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课标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及世界意义。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1.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欧洲各地普遍出现了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状况。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迫切需要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思想基础: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主张和局限要了解)4.实践基础:马、恩长期的个人实践和理论研究。表现:1846—1847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还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并帮助该组织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其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1)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即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3)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4)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5)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6)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3.《共产党宣言》的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实践活动: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2)理论探索:①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②创立唯物史观。科学的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的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1)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的的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实践上:自19世纪中期其,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3)组织上: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组织:“第一国际”时间: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第一国际”,是一个国际工人联合组织。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2.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反动统治,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所以巴黎公社并非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而是民族矛盾激化,引发尖锐阶级矛盾形式之 下爆发的,具有偶然性。)(2)爆发:1871年3月,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3)革命措施:政治上: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经济上: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4)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5)失败: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6)意义: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巴黎公社革命具有重要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7)失败原因:①主观:法国工人阶级还不够成熟,如: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未建立工农联盟、未形成一个权威的领导核心,没有先进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反动政府的武装力量。②根因: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代表着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次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的结果,而“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深入探究】整体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阶段(1)19世纪初---1848年:从空想到科学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抨击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2)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从理论到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从理想到现实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从一国到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世界性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5)20世纪50年代至今: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由苏联模式到南斯拉夫模式和中国模式。【知识拓展】1.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1)积极意义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思想材料。②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史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进步的、合理的思想或思想萌芽,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和直接的思想材料。(2)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不明确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者没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还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缔造者。因此,他们不能从理论上科学阐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客观规律。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2.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从成立背景上看,它是在巴黎工人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2)从公社的产生过程来看,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对公职人员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这是公社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的伟大实践。(3)从实行的政策措施来看,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旧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公社的经济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第一国际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指出: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遭受剥削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掌控生产资料剥削工人阶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资本。维系这个体制的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要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民主,并大力发展生产力。材料二第一国际时期,一些所谓的“社会主义”流派对当时的工人运动颇有影响。其主张或观点见下表:流派 主张或观点蒲鲁东主义 保护私有财产,反对阶级斗争,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府,主张通过和平的改良主义的途径来建立无政府主义社会。巴枯宁主义 私有财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存在继承权,继承权使财产一代一代传下去,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主张无政府主义,“彻底地破坏国家和一切国家机器”。工联主义 要求工人“克制自己”,“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关心“如何加强和保护劳动的权利,同时又不破坏资本的合法权利”;反对暴力革命形式的阶级斗争。——摘编自魏承均、范佩伟《第一国际时期各个机会主义的特点》材料三第一国际与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紧密相关,更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革命活动直接相连。马克思主义利用第一国际这块阵地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了坚决有效的斗争,通过批判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配性影响。——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史卷》等(1)对照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三处错误主张或观点,并说明其为什么是错误的。(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第一国际的历史地位。【答案】(1)答案示例:错误观点1:反对阶级斗争。理由: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错误观点2: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的改良主义。理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错误观点3:彻底的无政府主义,反对建立任何国家机器。