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点: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点: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讲义)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整体把握文意、搜索信息、结合语境、组织语言等,能运用策略分析相关问题。 2.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段落层次,提升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3.养成“紧扣文本、有条理答题”的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信心与兴趣。
知识梳理
一、考点阐释
理解内容、概括要点是各省市文言文必考的考点。 课标要求“阅读文言文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言内容,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是否深入。此类题型作答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考虑全面。主旨表达要准确、完整、要点不能遗漏,表述完整连贯,平时要注意总结归纳。
二、常见题型
1.××的原因是什么?
2.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3.简要概括……
三、解题方略
1.理解内容类
①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 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 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③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 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 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④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问题:在《三峡》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夏季江水特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分析:这道题需要整体把握写景类文章的景物特点,搜索文中描写夏季江水的语句,结合语境分析其特征。
答案:作者通过“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接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漫上丘陵、阻断交通的特点;又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面烘托江水湍急,体现夏季江水“水势大”“流速快”的特点。
2.归纳概括类
①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
②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③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 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④“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讲述同一事件或方面 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问题:概括《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要求在全文范围内概括,需归纳段意,抓住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及事件(赏月、抒怀),结合“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关键语句整理。
答案:苏轼在夜晚因无法入睡,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两人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面对明月竹柏之景,苏轼发出“闲人”之叹。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24-25八年级上·广东东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则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绕出其后,复从旧路下,至前所瞰突泉处。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B.泰然自若/飞流汩然下泻
C.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非亭午夜分
D.哀转久绝/会当凌绝顶
2.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俯瞰其下,亦有危壁。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
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水,两文的山、水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三峡》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猿鸣”,请结合原文,说说“猿鸣”在两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24-25八年级上·湖北咸宁·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A)。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③。其隟④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B)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②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③惴栗:恐惧不安。④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
6.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余为僇人 课内迁移(有朋自远方未) ①
居是州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②
日与其徒上高山 课内迁移(吾日三省吾身) ③
穷回溪 查阅词典(①身居洞穴。②贫困。③终结、尽。) ④
7.请将“也”“者”“则”分别还原到原文括号中去。
8.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觉而起,起而归。
10.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分别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一、(24-25八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文言文阅读。
游天台山日记(节选)
[明]徐霞客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①,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③,玲珑弥望④。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⑤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⑥,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⑦,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⑧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有删改)
【注释】①烨烨:明亮,灿烂。②靡靡:倒伏,随顺。③琪花玉树:美丽的鲜花和树木。④弥望:满眼。⑤慊(qiè):满足。⑥上方广:天台山方广寺分为上方广寺、中方广寺、下方广寺。⑦阈(yù):门槛。⑧暝色:暮色,夜色。
(1)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俱无可观 课内迁移法 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 A
又里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三峡》) B
盖为高寒所勒耳 语境推断法 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 C
闻断桥、珠帘尤胜 查阅字典法 ①能承担,能承受;②尽,超过;④优美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D (填序号)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景点 写景方法 景物特征 作者情感
太白堂 ① 风霜凛冽、满眼玉树 惊喜
石梁飞瀑 仰视 极其壮观 惊叹
断桥三曲瀑布 细节描摹 形态变化:碎迸——② ——斜下 惊奇
珠帘水 正侧面描写结合 平阔、散缓 ③
(4)文人往往以山水慰藉心灵,徐霞客的山水情怀却与众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徐霞客虽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却一生不愿为官,也不和权势来往,而是喜欢到处游山玩水。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徐霞客从小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类的书籍。父亲鼓励他博览群书,但读书却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当徐霞客跳脱出“学而优则仕”的拘囿,他的思想便跳脱出传统思想的束缚,走上了一条与绝大多数文人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不踏入什途也就不再有失意之烦恼。 他人融入自然是为了忘忧忘愁,而徐霞客则将自然融入心中,为我之血肉与精髓。
二、(24-25八年级上·湖南长沙·期中)
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竟”有“完毕”“终究”“竟然”“究竟”等意项,“竟不忍去”中的“竟”应为“终究”之意。
B.“然杭人游湖”的“然”与“肃然起敬”的“然”意思相同。
C.“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的“余”是“多”的意思,表示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
