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共 5页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题。
材料一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 “ 两个世界 ” 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 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 “ 乌托邦的世界 ” 和 “ 现实的世界 ” 。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 “ 旧红学 ” 和考据派 “ 新红学 ” 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 “ 家国历史 ” 之谜,还是考据派的 “ 自叙 传 ” 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 的文学世界,“ 两个世界 ” 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 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重 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 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
“ 诗意的世界 ” 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 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 现实的世界 ” 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 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 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 哲学的世界 ” 。“ 诗 意的世界 ” 与 “ 现实的世界 ” 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 哲学的世界 ” 在它们之间 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 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 具体呈现出来的。有学者认为 “ 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 ” ,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 归入了 “ 理想的世界 ” 。事实上,以太虚幻境、警幻仙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 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 生活的本质。
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老子云:“ 道生一 ,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道 ” 是抽象的规律,“ 一 ” 是具体而完整的事物,“ 二 ” 指事物矛盾 的两极,“ 三 ” 指两极之间的一个任意点。由于 “ 三 ” 是任意的,所以它能够代表事物的千变万化。 《红楼梦》中,“ 诗意 ” 和 “ 现实 ” 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极形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游移于诗 意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片面地强调 “ 诗意的世界 ” 或者 “ 现实 的世界 ” ,并不能涵盖作者思想的全部。如何在 “ 诗意 ” 和 “ 现实 ” 之间,探寻一条恰当的人生道 路,这才是研究《红楼梦》人生哲学的关键所在。
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文、史、哲共 同作用的结果。就《红楼梦》的 “ 三重世界 ” 而言,“ 诗意的世界 ” 最具 “ 文 ” 的色彩,“ 现实的 世界 ” 则比较接近于 “ 史 ” 。不论是对 “ 文 ” 的欣赏也罢,对 “ 史 ” 的批判也罢,都不应忽视《红
楼梦》中还有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 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
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 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 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红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需要打破文史研究自我封闭的怪圈,将哲学研究引 入其间。
(摘编自郭皓政《 <红楼梦>的三重世界》)
材料二: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而 “ 大观 ” 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 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 “ 大观视角 ” 或 “ 大观眼睛 ” 。所谓 “ 大观眼睛 ” ,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 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概念、范畴 的运作,而是浸透在作品中的哲学意蕴。《红楼梦》的哲学还是艺术家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哲 学家哲学是抽象的、思辨的,与艺术实践是相脱离的;艺术家哲学是感性的、具体的,与艺术实践 和审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是直接由艺术实践呈现出来的。另外,《红楼梦》还有其自身的哲学主 体特色,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 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曹雪芹对于儒家有许多嘲讽,但能否就此做出本质化判断,说《红楼梦》是绝对反孔反儒反封 建,恐怕不能。以儒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一视角来观看《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与儒 家的表层结构,即儒的政教体系、伦理纲常等,确实格格不入,尤其对仕途经济之路和变形变态的 谋取功名利禄之思,更是深恶痛绝。在这个层面上,贾宝玉以至《红楼梦》是反儒的。然而,在儒 家的深层结构上,即对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 征,却也进入到贾宝玉的生命中。脂砚斋所透露的曹雪芹在全书结束时排出的《情榜》,给宝玉的 考语是“ 情不情 ” ,也就是说打破情的世俗规定,把情推向不情人和万物身上。因此,笼统地说《红 楼梦》反对儒家道德和反对儒家哲学,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至于说贾宝玉是 “ 反封建 ” 那更是 “ 本 质化 ” 了。