理由: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民主,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错误观点4:认为工人工资与其付出的劳动相匹配。理由: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错误观点5:废除继承权即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将废除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内容。理由: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得到了国家政权的保护。(2)第一国际是工人运动的产物;在第一国际中,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流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第一国际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新阶段。【解析】(1)错误观点1:根据“保护私有财产,反对阶级斗争,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府,主张通过和平的改良主义的途径来建立无政府主义社会。”可得出反对阶级斗争。理由: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错误观点2:根据”保护私有财产,反对阶级斗争,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可得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的改良主义。理由: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其他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第一国际与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紧密相关”得出第一国际是工人运动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利用第一国际这块阵地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了坚决有效的斗争,通过批判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得出在第一国际中,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流派;根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配性影响。得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第一国际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新阶段。练习巩固:基础题1.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的领导组织“全国宪章派协会”拥有400个分会和4万多名会员,宪章派每次向国会递交的请愿书都有上百万名工人签字;普鲁士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发动起义后,队伍短时间内就聚集起3千人。这表明当时工人运动( )A.阶级基础雄厚 B.斗争形式较单一C.指导理论先进 D.以经济诉求为主2.“卢德运动”是工人捣毁机器的行动,因为工人认为是机器导致其自身失业和贫困。马克思后来评价道:“卢德分子砸毁机器的行为,表明工人尚未认识到自身苦难的真正根源。”这一现象说明( )A.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B.资产阶级对工人剥削的残酷性C.机器生产是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 D.工人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方式3.如图所示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圣西门( )“一切人都应当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属于某一工场的工作者。”“必须使所有制方面的革命,使社会上大多数人拥有财产。”A.主张建立人人平等的无阶级社会 B.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反思C.倡导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 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4.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弗里德里希·列斯纳在1898年所著《1848年前后》一书中指出:从巴黎到布鲁塞尔,马克思始终积极参与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克思老爹”。材料作者旨在说明( )A.马克思批判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 B.马克思注重社会理论与实践结合C.马克思完成了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D.马克思与空想社会主义毫无关联5.马克思起初认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双重使命”,即破坏当地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道路。然而,晚年的马克思放弃了这一观点,他批评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晚年马克思的这种认识( )A.肯定了殖民主义的建设性 B.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C.突出强调殖民主义的本质 D.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提高题6.下图是反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童工在煤矿中劳动的绘画作品,该图描绘的情景( )A.反映英国政府漠视儿童教育问题 B.坚定了有识之士改造社会的决心C.源于工业革命后劳动力资源匮乏 D.促进了英国煤矿行业的急速发展7.19世纪初,美国资本家开始兴建“模范社区”,组织宗教礼拜和道德讲座,宣传勤奋、节制的价值观,同时提供低价食品、衣物等,同时要求工人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工作,违约则取消福利。“模范社区”可以用来研究( )A.社会化生产出现的根本原因 B.经济危机发生的政治因素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D.阶级矛盾缓和的社会背景8.有学者在评价近代欧洲某一历史事件时曾指出:“这不仅是政治权力的更迭,更是一场底层民众试图重塑社会的乌托邦实验,其短暂的存在已经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灯塔。”这一事件是( )A.里昂工人起义 B.巴黎公社运动 C.英国宪章运动 D.欧洲1848年革命9.巴黎公社期间,马克思曾致信友人称赞巴黎工人具有“何等的历史主动性”,指出公社的普选制、随时可罢免公职人员等举措体现了“真正民主”的雏形。这反映了马克思( )A.指出公社失败的原因 B.认为公社具备社会主义性质C.直接领导了公社革命 D.肯定巴黎公社的历史进步性创新题10.探索与发现材料一年份 作者、作品及主要内容1545 卡蒂埃出版《两次新法兰西航行与发现记略》,记载了他在今属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圣劳伦斯湾、魁北克等地航行的经过及发现1563 加尔维奥的《世界的发现》出版,介绍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的发现1855 华莱士发表《论控制新物种发生的规律》,利用其考察发现,研究生物演化的规律。他提出,地理地貌及生命体的地理分布是多次变化的结果,新物种的诞生与预先存在的关联物种密切相关1859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以其在南美海岸航行考察的自然地理、动植物及人种等发现为基础,系统论证了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理论1861 梅因出版《古代法》,提出人类社会形态最初是父系社会,由专制族长统治,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1861 巴霍芬出版《母权论》,提出人类社会形态最初不是父系社会,而是母系社会1877 摩尔根出版《古代社会》,结合对印第安部落的实地考察,提出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相同;生存技术决定婚姻家庭、政治制度和财产观念等;人类经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从血缘氏族发展到国家1884 恩格斯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笔记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提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等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国家必将消亡材料二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1)归纳材料一中的探索与发现的内容。(2)从材料二中提取唯物史观的一个观点,简要说明其内涵,并运用外国历史重要史实加以阐释。答案解析:基础题1.【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爆发的背景、早期工人运动发展【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2年后的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提到宪章运动的全国宪章派协会拥有400个分会和4万多名会员,并且每次递交的请愿书都有上百万工人签字,显示了广泛的动员能力和庞大的支持者队伍,因此说明工人阶级的基础非常雄厚,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短时间内聚集起3千人,进一步说明了阶级基础雄厚,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工人运动参与的数量多,未具体论述工人运动的斗争形式,不能得出斗争形式单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不能得出指导理论先进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人的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此时的工人运动以提出了政治诉求,不能得出以经济诉求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发展【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卢德运动是工人对工业化冲击的自发反抗,马克思的评论强调工人尚未认清“苦难的真正根源”,即未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说明工人运动亟需科学理论指导,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工人对自身苦难根源认识的不足,而非资产阶级剥削的残酷性,排除B项;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而非机器生产,排除C项;题干重点不是说工人运动缺乏组织方式,而是关于工人对苦难根源的认识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欧洲)。