D.“与杏桃相次开发中”的“与”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答谢中书书》)的“与”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B.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C.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D.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5.请从情感的角度比较本文与《答谢中书书》的异同。
三、(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随古人登高揽胜,游目骋怀,并感受古人的精神风貌,小石同学搜集了以下文言文资料。
资料一: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余观其耸构①巍峨高标巃嵸②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③霞敞;坐窥井邑④,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节选自阎伯理《黄鹤楼记》,有删改)
资料二:随涧东西行四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怒⑤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⑥,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有删减)
资料三: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⑦,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枕上沸波⑧,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有删减)
【注】①耸构:矗立的样子。下文的“高标”也是此意。②巃嵸:高耸的样子。③闼:门。④井邑:城乡。⑤怒:指水流汹涌澎湃。⑥鹊起:乘势奋起。⑦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⑧枕上沸波: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流水声。
16.小石同学给不清楚词义的地方加了着重号,请帮他解释。
①随涧东西行四里许 许:( )
②怒亦益甚 甚:( )
③终夜不息 息:( )
17.画横线的句子无标点,请你帮小石同学断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B.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D.余观其耸构绕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18.小石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帮他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有峭壁乱耸,下瞰无底。
19.从小石同学搜集的资料一看,黄鹤楼得名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0.小石同学在阅读中有如下探究发现,请你填好相应的内容。
资料一 资料二 资料三
文中 语句 A.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B.但用轰雷倒峡之声,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C.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D.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写法 B和D两句同样是写水,但写法和目的不同。
B句为了描摹水声之大、水潭壮阔,运用了(1) 的修辞。 D句写“沸波”是为了表现(2) ,这是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
登高揽 胜的精 神面貌 C句从“必至”到“乃循”“下瞰”“悉见”还可看出徐霞客对寻幽探胜的(3) 精神。
A、B、C、D四句都有作者对自然美景的(4) 之情。
四、(24-25八年级上·山东菏泽·期中)
宜都记(节选)
【晋】袁山松
银山县有温泉,注大溪,夏才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山上周回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民田种于山上,昔 永 嘉 乱 土 人 登 此 避 贼 守 之 经 年 食 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回,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上周回可二十里( ) (2)取池鱼掷下与贼( )
(3)贼遂退散( ) (4)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 )
2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昔 永 嘉 乱 土 人 登 此 避 贼 守 之 经 年 食 尽
23.“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如课文《三峡》中的“绝 多生怪柏”,《与朱元思书》中的“天下独绝”。请结合知识卡片赏析选文画线句两个“绝”字的表达效果。
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
知识卡片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绝”的义项;①横渡;②隔绝,隔断;③停止;④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
24.古文中经常出现“猿鸣”,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同样是写猿鸣,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①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宜都记》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注释】公元759年3月,李白获罪流放途经巫山时接到大赦的诏书,立即掉转船头,途中写下此诗。
五、(24-25八年级上·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夜游谷山记
[清]邵长蘅
余至湖②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③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①,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⑤。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⑥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⑦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⑧、南屏⑨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⑩。
(选自《青门旅稿·卷四)
【注释】①邵长蘅:清朝武进(今江苏常州)人。②湖:西湖。③辋(wǎng)川:作者族兄邵远平的别墅名。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四可楼:辋川别墅中的楼名。④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⑤麓:山脚下。⑥林处士:指林逋,安君复,杭州钱塘人,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之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工书画,善诗。著有《林和靖诗》。⑦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⑧两高: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⑨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⑩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2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楼面孤山 面:面前
B.从一奚童 从:让……跟从
C.已舍艇 舍:舍弃,丢下
D.盖亭适踞湖山之中 适:恰好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
(2)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
27.同为夜游,本文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抒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六、(24-25八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庞公池
【明】张岱
①庞公池岁不得行船,况夜行船,况看月而行船。
②自余读书山艇子①,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②,卧舟中看月,小傒③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④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⑤,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⑥,高舂⑦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注释】①山艇子:地名。②凉簟(diàn):凉席。③小傒:奴仆。④嗒(dā)然:悄悄地。⑤丁丁(zhēng):拟声词。⑥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⑦高舂(chōng):指太阳升起。
2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庞公池岁不得船 岁:年
B.缘城至北海坂 缘:沿着,顺着
C.往返可五里 可:大约
D.促起就寝 寝:卧室
2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
(2)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
30.本文作者张岱舟中看月,嗒然睡去,感叹“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苏轼承天寺望月,感叹“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张、苏二人的“望月之感”有何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2025暑假 七升八语文衔接 衔接点讲义
03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整体把握文意、搜索信息、结合语境、组织语言等,能运用策略分析相关问题。 2.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段落层次,提升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3.养成“紧扣文本、有条理答题”的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信心与兴趣。
