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浮市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数字时代,传统上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开始被虚拟化的数字连接取代。一种连接在场、自由联合、精准陪伴的“浅度交往”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新型社交方式,“止于点赞”正是这种新型社交方式的鲜活写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平台寻找陪伴与情感支持。但在便捷社交方式的背后,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却日渐稀缺。不少青年人对深度的亲密需求失去信心,陷入“数字化孤独”之中。“数字化孤独”本质上是网络社交在人们情感结构上的投射。这种由图文符号与信息交互构造的网络社交只是产生一种碎片化的浅度连接,与线下的人际网络彼此疏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孤独的心理状态。它的形成指向当代青年群体社交形态的三个特点。首先,当代青年群体沉迷于线上交往的狂欢,但缺乏线下的聚合与沟通。互联网创造了高度自由且个性的参与机会,反而让现实场景中的交往显得吃力且束缚重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社恐”来形容这种情绪感受,试图以递离的方式重回由数字技术构造的想象空间,理解他人与调整自我的意愿显著退化。其次,青年群体透过数字化形象与他人进行交往,却也因此陷入对数字他人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数字化的蝶介身份并不完全可信。当自我对他人的理解完全建立在对方的个人叙述与符号展演上,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由对方打造的“拟态环境”之中,文字和图像很可能是精心构建的技术遮蔽,数字技术与数码物的传递无法取代面对面互动带来的信息流露与经验感知。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媒介身份并不完整真切。精心展现的网络形象只能反映个体的一部分特征,这种完美的幻象虽然能带给人理想自我的瞬时满足,却也造成了一部分信任感的缺失,导致美化自我与怀疑他人同步而行。再者,青年群体对大规模的浅层交往抱有期待,却在寻找“亲密陌生人”的过程中屡屡失望。亲密认同的形成有赖于人际过程中“自我袒露与他人回应”的循环。数字技术与社交平台扩大了人的沟通范围,亲密认同的对象似乎可以跳脱出熟人关系,拓展为网络中的陌生人,但这种亲密且陌生的交往状态却容易断裂。由于社交过载,人们缩减了给予好友情感支持的平均深度,自我袒露难以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也难以在诉说者与领听者之间建立彼此认同的桥梁。【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