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剥削工人,导致贫富分化(少数人占有财富,多数劳动者贫困)和阶级对立。圣西门的言论批判了资本家不劳而获的现象,他试图解决财富集中的弊端,B项正确;圣西门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确实批判资本主义不平等,但题干未提及“无阶级社会”这一概念,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通过和平改良(如建立理想公社)解决社会问题,而非暴力革命,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是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马克思与恩格斯【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西方。材料提到马克思始终积极参与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表明其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非空想,B项正确;马克思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并非完全否定,排除A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实现了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排除C项;马克思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并非毫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马克思与恩格斯【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晚年马克思对殖民统治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从早期的“双重使命”转向批判其破坏性,反映了马克思对殖民主义掠夺性和破坏性本质的揭示,突出强调殖民主义的本质,C项正确;肯定建设性与晚年批判立场矛盾,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马克思对西方国家侵略认识的变化,未涉及其自身制度的虚伪性的论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生产、发展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内容的论述,无法得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排除D项。故选C项。提高题6.【答案】B【难度】0.4【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爆发的背景、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据材料可知,这幅图描绘了童工在狭小的煤矿巷道中,光着上身拖曳矿车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童工恶劣的劳动条件和高强度的劳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导致了工人阶级,特别是童工的悲惨境遇,他们面临着长时间的工作、微薄的工资和极差的工作环境。这幅图是后人绘制的,用以反映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劳动状况,有利于坚定有识之士改造社会的决心,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童工恶劣的劳动条件和高强度的劳动,而非儿童教育问题,排除A项;随着工业革命后,机器的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解放出来,人数增加,而非匮乏,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童工恶劣的劳动条件和高强度的劳动,与英国煤矿行业的急速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C【难度】0.4【知识点】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美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资本家通过“模范社区”宣传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工人运动,说明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模范社区”可以用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C项正确;社会化生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经济危机发生的政治因素是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否引起经济危机,而材料强调资本家反对工人运动,说明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资本家兴建“模范社区”要求工人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工作,违约则取消福利,是对工人的剥削,激化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B【难度】0.4【知识点】巴黎公社的爆发与进程【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1871年,巴黎工人阶级发动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巴黎公社,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更迭。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具有乌托邦色彩。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实践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灯塔,B项正确;里昂工人起义是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两次举行的武装起义。它标志着法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英国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的大规模政治运动,主要目标是争取政治权利,排除C项;欧洲1848年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有工人阶级的参与,但它的主要目的是推翻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9.【难度】0.4【知识点】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9世纪的欧洲。马克思致信称赞巴黎工人的“历史主动性”,肯定公社普选制、可罢免公职人员等举措体现“真正民主”雏形,这些都充分反映出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历史进步性的认可,D项正确;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但材料未提及失败的具体原因,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性质需公有制经济基础,而公社未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仅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权,排除B项;马克思并未直接参与巴黎公社的领导,而是通过第一国际给予道义支持和理论指导,排除C项。故选D项。创新题10.【答案】(1)内容:地理探索与新航路开辟;生物演化研究;人类社会形态探索。(2)观点: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动力。内涵: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变革决定阶级关系与社会结构变化。史实阐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殖民扩张,封建庄园经济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引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社会变革,最终促使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体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决定作用。【难度】0.4【知识点】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及理论、马克思与恩格斯【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内容:根据材料“卡蒂埃出版《两次新法兰西航行与发现记略》”“加尔维奥的《世界的发现》出版,介绍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的发现”可知,地理探索与新航路开辟;根据材料“华莱士发表《论控制新物种发生的规律》”“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以其在南美海岸航行考察的自然地理、动植物及人种等发现为基础,系统论证了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理论”可知,生物演化研究;根据材料“梅因出版《古代法》,提出人类社会形态最初是父系社会,由专制族长统治,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巴霍芬出版《母权论》,提出人类社会形态最初不是父系社会,而是母系社会”“恩格斯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笔记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提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等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国家必将消亡”可知,人类社会形态探索。(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可知,观点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动力。根据材料“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可知,内涵是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变革决定阶级关系与社会结构变化。关于史实阐释:结合所学可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殖民扩张、封建制度崩溃,引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等角度具体阐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如,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殖民扩张,封建庄园经济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引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社会变革,最终促使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体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