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掌握诗歌中“炼字”(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与“炼句”(名句赏析、句式特点、修辞效果等)的赏析角度; 掌握“释词义→描景象→析作用→悟情感”的炼字赏析步骤及“抓手法→品内容→探情感”的炼句赏析思路,提升诗歌语言的细腻解读能力。 体会古典诗歌“字斟句酌”的语言魅力,感受诗人通过精准词句传递的细腻情思。知识梳理一、炼字1.考点概述古人作诗词都很讲究炼字,经过作者锤炼的关键字、词,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这些关键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色彩词、叠音词、拟声词、语气词等。命题者往往就诗中的这些关键词提问。2.提问方式(1)这一句中××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字可否换为××字?为什么?(3)这一句(联)中最富表现力的字是哪个字?为什么?(4)某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答题思路【赏析角度】1.动词 动词是在炼字题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一些动词有着一词多用或者是活用的情况,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在炼动词的时候不仅要强调用的准确,还应该强调用的巧妙。比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的热烈,甚至能够让人联想到花丛中的蝶蝶飞舞的热闹景象,完美地将春天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出来。2.形容词 在古诗词中,少不了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诗人在描写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形容词来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形象化。如《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的“阔”字表达宽广、开阔之意。一个“阔”字将春潮涨满后,江面与两岸平齐,视野极为开阔的景象生动呈现,使诗人开阔豁达的心境与宏大的江景相互映衬,主题更加鲜明。另一种情况是,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作动词,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红”和“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本诗中被用作动词,既能够表示鲜明的色彩,又能够体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3.数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能够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4.叠词 在古诗中诗人运用叠词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增加古诗的韵律,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作》)句中的“漠漠”与“阴阴”这两个叠词分别写出了水田广漠空蒙,夏木浓荫茂密的特点,前者开阔,后者幽深,形容贴切。【答题步骤】(1)解释词语的本义(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把字词代入句中,解释含义)。(2)描摹景象,写出词语的语境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情感分析(有表现手法时点出,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答炼字题的注意点】(1)要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2)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3)分析该字传达的情感。(4)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一个“×”字,使……(立足于字的表达效果),突出了……(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诗词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立足于情感表达)。[答题模板]某字(词)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景象(或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的思想感情。链接文本·《使至塞上》中的“孤”1. 解释词语的本义“孤”的本义是单独、孤单,与“众”“多”相对。在“大漠孤烟直”中,“孤”用来形容“烟”,指烽烟(或炊烟)单缕直上、孤独升腾的状态。2. 描摹景象,写出词语的语境效果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上,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腾而起,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没有一丝杂色或多余的景物。“孤”字精准勾勒出烽烟在大漠中独然耸立的画面——它是单调沙漠中唯一的动态存在,却因“孤”而显得格外苍凉、孤寂,与“大漠”的空旷形成强烈对比,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缕孤独的烟与无尽的沙,营造出一种荒寂、肃穆的边塞氛围。3. 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情感分析“孤”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既是对大漠实景的客观描写,也暗含诗人的主观情感:景之“孤”:大漠荒无人烟,孤烟单缕,凸显边塞环境的荒僻与孤寂,呼应诗人“单车欲问边”的轻简出行与“征蓬”“归雁”的漂泊感;情之“孤”:诗人以“孤烟”自喻,借景物的孤独映射内心的孤寂——因被排挤出朝廷而远赴边塞,如孤烟般无依无靠,却又在“直”的坚韧中暗含对使命的坚守(或对边塞雄浑的震撼)。该字既深化了“大漠”的苍凉意境,也含蓄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身世浮沉的孤独感,以及面对壮阔自然时的复杂心境(孤寂与震撼交织),与全诗“出使边塞的孤寂”“对边塞风光的惊叹”双重主旨紧密关联。4. 答题示例“孤”字的意思是“单独、孤单”,它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大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升腾的景象,描绘了一幅荒寂、肃穆的边塞风光图。“孤”字既突出了大漠环境的空旷荒僻,也暗含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心境,表达了诗人因出使边塞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及对边塞雄浑苍凉之景的震撼与感慨。二、炼句1.考点概述古诗词中的关键句或能概括诗歌主旨,或对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含义深刻……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准确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主旨和结构。考生理解关键句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2.提问方式(1)请赏析诗中的划线句子。(2)“××”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3.答题思路第一步:解说诗句,把握整体意境。第二步:揭示该句的特殊之处,点明写作手法;或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妙处。常用的手法分析:①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引用)用典、借代双关、化用、叠词、互文、反复等。③表现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事抒情等);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烘托、抑扬、以小见大、意象组合等。④遣词用句。炼字、句式等。第三步: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其中,在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1)描绘意象、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突出主题思想、作者情感态度方面的作用;(4)音律方面的作用;(5)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模板]这一句写出了××内容,运用了××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词)人××的思想情感。链接文本·《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解说诗句及整体意境。前几句诗描绘了钱塘湖早春“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新燕啄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生机景象,而这一句则点明诗人最爱的是湖东景色,在绿杨浓荫的白沙堤上流连忘返。