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季期末联考高二语文答案1. B “但也因将其误作兰草而使这种青睐和热忱受到减弱”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同时,原文第七段“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可见即使二者混淆,对白芷的青睐和热忱不但没有受到减弱,反而“有增无减”。故选 B。2. CA.“象征着仁义、团结、环境的美好”说法错误,原文为“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 在古汉语中……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环境的美好”是在古代汉语中的寓意而非在上古尧舜时代,选项张冠李戴。B.“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原文为“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选项曲解文意。D.“在民间传说和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都有提及”是白芷的药用价值,不包括其作为香辛调味料。3. A “意在表明蕙兰和白芷都是品性高洁的香草”说法错误,后文说“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应是意在“引出对白芷的相关叙述”。故选 A。4. ①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影响巨大,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②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 2 分,两点 4 分)5.①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②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③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一点 2 分,三点 6 分)6. AB.“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赛毛的胆小怕事”错误。此处动作描写主要是表现赛毛的淳朴朴实,在突然有陌生男人到来时的不知所措,并非胆小怕事。C.“生活态度是消极 ”错误。赛毛是用唱歌来抒发她的生活感受,歌词虽悲伤忧愁,但不能就此说明她生活是消极的。D.“也表现出父亲劫后余生的庆幸”错误。此句暗示赛毛因救父亲而牺牲,营造了悲剧气氛,并不能表现父亲劫后余生的庆幸。7. C 赛毛的歌唱为后文她勇敢救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错误。从歌词内容来看,赛毛的歌唱表现了对父亲的关心,情节上暗示了父亲可能会遇到洪水,与后文她勇敢救人的情节没有直接的伏笔关系。8. ①父亲与桑杰的相遇有偶然因素,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地域背景下,父亲作为下乡蹲点的干部,与当地牧民产生联系又有一定的必然性。 ②父亲在遭遇洪水时,赛毛恰好出现在父亲身边,这种巧合充满了偶然性,但从赛毛的性格来看,她淳朴善良关心他人,在父亲遭遇困境时,她挺身而出救助父亲又有一定的必然性。9. ①丰富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赛毛第一处歌声从侧面展现了牧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一一穷困忧伤,第二处则表现了她对父亲的关心与祝福,乐观善良。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情节走向,赛毛唱歌中所表达的“苦日子的眼泪是淌不干的”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桑杰一家在野马滩可能会遭遇困难。 ③营造氛围,赛毛的歌声为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忧伤、凝重的氛围,这种氛围与草原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相呼应,使得故事充满了沧桑感和命运的无力感。 ④增添地域文化色彩,唱词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让读者更1能感受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10.CFH“差知”都是动词,派遣掌管,不能断开;其宾语是“永兴军”,其后 C 处断开;“以衰疾”是“不任治剧” 原因,中间不断开;“治剧”是“不任”的宾语,其后 F 处断开;“乞”作谓语,“就冗官”动宾短语作宾语,其后 H 处断开。11.B 都表示估量、揣度。12. C “但其中仍有许多前后抵触、矛盾之处”说法有误。原文“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意思是其间(我)言语顶撞、冒犯圣上,不敢自保,罪孽之重,也没有地方可以逃跑。并非说的是文章的前后矛盾之处。13. (1)又大概地列举事件,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用来作为检索方便的参考,编成目录三十卷。“略举”,大概列举;“年经国纬”,以年为经,以国为纬;“为”,编成。(2)朕认为,君子应多听取前贤的言论,往圣的事迹,用来畜聚美好的品德,所以能够刚健有力,笃行实在,天天有长进。“识”,听取、见识;“畜”,畜聚,修养;“日”,天天。14. ①司马光要写成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使顺序井然;②其次是要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15. D “秣艳精致”错误。“秾艳”指描绘景物的繁华和美丽。本诗语言风格遒劲,气势雄浑,而非“秾艳精致”。16.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的赞美敬仰之情及其壮业未竟的惋惜之情。不同点:《蜀相》借诸葛亮抒发对包括诗人自己在内 有志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本诗借诸葛亮抒发对后主刘禅和谯周的投降误国的辛辣嘲讽和对世事变幻、江山易主的叹息与无奈。17(1)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2)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3)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4)蓬门今始为君开 门虽设而常关18. A:司空见惯 B:遥不可及19. 