知识梳理
一、考点阐释
理解内容、概括要点是各省市文言文必考的考点。 课标要求“阅读文言文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言内容,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是否深入。此类题型作答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考虑全面。主旨表达要准确、完整、要点不能遗漏,表述完整连贯,平时要注意总结归纳。
二、常见题型
1.××的原因是什么?
2.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3.简要概括……
三、解题方略
1.理解内容类
①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 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 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③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 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 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④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问题:在《三峡》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夏季江水特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分析:这道题需要整体把握写景类文章的景物特点,搜索文中描写夏季江水的语句,结合语境分析其特征。
答案:作者通过“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接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漫上丘陵、阻断交通的特点;又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面烘托江水湍急,体现夏季江水“水势大”“流速快”的特点。
2.归纳概括类
①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
②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③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 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④“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讲述同一事件或方面 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问题:概括《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要求在全文范围内概括,需归纳段意,抓住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及事件(赏月、抒怀),结合“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关键语句整理。
答案:苏轼在夜晚因无法入睡,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两人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面对明月竹柏之景,苏轼发出“闲人”之叹。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24-25八年级上·广东东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则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绕出其后,复从旧路下,至前所瞰突泉处。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B.泰然自若/飞流汩然下泻
C.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非亭午夜分
D.哀转久绝/会当凌绝顶
2.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俯瞰其下,亦有危壁。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
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水,两文的山、水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三峡》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猿鸣”,请结合原文,说说“猿鸣”在两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答案】1.B 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俯瞰流水的崖壁,也有高耸的岩壁。 3.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 4.山:高耸。如:从甲文中的“绝 ”可见山高;从乙文中的“亦有危壁”“曲直高下,随岩宛转”等皆可看出其高峻。水:湍急。如:从甲文中的“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见水流速快:从乙文中的“飞流汩然下泻”也可见其快。 5.《三峡》的“猿鸣”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氛围。《答谢中书书》中的“猿鸣”渲染了山中晨间热闹欢快的气氛,同时衬托出了山间的静谧,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热爱之情。
【导语】《三峡》与《徐霞客游记》(节选)均为写景佳作。《三峡》描绘三峡壮丽风光,山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凸显其连绵高峻,水则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展现夏水湍急,不同季节景色各异,借渔歌添凄凉之感。《徐霞客游记》(节选)记录登山见闻,沿途危壁、飞泉、庵室等,以 “飞流汩然下泻” 写水之急,“环绕山巅如叠嶂” 绘山之奇,尽显自然之美与游历之趣。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
A.白色的/不加装饰的;B.都是用于词尾,表示“……的样子”;
C.自己/ 若,如果;D.消失/极高的;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
(1)虽:即使;奔:奔跑的快马;御风:驾着长风;疾:快。
(2)俯瞰:向下看;其下:指流水的下面;危壁:高耸的岩壁。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根据句子的意思、语法结构和虚词等进行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这里越过山岭,就是去水帘洞的路;从这里下去,就是突出的泉水所在的岩壁。根据句子表达的不同内容,“从此越岭”表达一个动作和到达的一个阶段,“即水帘洞路” 说明越岭后的结果;“从此而下”是另一个动作,“即突泉壁也” 说明下去后的结果。
所以断句为:从此越岭 / 即水帘洞路 / 从此而下 / 即突泉壁也。
4.本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需要找出两文中描写山和水的语句,分析其共同特点。
山的特点:甲文中“绝 ”表明极高的山峰,体现山高;乙文中 “亦有危壁”(有高耸的岩壁)以及 “曲直高下,随岩宛转”(随着岩石的走势蜿蜒曲折)等描述,都能看出山的高峻。所以共同特点是高耸。
水的特点:甲文中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写出水流速度快;乙文中 “飞流汩然下泻”(飞泻的流水汩汩作响往下倾泻)也能看出水流湍急。所以共同特点是湍急。
5.本题考查对文中意象作用的理解,需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猿鸣” 的作用。
《三峡》:文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则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在秋季寒冷寂静的氛围中,猿猴的叫声在空谷中回荡,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地理特点,同时这种凄凉的猿鸣渲染了秋季肃杀、凄凉的氛围。
《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在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渲染了山中晨间热闹欢快的气氛,而这种热闹又衬托出山间其他时候的静谧,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热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登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水流汩汩地往下倾泻。向下俯瞰,也有高耸的岩壁,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涌出来,稀疏的竹林掩映着它,很有美好雅致的情致。然而已经登上了高处,来不及返回去看,于是从三姑峰又向上走了半里路,抵达了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岩的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的两层悬梯上去,又登上了另一处石岩。石岩不是很深,但是却像层层叠叠的山峰一样环绕着山巅。当地人刚用木板沿着岩壁建造了房屋,这些房屋随着岩壁的走势或弯或直,或高或低,沿着岩壁蜿蜒曲折。 顺着岩壁的缝隙攀缘上去,几乎要到达幔亭峰的峰顶了,因为道路被堵塞而停止了。返回到三姑峰的山脚下,绕到它的后面,又从原来的路下山,到了先前俯瞰到的突出的泉水处。从这里越过山岭,就是去水帘洞的路;从这里下去,就是突出的泉水所在的岩壁。
二、(24-25八年级上·湖北咸宁·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A)。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③。其隟④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B)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②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③惴栗:恐惧不安。④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
6.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余为僇人 课内迁移(有朋自远方未) ①
居是州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②
日与其徒上高山 课内迁移(吾日三省吾身) ③
穷回溪 查阅词典(①身居洞穴。②贫困。③终结、尽。) ④
7.请将“也”“者”“则”分别还原到原文括号中去。
8.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觉而起,起而归。