“行不足”(走不够)将前文对早春景物的细腻描写串联成“沉醉其中”的游览动线,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满心欢喜”的赏春意境——阳光、绿杨、白沙堤与前文的莺燕、花草相呼应,构成一幅灵动鲜活的春日漫步图。2.揭示特殊之处及妙处。直抒胸臆与细节点睛:“最爱”二字直接表达诗人对湖东景色的偏爱,是情感的集中迸发;“行不足”以动作细节(走不够、看不够)侧面烘托景色的迷人,比单纯写景更见深情。景情交融的收束:“绿杨阴里白沙堤”是眼前具体可感的景,“最爱”“行不足”是内心浓烈的情,景为情的载体,情为景的升华,二者浑然一体,既总结全诗写景的脉络,又将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推向高潮。3.表达效果和作用。该句作为全诗的结尾,是“诗眼”所在:结构上:从“孤山寺北贾亭西”的起点到“湖东白沙堤”的终点,形成完整的游览路线,收束全诗写景的层次;情感上:“行不足”暗含“若待更久,必见更妙”的期待,让早春的“未尽之美”更具感染力,同时体现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闲适自得的心境,升华了“赞美早春生机”的主题;艺术上:以直白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将读者从景物的客观描写带入诗人的主观感受,引发“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共鸣。4.答题示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句写出了诗人最喜爱湖东的美景,在绿杨浓荫的白沙堤上漫步,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的情景。运用了直抒胸臆与景情交融的手法,“最爱”直接倾诉对湖东景色的偏爱,“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具体景物承载情感,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早春西湖的满心欢喜与陶醉。该句收束全诗,既总结了游览的路线与景物,又将“赏春之乐”的情感推向极致,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生机的赞美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一、(24-25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野望王绩 〔唐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二、(24-25八年级上·山东枣庄·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日暮黄昏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下列诗句中,借“日暮”表达的情感和本诗一致的一项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4.这首诗中连用两个“空”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5.关于此诗还有一段传闻不胫而走。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请你结合颈联,从一个角度说说崔颢是如何来描绘这“道不得”的景致。三、(24-25八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7.《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四、(23-24八年级上·四川乐山·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8.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五、(24-25八年级上·广西防城港·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0.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标题清楚交代了时令、地点、事件,言简意赅。B.首联交代游踪,通过描写钱塘湖水面平静、白云与水面相接,表现季节特点。C.颔联写禽鸟活动,颈联写植物变化,描绘了西湖暮春生机盎然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最爱”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心情。11.诗人很讲究“炼字”,请从颔联或颈联中挑选一个你认为用得好的字来加以赏析。一、(24-25八年级上·四川自贡·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2.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写景,点明时令是在初春。B.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C.第二句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D.“夜郎”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13.最后两句,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二、(24-25八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客游蜀张籍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14.第一句中的“尽”字能否换成“经”字?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15.第三句中的“杜家”指谁?用在这里有何作用?三、(24-25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16.“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明理由。17.诗歌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四、(24-25八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诗歌阅读。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注释】①落日五湖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洲:水中小平地。③蘋(pín):一种水草,花白色。(1)古人讲究炼字。颔联中“没”“ ”两字,一语双关,既是描写远眺之景,烘托出诗人 之情。(2)本诗的尾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五、(24-25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①。名岂文章著②,官应老病休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释】①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②名:名声。文章著:因文章而著名。③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19.结合意象特点,展开合理想象,对本诗的颔联进行想象性描写。20.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六、(24-25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郊兴(王勃)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①不惜醉,唯畏绿尊②虚③。【注】①山人:隐居山中的士人,作者自况。②绿尊:酒杯。③虚:空。21.简要赏析颔联中“侵”和“覆”的表达效果。22.结合这首诗尾联中的“醉”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七、(24-25八年级上·山东菏泽·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23.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淡淡“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D.诗中未出现“我”,却处处有“我”,以“我”的行踪为主线,多角度勾勒终南山。24.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八、(24-25八年级上·浙江·期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阙题①刘昚虚②(唐代)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25.该诗的颈联联借“ ”“ ”等意象,烘托出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友人形象。26.赏析颔联写景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妙处。九、(24-25八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浣溪沙陈铎(明)波映横塘①柳映桥。冷烟疏雨暗亭皋②。春城风景胜江郊。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草堂新竹两三梢。【注释】①横塘:即南京市西南的横塘。古堤名。②亭皋:水边的平地。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描绘了横塘春天美丽的景色,艺术风格清秀自然,宛转恬静。B.起句两个“映”字连用,写出了横塘碧波荡漾,小桥杨柳飘拂的明媚春色,优美如画。C.“冷烟疏雨”写春雨,展现一幅烟雨蒙蒙的画面,使眼前呈现出一种朦胧美。D.尾句只写两三竿新竹,体现了词人在美好春景中形单影只的处境。