甲:患癌的概率也会相应升高乙:睡眠长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20. ②修改为“睡眠质量高(好)的关键在于有深度睡眠”;⑤修改为“要提高深度睡眠的质量”。21. C 表特殊含义22. ①形象:“与失眠作战”采用拟人手法,将失眠具象化为需要持续对抗的敌人,“长期”与“作战”的搭配既强调失眠的顽固性,又凸显抗争的艰难,生动传达失眠群体在精神与生理上的双重消耗。 ②新颖:“甜蜜的烦恼”将“甜蜜”与“烦恼”两个有反差的词并置,新颖地暗示睡眠过度虽表面安逸,实则暗含作息紊乱、效率低下等隐患,引发读者对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反思。23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第一句,“当下是行动的战场,未来是愿景的方向盘”,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性及作用。当下是我们付诸实践、积累经验、解决问题的阶段,未来则是我们心之所向、为之奋斗的目标指引。2第二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两种声音:一种鼓励我们立足当下,把握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瞬间;另一种则激励我们大胆畅想未来,为遥远的蓝图拼搏”,明确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引导考生思考在人生不同阶段,应如何平衡二者关系。“立足当下”指的是现在、此刻,活在当下,要关注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脚踏实地地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珍惜眼前的时光和机会,不虚度光阴,注重实际行动和实践。“畅想未来”代表着尚未到来的时间,包含了我们的理想、目标和憧憬。畅想未来,是基于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思考,有规划、有方向地去设想未来的可能性。“立足当下”和“畅想未来”不是对立的,应该深入思考二者关系,建立联系,思辨行文。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当下为基,筑未来之梦。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1.立足当下,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是为实现未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2.大胆畅想未来,则能为当下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动力和方向指引,未来是希望和梦想的寄托,能激励人们不断前行。3.二者并重,为梦想注入能量。立意:1.在当下的时光里,眺望未来的星河。2.于当下扎根,向未来生长。3.用当下的奋斗,绘未来的蓝图。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司马光上言:先前奉受敕命编纂历代君臣事迹,以后又接奉圣旨赐予书名《资治通鉴》,如今已经完成。我认为我的性情和才识愚蠢、迟钝、学术上荒废不精,大凡做各种事情,都在他人之下。只对于前代的史书,曾粗略地尽心研读,自幼年至老年,都非常喜好,不知厌倦。(我)时常担心,自司马迁和班固以来,记载历史的文字繁多,即使是平民也不能完全读遍,更何况对于作为万民之主的皇帝,日理万机,哪有闲暇去全部阅览呢!我经常不自度量,想要把其中的一些多余而不适用的文字加以删削,集中列举那些最重要的历史事实,专门选择有关国家盛衰存亡,情系百姓喜怒哀乐,善良可以成为楷模,邪恶可以作为警戒的材料,按年代先后编集成一书,使得先后有序,精华糟粕不相混杂,但是我个人的力量太单薄,没办法完成。我幸好遇到英宗皇帝,靠着他通达聪明的天性,施行文化昌明的政治,他想要纵览古代事迹,以便拓展宏图大略,于是颁下诏令,教臣编纂成集。我长期以来的心愿,一朝之内获得了伸展,欣喜雀跃接受诏命,唯恐不能称职。先帝还让我自行选择设置官属,在崇文院开置书局,允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三馆和秘阁的书籍,派遣宫内侍臣担任承受(官职),我受到的眷爱知遇的荣耀,连近臣都比不上。不幸的是书还没有完成,未能向皇帝进献,而先帝却抛下群臣(先自去了)。陛下继承皇位,同时也继承了先帝的遗志,恩宠有加,亲撰冠首之序,又赐予了嘉名,每逢开设研讨经史的讲席,常让我前往讲读。我虽愚蠢迟钝,但蒙受两朝知待如此之厚恩,即使完全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足以报答两朝皇帝的大恩大德,只要是心智和力量能够达到的,又怎敢有所保留呢!正值陛下派我去掌管永兴军,因为年老体弱不能胜任处理繁重的政务,所以请求就任闲官。陛下便依从了我的私愿,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以闲官养老。还曾被派遣去任职通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还主管书局,让我自主处理书局的事物,给我禄位、俸禄,不要求承担做事的结果好与差。我既然没有其他事务,所以能够集中精力,尽力思考,使出所有的知识和精力来编集此书,白天时间不够,就在晚上继续工作。看遍以前的史书,旁采小说,对于浩如3烟海、堆积如山的历代简牍图书,总是认真筛选,从中揭示那些隐含着的事情,并对其中细小的差误进行校订。上从战国开始,下至五代终结,总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订成二百九十四卷。又大概地列举事件,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用来作为检索方便的参考,编成目录三十卷。我又参考了各种书目,品评分析其中的异同,最终汇总成一种说法,编成《考异》三十卷。最终全书合计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1064 年—1067 年)设立编写书籍机构开始,如今始成,岁月长久。其间(我)言语顶撞、冒犯圣上,不敢自保,罪孽之重,也没有地方可以逃跑。臣司马光小心谨慎惶恐不安地向您叩首。元丰七年十一月进献呈上此文。(节选自司马光《进书表》)材料二:朕认为,君子应多听取前贤的言论,往圣的事迹,用来畜聚美好的品德,所以能够刚健有力,笃行实在,天天有长进。《尚书》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42025 年春季期末联考高二年语文科试卷命题人:平山中学 ;审核人:一、阅读(73 分)(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称其为“芷”。