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湛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地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摘编自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摘编自1978年《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且在抗日战争时期研究实践更进一步。
B.为了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真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他们的付出可歌可泣。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实践能将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从而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D.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研究国内和国际现状时,虽有一定成绩,但材料收集零碎,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贫乏到深刻、丰富的过程。
B.要纠正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不重视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作风,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事业中更进一步。
C.因为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所以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
D.元素周期表和哥白尼太阳系学说被证实为真理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通过系统收集史料,论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立场和历史作用。
B.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验证“自力更生可破解经济封锁”的论断。
C.分析世界大战形势变化,推断法西斯阵营必然走向分裂瓦解。
D.在党员培训中强调研读《资本论》,以统一革命斗争的思想基础。
4.《石钟山记》中记叙了苏轼探究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过程,其过程体现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罗!”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
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
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5.下列对《路标》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对晚霞消失、夜幕降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衬托出罗小葆因掉队而产生的迷茫与无助。
B.文中两次提到识字木牌,它不仅是罗小葆学习文化的工具,更象征着他对老班长的思念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C.领导同志讲解“向北前进”时,详细而又清楚,浓重的湖南口音让罗小葆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坚定了前行的信念。
D.小说详细描写了罗小葆制作识字牌和学习“北上抗日”的过程,意在说明老班长在担架上教导小罗的背景,具有真实性。
6.关于《路标》中罗小葆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小葆在与老班长分别时,喉咙哽住说不出话,体现了他对老班长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老班长受伤的难过与不舍。
B.罗小葆看到篝火边的领导同志在看地图,便主动上前询问行军路线,表现出他积极寻找队伍、渴望归队的心理。
C.罗小葆在学习“向北前进”四个字时,能准确回答出领导同志的问题,说明他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D.罗小葆将识字牌挂在树上,是希望它能为后来的同志指引方向,同时也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
7.文章以“路标”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8.有学者指出“王愿坚的小说,常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宏大”。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刻画、情节设置、意象运用三个方面,分析作者如何体现“以小见大”这一特色,展现红军长征精神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清朝末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面八股取士,一面大兴文字狱,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材料二:
韩非子①为政于韩且十年,韩贵人死于法者无完家,于是韩多旷官。
王谓公叔曰:“寡人欲用人,而韩之群臣举无足官者,若之何哉?”
公叔对曰:“王知夫种树乎?臣家国东郊,世业种树,树之材者,松楠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故以日计之,则栋梁之利缓而薪之利速;以岁计之,则薪之利一而栋梁之利百。臣俱种之,世享其利,是以富甲于韩国。臣邻之窭②叟,急慕而思效之,植松栝不能三年,不待其成而辄伐之,以为常,仅足其朝夕食,无余也。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选自刘基《种树喻》)
[注]①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喜爱刑名法术之学,和李斯同为荀卿弟子,后至秦国,被李斯陷害而死。②窭(jù):贫穷,贫寒。
材料三: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纵之顺A之B毁C其盆D悉E埋于地F解其棕G缚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穷尽。《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中的“穷”与此处含义不相同。
B.完,形容词,完整的。成语“完璧归赵”中的“完”与此处词性不相同。
C.而,你的。《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中的“而”与此处用法不相同。
D.字,抚养、养育之意。成语“待字闺中”中的“字”与此处含义不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第二段用“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
B.材料一运用排比手法,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
C.材料二为了回答韩王提出的“用人”问题,公叔用“松楠栝柏”喻指常人或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柽柳朴檄”树喻指人才。
D.材料三采用类比手法,指明了“养树”与“养人”的相似性,大量短句的使用既富有节奏感,也表现了百姓对官府的不满。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3.三篇材料都与种植植物有关,试比较三篇材料在思想上的异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
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
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眼殊明”通过神态描写生动展现出诗人见到客人时的欣喜状态,与杜甫《客至》中“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感情一致。
