳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序八州而朝同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履至尊而制六合
称帝、称王
招致、统治
作窗户、系户枢
登上
名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追亡逐北
逃走的士兵、败北的军队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序八州而朝同列
却匈奴七百余里
约从离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争斗
使…朝拜
使…退却
使…离散
使…灭亡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尊贤而重士”
因利乘便”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猗顿之富”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固的地势
有贤能的人
有利(便利)的形势
品德;财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弱
使…弱,削弱
使……愚蠢
变小,变弱
动词,丢失
名词,逃兵
使动,使…灭亡
动词,逃跑
动词,灭亡
动词,死亡
副词,通“无”,没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吞二周而亡诸侯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燕虽小国而后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词多义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赵奢之朋制其兵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终岁不制衣则寒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动词,制服
动词,统率
名词,规模
动词,制作
动词,控制
名词,险固(地势)
副词,牢固地
动词,巩固
形容词,固执
副词,本来
坚持、坚决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路不拾遗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动词,丢失,损失
名词,遗失的东西
动词,遗留
动词, wèi,送给
动词,遗漏、忽略
一词多义
以()为桂林、象郡
聚之()咸阳
为天下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陈利兵而谁何。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铸以为今人十二
省略“之”
省略“于”
被动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
理解性默写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5)《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6)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8)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9)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0)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11)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2)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3)作者用排比和夸张句式写秦国君臣一心一统天下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