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 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 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1 页 共 9 页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 1~2 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 2.5 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 200~1500 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卤、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食用过程中很有讲究。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B. 人们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不言而喻,并借白芷言志,但也因将其误作兰草而使这种青睐和热忱受到减弱。C. 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D. 白芷在水边生长,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是使用时量不能过多。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历史文明中。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2 页 共 9 页B. 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C. 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D. 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民间传说和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都有提及。3.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意在表明蕙兰和白芷都是品性高洁的香草。B. 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C. 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证明了很多人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D. 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4. 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4 分)5. 一直以来,白芷深受中华儿女的推崇,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其原因。(6 分)(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雪山大地杨志军①角巴和父亲骑马沿着沁多河朝南走去,没走多远,角巴就指着前方哈哈大笑:“不用我去野马滩啦,我现在就指给你,走来的桑杰,塔娃是哩,他带你去,你就住他家。”②父亲后来常常说起这一天的巧遇:如果迎面走来的不是桑杰而是别人,如果公社主任角巴不是个率性随意又有点自以为是的人,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了。就像父亲后来总结的那样: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缘分在它一出现时就带着无法回避和不可违拗的力量,点亮你,熄灭你,一辈子追随你。这还不够,还要影响你的所有亲友、所有后代。③父亲骑马跟着桑杰,走向了桑杰的家。桑杰的妻子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正在帐房边埋头把稀泥一样的牛粪抟捏成粪饼,听到藏獒的叫声后抬起头,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了半天才看清来人,慌忙把满手的牛粪在草地上蹭蹭,又用围裙擦着手,朝帐房里面跑去。等父亲拴好马,在看家藏獒充满敌意的瞪视下走进帐房时,炉火已经生起,一个边沿满是豁牙的陶锅坐在上面。桑杰的妻子拿起一块柔软的羊皮正要擦拭木碗,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一副战战兢兢不敢正视的样子。父亲说:“大嫂啦,你好。”吓得她转身看看,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躲。桑杰说:“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妻子赛毛答应着,腰弯得更低了。又说起搬家去野马滩的事,赛毛突然抬了一下头,脸上掠过一丝疑惑。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3 页 共 9 页④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沁多草原南部的野马滩走去。正是夏花盛放的季节,蕊红瓣白的点地梅左一片右一摊,像铺满了不规则的花地毯。一簇簇的红景天升起来,绿的花苞、红的花蕾、白的花瓣,恣意地烂漫着,不时地阻断着路,让人不得不绕来绕去。而在通往远处雪山的高地上,金灿灿的九星花漫作了河,开阔的河面上飞翔着四五只鹰,可以想见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一行人赶着牲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跋涉,走到天黑就歇下了。⑤父亲有些苦恼,桑杰夫妻忙这忙那,累得一着地就能睡着,而他却是个闲人,热心肠的帮忙总会遭到谢绝。好在这样的谢绝并不影响父亲的工作,蹲点就是调查研究。搬家的路虽然漫长,却给他提供了观察牧家并和桑杰一家聊天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就都是悲伤的音调、忧愁的歌词,她唱道:草原的长河是冰雪喂大的,今天的眼泪是从前积攒的,长河的尽头我是看不见的,前世的冤孽大人是不说的,苦日子的眼泪是淌不干的,我心里的悲伤是说不完的。⑥桑杰一家一进入野马滩,就被当地人盯上了:别处的牧人怎么可以大大咧咧来到野马滩放牧牛羊呢?草原的规矩里是没有的。