2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一句的妙处。十、(24-25八年级上·山东聊城·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②家。红袖织绫夸柿蒂③,青旗④沽酒趁梨花⑤。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⑥一道斜。【注释】①伍员:指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忠贞被杀,历代为其立祠纪念。②苏小:即苏小小,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③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④青旗;酒旗。⑤梨花:梨花春,酒名。⑥裙腰:比喻狭长的小道。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错落有致。B.颔联写景既气象雄浑又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C.颈联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D.本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诗人对杭州春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30.这首诗尾联写得极为巧妙,请你试着做简要赏析。2025暑假 七升八语文衔接 衔接点讲义06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掌握诗歌中“炼字”(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与“炼句”(名句赏析、句式特点、修辞效果等)的赏析角度; 掌握“释词义→描景象→析作用→悟情感”的炼字赏析步骤及“抓手法→品内容→探情感”的炼句赏析思路,提升诗歌语言的细腻解读能力。 体会古典诗歌“字斟句酌”的语言魅力,感受诗人通过精准词句传递的细腻情思。知识梳理一、炼字1.考点概述古人作诗词都很讲究炼字,经过作者锤炼的关键字、词,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这些关键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色彩词、叠音词、拟声词、语气词等。命题者往往就诗中的这些关键词提问。2.提问方式(1)这一句中××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字可否换为××字?为什么?(3)这一句(联)中最富表现力的字是哪个字?为什么?(4)某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答题思路【赏析角度】1.动词 动词是在炼字题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一些动词有着一词多用或者是活用的情况,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在炼动词的时候不仅要强调用的准确,还应该强调用的巧妙。比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的热烈,甚至能够让人联想到花丛中的蝶蝶飞舞的热闹景象,完美地将春天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出来。2.形容词 在古诗词中,少不了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诗人在描写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形容词来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形象化。如《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的“阔”字表达宽广、开阔之意。一个“阔”字将春潮涨满后,江面与两岸平齐,视野极为开阔的景象生动呈现,使诗人开阔豁达的心境与宏大的江景相互映衬,主题更加鲜明。另一种情况是,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作动词,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红”和“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本诗中被用作动词,既能够表示鲜明的色彩,又能够体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3.数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能够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4.叠词 在古诗中诗人运用叠词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增加古诗的韵律,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作》)句中的“漠漠”与“阴阴”这两个叠词分别写出了水田广漠空蒙,夏木浓荫茂密的特点,前者开阔,后者幽深,形容贴切。【答题步骤】(1)解释词语的本义(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把字词代入句中,解释含义)。(2)描摹景象,写出词语的语境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情感分析(有表现手法时点出,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答炼字题的注意点】(1)要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2)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3)分析该字传达的情感。(4)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一个“×”字,使……(立足于字的表达效果),突出了……(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诗词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立足于情感表达)。[答题模板]某字(词)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景象(或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的思想感情。链接文本·《使至塞上》中的“孤”1. 解释词语的本义“孤”的本义是单独、孤单,与“众”“多”相对。在“大漠孤烟直”中,“孤”用来形容“烟”,指烽烟(或炊烟)单缕直上、孤独升腾的状态。2. 描摹景象,写出词语的语境效果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上,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腾而起,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没有一丝杂色或多余的景物。“孤”字精准勾勒出烽烟在大漠中独然耸立的画面——它是单调沙漠中唯一的动态存在,却因“孤”而显得格外苍凉、孤寂,与“大漠”的空旷形成强烈对比,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缕孤独的烟与无尽的沙,营造出一种荒寂、肃穆的边塞氛围。3. 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情感分析“孤”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既是对大漠实景的客观描写,也暗含诗人的主观情感:景之“孤”:大漠荒无人烟,孤烟单缕,凸显边塞环境的荒僻与孤寂,呼应诗人“单车欲问边”的轻简出行与“征蓬”“归雁”的漂泊感;情之“孤”:诗人以“孤烟”自喻,借景物的孤独映射内心的孤寂——因被排挤出朝廷而远赴边塞,如孤烟般无依无靠,却又在“直”的坚韧中暗含对使命的坚守(或对边塞雄浑的震撼)。该字既深化了“大漠”的苍凉意境,也含蓄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身世浮沉的孤独感,以及面对壮阔自然时的复杂心境(孤寂与震撼交织),与全诗“出使边塞的孤寂”“对边塞风光的惊叹”双重主旨紧密关联。4. 答题示例“孤”字的意思是“单独、孤单”,它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大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升腾的景象,描绘了一幅荒寂、肃穆的边塞风光图。“孤”字既突出了大漠环境的空旷荒僻,也暗含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心境,表达了诗人因出使边塞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及对边塞雄浑苍凉之景的震撼与感慨。二、炼句1.考点概述古诗词中的关键句或能概括诗歌主旨,或对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含义深刻……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准确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主旨和结构。考生理解关键句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2.提问方式(1)请赏析诗中的划线句子。(2)“××”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3.答题思路第一步:解说诗句,把握整体意境。第二步:揭示该句的特殊之处,点明写作手法;或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妙处。