曹雪芹对道教也有表层深层之分,他调侃贾敬的炼丹术,但又认同庄子的破对待、任逍遥的哲 学。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 “ 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 ” 的思想,才有 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 “ 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 ” (第 26回)。
《红楼梦》非常伟大,不仅其文学内涵说不尽,而且其哲学内涵也说不尽,仅就与中国哲学各 流派的既吸收又超越的关系,就有开掘不尽的意蕴。
(摘编自刘再复《 红楼梦 哲学论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家国历史”说和“ 自叙传”说易混淆《红楼梦》文学、历史和生活“ 三种”真实,不能很好地 把握作品的文学世界。
B. 《红楼梦》“ 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未来 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2
C. 《红楼梦》的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其哲学意蕴寓于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中,没有以理性代替艺术, 用思辨代替审美。
D. 认为《红楼梦》对儒家道德和哲学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是笼统又简单的,应从儒家的表层和深层结 构的视角综合考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红楼梦》的“ 两个世界”说对作品的理解诠释有偏差,对思想和艺术价值评判有欠缺,所以对 红学研究无意义。
B. 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全面考量文史哲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文史层面,就会本末倒置,从而进入 自我封闭的怪圈。
C. 丫鬟晴雯被害死后,宝玉长歌当哭,以《芙蓉女儿诔》祭奠她,验证了《情榜》给宝玉考语“ 情 不情”的合理性。
D. 曹雪芹能辩证看待儒教道教,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由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 我笑如来佛比人 还忙”可见端倪。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的“ 哲学的世界”的一项是(2分)
A. 王国维说:“ 《红楼梦》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 价值亦即在此。”
B. 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认为:“ 《红楼梦》中‘ 梦’的真假有无,体现了‘ 空’‘ 假’‘ 中’三谛圆 融思想。”
C. 鲁迅说:“ 《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D. 评论家王博认为:“ 《红楼梦》庄禅并称,重其同而略其异。”
4. 两则材料都围绕《红楼梦》哲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4分) 5. 《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 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 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寻找乌布隆 马良
二舅被有些人视为玉石专家,至少在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里是这样。这些人当中有的投身玉石 生意,期望像二舅那样依仗花花绿绿的石头发家,还有人陷入对坚硬自然物的狂热中无法自拔。其 实二舅在学历和智力上都不算出众,这个穿粗布唐装,习惯留寸头的小老头儿,只有初中学历。二 舅令人佩服的地方,他不像个商人,而是一名玉石爱好者,不仅会向顾客介绍品质与做工,还能准 确说出多种岩石的形成年代,甚至矿物组成。
乌布隆玉石店的灵魂,全部集中在一块乌黑色、半张课桌大小的石碑上,它是二舅生命中的幸 运石。二舅说,他是在给人垒猪图时发现这块石碑的,翻遍所有石头,也没发现另一半。我仔细数 过,石碑上能辨别出的字三十九个,残缺的字二十六个,没人知道石碑上到底说了什么,比如它的 第一行 “ 三年甲子酉君子勋绩 ” ,最完整的在最后一行,“ 竖石讫成表言乌布隆如律斗出 ” 。二舅 抱着石碑询遍文物局文化馆,也没人看出究竟,一名老书法家对他说,是一块铭碑,属于隶书,乌
布隆像是个名字,有边疆少数民族风格。
我刚上初中那年,文化部门举办临帖展,二舅送上临写的那三十九个字,落款处注明 “ 起壮临 乌布隆帖 ” 。作品没有获奖,只在体育馆角落里与其他一百多幅作品一道悬挂了七天七夜。展览结 束,二舅领回作品和入展证书,临帖临得更加勤快,父亲经常让我给二舅送去旧报纸,二舅桌上逐 渐多了些研究突厥、党项历史的书,偶尔还会问我,成吉思汗东征,掳掠回来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从沙俄回来的除了土尔扈特,还有没有其他部族。我对超出历史书的部分毫不知晓,不清楚面前这 个五大三粗的搬运工从哪里来的精力,白天干活儿,晚上研究历史和书法。
有一回,二舅说:“ 你相信心灵感应吗?” 我不置可否地看着他,见我没有回应,他接着说: “ 上周一 ,中午,光线正好,所有玻璃窗上面都有阳光,我正要回家,经过石碑,就这么扭头看了 一眼,你猜怎么着,就产生了心灵感应,心跳加速,手捂上去,能感觉到心脏在挠手心,我有点儿 晕。我看了看石碑,上面闪着光, 一点连着一点,现在想起来,真有种站在酒店大堂水晶灯下往上 看的感觉。等我擦完汗,那些亮点就连成了片,闪得我发晕。我索性把石碑运回家,放在书桌上, 摸上去,那感觉,耳朵里塞满了敲击石碑的声音,叮叮当当的,就像它听过的声音都传递给了我一 样。我挺后悔的,那天中午要不是她们赵总赵总的叫我,或许当时我能听到更多,说不定,嗯 …… 我就能得到乌布隆的信息了。 ”