野马滩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囊隆纠集了一些牧人来找桑杰算账。就这样桑杰挨了打。⑦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⑧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他越走越高。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越来越浅,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一片片铺着的也是赭红的苔藓。父亲往上看看,看到离雪线已经不远,便下马犹豫起来:还走不走啦?那些人去了哪里?黄昏正从天上沉下来,赭红的地表在天色中融作一片艳红,泛滥的赤光迅速移动着,白天的灿烂正在消逝。父亲突然有了决断:赶快走,回到桑杰家去。他骑马扬鞭,马却不怎么听话,快两步慢三步。很快父亲就发现马是对的,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那就得快快穿越,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⑨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父亲回头一看,心说完蛋啦,我来这里竟是要投奔鬼门关的,不死也得死啦。⑩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听到了,马也听到了,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蹬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4 页 共 9 页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 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有删改)[注]《雪山大地》是杨志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后来父亲把赛毛的聋哑儿子接回自家寻医救治,因缘际会下,“我们家”成为一个汉藏交融,上下三代的大家庭,从此上下三代扎根西部、建设西部。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角巴率性随意又有点自以为是,正是他的这种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父亲有了不同寻常的经历。B. “慌忙把满手的牛粪在草地上蹭蹭,又用围裙擦着手,朝帐房里跑去”,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赛毛的胆小怕事。C. 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就都是悲伤的音调、忧愁的歌词,说明赛毛内心是痛苦的,生活态度是消极的。D. “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赛毛因救父亲而失去了生命,也表现出父亲劫后余生的庆幸。7. 文中关于父亲去寻人并遭遇洪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父亲本想寻人论理,却陷入到洪水的危机之中,情节陡转,让人感受到命运的难测。B. 父亲寻人并遇洪水,其心理变化极为丰富,大致经历了坚定、犹豫、惊慌等过程。C. 父亲为寻人论理而朝低洼地走去时,赛毛的歌唱为后文她勇敢救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D. 第 8 段描写了温度、色彩及光线的变化,营造了萧索的氛围,暗示了父亲的处境愈发艰难。8. 父亲说“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经历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4 分)9. 文章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人物临时吟唱的歌词,这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6 分)(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1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5 页 共 9 页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以内臣为承受①,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捂,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元丰七年十一月进呈(节选自司马光《进书表》)材料二: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垂鉴于后世者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节选自《资治通鉴》序御制)[注]①承受,联络官。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会差 A 知 B 永兴军 C 以衰疾 D 不任 E 治剧 F 乞就 G 冗官 H 陛下 I 俯从所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臣光言”与“言既遂矣”两句中的“言”含义不同。B. “臣常不自揆”与“皇览揆余初度兮”两句中的“揆”含义不同。C. “陛下绍膺大统”与“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中的“膺”含义不同。D. “垂鉴于后世者也”于“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两句中的“鉴”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司马光认为,尽管自己对历代史书情有独钟,但若没有两代皇上全力支持,仅凭一己之力,《资治通鉴》是无法编成的。B. 司马光认为,即使作为没有公务的文人学士,阅读前史尚且不能遍及,更何况日理万机的君王,哪有空闲去全部浏览。C. 虽然司马光竭尽心志编撰《资治通鉴》,但其中仍有许多前后抵触、矛盾之处,文章将司马光诚惶诚恐的心态表露无遗。D. 《资治通鉴》一书卷帙浩繁,历时多年编成。共有三百多卷,从治平年间始撰,至元丰年间完成,是一部编年体史书。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6 页 共 9 页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2)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14.