常用的手法分析:①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引用)用典、借代双关、化用、叠词、互文、反复等。③表现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事抒情等);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烘托、抑扬、以小见大、意象组合等。④遣词用句。炼字、句式等。第三步: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其中,在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1)描绘意象、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突出主题思想、作者情感态度方面的作用;(4)音律方面的作用;(5)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模板]这一句写出了××内容,运用了××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词)人××的思想情感。链接文本·《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解说诗句及整体意境。前几句诗描绘了钱塘湖早春“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新燕啄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生机景象,而这一句则点明诗人最爱的是湖东景色,在绿杨浓荫的白沙堤上流连忘返。“行不足”(走不够)将前文对早春景物的细腻描写串联成“沉醉其中”的游览动线,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满心欢喜”的赏春意境——阳光、绿杨、白沙堤与前文的莺燕、花草相呼应,构成一幅灵动鲜活的春日漫步图。2.揭示特殊之处及妙处。直抒胸臆与细节点睛:“最爱”二字直接表达诗人对湖东景色的偏爱,是情感的集中迸发;“行不足”以动作细节(走不够、看不够)侧面烘托景色的迷人,比单纯写景更见深情。景情交融的收束:“绿杨阴里白沙堤”是眼前具体可感的景,“最爱”“行不足”是内心浓烈的情,景为情的载体,情为景的升华,二者浑然一体,既总结全诗写景的脉络,又将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推向高潮。3.表达效果和作用。该句作为全诗的结尾,是“诗眼”所在:结构上:从“孤山寺北贾亭西”的起点到“湖东白沙堤”的终点,形成完整的游览路线,收束全诗写景的层次;情感上:“行不足”暗含“若待更久,必见更妙”的期待,让早春的“未尽之美”更具感染力,同时体现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闲适自得的心境,升华了“赞美早春生机”的主题;艺术上:以直白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将读者从景物的客观描写带入诗人的主观感受,引发“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共鸣。4.答题示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句写出了诗人最喜爱湖东的美景,在绿杨浓荫的白沙堤上漫步,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的情景。运用了直抒胸臆与景情交融的手法,“最爱”直接倾诉对湖东景色的偏爱,“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具体景物承载情感,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早春西湖的满心欢喜与陶醉。该句收束全诗,既总结了游览的路线与景物,又将“赏春之乐”的情感推向极致,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生机的赞美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一、(24-25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野望王绩 〔唐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答案】1.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恬静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微而食,最后饿死。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的慰藉,又没相知相识的朋友,所以只得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导语】《野望》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寂寞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遍布秋意的树林和落日余辉的山峦,传递出苍凉的气息。“长歌怀采薇”引用伯夷、叔齐隐居事典,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怀念与追求。整体诗情融景,情感深沉。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句意: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树树”都是“秋色”,“山山”只有“落晖”,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这是融情于景,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据此可作答。2.本题考查用典及内容理解。第一问,“采薇”这个典故涉及伯夷和叔齐。周武王灭商后,他们作为商朝旧臣,坚守自己的理念,不愿成为周朝的臣子,于是隐居在首阳山上,以采薇为食,最后饿死。这里的“薇”是一种植物,这个典故体现了伯夷和叔齐的高洁品质和隐逸情怀。第二问,根据“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可知,傍晚时分诗人站在东皋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向何处,体现出诗人的漂泊无依。而且诗中没有提及有知心朋友相伴左右,这种孤独寂寞的状态使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彷徨和苦闷。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找不到可以慰藉自己心灵的事物,所以只好追怀像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诗人通过“长歌怀采薇”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高尚、隐逸生活的向往,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现实中的无奈与苦闷。二、(24-25八年级上·山东枣庄·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日暮黄昏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下列诗句中,借“日暮”表达的情感和本诗一致的一项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4.这首诗中连用两个“空”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5.关于此诗还有一段传闻不胫而走。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请你结合颈联,从一个角度说说崔颢是如何来描绘这“道不得”的景致。【答案】3.C4.第一个“空”可理解为“只,只有”,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第二个“空”可理解为“徒然,只不过(或深、大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久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从中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之感。5.示例1: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长势茂盛。颈联描绘了一个晴朗、悠远的画面。示例2:诗中有画,颈联描绘出了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这样形象鲜明、色彩缤纷的远眺之景,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示例3:运用叠词,“历历”指阳光照耀下树木清晰可见,“萋萋”芳草如茵,非常茂盛,生动描绘了远眺所见的明丽之景。【导语】《黄鹤楼》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历史传奇和眼前自然景致,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事代谢的感慨和乡愁的情怀。诗中用“黄鹤”象征着不复回的过去,以“白云”、“烟波”等意象烘托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辽阔,最后一句点出暮色中的思乡愁绪,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崔颢的运笔细腻,将黄鹤楼前的壮丽的景色描述得扣人心弦。3.本题考查诗歌主旨和诗歌名句情感的理解。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愁绪。A. 诗意: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夕阳的余晖。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孤苦无依、苦闷抑郁的心情;B.