二舅不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听完他的故事,我似乎也有了那么一点儿心灵感应,倏地一下明白 二舅要去做什么。 “ 你是要去找乌布隆?” 我说。二舅看了一眼手机,说:“ 没错。 ”
二舅听了那位老书法家的话后,认定乌布隆就是个部落名,至于部落的石碑为何会出现在我们 这个地方,猪圈旁边,二舅进行了很多猜想,比如乌布隆被其他部族追杀,残余流落到此,留下这 个石碑。再比如,某个朝代,某位君主征伐边地,灭掉乌布隆,将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回中原 ……每 到一个地方搬货运货,二舅会见缝插针地用眼睛踅摸着周围有没有黑色石头或是石碑。在发现石碑 的村子中,村民们都认识他,因为二舅将村里寻了一遍又一遍,熟悉这里裸露的每一块石头。他还 把石碑照片寄给各大文物研究所,并附上一封诚恳求知的信,一段时间以后再打电话询问。种种努 力下,二舅让乌布隆谜团更加诱人,在很多人眼里,赵起壮和乌布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孪生名词。
城里找不到乌布隆,二舅便开始想办法走出去,有一段时间,大概两个星期,也许是十天,我给 二舅送报纸都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从哪儿拉来的活儿,还要跟车往外跑。我发现二舅写字桌对面 墙上挂着的那幅拓本也被摘走了,猜想二舅随身带着,方便路上练字。
二舅把自己视为乌布隆的发现者,弄清楚乌布隆的基因组成是他的使命,像每一块石头身上的 天然纹理那样理所当然。我能想象得到,二舅晚上独自面对石碑,把手放在黑黢黢的石碑表面时, 他有多渴望再一次经历心灵感应,倾听石碑的诉说。
为了寻找乌布隆,二舅去过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二舅妈催促,二舅在外漂泊的时间会更长——二 舅和他那辆皮卡车不时出现在朋友圈中,他真的在向西,再向南行进,他在最干旱的沙地上吃到了 血红色的西瓜,多次与密林中沧桑斑驳的古塔合照,还在神秘的悬棺下仰望。
这一次,皮卡车载着二舅一路北上,车辙沿着黄色大地往前,车身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不停 地抱怨着难堪的路面。透过后视镜,车身后面飞扬起的尘土,如一群挥之不去的蝗虫,又像舞者挥 起的黄色缎带,一股硝烟味道透过车窗缝隙传遍全车。偶尔从车旁缓慢移动而过的圆形高山,一眼 望不到顶。等到天亮,二舅才发现那些圆形高山是一座座酣睡着的活火山。
3
有了灯光,路变得明朗起来,二舅的心情得以放松,背部倚靠在座椅上,甚至想停下车,在路 边支起椅子喝上一杯。不过这个念头只是一闪,便被更加遥远的东西吸引——在头顶上方,他看见 一条星河,无论人类怎样发挥才智,都无法用灯光复制的星河,哪怕把无数顶王冠上的玉石摘下来, 都别想做到。二舅踩下刹车,顾不得熄火,来到后座,将石碑翻转过来,发现石面上的亮点比以前 更加清晰。
二舅妈说,二舅的电话是凌晨一点把她吵醒的。二舅语气热烈,像是在战场播报战况:“ 我们 都没错,乌布隆在北边,也在南边,东边西边都有,但它不在我们周围,在上边,它就是星空。 ” (本文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玉石收集者甚多,然而有些动机不纯,并不具备专业素养,二舅的生意成功得益于他出众的知识 储备和修养。
B. 文中说很多人眼里“ 赵起壮和乌布隆”是“ 孪生名词” ,说明他们不太理解二舅的狂热行为,隐 含着嘲讽和讥笑。
C. 文中对“ 心灵感应”的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展现了二舅对石碑研究的独特认识,体现他追寻 真相的强烈欲望。
D. 二舅从玉石店抽身,踏上“ 寻找乌布隆”的旅程,并在旅程中发现奇特的景观,获得了一次心灵 升华的机会。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还是别的什么,“ 乌布隆”都具有某种神奇的召唤力,对读者来说,阅读成 了一个解谜过程,充满趣味和期待。
B. 作为叙事人的“ 我” ,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 我”是观察者和见证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 文中“ 难堪的路面”段的环境描写,用了比喻手法,既表明旅途的艰难,又和下文发现星河的欢 愉形成鲜明的反差。
D. 文章结尾进行了浪漫主义式的收束,星星和石头的重叠,使得小说在整体风格上多了一层理想主 义的色彩。
8.“ 乌布隆”在小说中呈现出不同层面的意蕴。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 读书小组就本文要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做鉴赏发言,甲组发言的关键词是“ 未知 生命 星空” , 乙组发言的关键词是“ 现实 魔幻”。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拟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 7小题, 14分)
10. 下列各选项,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①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③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④此所谓“ 藉寇兵而 赍盗粮”者也 ⑤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⑥河海不择细流 ⑦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⑧向使四君却客 而不内 ⑨退弹筝而取《韶》《虞》
A. ①③⑤ B. ②⑥⑦ C. ④⑧⑨ D. ③④⑦
11.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A. 老吾老 以· ·及人之老 韩魏之经· ·营 此五帝三王所· ·以无敌也
B.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明· ·星荧荧 五十者可· ·以食肉矣 C. 申之以孝· ·悌之义 吾何快于· ·是 貌恭而不心服
D. 裹· ·足不入秦 民以殷· ·盛 视为止,行为迟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遂霸西戎 道芷阳间行 赤也为之小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B. 服太阿之剑 李牧连却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C. 谨庠序之教 却宾客以业诸侯 轻暖不足于体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 义不赂秦 朝秦楚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娱心意、说耳目者 13.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敢以烦执事 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莫之能御也 ⑤臣之所好者道也 ⑥毋从俱 死也 ⑦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⑧而歌乎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⑨为客者逐 ⑩使天下之士退 而不敢西向
