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基础板块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羁(jī)鸟 樊(fán) 暧暧(ài) 墟(xū)里烟B. 馔(zhuàn)玉 谑(xuè) 渚(zhǔ)清 潦(liáo)倒C. 壬戌(rén xū) 桂棹(zhào) 幽壑(hè) 扁(biǎn)舟D. 迨(dài)诸父 异爨(cuàn) 象笏(hù) 长号(háo)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D.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赤壁赋》)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B. 《将进酒》和《登高》分别是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前者为乐府诗,后者为律诗。C.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全文通过主客问答表达了豁达的人生态度。D.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人物,文章以细节描写见长。4.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B.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C.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5. 下列对《将进酒》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壮阔景象起兴,感叹时光易逝。B.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C. 全诗情感跌宕起伏,由悲转乐,再转愤激,最终以旷达收束,极具感染力。D. 诗人借曹植“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典故,意在表达自己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二、填空题1. 少无适俗韵,________。误落尘网中,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2. 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登高》)3.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赤壁赋》)4. 庭有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项脊轩志》)三、课内阅读(一)阅读《归园田居·其一》选段,完成1-3题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 请简要分析“守拙”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2. 诗中描绘了哪些田园景象?这些景象有何共同特点?3.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复得返自然”中“自然”的理解。(二)阅读《赤壁赋》选段,完成4-6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4. 客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5. 分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修辞手法及作用。6. 客的观点与苏轼后文的反驳形成对比,请简要说明这种对比的意义。四、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隐居深山》(作者:佚名)假期,我独自出行,走进大山。到山中隐居,隐居个三五天,让自己短暂脱离喧嚣,把自己交给大山,让心静静。我沿着山道往山上走,风吹在四周,吹在青色的山草上,吹在凌空伸出的树枝上,沙沙有声。再往上走,我就看见了半山腰一间石头房子。石头房子门口坐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他的面前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茶壶、茶杯。他热情地邀我喝茶,你爬到这里也不容易,累了吧?茶是真正的山茶,原汁原味,喝一口能品尝出山的硬气。老人是这片山林的看护人,当他得知我来深山的目的是要进行一次短暂的隐居,很是惊讶。他问,你遇到什么难事了?我摇摇头,我就是想找处山林安安静静住上几天。老人说,那好,你就在这里隐居吧。这里除了我,没有他人。再往山里走,山高林密,会有危险。我唯恐打扰老人的安宁,老人却说,不打扰。你在这里住下,就权当替我看几天山林,我正好到山下女儿家住几天。老人慢慢向山下走去,转过山脚,不见了。石屋里摆设简单,一木床、一桌椅,还有一个小铁锅。我将带来的日用品放在木床上,然后拿起墙边一个竹笤帚,清扫石屋前那片大青石板。大青石板倾斜向下,落满了树叶。青石板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凸起,有的地方凹进。凹进部分是一个水坑,从石头缝里流出的山水正好积蓄在那里。石头缝里的水源源不断流出,我把坑里的落叶青苔以及陈水全清理干净了,一个多小时坑里又积满了山水。清理完之后,我去收集干柴。石头房子周围树林很多,每株树干直径都超出半米。枯叶里隐藏着很多枯枝,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吹风雨淋,它们早已没有了韧性。这些枯枝是大山给看山老人的馈赠,它们都是烧火做饭的好材料。山林里还有很多石块,有的长有的圆,更多的是无规则形状。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石头,和城市里的假山假石完全不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很少有机会见到这样的石头的。它们和大树一样,是这大山的躯体、是大山的本色,更是大山的魂魄。榛树林旁边,就是苍劲的松树了。松树是大山最亲密的朋友,每一座山都离不开松树和它相伴。松树是大山身上特有的绿色,它一年四季青翠给大山增添了许多生机。