10.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分别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
6. 从 居住 每天 尽 7.A者 B则 C也 8.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10.《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高傲世的情怀。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两段文言文,展现了两位文人对自然山水的不同情感寄托。陶弘景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情感积极向上;而柳宗元则通过被贬后的山水游历,抒发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情感深沉复杂。两文对比鲜明,体现了文人寄情山水的多样性,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境遇的反思。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6.本题考查字义。
①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自,从。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自余为僇人”中的“自”也是从的意思。句意:自从我成为被贬受刑的人。
②在“居是州”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刑的人,就住在永州)这句话中,结合上下句“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居”的意思是“居住、处在”。上句表明自己成为被贬之人,下句说处于这种状态常常忧惧不安,“居是州”则是说明自己所处的地点是永州,所以“居”解释为“居住、处在”符合语境。
③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也是每天的意思。句意:每天和自己的同伴登上高山。
④句意: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穷,尽。根据查阅字典法,选③。
7.本题考查虚词用法。
A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这里应填“者”。“者”在这里是“……的人”的意思,“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者”字用于指代具备“能与其奇”这种能力的人,使句子表达完整,语义通顺。
B处:“醉( )更相枕以卧”,此处应填“则”。“则”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醉则更相枕以卧”意思是“喝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则”字很好地连接了“醉”和“更相枕以卧”这两个动作行为,体现出一种顺承的逻辑关系,符合语境。
C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 )”,这里应填“也”。“也”在这里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起加强语气和舒缓语气的作用,“皆我有也”翻译为“都已被我游览了”,“也”字使句子的陈述语气更明显,表达出作者当时认为自己已经游览遍了永州特异山水的那种肯定的态度。
8.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在闲暇的时候,就缓步行走,无拘无束地游玩。
分析:“其隟也”中“其”指代作者自己,“隟”是指空闲时间,“也”在这里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隟也”表示时间背景,是一个整体,应断开;“则”是就的意思,表承接,“施施而行”描述的是缓慢行走的状态,“漫漫而游”描述的是无拘无束游玩的状态,“施施而行”和“漫漫而游”是作者在闲暇时的两种行为状态,分别描述不同的动作,二者之间应断开。
故断句为: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觉,睡醒。而,就。起,起来。归,回家。
10.本题考查主题情感。
《答谢中书书》: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景色,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相互映衬,清晨的猿鸟乱鸣,傍晚的鱼儿竞跃,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作者对这些美景的细致描写,以及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充分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认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言外之意是自己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情趣,体现了他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也流露出他对这种能够欣赏自然之美的自我肯定。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开篇就点明自己被贬为罪人,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被贬的遭遇使他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奠定了全文寂寞惆怅的情感基调。“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同伴四处游览山水,喝醉后便睡觉做梦,醒来就回家的行为,看似是在享受山水之乐,但实际上是他在借这种方式来排遣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然而,即使在游玩的过程中,他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寂寞和惆怅。“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作者原以为自己已经游览遍了永州所有奇特的山水,却不知道还有西山这样独特的存在,这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的不满,有一种孤高傲世的情怀,他渴望能够找到真正能让自己心灵得到慰藉的地方,而西山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他之前的寂寞和孤独。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自从我成为被贬受刑的人,就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在闲暇的时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同伴登上高山,走进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那些幽深的泉水、奇异的石头,无论多远没有不到达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喝醉后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了就起身,起身了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还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
一、(24-25八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文言文阅读。
游天台山日记(节选)
[明]徐霞客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①,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③,玲珑弥望④。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⑤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⑥,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⑦,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⑧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有删改)
【注释】①烨烨:明亮,灿烂。②靡靡:倒伏,随顺。③琪花玉树:美丽的鲜花和树木。④弥望:满眼。⑤慊(qiè):满足。⑥上方广:天台山方广寺分为上方广寺、中方广寺、下方广寺。⑦阈(yù):门槛。⑧暝色:暮色,夜色。
(1)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俱无可观 课内迁移法 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 A
又里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三峡》) B
盖为高寒所勒耳 语境推断法 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 C
闻断桥、珠帘尤胜 查阅字典法 ①能承担,能承受;②尽,超过;④优美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D (填序号)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景点 写景方法 景物特征 作者情感
太白堂 ① 风霜凛冽、满眼玉树 惊喜
石梁飞瀑 仰视 极其壮观 惊叹
断桥三曲瀑布 细节描摹 形态变化:碎迸——② ——斜下 惊奇
珠帘水 正侧面描写结合 平阔、散缓 ③
(4)文人往往以山水慰藉心灵,徐霞客的山水情怀却与众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徐霞客虽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却一生不愿为官,也不和权势来往,而是喜欢到处游山玩水。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徐霞客从小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类的书籍。父亲鼓励他博览群书,但读书却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当徐霞客跳脱出“学而优则仕”的拘囿,他的思想便跳脱出传统思想的束缚,走上了一条与绝大多数文人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不踏入什途也就不再有失意之烦恼。 他人融入自然是为了忘忧忘愁,而徐霞客则将自然融入心中,为我之血肉与精髓。
【答案】
(1) 全,都。 表示约数。 抑制。 ④
(2)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3) 对比 甚怒 流连忘返
(4)示例:徐霞客游历山水时能够超脱世俗而又融情于自然。他不同于大多数文人,也没有借山水抒发心中的烦闷,自然之美景即是他心中之乐情的折射,沉醉于山水,攀援树木,亲身体验自然的真实与美好,返程途中还要停足仙筏桥,“几不欲卧”,无以复加,展现了他心中的洒脱和不为世俗所扰。