A. ①⑨/②⑦⑩/③⑤⑧/④⑥
B. ①⑥/②⑦/③⑤/④⑩/⑧/⑨ C. ①⑥/②⑦/③⑨/④⑩/⑤⑧ D. ①⑨/②⑦/③⑥/④⑩/⑤⑧
14.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至今治(社会安定)强 功施(施行)到今 今逐客以资敌国(资助) B. 弹筝搏(击打)髀 弘(光大)兹九德 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 C. 拔(攻取)三川之地 杜(封闭)私门 有复于(回复)王者曰
D. 而议事每(常常)不合 建(修建)翠凤之旗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确定)矣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当与秦相较 人君 当神器之重 料大王足以 当项王乎 B. 度义而后动 度 ,然后知长短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 使负栋之柱 客何负于秦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16. 下列各项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常见指百姓的词还有布衣、黎元、 庶民、白丁等。
4
B.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水浒 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C.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五鼓。“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中 的“ 四鼓”指 1-3点,又称平旦。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 国志》合称“ 前四史” ,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题。 材料一:
李斯从荀· ·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 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 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① 邪说,废适立庶②。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 ,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 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 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 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 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 ,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 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 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 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宋之世,王介甫③ 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 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 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 ①高, 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 秦始皇去世后, 赵高与丞相李斯合 谋伪造诏书, 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 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 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
年间实行新法。
17.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3分)
(
G
) (
C
) (
B
) (
A
) (
H
) (
l
F
) (
l
E
) (
D
) (
其便
) (

) (

) (
益成
) (
秦乱
) (

) (
使
) (
虽李斯助之
)李斯不言其便
18.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荀卿, 即荀子。名况, 时人尊而号为“ 卿”, 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 坐, 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 一人犯罪, 相关的人连带受罚。 C. 逆, 指迎合, 与“ 寓逆旅”(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 逆”词义相同。
D. 法术, 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 法”,申不害讲“ 术”, 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
19. 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 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 动乱的法度, 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B. 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 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 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
C. 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 趋时”而“ 张宠”的小人固然可恶, 但法术之学“ 足亡人国”, 所以对国家 而言更可怕, 危害也更大。