诗意: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表达了诗人对壮阔景象的赞美;C.诗意:夕阳西下,天色渐暗,游子独自一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乡愁和孤独。借“日暮”表达了思乡和离愁的情感,所以与诗歌的情感一致;D.诗意: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故选C。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这首诗作者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余黄鹤楼”即仙去楼空,此地只剩下黄鹤楼这个建筑。故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这里强调空间上的虚无;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指仙人“一去不复返”,只有白云无所系留的徒然飘荡在长空,渲染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千载”一词加深了对昔人不复返的怅惋,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更替的无奈。故第二个“空”是“徒然,只不过”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久远。两个“空”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之感。5.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写作手法赏析。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解答时任选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景致即可。示例一: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示例二: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示例三: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游目骋怀,作者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清晰可见的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还运用“历历”和“萋萋”生动地呈现了汉阳树的茂盛和鹦鹉洲的青草如茵,生动描绘了远眺所见的明丽之景。示例四: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三、(24-25八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7.《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答案】6.D7.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①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直线和曲线结合。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③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④“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导语】《使至塞上》由王维所作,通过描写征途中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边疆壮美雄浑的景象。诗中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描绘动态景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意境深远。言辞简练,画面感十足,成为千古佳作,尤其体现了诗人对塞外自然与人生境遇的独特感受。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的是这首诗雄浑壮阔的艺术特色,而非哀婉消沉。全诗虽有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之感,但这两句展现的是塞外风光的壮美,没有哀婉消沉之意,整体基调更显边塞的恢弘气象,选项赏析错误;故选D。7.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股孤烟直上;在横穿西北的黄河头,一轮落日浑圆。“大漠”展现出一片广袤无垠的沙地,给人以空间上的开阔感,“孤烟”则在这广阔的大漠中笔直地升起,“长河”横亘在大漠之上,“落日”圆圆的挂在天边,从远到近,从天空到地面,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如同绘画一般有着清晰的构图。 同时,“孤烟直”的“直”体现出烟的垂直向上,是一条直线,“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形,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就像用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抽象派画作,极具概括性。 从色彩方面来看,大漠的黄色,孤烟的灰色或黑色,长河的蓝色或黄色(河水的颜色),落日的红色,色彩鲜明,不同的色彩相互映衬,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由此可知,“直”“圆”二字用得极为精妙,通过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的描绘,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塞外空旷的沙漠中,孤烟垂直上升,黄河奔腾远去,落日浑圆的景象也是符合现实情境的,所以说“直”“圆”二字既极锤炼,亦极自然,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四、(23-24八年级上·四川乐山·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8.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答案】8.叙述(记叙、叙事) 思乡(思念家乡)9.“随”字的表达效果:拟人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的动态的变化过程,表现出诗人此次出行时内心的愉悦之感。【导语】《渡荆门送别》是李白旅途中的作品,描绘了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开头两句点明诗人渡口过荆门,走向楚地。中间两联描绘了江山自然景象的变幻:山体突然消失在平原,江水奔流不息,月亮高悬于天,白云如楼似海。结尾通过江水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随”字生动描绘了山势消失在平野之中的变化,突出了山形渐隐的动态之美。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一空,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直白地阐述了诗人的行程,他乘船远行,渡过荆门山,奔赴楚国之地游历,这是在如实地叙述此次出行的开端,点明了事件与起点,所以是典型的叙述(记叙、叙事)手法。 第二空,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此时已离蜀地渐行渐远,望着那一路相伴的江水,心中涌起的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这故乡的水,如同知晓他的不舍,不辞万里护送他远行,实则是诗人借对故乡水的怜爱,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委婉道出。离乡越远,思乡越切,在这看似平淡的语句背后,隐藏着炽热的思乡情怀,含蓄而深沉。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山随平野尽”意为: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这句诗中,“随”字堪称精妙。诗人乘船东下,视野逐渐开阔,两岸连绵的群山本是静态景致,而一个“随”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群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仿佛群山如同忠诚的旅伴,紧紧跟随着诗人的行舟移动。随着船行,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广阔的平原,群山像是知晓诗人对远方的向往,有灵性地渐渐隐退、消失在视野尽头,化静为动,生动且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诗人此刻正满怀憧憬开启出蜀游历之旅,这一路顺遂的景致变化,让他心情畅快,“随”字也恰到好处地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感融入山水描绘之中。五、(24-25八年级上·广西防城港·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0.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标题清楚交代了时令、地点、事件,言简意赅。B.首联交代游踪,通过描写钱塘湖水面平静、白云与水面相接,表现季节特点。C.颔联写禽鸟活动,颈联写植物变化,描绘了西湖暮春生机盎然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最爱”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心情。11.诗人很讲究“炼字”,请从颔联或颈联中挑选一个你认为用得好的字来加以赏析。【答案】10.C11.