【导语】文章节选自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台山的自然美景。徐霞客善于运用多个描写方法,如仰视、细节描摹、正侧面结合等,展现不同景点的特征,表现出他在大自然中的发现与惊奇。他的山水游历超越了传统文人的寄情解忧,而是主动融入自然,通过身体力行的实地考察来满足他的求知欲和冒险精神。这体现出他对山水的真切热爱和探险的好奇心,使得他的旅行笔记具有独特的人文地理价值。
【详解】
(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A.风烟俱净:风和烟雾都消散了。俱,全、都。根据课内迁移法,“俱无可观”中的“俱”也是“全、都”的意思。句意:都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许,表示约数。根据课内迁移法,“又里许”中的“许”也是“表示约数”的意思。句意:又走了一里多路。
C.前文提到“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意思是山岭转角处山花盛开,但是山顶上的花却没有开放。后面紧接着说“盖为高寒所勒耳”,可以推测是因为山顶的寒冷气候抑制或者约束了花的开放。所以,“勒”在这里的意思是“抑制、约束”。
D.句意:听说断桥、珠帘两处景致尤其优美。胜,优美的。根据查阅字典法,选④。
(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停下脚步在仙筏桥上观赏(景色),(那石梁如同)卧着的彩虹,瀑布飞溅好似喷雪,(让人看得入迷)几乎都不想去睡觉了。描述的是作者在仙筏桥停留赏景时被眼前如诗如画、气势磅礴的景致所吸引,沉醉其中的状态。
断句分析:从句子结构和表意逻辑来看,“停足仙筏桥”清晰地交代了行为发生的地点,可独立成句。“观石梁卧虹”是在说观看石梁呈现出如卧虹般的样子,是对所观之景一部分的描述,表意完整。“飞瀑喷雪”则是接着描述另一番景象,即瀑布飞溅如同喷雪的状态,与前面的石梁之景并列,各自成意。最后“几不欲卧”是表达作者面对这般美景后的感受,单独断开更能体现句子层次和表意的连贯性。
所以按照正确的断句逻辑,应该是: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3)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①文中在描述太白堂周边景色时,先是提到“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展现出山顶风霜凛冽、荒草丛生且结霜的景象,接着又说“,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通过山顶与岭角山花开放情况的对比,突出太白堂所在山顶因高寒而呈现的独特景致,所以此处写景方法为 “对比”。
②文中对于断桥三曲瀑布的描写为“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详细描摹了其三层不同的形态变化,中层的水势特点明确表述为“势甚怒”,所以这里应填“甚怒”。
③作者先是详细描述了去观赏各处瀑布的过程,在写到珠帘水时,提到“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作者即便在暮色降临的情况下还不舍得返回,沉浸在观赏这散缓平阔的珠帘水的状态中,体现出作者对其景色的喜爱而流连忘返的情感,所以此处应填“流连忘返”。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文中徐霞客详细地描写了自己在天台山的游历过程,他对山水景色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在描写天台山的太白堂时,他写道“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他纯粹地在欣赏和记录山水的奇特景象,并没有借此抒发自己的愁绪。当他看到石梁飞瀑、断桥三曲瀑布、珠帘水等景观时,他被这些自然景观深深吸引,沉浸其中。像对石梁飞瀑的描写“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他完全陶醉于山水之美,甚至不想去睡觉了,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非常纯粹的,没有夹杂着对世俗烦恼的排解。
结合链接材料分析,徐霞客出生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使他跳出了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框架。他游历山水不是因为在仕途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想要通过山水来排解忧愁。他在山水间的行为,如“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是真正地将自己融入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自然成为他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用来慰藉心灵、逃避现实的手段。他没有把山水当作忘却烦恼的工具,而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他的山水情怀是一种对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与那些借山水抒发失意之情的文人截然不同。
所以,徐霞客的山水情怀确实与众不同,他超脱于世俗,以一种纯粹的、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去感受和热爱自然。
【点睛】参考译文:
初三日(我)早晨起床,果然阳光熠熠生辉,(于是)决定登至山顶。向上攀行了几里路,到达华顶庵。又继续行了三里,在快要接近山顶的地方,到达的地方是太白堂,(周围)都没有值得观看的景物。再沿着路登上绝顶,四处荒草随风倒伏,山峰高耸,寒风凛冽,草上凝结的霜有一寸多厚,四周山峦上回环掩映着,琼花玉树,玲珑剔透,一望无际。山脚下山花已经盛放,峰顶上的反而没有吐露芬芳,大概是因高处寒冷的气候所致。
原路下山到达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流宛转,山峦环绕,林木森森,山石秀丽,每转过一个地方便会出现一处奇景,极大得满足了我的愿望。再行二十里,经过上方广寺,到达石梁,在昙花亭中拜了佛,来不及细看飞流的瀑布。向下到达下方广寺,仰观石梁飞瀑,忽然觉得它好像挂在天边。(我)听人说断桥、珠帘的景色尤其壮丽。(我)接着翻过一座山岭,沿着山涧前行八九里,有溪水形成的瀑布从石门上倾泻下来,回旋流转,形成三道溪湾。最上面的一层是断桥,有两块石头倾斜合拢,溪水从两石之间喷射,飞溅而出,汇合后旋转流入水潭。岩石间飞溅起散碎浪花,汇积后旋转流入水潭;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相对耸立,好像一道闸门,水流受到石门的束缚,水势非常汹涌;最下层水潭的出口很宽阔,水流泻处像是有门槛阻隔,水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级瀑布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只是瀑布沿着台级流下,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我)又走了一里左右,到达的地方是珠帘水瀑,该处水流倾泻下来的地方十分平整宽阔,水流四散,水势缓慢,流水汩汩。我赤着脚跳进草丛中,攀援树木,沿着山崖走,莲舟不能跟随。夜幕降临,才开始返回。(我)在仙筏桥停下脚步,只见石梁像彩虹般横卧在那里,飞流的瀑布喷溅着雪花,眼前美景使我几乎不想回去睡觉。
二、(24-25八年级上·湖南长沙·期中)
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竟”有“完毕”“终究”“竟然”“究竟”等意项,“竟不忍去”中的“竟”应为“终究”之意。
B.“然杭人游湖”的“然”与“肃然起敬”的“然”意思相同。
C.“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的“余”是“多”的意思,表示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
D.“与杏桃相次开发中”的“与”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答谢中书书》)的“与”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B.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C.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D.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5.请从情感的角度比较本文与《答谢中书书》的异同。
【答案】
12.C 13.C 14.(1)一天里最美的景色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2)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5.相同: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
不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现出陶弘景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与自豪之情。“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表达了袁宏道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导语】《晚游六桥待月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开篇先总体介绍西湖最美丽的景色:在一年中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在一天中最美的是日出前和日落后的雾气。然后详写西湖春天的风景,尽管好友石篑催着去其他地方看梅花,但作者还是舍不得离开。此时西湖游人众多,也成为西湖的一道胜景。在最后一部分,作者触景生情,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只知在白日里来赏玩西湖,而不知道真正的美景是春天月夜下的西湖,借此表达了作者心中产生的一种因为缺少知音而生的落寞之情。全文行文简练,感情自然。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竟不忍去”中的“竟”应为“竟然”之意。
B.“然杭人游湖”的“然”是“然而”,与“肃然起敬”的“然”意为“……样子”,是形容词词尾。
D.“与杏桃相次开发中”的“与”和“未复有与其奇者中”(《答谢中书书》)的“与”意思不相同。前者意为“跟”“同”,后者意为“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
“月景尤为清绝”:这句话描述的是月景的特别之处,即其清澈、绝妙。在这里,“月景”是主语,“尤为清绝”是谓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单元。
“花态柳情”:这句话描绘的是花朵的姿态和柳树的情意,两者都是自然景物,且通过“态”和“情”两个词,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色彩,形成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短语。
“山容水意”:与“花态柳情”类似,这句话描述的是山的容颜和水的意境,同样是通过自然景物来传达一种情感和意境。
正确断为: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一日之盛:一天里最美的景色。朝烟:早晨的烟雾。夕岚:傍晚山间的风光。岚:山中雾气。
(2)句重点词语:此:这。乐:乐趣。受用:享受。安:怎么。可:能够。为俗士道哉: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相同点:
结合“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知,袁宏道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描绘了西湖春月之美,从朝烟夕岚到梅花桃花的竞相开放,再到湖光山色、月景花态的描绘,无不透露出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结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自己在自然美景中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据此可知,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
不同点:
结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与自豪之情。他将自己与古代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相提并论,认为自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欣赏到如此奇美的山水了。这种情感体现了陶弘景对自己审美能力和品味的自信与自豪。
结合“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可知,袁宏道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独到审美情趣。他认为这种乐趣是那些俗士所无法理解和享受的,只有真正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种情感体现了袁宏道对世俗的疏离和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追求。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西湖最美的景色为春时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景色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始终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三、(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随古人登高揽胜,游目骋怀,并感受古人的精神风貌,小石同学搜集了以下文言文资料。
资料一: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余观其耸构①巍峨高标巃嵸②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③霞敞;坐窥井邑④,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节选自阎伯理《黄鹤楼记》,有删改)
资料二:随涧东西行四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怒⑤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⑥,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有删减)
资料三: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⑦,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枕上沸波⑧,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有删减)
【注】①耸构:矗立的样子。下文的“高标”也是此意。②巃嵸:高耸的样子。③闼:门。④井邑:城乡。⑤怒:指水流汹涌澎湃。⑥鹊起:乘势奋起。⑦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⑧枕上沸波: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流水声。
16.小石同学给不清楚词义的地方加了着重号,请帮他解释。
①随涧东西行四里许 许:( )
②怒亦益甚 甚:( )
③终夜不息 息:( )
17.画横线的句子无标点,请你帮小石同学断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B.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D.余观其耸构绕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18.小石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帮他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有峭壁乱耸,下瞰无底。
19.从小石同学搜集的资料一看,黄鹤楼得名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0.小石同学在阅读中有如下探究发现,请你填好相应的内容。
资料一 资料二 资料三
文中 语句 A.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B.但用轰雷倒峡之声,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C.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D.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写法 B和D两句同样是写水,但写法和目的不同。
B句为了描摹水声之大、水潭壮阔,运用了(1) 的修辞。 D句写“沸波”是为了表现(2) ,这是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
登高揽 胜的精 神面貌 C句从“必至”到“乃循”“下瞰”“悉见”还可看出徐霞客对寻幽探胜的(3) 精神。
A、B、C、D四句都有作者对自然美景的(4) 之情。
【答案】
16.(1)表约数。(2)厉害(严重)。(3)停止(平息;停息)。 17.A 18.潭前陡峭的石壁杂乱地耸立着,向下看深不见底。 19.费祎升仙,曾骑黄鹤回来在这座楼上休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个楼。(意对即可) 20. 比喻(夸张) 夜晚寂静 执著探索(意对即可) 热爱(赞美)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不同的古代文献,展示了古人登高览胜的情怀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资料一描述了黄鹤楼的壮丽及其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建筑和自然的敬仰。资料二则是徐霞客在庐山探幽的记录,精细描绘水潭的动态美。资料三着重描绘山水交映的静谧及哲学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欣赏,文章展现了古人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境界。
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①句意:随着山涧的溪流向东向西走了四里左右的路。许:表示约数。
②句意:愤怒也更加厉害。甚:厉害(严重)。
③句意:整夜不停止。息:停止(平息;停息)。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翻译:我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长江。
“余观其耸构巍峨”是主谓宾结构,“余”是主语,“观”是谓语,“其耸构巍峨”是宾语,故“余观其耸构巍峨”后应断开;“高标寵嵸”是四字词语,继续描绘黄鹤楼的气势,故“高标巃嵸”后应断开;“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都是动宾结构,是并列的两短语,中间应断开。
故断为: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故选A。
1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语:峭壁,陡峭的崖壁;乱耸,杂乱地耸立着;下,向下;瞰,从高处向下看。
19.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资料一中提到:“《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这句话说明了黄鹤楼得名的原因。意思是:根据《图经》的记载,费祎得道成仙后,曾经驾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人们就把这座楼命名为黄鹤楼。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B句:“但闻轰雷倒峡之声,泉不知从何坠去也。”这句话主要描绘了水声之大,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来加强表达效果。其中,“轰雷倒峡”采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将水声比作轰雷和倒峡的声音,夸大地描绘出水声的震撼和壮阔。因此,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夸张。
(2)D句:“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这句话主要描述了沸波(指水波或泉声)持续不断,但在这种喧闹之中,反而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这里的“沸波”是用来表现喧闹的,但通过与后文的“喧极反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以声衬静的写法。即,通过喧闹的声音来反衬出夜晚环境的寂静。
(3)C句“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描述了徐霞客为了欣赏到全部的美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探索过程。从“必至对面峭壁间”可以看出,徐霞客知道只有到达对面峭壁间,才能完整地欣赏到这里的美景,他没有因为路途艰难而放弃。接着,“乃循山冈,出对崖”,他沿着山冈前行,穿越对崖,这一路上可能充满了未知和困难,但他依然坚定地前行。最后,“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当他终于到达可以俯瞰的位置时,眼前的美景让他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得到了回报。这一系列的动作和描述,都展现了徐霞客对寻幽探胜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勇往直前,最终收获了美景。
(4)首先,我们来看A句:“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这句话描绘了黄鹤楼的建筑之美以及从楼上眺望所见的自然美景。重檐叠起,画栋飞檐,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中的繁华景象,低头俯视则是云烟缭绕,这是荆楚和吴地山川美景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黄鹤楼及其周围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喜爱。接着,我们分析BCD三句,它们也都描绘了各自场景中的自然美景,并流露出作者对这些美景的赞叹和欣赏。B句通过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水声之大和水潭的壮阔;C句通过徐霞客的探险过程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执着追求;D句则通过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美丽。