D. 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 进一步指出“ 以李斯 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
20.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 厚遗结之。
(2)因秦国地形便利, 用其法, 富强数世, 兼并诸侯, 迄至始皇。
21. 姚鼐说:“ 小人之仕, 以富贵之谋, 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 概括李斯做“ 富贵之谋”的具 体表现。(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 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22~23题。
鹧鸪天
宋 ·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① 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②。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 ①史应之:黄庭坚在戎州贬所时的朋友,授馆为业,落魄无检,喜作鄙语,时人以屠脍视 之。②倒著冠:晋代征南将军山简,经常畅饮大醉,反戴帽子而归。
5
2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首句的“ 寒” 字交代季候特点,也点明了词人的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哀婉的基调。
B. “ 人生莫放酒杯干” 以直接抒情的方法,强调了人生应尽情行乐,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C. “ 风前横笛斜吹雨” 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D. 全词语言看似质朴,甚至使用了口语“ 身健在,且加餐” ,实则雅俗共赏,别有意趣。
23. 词作首句与“ 黄花白发相牵挽” 句都出现了菊花这一意象,各有什么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 10分)
2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 1分,共 10分)
(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 “ , 而后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 礼治” 的社会理想。
(2)《红楼梦》中的谚语 “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化用了《阿房宫赋》的 “ , 。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 ” 两句,常让我们想到《诗经》中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的告诫。
(4)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 “ ” 而导致灭国;赵 国没能坚持抗秦到底,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 ” 。
(5)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景与情相互照应,上阕的“ ” 一句描写湖水的清澈 明亮,下阕的“ ” 一句描写作者内心的清澈洁净。
(6)梁启超称辛弃疾的《青玉案 · 元夕》“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然而词中却不见伤心之 语,只见上元夜满城灯火、众人狂欢,词人还用“ , ” 两句写出了女子盛妆观 灯的情态。
( 7)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中“ , ?” 与龚自珍“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都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尺度的关切。
(8)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用辛弃疾《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中“ , ” 两句来激励自己,困难终将过去,要坚定胜利的信心。
(9)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 两句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泪水 和霜林贯穿起来,使无情的树木带上了感彩。
( 10)王磐《朝天子 · 咏喇叭》中,“ ” 一句描写了官船穿梭之景象, 一句巧用第二人称,突出了喇叭的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5~29题。(本题共 5小题, 15分)
“ 句句不提乡愁,句句皆是乡愁。”近日,一篇题为《旧轨还乡》的作文感动万千网友。文章的作 者是一名中学生,在她笔下,车窗外的景色随着火车一路向北,“ 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记 忆中的故乡“ 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重新运营的列车车厢里“ 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 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同车厢的爷孙俩“ 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面对推 销员天花乱坠的言辞“ 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 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 地掏了钱 ”……
文章的叙述就像小姑娘归乡乘坐的绿皮火车一样,不急不缓、A 。同时 ,这列火车栽着乡音乡愁、 时代记忆、亲情思念,铺以巧妙的修辞,细腻的描写,用个人经历引发网友共鸣,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情 感共震。
“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归乡的场景每位游子都不陌生,爷孙的亲情每个人都有独属的记忆,场 景与情感的“ 在场”-性,让乡愁从抽象的概念( 甲 ) ,也让亲情从记忆的深处浮现眼前。
这篇文章( 乙 ),却未止步于文字。其中被投射了不同群体的不同观点与情感,又一次促进了信息 和文化的传播。乌兰察布引得旅游爱好者 B ,当地文旅部门发现了宣传当地旅游、传播地域文化的 契机,教育者看到了非套路化写作模式的魅力,公众被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