B.颔联“静算”“闲分”细腻地描绘出诗人悠闲惬意的状态,与《临安春雨初霁》中的“闲作草”“戏分乳”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诗人与客人畅快交谈后偶然作出小诗,“剧谈”“诗成”展现主客互动的热烈,“悠然”“偶尔”表明此时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以直白的叙述勾勒生活场景,却于平淡中见真情,符合陆游晚年诗作“返璞归真”的特点。
15.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李因父母工作调动转学到新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初来乍到的他常常感觉自己像李密在《陈情表》中所写的“ , ”,孤独感如影随形。
(2)屈原在《离骚》中批评世俗违背准绳追随邪曲、竞相迎合讨好,以致自己“ , ”,即使这样也宁死不为小人的丑态。
(3)柳永《望海潮》和姜夔《扬州慢》都是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前者写承平盛世,其中“ , ”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来潮时波浪翻滚的场景;后者写劫后孤城,其中“ , ”一句写出了与昔日扬州路的繁华热闹对照鲜明的萧条实景,正体现了词序中的“黍离之悲”。
(4)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记忆力犹如一叶扁舟,载着我们驶向智慧的彼岸。若想让这叶扁舟更加坚固、稳健,便需掌握一些提升记忆力的奇妙法门。
音乐,是记忆的灵动音符。当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流淌,大脑的神经细胞仿佛被轻轻唤醒,如同沉睡的精灵在晨曦中舒展身姿。学习时, ① ,能为思维搭建一座平缓的桥梁,让知识顺着这桥梁顺畅地流入脑海。那些音符如同一个个记忆的锚点,将所学的内容牢牢地固定在心中。据说,古代的学者们在诵读经典时,常常伴有悠扬的琴音,正是借助音乐的力量,让知识的印记更加深刻。
色彩,是记忆的绚丽画笔。我们的大脑对色彩有着天然的敏感度,不同的颜色能够激发不同的情感和记忆反应。在做笔记时,用彩色的笔标注重点,红色代表重要的概念,蓝色代表关键的例子,绿色代表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当我们再次翻开笔记时,那些色彩斑斓的文字就如同一个个跳跃的精灵,瞬间唤起我们的记忆。就像画家在画布上用色彩描绘出绚丽的画卷,我们 ② 。
联想,是记忆的神奇纽带。世间万物皆有联系,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熟悉的事物相联结,能让记忆的网络更加紧密。比如,记忆英语单词“apple”时,我们可以联想到红红的苹果、咬一口的清脆口感以及苹果树下牛顿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联想,一个简单的单词便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如同树枝上的果实,稳稳地挂在记忆的枝头。
运动,是记忆的活力源泉。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和养分,让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运动就能让大脑变得更加敏锐,当我们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挥洒汗水时,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欢呼雀跃,大脑也在这活力的激发下变得更加敏锐。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脑亦如流水和户枢,只有不断地运动、活跃,才能保持良好的记忆功能。
睡眠,是记忆的修复大师。在静谧的夜晚,当我们进入甜美的梦乡,大脑便开始了一场神奇的记忆整理之旅。白天所学的知识在睡眠中被重新梳理、整合,那些零散的碎片如同拼图的小块, ③ 。所以,保持充足的睡眠,如同为记忆的花园浇水施肥,让知识的花朵在脑海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让我们踏上这奇妙的记忆之旅,运用音乐、色彩、联想、运动和睡眠这些神奇的法宝,开启记忆的宝库,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下列句子中的“就”和“运动就能让大脑变得更加敏锐”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是早点来,就能见到他了。 B.他一下课就去图书馆了。
C.他今年就十岁了。 D.这就是我想要的答案。
19.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动态词汇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记忆提升之旅,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提升记忆力的方法。请根据画横线句子赏析动态词汇营造的效果。
2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六、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事物时,人们常常用“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来佐证自己的判断。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B 4.①观点:材料一的观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研究现状、从客观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材料二的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②苏轼质疑郦道元、李渤之说,夜泊绝壁实地考察,践行“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主观臆断。
③他实地考察,通过听水石相搏之声验证石钟山命名缘由,证明“真理需实践检验”。
5.A 6.C 7.①从表层看,指罗小葆挂在树杈上写有“向北前进”的识字牌,它是指引罗小葆及部队前进方向的实际标志。
②从象征意义看,代表红军长征坚定的北上抗日、走向陕北根据地的革命进军方向,是红军前行的精神指引。(或答:从深层内涵看,象征着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为红军指明的正确道路,激励着全体红军战士不断奋勇向前。) 8.①人物刻画以小见大:选取掉队通信员罗小葆这一普通个体,通过他与老班长的识字牌传承、与毛主席的对话等细节,展现红军战士间的互助精神,以及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由个体经历映射出整个红军群体的坚韧不拔。
②情节设置以小见大:未描写宏大战争场面,而是聚焦罗小葆掉队后寻队、受指引的经历,从陷入困境到获得精神力量并传递信念,以这一生活片段,体现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坚守革命方向的伟大精神。
③意象运用以小见大:“识字牌”从学习工具变为写有“向北前进”的精神路标,“火光”从照亮草地的光源化作希望的象征,这些微小意象承载着红军的理想与信念,升华了长征精神的宏大内涵。
9.BDF 10.C 11.C 12.(1)如今君王用人的方法也是这样,不等他老练成熟,在他还不能担负重任就以法杀了他,栋梁之材用尽了。
(2)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13.相同点:三篇均批判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干预,主张顺应天性。
不同点:《病梅馆记》抨击审美标准对人才的扭曲;《种树喻》强调要长期培养栋梁之才,反对急功近利;《郭橐驼传》反对政令烦苛,提倡无为而治。
14.B 15.①尾联以“但恨“转折,将前文闲适之乐转为对农事无人共论的遗憾,情感层次更丰富。
②表面抱怨桑麻无人评说,实则流露隐居生活中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③借日常农事评价的缺失,含蓄表达对家国民生关切的责任感。
16. 茕茕子立 形影相吊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7.①播放一些舒缓的背景音乐
②也可以用色彩绘制出记忆的图景
③在睡梦中逐渐被拼成完整的画面 18.A 19.“流淌”运用通感手法,赋予音乐流动的生命力;“唤醒”将神经细胞拟人化;“舒展”生动展现大脑活跃状态。这些动态词汇将抽象的记忆过程具象化,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0.①论证观点:引用古语说明“运动能保持大脑活跃”的道理,为“运动,是记忆的活力源泉”提供理论支撑,增强说服力。
②呼应前文“运动,是记忆的活力源泉”的观点。
③增强说理的文化底蕴。
2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