综合以上四句,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欣赏和喜爱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在这些描绘自然美景的语句之中,使得这些语句更加生动和感人。
【点睛】参考译文:
资料一:在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名为黄鹤楼的建筑。《图经》上记载说:“费祎得道成仙后,曾经驾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这座楼就被命名为黄鹤楼。”我观察这座楼,它高耸的构造巍峨雄伟,高高地耸立着,上接银河,下临长江;重檐叠起,画栋飞檐,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中的繁华景象,低头俯视,云烟缭绕,这也是荆楚和吴地山川美景中最有特色的地方啊。
资料二:(我)沿着山涧向东向西走了大约四里路,就来到了大绿水潭。水流到这里将要下落,水势也更加湍急。潭水边有陡峭的山崖杂乱地耸立着,向下看深不见底。只能听到像轰雷倒峡一样的声音,但泉水不知道是从哪里坠落下去的。于是(我)向西登上山峰,山峰前有一块像鹊鸟一样翘起的石台,泉水被石台遮挡住了,(我)不能看到它,必须到对面的峭壁间,才能完全欣赏到它的美景。于是(我)沿着山冈,走出对面的山崖,向下俯视,(就)看到一级、二级、三级的泉水,才依次全都看到了。
资料三: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的点缀而更加美丽;山的骨架,因为有了石头的支撑而更加苍劲;山的生机,因为有了水的滋养而更加活跃。只有韬光庵的道路能够同时具备这些特点。枕边有沸腾的泉水波涛,整夜都不停息,(我)在幽静的环境中独自视听,(感受到)喧闹到了极点反而觉得更加寂静。更加相信声音本身并没有哀乐之分啊。
四、(24-25八年级上·山东菏泽·期中)
宜都记(节选)
【晋】袁山松
银山县有温泉,注大溪,夏才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山上周回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民田种于山上,昔 永 嘉 乱 土 人 登 此 避 贼 守 之 经 年 食 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回,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上周回可二十里( ) (2)取池鱼掷下与贼( )
(3)贼遂退散( ) (4)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 )
2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昔 永 嘉 乱 土 人 登 此 避 贼 守 之 经 年 食 尽
23.“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如课文《三峡》中的“绝 多生怪柏”,《与朱元思书》中的“天下独绝”。请结合知识卡片赏析选文画线句两个“绝”字的表达效果。
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
知识卡片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绝”的义项;①横渡;②隔绝,隔断;③停止;④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
24.古文中经常出现“猿鸣”,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同样是写猿鸣,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①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宜都记》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注释】公元759年3月,李白获罪流放途经巫山时接到大赦的诏书,立即掉转船头,途中写下此诗。
【答案】
21. 大约 给 于是,就 逆流而上 22.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守之经年/食尽 23.第一个“绝”为“隔绝,隔断”之意,第二个“绝”是“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的意思。两个“绝”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下鱼城一带峭壁陡立,地势险峻至极的特点,突出山水之壮。 24.不相同。本文写途径三峡,听到凄清悠长的猿鸣,内心是孤寂、悲凉的;李白是在大教时听到猿鸣,以此衬托行舟之快,人生险阻已过,内心是愉悦、轻松的。
【导语】文章简洁生动地描绘了银山县的温泉、下鱼城的险峻及峡中猿鸣之清。温泉有治病功效,下鱼城的故事展现古人的智慧与坚守。猿鸣清泠,增添了山水的灵韵。全文寥寥数语,却让读者领略到自然之美与历史人文的厚重,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山上回环曲折,大约二十里。可:大约。
(2)句意:就拿池中的鱼扔下去给贼人。与:给。
(3)句意:贼人于是撤退散去了。遂:于是,就。
(4)句意:从西陵沿着江逆流而上,向西北走三十里便进入西陵峡。溯:逆流而上。
2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从前永嘉之乱,当地的居民登上这里来躲避乱贼,守在这里一年,食物都吃光了。
“昔永嘉乱”是主谓短语的独立句子,需要停顿;“十人登此避贼”主谓宾俱全,独立成句;“守之经年”是一个动补短语;“食尽”是一个主谓短语的句子,所以可断句为:昔永嘉乱/十人登此避贼/守之经年/食尽。
2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
“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意思是"四面是绝壁悬崖,只有两条道路可以上去都极险”,可知第一个“绝”为“隔绝,隔断”之意,第二个“绝”为副词,是“到了极点的,不能超越的”的意思。这里运用两个“绝”字,生动传神,写出下鱼城(三峡)一带悬崖峭壁陡立,地势极其险峻的特点,从而突出了三峡一带壮丽的山水美景。据此作答即可。
24.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
本文写作者羁旅艰辛,途径三峡,听到了凄清悠长的猿鸣。结合“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可知,这是渔者的歌谣,古代的渔民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生活非常的凄苦,他们听到猿鸣的声音在七百里的三峡中反复回荡,更加剧了这种凄苦,因此禁不住热泪沾襟。此时作者内心孤寂、悲凉,猿鸣声使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结合“李白获罪流放途径巫山时接到大赦的诏书,立即掉转船头,途中写下此诗”可知,李白当时刚刚接到大赦的诏书,想到自己以后就可以自由了,不必像之前被流放一样到遥远而闭塞的地方了,当然格外兴奋,心情愉悦,听起来自然也觉欢快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真切地传达出其心情愉悦、轻松欢快。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银山县有温泉,流入大溪,夏天刚刚有点热,到了冬天就非常热。(温泉)上面常常有雾气缭绕,很多患有很久疾病的人,来到这里后大多痊愈了。
县东六十里外有座山,名叫下鱼城,四面是绝壁悬崖,只有两条道路可以上去,都极险。山上回环曲折,大约二十里,有树木和池水,农民的田种在山上。从前永嘉之乱,当地的居民登上这里来躲避乱贼,守在这里一年,食物都吃光了,就拿池中的鱼扔下去给贼人,来表示山上的食物吃不完。贼人于是撤退散去了。于是就把这里命名为下鱼城。
峡中的猿猴鸣叫声极其凄清,山谷传来它们的回声,泠泠地响个不停。赶路的人这样唱道:“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从西陵沿着江逆流而上,向西北走三十里便进入西陵峡。在山间迂回前行,高山掩映,好像阻断了通道,但是又通了。高山好像屏障一样,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五、(24-25八年级上·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夜游谷山记
[清]邵长蘅
余至湖②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③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①,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⑤。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⑥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⑦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⑧、南屏⑨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⑩。
(选自《青门旅稿·卷四)
【注释】①邵长蘅:清朝武进(今江苏常州)人。②湖:西湖。③辋(wǎng)川:作者族兄邵远平的别墅名。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四可楼:辋川别墅中的楼名。④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⑤麓:山脚下。⑥林处士:指林逋,安君复,杭州钱塘人,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之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工书画,善诗。著有《林和靖诗》。⑦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⑧两高: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⑨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⑩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2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楼面孤山 面:面前
B.从一奚童 从:让……跟从
C.已舍艇 舍:舍弃,丢下
D.盖亭适踞湖山之中 适:恰好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
(2)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
27.同为夜游,本文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抒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答案】
25.A 26.(1)雨过后微微有些凉意,峰峦环抱着西湖,(远望青山)翠绿欲滴,就像刚洗过一样。
(2)倚靠亭楼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圆得像一面铜镜。 27.①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表现月夜的美好景色,以此抒发心情。