①当大众消费兴起,②人们的娱乐方式、信息传播形式多元化,③文字的地位逐渐被影像不断消解。
④ 但无论哪种方式,⑤ 都应让人们感受到文字表达的意义,⑥ 重新思考文学写作对社会发展乃至个人 情感的价值。
25.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 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6,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2分)
27. 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 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2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分)
29. 文中画波浪线的“ ‘ 在场’ 性” 一词是指场景与情感给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真实感, 请从材料 中找出一处体现“ ‘ 在场’ 性” 的细节, 并分析是如何实现“ ‘ 在场’ 性” 的。(3分)
四、写作(60分)
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林觉民舍小 爱为大爱,毅然参加起义;屠呦呦率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提取青蒿素,使人类征服疟疾迈进了一步;马 克思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6
1. B
2. C
3. C
4.① 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红楼梦》“ 哲学世界”的重要性,并强调其是未来红学研究 的方向;(2 分)② 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 学的跨哲学,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2 分)
5.① 她活在一个“ 诗意的世界”里,贵为“ 金玉质” ,追求高洁,清高自傲。她生活 在处处充满诗意的大观园里,美丽聪颖,多才多艺,茶艺精湛,中秋联诗,极通文墨。 (2 分)② 她活在一个残酷的“ 现实的世界”里,可怜金玉质,求洁不得。自小多病, 出家为尼,为人孤僻,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后被贼人掳走,终陷泥淖中,遇害海边。 (2 分)③ 她活在一个复杂的“ 哲学的世界”里,是带发修行的佛家弟子,文学上大爱 庄子,感情上情缘末了。自号“ 槛外人” ,以清静无为自守,却六根不净,尘心未尽, 不洁不空。(1 分)
6.C
7.B
8.①“ 乌布隆”是二舅玉石店的名称,也是二舅的幸运石。② 对“ 乌布隆”的痴迷包含 着二舅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历史的追溯。③ 寻找“ 乌布隆”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精
神世界的追求。(答出任意 2 点即满分 4 分) 9.甲组答案示例:
① 未知: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对使命的执着和热情,让生活多一种可能,让生命多一 份精彩。(2 分)
② 生命:二舅的生命因寻找的艰难过程,而获得了人生的巨大幸福感、满足感。(2 分)
③ 星空:诗意的星光,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慰藉,造化的神奇瑰丽(包括乌布隆)
成为超越世俗生活的重要寄托。(1 分) 乙组答案示例:
① 现实:作品中的现实来自真实的生活,如二舅的店铺、日常生活细节,周围人的 4 评价,“ 我”的看法,营造了一种真实具体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2 分)
② 魔幻:文中“ 乌布隆”石碑的出现及残缺特点,“ 心灵感应”的描述段落,文末的“ 星 空”情节等都具有似真似幻的特点,给文章一种神秘魔幻的效果。(2 分)
③ 现实是魔幻的渊薮,魔幻是现实的变形,在现实中创造魔幻,在魔幻中寻找现实。二 舅在平淡的现实中去寻找一种诗意的存在,以一种执着的态度探寻“ 乌布隆”的真
相,直抵世相人心。(1 分)
10.答案 D 11.答案 A 12.答案 C
13.答案 C 14.答案 B 15.答案 D 16.答案 C 17.ADF
18.C 19.C
20.(1)(秦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能用钱财收买的著名人士,就 多送礼物来结交(收买)他们。 (1)“ 阴”,暗中;“ 下”,收买;“ 遗”,送,馈赠。
(2)(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 直到秦始皇。(2)“ 因”,凭借;“ 富强”,使富强;“ 迄”,至,到。
21.① 原本跟荀子学习儒家之学,窥探到秦王残暴放纵之心,便极力迎合推行酷刑峻法来
求得恩宠。② 为了保住自己的显贵地位,谏逐客,听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导
致天下叛乱。
22 .A
23 .首句中的菊花在秋寒时节枝头绽放,交代时令(1 分),渲染肃杀氛围,反衬及时行 乐的潇洒豁达(1 分)。 “ 黄花白发相牵挽”句头戴菊花,与白发相映成趣,无惧世人眼 光,菊花成为孤傲人格的象征,表达坚守自我、抗争世俗的决心(2 分)。
25.答案“ 栽“ 改为“ 载” ,“ 铺”改为“ 辅” ,“ 震”改为“ 振”。(每改对一处 2 分,改对任意两处即可)
26. 答案 A 娓娓道来 B 纷至沓来/蜂拥而至(每空 1 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27. 答案句③ 去掉“ 逐渐”或“ 不断”。句⑥“ 社会发展”和“ 个人情感"互换位置。 (每处 2 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8.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答案甲:化为具体的记忆乙:虽以文字开启(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9.答案示例:细节:在交织的方言与铁轨摩擦声中,爷爷蜷缩在床尾为孙子腾出空间。 (2 分,合理即可)理由:通过听觉上“ 方言与铁轨摩擦声”的交织,以及视觉上“ 爷 爷蜷缩”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火车车厢内的真实场景,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爷孙间的亲 情,体现了“‘ 在场’性”。(能结合“‘ 在场’性”分析 2 分,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