示例: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春的蓬勃生机。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乱”字,写出了花的繁多,再现了春天姹紫嫣红的景象。【导语】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湖春日的美景。通过对水面平云脚低、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等画面的描写,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日景象。尾联表达了诗人对白沙堤的喜爱及流连忘返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C.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描绘了初春时节的美好景象,而不是“暮春”;故选C。1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任选颔联或颈联中挑选一个字进行赏析即可。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句中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是: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其中用一个“乱”字来形容,“乱”字形容花开繁盛的样子,同时体现出花的种类多,数量多,颜色绚丽多彩,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暗含了春天的美丽,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特点,突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乱”“浅”,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表达出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象的喜爱和赞美。“渐欲迷人眼”则凸显出花的繁茂和艳丽,使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一个“迷”字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和对钱塘湖早春风光的喜爱之情。一、(24-25八年级上·四川自贡·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2.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写景,点明时令是在初春。B.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C.第二句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D.“夜郎”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13.最后两句,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答案】12.A13.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作传递情思的使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和思念之情。【导语】李白的这首诗传达了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关切和思念。通过春末杨花飘落、子规哀啼的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氛围,寄托愁情。尤其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无尽的牵挂。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的时令是暮春,而非初春。杨花即柳絮,杨花飘落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故选A。1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两句诗中,诗人匠心独运地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月本是自然界无情之物,它依照自然规律运行,不会有人类的情感与行为。然而诗人却赋予它人的特性,说要将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仿佛明月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意,如同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其次,诗人还希望明月能“随君直到夜郎西”,让它一路陪伴被贬谪至偏远夜郎西的友人,这更是把明月当作了有自主意识、能够长途跋涉去执行使命的使者。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地,满心担忧与思念,却无法亲身相伴,只能借助想象中的明月来传递这份深情厚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深深的关切与思念,让这份情谊跨越山水阻隔,直抵友人身边。二、(24-25八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客游蜀张籍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14.第一句中的“尽”字能否换成“经”字?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15.第三句中的“杜家”指谁?用在这里有何作用?【答案】14.不能换。因为“经”是经过之意,只点明到成都会经过青山;而“尽”字既点明益州在青山尽头的地理位置,又点出入蜀途经的青山范围之广,表现蜀地景色的清奇秀丽。15.杜甫。用在这里的作用是点明地点,提示游览之处有名人故地,同时表达对杜甫的仰慕之情。【导语】这首诗描写了从远行至蜀地的景象,益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诗中提到杜甫,借其在成都浣花溪的居住经历,增加诗的历史文化厚度。全诗情感真挚,充满意境,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1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句意与字词解释分析即可。“行尽青山到益州”意为:路途遥远,翻过一座有一座青山,终于来到了益州。首句使用“尽”字,一方面表现出此行旅途遥远,强调行程之长和辛苦,给人一种历尽艰难后终到目的地的感觉;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游蜀的兴致盎然,愿意行尽路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而“经”只有经过的意思,只点明了行程,缺乏情感意境。言之有理即可。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题目“送客游蜀”的“蜀”是四川的代称。第一句中益州,即今成都及周边地区。结合我们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知,“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中的“杜家”指的是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他在晚年居住在四川成都,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其住所附近有浣花溪。提到“杜家”即让人联想到杜甫,既点明此次送客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表达对杜甫的仰慕之情,也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使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使整首诗增加了文学气息和历史感,能够让人更深刻感受到蜀地文化的韵味与悠久的历史。三、(24-25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16.“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明理由。17.诗歌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16.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7.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导语】《长安春望》通过描绘春景与抒发身世之叹,展现了诗人人生困顿和漂泊无依的感慨。“千门草色闲”传递世事冷落的无奈;梦中归家渴望与现实难题形成反衬。全诗情景交融,格调哀婉。16.本题考查炼字。结合“却望千门草色闲”可知,“闲”字形象地描绘出春草在无人打理的情况下自由生长、悠然自在的状态。同时,“闲”字也衬托出诗人远望千家门户时内心的闲适与宁静,然而这种“闲”又与诗人自身漂泊在外、怀乡思归以及仕途坎坷的不平静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17.本题考查情感。结合“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可知,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恋和渴望归乡的心情。结合“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可知,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谁念为儒逢世难”,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未能充分施展才华,表达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独将衰鬓客秦关”,诗人独自客居秦关,看着自己渐白的双鬓,感慨时光流逝,人生渐老;同时长期漂泊在外,身边无人理解和陪伴,内心充满孤独和落寞。