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疆域》 第一课时(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疆域》 第一课时(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资源简介

2024 人教版新教材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第一课时(优越的地理位置)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运用各类地图,精准且清晰地描述我国半球位置、纬度位置以及海陆位置,构建起对我国地理位置的清晰空间认知,明确我国在世界地理格局中的方位。
借助地图,学生可准确识别我国的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濒临的海洋,熟知我国领土的空间范围与周边地理环境,强化区域空间感知。
综合思维
通过对比我国与俄罗斯、巴西、蒙古、日本等国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从气候、农业、交通、经济等多元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联。
组织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对我国自然环境(如气候类型分布、地形地貌形成)和经济发展(如产业布局、贸易往来)的影响,促使学生学会综合考量地理因素,提升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
地理实践力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如绘制我国地理位置图、模拟不同地理位置下的生产生活场景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熟练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锻炼动手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积极表达观点,分享思考过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人地协调观
引导学生探讨我国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位置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对我国优越地理位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包括明确处于东半球、北半球的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无寒带的纬度位置;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海陆位置。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纬度位置造就气候多样,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海陆位置使海陆交通便利,便于对外交往合作,且东部沿海受海洋影响降水丰富,利于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如复杂气候形成、多样地形塑造)和经济发展(如不同产业分布格局、贸易模式形成)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这涉及多要素相互作用,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与其他国家地理位置对比,深入剖析我国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与对比分析能力,精准把握差异与优势所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阐释我国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念、关键知识点,如半球划分依据、纬度范围界定、海陆位置特点等,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搭建
起知识框架。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探讨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鼓励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其他国家等方式,积极思考、交流观点,激发思维活力,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直观演示法:借助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呈现我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经纬线分布、海陆轮廓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位置特点,增强空间认知与理解。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实例,如我国东北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地理位置的关联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对自然与经济的影响,加深知识理解与应用。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 “小使者”,介绍本国地理位置特点,并与我国对比,以生动有趣形式,助力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视频:播放《美丽中国》片段,展示我国北方冰天雪地的壮丽雪景、南方椰风海韵的迷人风光、西部雄伟的高原山川以及东部广袤的平原,还有繁忙港口、繁华都市等经济繁荣景象。
提问引导: “同学们,在这段精彩的视频里,我们领略了祖国各地截然不同的风貌。从寒冷的北方到温暖的南方,从内陆的高原到沿海的平原,景观差异巨大。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丰富多样的景象呢 这其实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索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二)知识讲解(12 分钟)
半球位置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忆半球划分知识,提问: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呢 ” 邀请学生回答,明确东西半球以 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
展示地图分析:展示 “中国在世界的位置示意图”,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师提问: “仔细观察地图,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哪个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呢 ” 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代表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位于东半球(20°W 以东, 160°E 以西) 、北半球(赤道以北) 。
解释意义:进一步提问: “我国处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比如时间、季节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讲解:“因为我国在东半球,与西半球国家存在时差,当我们白天学习时,西半球一些国家可能正值夜晚。在季节上,由于处于北半球,我们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当我们冬季下雪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却是炎热的夏季。”
纬度位置
展示地图标注:呈现 “中国疆域图”,清晰标注我国领土最南端曾母暗沙(约4°N)和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约 53°N) 。
回顾五带划分:提问学生五带划分知识, “同学们,还记得地球五带是怎么划分的吗 ” 引导学生回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划分界限。
小组讨论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纬度位置特点及影响,教师提问: “我国领土跨越了这么大的纬度范围,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 这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呢 ”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像小麦、玉米等;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为发展热带经济作
物,如橡胶、椰子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没有寒带地区,避免了寒带严寒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诸多限制。
海陆位置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在亚洲和太平洋的位置关系,提问: “同学们,看看这幅图,描述一下我国的海陆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小组探讨优势:组织小组探讨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提问:“我国这种海陆兼备的位置,对交通、经济发展有哪些好处呢 ” 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总结:我国东部沿海拥有众多优良港湾,如上海港、广州港等,便于发展海洋运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许多进口货物通过这些港口运往国内,我国的商品也通过港口出口到世界各地;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陆上交通可通过中亚、西亚与欧洲相连,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重要见证,有利于开展陆上贸易; 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带来丰富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水分,保障农作物茁壮成长。
(三)小组探究(15 分钟)
分组与资料发放: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相关资料,包括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数据图表、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地图、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对比数据,以及俄罗斯、巴西、蒙古、日本等国地理位置及发展情况资料。
布置探究任务
对比我国与俄罗斯、巴西的纬度位置,分析对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差异,填写对比表格。
结合蒙古(内陆国)、日本(岛国)的海陆位置及发展状况,探讨我国海陆位置在交通、对外贸易方面的优势,撰写简要分析报告。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农业、经济资料,总结我国地理位置对自然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制作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适时引导启发。如小组在分析气候影响遇困难时,提示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角度思考;讨论海陆位置优势缺乏思路时,引导从港口作用、陆上交通线意义等方面探讨。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四)小组展示与评价 (10 分钟)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探究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如制作 PPT 演示,结合图表、数据讲解;绘制大幅思维导图,现场介绍分析思路;或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国家交流,阐述我国地理位置优势。展示过程中,要求代表清晰表达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说明。
提问与评价:其他小组学生认真倾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从内容准确性、分析全面性、展示创新性等方面评价。如对某小组对比纬度位置影响结论存疑,可提问依据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对展示形式新颖小组,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对学生疑问及时解答,引导深入思考。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全面总结各小组表现,肯定优点与创新,指出不足与改进方向。对分析深入、展示精彩小组高度评价,对积极参与、有独特见解学生单独表扬。强调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及对国家发展重要意义,梳理各小组观点,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认知。
(五)课堂总结(33分钟)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谁能说说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别有什么特点 ” 邀请学生回答,强化记忆。
强调意义:再次强调我国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塑造了多样的自然景观,还为经济腾飞提供
了坚实基础。我们要珍惜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大家通过今天学习,更了解、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2分钟)
个人作业:让学生选择我国一个地区,如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分析该地区地理位置(纬度、海陆)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写一篇 300字左右短文,要求结合具体产业、交通等方面阐述。
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手抄报,内容涵盖地理位置特点、优越性体现、与其他国家对比等方面,图文并茂,下节课展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知识整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材:2024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地图: 中国地图(政区图、疆域图、气候图、农业分布图等)、世界地图、半球划分图、五带划分图等,可准备纸质地图供学生课堂观察,也利用电子地图软件在多媒体展示,方便标注、演示。
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不同地区景观图片、视频,如四季景色、农业生产场景、港口贸易画面;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科普视频,介绍地理位置形成及影响;各国地理位置及发展相关资料视频,用于对比分析。
自制教具:地球仪、可活动的中国疆域拼图(标注重要经纬线、四至点)、代表不同国家的卡片(标注地理位置特点、发展概况)、用于模拟海陆位置的简易模型 (如用纸板制作大陆、海洋轮廓)。
网络资源:推荐地理科普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网)、政府统计部门网站(获取经济数据)等,供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相关知识,拓展学习视野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