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五丈原①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电关右②,夜半妖星③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④无言语,从此谯周⑥是老臣。【注】①诸葛亮率军伐魏,病逝于五丈原。②关右:潼关以西地区。③妖星:古人认为天上若有彗星或流星一类的东西出现,就预示着灾难降临。④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⑤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在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公元 263 年魏国伐蜀,他力劝刘禅降魏,后被魏封为阳城亭侯。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本诗开篇描写了壮观的出师场面,蜀国的雄兵高擎战旗,战马奔腾,迅速北进,直指中原。B. 颔联写潼关以西地区笼罩在肃杀、惊恐之中,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却撒手人寰。C. 颈联“空寤主”与“不由人”相互照应,表明诸葛亮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仍无法定鼎中原。D. 本诗议论冷峻中肯,鞭辟入里,情感深沉动人,颇能体现温庭筠诗歌秾艳精致的风格特点。16. 本诗与《蜀相》都是以诸葛亮为写作对象的咏史诗,请比较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6 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大幽远的意境,流露出诗人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2)《望海潮》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通过“ , ”用灵动的笔触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7 页 共 9 页(4)古人诗词中的开门与关门表现了不同的心情,如杜甫《客至》中“________”写出了诗人开门迎客的欢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诗人闭门谢客,不愿意被外界打扰的淡然。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睡眠过度在现代社会恐怕是“甜蜜的烦恼”,更多的人则是长期与失眠作战。祖先们生活的世界没有电灯,黑夜降临即早早上床睡觉。睡不香甜、彻夜难眠的情况只是偶然。相比之下,现代人的彻夜不眠已 A 。白天精力不济只是睡眠不足带来的问题之一,长期的睡眠不足给身体带来的损害还远不止于此。假如长期彻夜不休,( 甲 )。如果在夜间接受光照,体内褪黑素含量便会降低;这种激素对肿瘤发生和生长有抑制功能,缺了这种激素,就更容易被肿瘤钻空子。虽然对缺觉给身体带来的损害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然而“夜猫子们”也不用马上急着去找床——研究显示,个体的睡眠模式和遗传差异息息相关。2014 年,英国萨里大学的医生们发现,PER3 基因和人类入睡时间有关。该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平均入睡时间可以相差一小时之多。如若你是天生“夜猫子”基因型,则对睡眠缺乏有一定的抗性,即使在熬夜后,认知能力仍然如常。不同个体的入睡时间有早有晚,( 乙 )。经常听说某人晚上只睡 4 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有可能是 DEC2 基因发生了变异。这一变异会影响人的生物钟,不但使睡眠时间减少,而且对缺觉造成的影响能产生更强的抵抗能力。反之,携带另一些基因变异的人则可能需要更久的睡眠时间。怎么才能睡得好呢?①科学研究显示,②睡眠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有深度睡眠。③深度睡眠好,④整体睡眠效果就好。⑤而要提高深度睡眠,⑥一个重要秘诀是调节体温规律。体温能够影响到脑电波。体温升高,脑电波频率也会增高,人就会处于清醒状态;反之,则会昏昏欲睡。可见,白天和夜里的体温差越大,深度睡眠效果就越好,人就越能睡时沉沉,醒来生猛。该怎样调节体温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多晒太阳。阳光下体温升高,这有利于我们在白天保持清醒。而到了夜里则要避免光照,让身体更好地融入黑暗,方能分泌充足的褪黑素来缩短入睡时间,使深度睡眠的时间变长。说到底,实现良好的睡眠似乎也不是太复杂的事情。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当锻炼、借助一些科技手段,实现东坡居士“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那样的高质量睡眠,躺着就赢过他人的梦想并非 B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4 分)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21. 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8 页 共 9 页A.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诗中的名句。C. 云是天上的“招牌”,人们通过云的形状和变化可以判断天气的阴晴变化。D. 午夜时刻,天地一片死寂,他点上一支烟,继续写那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形象又新颖,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 分)三、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下是行动的战场,未来是愿景的方向盘。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两种声音:一种鼓励我们立足当下,把握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瞬间;另一种则激励我们大胆畅想未来,为遥远的蓝图拼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春季福建省晋江平山中学和永春二中五校期末联考高二年语文科试卷答案.docx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