四、(24-25八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诗歌阅读。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注释】①落日五湖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洲:水中小平地。③蘋(pín):一种水草,花白色。(1)古人讲究炼字。颔联中“没”“ ”两字,一语双关,既是描写远眺之景,烘托出诗人 之情。(2)本诗的尾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答案】(1) 空 依依不舍(2)诗的尾联写诗人站在江岸之上,久久不忍归去。对着秋水白 出神,将离别的愁苦之情传递给了白 。【导语】《饯别王十一南游》是一首表现离别情感的唐诗。诗人刘长卿通过描绘阔别远游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首联以望远和挥泪的动作,展现离别的伤感。颔联用“飞鸟没”“青山空”的意象,呈现出一种空旷和无奈之感。颈联的“长江一帆远”和“落日五湖春”则暗示了友人未来旅途的广阔和美好,寄托着美好的期待。尾联以景写情,通过对汀洲白蘋的描写,表达了浓烈的相思之情,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详解】(1)本题考查字的赏析。颔联“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意思是: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明写飞鸟的不知去向,同时又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然而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诗人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借景抒情,烘托出诗人因友人远去,无人陪伴而空虚寂寞的心境,突出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尾联意思: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只是将离别的愁苦传递给白 。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铸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五、(24-25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①。名岂文章著②,官应老病休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释】①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②名:名声。文章著:因文章而著名。③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19.结合意象特点,展开合理想象,对本诗的颔联进行想象性描写。20.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答案】19.示例:独坐舟中,天地一片静谧,星星低垂,好像和平原挨在一起,夜色下的原野是如此广阔;明月倒映在江水中,随水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多么雄浑壮阔,又多么孤独寂寥。20.设问、比喻,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自比,表达了自己政治上被排挤、漂泊无依的凄苦、感伤之情。【导语】本诗堪称杜诗经典。首联绘孤舟夜泊之景,细草微风衬寂寥;颔联展雄浑江野,壮阔却含孤意。颈联抒怀,叹仕途失意;尾联以沙鸥自比,借设问突出漂泊凄苦。情景交融,尽显老杜暮年困窘无奈,沉郁风格尽显。19.本题考查意象画面。作答此题,首先要深度剖析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意象,“星”“平野”“月”“大江”是关键。理解“星垂”呈现出星星低垂、仿佛触手可及之感,尽显夜之深沉宁静;“平野阔”突出原野无边无际的宽广;“月涌”描绘出月影在水中随波翻腾跳跃;“大江流”凸显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然后用生动细腻笔触融合这些意象特征,融入诗人孤身一人的情境氛围,描绘出画面,兼顾雄浑壮阔与孤寂之情。示例:静谧的夜,我独倚危樯,极目远眺。苍穹之上,繁星如钻,似因不堪重负,沉甸甸地垂向广袤无垠的平野,那原野延展至天际,仿若能吞噬一切。月光倾洒,在汹涌奔腾的长江水面碎成万点银光,随着滔滔江水跌宕起伏,一路向东,势不可挡。江风拂面,凉意透骨,在这壮阔景致里,我却形单影只,恰似那沧海一粟,渺小又孤独,漂泊无依之感涌上心头。2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为: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尾联运用了设问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先以设问“飘飘何所似”引起读者思索,强调自身漂泊状态之独特,引发好奇。“天地一沙鸥”将自己比作广阔天地间孤独飞翔的沙鸥,形象极为鲜明。从诗歌背景看,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此时他年老体弱,又遭政治冷遇,远离朝堂,四处漂泊。如沙鸥般在浩渺天地间无所依傍,恰如其分地展现他孤苦伶仃、居无定所的境遇,深刻传达出内心因理想破灭、生活困窘而生的凄楚、感伤,让读者能深切共情其艰难处境。六、(24-25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郊兴(王勃)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①不惜醉,唯畏绿尊②虚③。【注】①山人:隐居山中的士人,作者自况。②绿尊:酒杯。③虚:空。21.简要赏析颔联中“侵”和“覆”的表达效果。22.结合这首诗尾联中的“醉”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21.“侵”“覆”生动地写出水泽边的兰草,蔓延到小径上(茂盛);河边的柳条已经覆盖到河渠之上的情形,突出了春意盎然而又生机勃勃,诗人沉漫在浓浓的春意中(喜爱陶醉)。22.这首诗尾联中的“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恬淡闲适,以及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郊居的自然景色,结合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词汇,表达人在闲居时的孤独。颔联的“侵”和“覆”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蓬勃,尾联借“醉”表达对闲居生活的享受和对物质空虚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内心的复杂情感。2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颔联“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意思是:泽兰逐渐地把人行小道遮被了,河边柳也把长长的水渠笼罩着。这是对郊外的远景描写,写春景的静态之美。“侵”字形容春天降临大地时,原本长在水泽中或水泽边的兰草,随着春日的到来,一天天,一日日,逐渐蔓延到泽边的小径上,描述了春意在平面上无限延伸的茂盛情态。“覆”字,则是形容春意日盛,柳条已经生长得繁密茂盛,覆盖在河渠之上的样子,春意盎然而又生机勃勃,描述了春意在立体上无限延伸的情态。这两句诗从平面上和立体上的无限延伸,表现了整个天地间已经完全被浓浓的春意所笼罩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陶醉之情。2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意思是:我不怕喝醉酒,只怕酒杯里没有酒,有负这大好春光啊!“山人”指的是隐居于山林中的士人,即作者自况;“不惜醉”表示诗人不吝惜让自己沉醉,愿意沉浸在这种状态之中;而“唯畏绿尊虚”的意思是只害怕酒杯空了,没有酒可饮。这里的“醉”不仅仅是沉醉的状态,更象征着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和解脱的方式,表现出了诗人醉心于山园的闲适、满足与恬淡,以及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之情。七、(24-25八年级上·山东菏泽·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23.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淡淡“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D.诗中未出现“我”,却处处有“我”,以“我”的行踪为主线,多角度勾勒终南山。24.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答案】23.A24.这句描写出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导语】本诗通过描绘终南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首联通过夸张手法展现山的雄伟,颔联和颈联通过云雾和光影变化描绘山中细节,尾联则借助生活情景流露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探索之情。诗中处处体现了诗人的游览心境与自然之美的和谐融合。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确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近天都”形象地展现出终南山的高大,仿佛接近天帝居住的地方;“连山接海隅”则描绘出山脉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壮观景象。