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阅山水,知人文五单元整体教学游记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和感受的文章,是散文文体的一种。记述的内容一般为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游记包括的三个要素: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第一课段 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收窄到20-30米的宽度,造成每秒约1000立方米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作者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作家,新闻理论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等。任务一 初读课文,梳理游记三要素所至:《壶口瀑布》主要记叙了黄河壶口段 雨季和 枯水季的景色。所见: 雨季时,黄河涛声如雷 震耳欲聋,河谷 雾气弥漫,水汽 扑面而来,水势 汹涌澎湃,让人感到 十分凶险。枯水季,作者从开阔的河谷谷底走到 河心立定观景,远眺上游水势如 千军万马的澎湃,到壶口时 骤然缩紧,近描壶口水流 千变万化、脚下河床 窟窟窍窍。人常以柔情比水,但水绝不软弱,黄河正是在山势起伏之间养成了 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伟大性格。所感:黄河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与对民族品格的自豪。远近结合视听结合任务二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精巧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水奔腾呼啸的壮阔场面。细节丰富:“推推搡搡”生动表现浪头接连翻涌消失的姿态,“黄浪”与“白雪”,颜色鲜明,突出河水流速之凶猛迅疾。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品析: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展现水流之阔大,又比作“一卷钢板”,突出了水势凶猛。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品析: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展现出“水无常形、千变万化”的特点。总结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热情地赞美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同时由黄河联想到人,歌颂了华夏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课段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各拉丹冬各拉丹冬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西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作者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所至:《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记述了作者跟随 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任务一 初读课文,梳理游记三要素各拉丹冬山脚在草坝子上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河远眺雪山变幻莫测、有雕塑感砾石堆四顾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冰天浩茫靠近冰山近看图案多样、神奇细看,联想想象晶莹闪耀、形态多样永恒之美、凝聚历史半卧细察冰面疏松、流水漫溢移步换景所见:1.如何理解“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各拉丹冬环境很恶劣,而人也很伟大;这种“伟大”不是征服,而是“活在近旁”的敬畏。所感:2.p103思考探究三1、侧面表现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以及景观的独特——对自然伟力的赞美敬畏2、表现游览者的坚强与乐观,使游览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对人类探索自然的赞美3、作为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座 巍峨、 神秘、 危险又充满 历史感和 吸引力的长江之源。表达了对 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以及对 人类探索自然的无畏的赞美。所见:第三课段 堆琼积玉几千叠,正是热闹人间客《登勃朗峰》勃朗峰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山体由结晶岩层组成。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作者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所至:《登勃朗峰》的作者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主要分为 徒步上山和 坐车下山两个部分。任务一 初读课文,梳理游记三要素第1自然段—可怜的乘车人第2自然段—脚下峡谷:清流瀑布,美不胜收;第3自然段—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威严浩瀚;第4自然段—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第5-6自然段—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第7-11自然段—“车夫之王”热情洋溢、技艺高超、传奇色彩马蒂尼出发取道黑首,抵达高地,经隧道,穿山而过V型山口拾级而上,登上勃朗峰下山所见:移步换景;巧用比喻语言、神态、动作从文章题目“登勃朗峰”看,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为什么还要花很大的篇幅写下山时遇见的奇人奇事呢?自然风景值得记录,难忘的人也是旅途的风景之一。这样,增强了游勃朗峰的趣味性,让读者觉得,勃朗峰不仅景物优美,还富有传奇色彩。所感:作者抒发了游玩的愉悦与享受之情——既有欣赏到自然美景的震撼与满足,也有遇到奇人奇事的惊喜难忘。第四课段 水梁星布玉河游,映雪桥下山影浮《一滴水经过丽江》丽江丽江,云南省地级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最高点玉龙雪山主峰。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聚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个少数民族。作者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一滴水经过丽江》所至:《一滴水经过丽江》以 一滴水的口吻,用 第一人称写了 一滴水游历丽江古城的过程。所见: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悠久的历史传承,体味丰富的人文风情。所感:对丽江古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喜爱与赞美设定奇幻,视角新颖任务二 研读课文,把握组材特点1.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在明代已驰名中外,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2.如何理解“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写出了古城依自然特点而建,又给自然增添了美丽,表现了自然和古城和谐依存的美好。任务三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精巧1.作者笔下的丽江美如画作,那么他是怎样在布局这一副画的呢?“硕大的银盘”丽江古城是画面的中心,玉龙雪山是画面背景;上有蓝天,中有冰川,下有村庄草甸。这幅图画远近相衬,高低相宜,景致分明,层次感强。充盈整个画面的是绿色:绿色的松、杉、草甸,翠绿的象山、凤凰山、笔架山、碧绿的深潭。点缀着红色的杜鹃、山茶、角砾岩街道和潭边的亭台楼阁,白色的马帮驿道和纳西人院墙,青瓦色的四方街,黑褐色的大水车,黄昏时五彩的灯光……这幅画色彩饱满艳丽,令人赏心悦目。总结自然风光优美建筑富有民族特色民俗民风美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如画由衷的热爱赞美变幻的视角 流动的风情时间:古——今空间:雪山——平原多角度 全方位第五课段 创作游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