②异:《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是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情;《夜游孤山记》抒发的是夜游孤山欣赏西湖胜景的闲适惬意之情。
【导语】《夜游谷山记》通过描绘在雨后月夜游览西湖的美景,展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自然美。作者通过对湖光山色的细腻刻画,以及与友人同游的愉悦氛围,将诗意的景致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相似,两者皆表现夜游的雅致与情怀,但邵长蘅的作品更注重景色的铺陈与联想,营造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共鸣。
2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句意:别院四可楼正对着孤山。面:对着。故选A。
2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1)微,稍微;环,环绕;皆,全,都。(2)凭,倚靠;眺,眺望;则,就;如,像,好像。
27.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
相同点分析如下:
在《夜游孤山记》中,“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这里虽未直接使用比喻词,但“溶漾”一词描绘出月光与水波交融的状态,仿佛二者相互融合渗透,将月与波的关系形象化,展现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月夜景象。还有“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直接把湖比作镜子,把山峰环绕的状态比作大环,形象地写出了湖的平静和峰峦的环绕态势,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月夜下西湖景色的美妙,从而烘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庭院中的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也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故两文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的美好,以此来抒发心情。
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正处于被贬谪的境遇,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一词看似清闲自在,实则蕴含着作者被贬后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他以自嘲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只能做一个“闲人”的抑郁之情,这种情感是在仕途不顺的背景下产生的,月夜的美景在他眼中更多的是一种慰藉,却也难掩内心的惆怅。《夜游孤山记》抒发闲适惬意之情。从文中“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可以看出作者游兴勃勃,积极地投身于夜游孤山的活动中。在描写西湖景色时,如“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描绘出雨后峰峦清新翠绿的景象,作者沉浸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之中,整个夜游过程充满了闲适之感。在游览过程中,作者对林逋遗迹的感慨更多是一种对古人的敬重和对西湖文化底蕴的感叹,整体氛围是惬意的,体现出作者对西湖胜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我到西湖上,住在辋川四可楼已有半月。辋川是我族兄戒庵的别院。别院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们没能够前去游览。农历七夕后第五天,雨过后微微有些凉意,峰峦环抱着西湖,(远望青山)翠绿欲滴,就像刚洗过一样。夜里,看见明月渐渐升到东南的最高峰,月光与水交融,轻波荡漾,湖水碧绿天空青蓝,各种景象都显得澄净明澈。我游览(孤山)的兴致正高,与学士一道,叫来一条小船,乘船来到孤山脚下。让一个童仆跟着,登上放鹤亭,在林逋坟墓的下面徘徊。不久,我们丢下小船,取低湿地带的小路。到达望湖亭,倚靠亭楼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圆得像一面铜镜,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北高峰和西湖南边的南屏山,四面合拢得像个大环。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望湖亭已经荒废,如今变成了龙王祠。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祠的左右住有几十户人家,灯火在丛生的草木间忽隐忽现。
六、(24-25八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庞公池
【明】张岱
①庞公池岁不得行船,况夜行船,况看月而行船。
②自余读书山艇子①,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②,卧舟中看月,小傒③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④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⑤,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⑥,高舂⑦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注释】①山艇子:地名。②凉簟(diàn):凉席。③小傒:奴仆。④嗒(dā)然:悄悄地。⑤丁丁(zhēng):拟声词。⑥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⑦高舂(chōng):指太阳升起。
2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庞公池岁不得船 岁:年
B.缘城至北海坂 缘:沿着,顺着
C.往返可五里 可:大约
D.促起就寝 寝:卧室
2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
(2)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
30.本文作者张岱舟中看月,嗒然睡去,感叹“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苏轼承天寺望月,感叹“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张、苏二人的“望月之感”有何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8.D 29.(1)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
(2)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含含糊地赞扬他的歌唱,不久又响起了打呼噜的声音。 30.不同。张岱看月,更为洒脱、率性,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超脱。苏轼望月,则夹杂着众多微妙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当然也体现着他对待人生的旷达,乐观态度。
【导语】本文通过描绘夜间泛舟观月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美好,作者在舟中观月,醉梦交织,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与苏轼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比,张岱更注重个人内心的宁静与无忧,体现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悠远,给人以深刻的美学享受。
2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句意为:庞公池终年都不让行船。岁:年。
B.句意为:沿着城池到北海坂。缘:沿着,顺着。
C.句意为:往返将近五里路。可:大约。
D.句意为:催促我们起身(回屋)睡觉 。寝:睡觉 。故选D。
2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自:自从;辄:就;于:在。
(2)终:终结;寤:睡醒;含糊:含含糊地;寻:不久;复:又;鼾齁:打呼噜。
3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依据②段“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可知,文中“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说明张岱在月夜泛舟时洒脱、率性的心境,没有任何烦恼;“一枕黑甜”则表现出他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满足。整段文字通过描写张岱无忧无虑赏月的情景,表现了他追求自我超脱的生活情趣,与世俗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据此,可以概括为:张岱看月,更为洒脱、率性,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超脱;
依据《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在贬谪期间的复杂心情。月亮和竹柏是常见的自然景物,苏轼通过反问的方式指出这些景物无处不在,然而能在月下悠闲赏景的人却很少,这反映了他对当下闲适生活的珍惜和欣喜。同时,苏轼被贬谪的背景使得他在欣赏自然美景时也掺杂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悲凉。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以旷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超然。据此,可以概括为:苏轼望月,则夹杂着众多微妙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当然也体现着他对待人生的旷达,乐观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庞公池终年都不让行船,何况是夜晚行船,何况是晚上赏月行船。
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沿着城池到北海坂,往返将近五里路,盘旋游荡在虎公池中。山后的人家,紧闭门高枕无忧地睡大觉,看不见灯火,静悄悄,幽冥冥的,心里很有点凄例。我在小船中铺设了凉席,躺在船中看月亮,小奴在船头唱着曲子,不知身在醉里梦里?声声渐远,月也渐淡,嗒嗒然睡去。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含含糊地赞扬他的歌唱,不久又响起了打呼噜的声音。小奴也呵欠连天,终于歪斜地睡觉了,互相枕着。划船的人回船到岸,竹篙啄着丁丁的声音,催促我们起身就寝。这时候,我胸中浩浩落落,心中并没有半点尘世中的苦闷怒恨,睡梦中进入了美妙的境界,太阳高升方才醒来,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是忧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