通过这两句,诗人勾勒出终南山宏大的轮廓。不过,诗中并没有体现出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这两句主要是在描绘山的雄伟姿态,而不是表达诗人的急切心情;故选A。2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阴晴众壑殊”它展现了因天气阴晴不同,终南山众多山谷呈现出各异形态。晴天时,阳光洒在山谷,明亮开阔,草木清晰;阴天则雾气笼罩,山谷幽深昏暗。众多山谷能随天气有如此丰富变化,体现出终南山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彰显其雄伟气势与宏大规模。诗人细致刻画此景,足见其对终南山景色的欣赏与喜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壮美山川的由衷赞美。八、(24-25八年级上·浙江·期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阙题①刘昚虚②(唐代)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25.该诗的颈联联借“ ”“ ”等意象,烘托出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友人形象。26.赏析颔联写景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妙处。【答案】25. 山路 深柳26.春花翩然入水,流水载着花的芬芳流到很远的地方,诗人通过视觉、嗅觉,不但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也表达了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导语】本诗展现了清幽静谧的自然环境,体现出诗人宁静致远、专注于学问研究的生活态度。通过“闲门”“深柳”等意象,营造了远离世俗喧嚣的学习天地,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不仅描绘了景物动态之美,还渗透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宁静。25.本题考查意象分析。“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意思是: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山路”“深柳”两个意象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幽深,暗示着别墅主人的专注与内心的宁静,表现出生活的悠闲自在。2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解答此题要先确定赏析角度,再结合诗意分析。“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意思是: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落花”“流水”从视觉角度写斑斓多姿的落花随清澈的溪水飘流,“香”则从嗅觉角度写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表现了流水落花相映的清幽、美好的意境。“随”是跟随的意思,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为拟人的修辞手法,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表现了流水落花相映成趣的清幽、美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九、(24-25八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浣溪沙陈铎(明)波映横塘①柳映桥。冷烟疏雨暗亭皋②。春城风景胜江郊。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草堂新竹两三梢。【注释】①横塘:即南京市西南的横塘。古堤名。②亭皋:水边的平地。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描绘了横塘春天美丽的景色,艺术风格清秀自然,宛转恬静。B.起句两个“映”字连用,写出了横塘碧波荡漾,小桥杨柳飘拂的明媚春色,优美如画。C.“冷烟疏雨”写春雨,展现一幅烟雨蒙蒙的画面,使眼前呈现出一种朦胧美。D.尾句只写两三竿新竹,体现了词人在美好春景中形单影只的处境。2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一句的妙处。【答案】27.D28.运用拟人的修辞,把“花蕊”和“溪云”拟人化,花蕊悄悄地随了蜜蜂去酿作了蜜,倒映在溪水中的白云似乎有意伴着白鹤回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流露出诗人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导语】陈铎的《浣溪沙》通过描绘横塘春日的自然风光,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词中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花蕊随蜂、溪云伴鹤,如绘画般展现了和谐的自然景象,画面感强烈,富有诗情画意。尾句新竹的点缀,更显得小景饶情,体现了宁静致远的审美风格。2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尾句“草堂新竹两三梢”并不是体现词人形单影只的处境。前面几句描绘了横塘美丽的春景,如碧波杨柳、烟雨亭皋、花蕊蜂蝶、溪云归鹤等,展现出春城风景之胜。尾句的“草堂新竹两三梢”是继续对美好春景的描绘,通过写草堂边新长出的两三竿竹子,进一步丰富了春景的画面,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是词人对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春景的欣赏与描绘,没有孤独寂寞的情绪在里面。故选D。2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意为:花蕊悄悄地跟随着蜜蜂去酿造蜂蜜,倒映在溪水中的白云还陪伴着白鹤飞回巢穴。诗人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蕊”与“溪云”以人的行为、情感,使之鲜活灵动起来。“花蕊暗随蜂作蜜”中的一个“暗随”,仿佛花蕊有了自主意识,瞒着众人悄悄追随蜜蜂,投身于甜蜜的酿蜜事业当中,尽显春日里生命的活跃与灵动;“溪云还伴鹤归巢”中的“伴”字,本无情感的云朵好似知心伙伴,温情脉脉地陪着白鹤归巢。这般描写,将春天描摹得生机勃勃,处处洋溢着活力。置身如此画面,诗人满心欢喜,字里行间自然而然流露出对春日盛景、奇妙自然的钟情,也隐隐透出对闲适悠然生活的热切向往。十、(24-25八年级上·山东聊城·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②家。红袖织绫夸柿蒂③,青旗④沽酒趁梨花⑤。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⑥一道斜。【注释】①伍员:指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忠贞被杀,历代为其立祠纪念。②苏小:即苏小小,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③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④青旗;酒旗。⑤梨花:梨花春,酒名。⑥裙腰:比喻狭长的小道。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错落有致。B.颔联写景既气象雄浑又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C.颈联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D.本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诗人对杭州春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30.这首诗尾联写得极为巧妙,请你试着做简要赏析。【答案】29.C30.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导语】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通过对杭州春景的描绘,表现了对自然风光与城市生活的欣赏与热爱。诗歌结构紧密,远观海天,近察风俗,层次分明。结尾以“草绿裙腰”作比拟,点明春色盎然,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29.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C.颈联写游人沽饮,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无中生有;故选C。3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诗歌末联“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意思是: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绿草一带似美人裙腰横斜。运用比喻,将小路比作少女的裙腰,通过对一条斜斜小径的描绘,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女性形象结合,构成一个生动而富有诗意的图景,表现了杭州春日特有的葱茏之美与活力。草木翠绿,环绕小径,宛如少女细腰般轻盈曲折,展现了初春杭州的秀丽与柔美,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美好的向往。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