这里的松树和城里人工养植的松树不同,它们没有多余的枝枝桠桠,大多都是树干挺拔。当然也有身形曲折的,例如那些从石头底下长出来的,受大石的压迫,树干就有一个很大的弯曲。还有一棵树身一裂两半,一块长形棱石直接横夹在中间。这些坚强存活的松树给了我很大震撼,让我沉思良久。我把枯枝从落叶里捡起,抱到石头房子旁边。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我娘就用糙米做饭,把我养大。石头房子三面环山,皆是突兀的山峰。唯有南面可以看见山谷里的一湖水。其实那本不是一壑湖,只是山谷之间的一粼蓄水。更妙的是,我看见湖面上漂着一叶小船,小船上一个人撑杆独钓。那小船、那独钓,让山更空,意境更幽,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水里捉鱼的情景。独钓秋水上,秋水引趣长。我几欲奔足前去,和那人一起垂竿。夜空晴朗,晴朗得没有一点杂质,像深邃的海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夜空里闪耀着有很多星星,像无数的眼睛。我曾经在夜晚爬到城市的高楼顶层看星星,可是看见的只是飘过的似云似雾的烟雾。星星躲在烟雾后面天空深处,很少露面。而在这深山夜晚看星星,没有阻隔没有烟尘,星星看得清清楚楚。有几颗流星,划过远方空际,向我奔过来。后半夜,四周都是山的剪影,风的晃动。影影绰绰,忽近忽远,可是我没有恐惧,相反心里却升起深深的安静。我睡了,与大山一起深入睡梦里,山川星月皆在恬静的梦中。我梦见自己在山水之间,在星移斗转间,不沾半点红尘,自由地飞翔。看山老人说的没错,这里确实很少有人来。我住了五天,除了自己,就是风过来吹动我的衣衫。深山悠悠,空旷辽远,我没有受到任何人打扰。白天我捡干柴、在树林里闲逛,晚上就看星星、数星星,无争无夺,体悟自然的禅意。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见高楼大厦、不见车水马龙,喧嚣的城市退了,在这里我所见的只是天然的山水。隐居深山,是一种倾诉,更是一种情怀。没有把自己置身于深山孤寂里的人是很难领会其中意境的。深山孤寂涌入胸怀,洗净了心间所有的尘事,让我得到了彻底的放松。五天的隐居虽然很短,却让我又一次亲近了自然、亲近了大山、大树,烦躁的心归于平静。对于人生的感悟,我感觉又深入了一层。可惜我是尘世中凡俗之人,做不到长久的结庐隐居。我对深山来说,只是一个过客。看山老人从他女儿那里回来后,看到我捡的那一垛干柴,笑笑说,你捡那么多干什么?这山里有的是。走过红尘岁月,看尽人世繁华,回归平淡人生。简单恬淡就是老人超脱飘逸的生活。我看着老人,感到一种惬意自由地蔓延起来,从深山到到山外,直延伸到远处跋涉不休的人流。1. 文中多次描写自然景物,这些描写有何作用?2. 分析“独钓秋水上,秋水引趣长”一句在文中的含义。3. 作者在深山隐居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哪些变化?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回归平淡人生”的理解。五、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通过归隐田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在寻找各种方式回归自然、回归本真。请以“回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七单元 同步练习A卷答案一、选择题1. A 2. C 3. D 4. B 5. D二、填空题1. 性本爱丘山;一去三十年2. 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3. 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4.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三、课内阅读(一)1. “守拙”意为保持愚拙的本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诗人对官场虚伪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 景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共同特点:宁静、和谐、充满生机。3. “自然”既指自然环境,也指人的自然本性。诗人通过归隐田园,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回归到本真的自我。(二)4. 客的这段话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感慨、对人生短暂的悲哀以及对自然永恒的羡慕。通过曹操的典故,感叹英雄人物的消逝;以“蜉蝣”“沧海一粟”比喻人生渺小,抒发了对生命短暂的悲叹。5. 比喻。将人生比作蜉蝣、沧海一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脆弱。6. 对比突出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客的观点代表了常人对人生的悲观认识,而苏轼通过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最终达到了超脱的境界。四、课外阅读(一)1. 渲染了深山的宁静与美丽,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平静;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生命力,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2.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隐居中获得的精神愉悦。3. 作者的心境变得平静,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对自然有了更深的亲近感,重新认识到简单生活的价值。4. “回归平淡人生”指放下世俗的喧嚣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在文中,作者通过隐居深山,体验到了平淡生活的美好,领悟到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五、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