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新课预习12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暑假统编版语文七升八衔接新课预习12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讲义

资源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 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领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3.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二、文本解读
原文 课本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 衣 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 睡, 月色 入 户,欣 然 起 觉,这时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来 行 。念 无 与 乐 者,遂 至 承天 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于 中 庭。 庭 下 如积 水 空 明 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 竹柏 影也。 水中仿佛有像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枝叶的影子。 何 夜 无 月,何 处 无 竹柏 ,但少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啊?只是缺闲 人,如 吾 两人者耳。 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考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4、《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5、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6、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7、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三、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4、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二)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 名词做动词,散步
(三)一词多义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四、主题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五、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一、积累运用
1.填空题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 、 、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独具风格,与 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 并称“欧苏”,为“ ”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他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世。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四季) B.月色入户(窗户)
C.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至辜负如此良夜呢?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6.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张怀民的句子是: ,

(2)深秋夜晚,月色入户,对苏轼来说是难得和张怀民“ ”的闲情逸致。
(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 , ,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

二、课内阅读
(一)(24-25八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然”一词,写出作者因月色美好而兴奋喜悦之情。
B.一“念”起,作者的情感于此而变,文章也显得有了起伏。
C.月光下的庭院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让人沉醉。
D.只有我们两人在欣赏美景,表现出作者对知音稀少的遗憾。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今年农历十月十二日,网络又兴起一波“怀民亦未寝”的讨论热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选文简要阐述。
(4)你认为张怀民有松弛感吗?请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选文,结合提示,简要分析。
小贴士:
“松弛感”一般指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
链接材料:
士生于世,使①其中②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④而非快?今张君⑤不以谪为患,收会稽⑥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过人者。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⑦睹其为快也哉!
(摘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使:假使。②中:内心。③病:忧愁,苦闷。④适:往,去。⑤张君:这里指张怀民。⑥会稽:即“会计”,指钱财、赋税等事务。⑦乌:怎么。
(二)(24-25八年级上·河南商丘·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列对文中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户”,可以根据成语“门当户对”中的“户”字,推出其含义为“门”。
B.“欣然起行”中的“然”,作词尾表示状态,可翻译为“……的样子”。
C.“念”本义为思念、想念,“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应理解为“考虑、想到”。
D.“盖竹柏影也”中的“盖”,通过迁移的方法,勾连“功盖三分国”中的“盖”,可解释为“胜过、超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多用散句,间用整句,自然成文,涉笔成趣,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B.“怀民亦未寝”中,一个“亦”字展现了二人的心有灵犀,意趣相投。
C.文章写月光空灵澄澈,写藻、荇清丽淡雅,月光的空灵与水中植物相互呼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D.文章寥寥数笔,叙事简洁、写景如绘,作者将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传达了复杂幽微的心境。
5.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印证。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①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②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③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②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③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一、(24-25八年级上·云南楚雄·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真宗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予乃出。
(节选自苏轼《书杨朴事》)
【注释】①东封还:到东边泰山封禅归来。②杞:今河南省杞县。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⑤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盖竹柏影也 盖:
(3)及召对 及: (4)皆哭 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8.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简要赏析。
9.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甲乙两文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二、(24-25八年级上·广西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西湖夜独享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①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qiàn),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灭,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②人世也。子瞻③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选自清代徐釚(qiú)《词苑丛谈·卷九》)
【注】①内人:妻子。②不谓:不像是。③子瞻:苏轼。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明如洗 B.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
C.人声既绝 哀转久绝 D.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 其一犬坐于前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先写景,再叙事,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中苏轼欲寻人赏月,马上就想到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描写了作者与妻子夜游西湖的情景,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陶醉在美景中。
D.乙文描写了西湖美丽的夜景,其特点是湖风舒畅,月光明亮,天水碧绿,青山苍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1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的月色引发李白的思乡之情。【甲】【乙】两文是怎样绘月抒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24-25八年级上·青海海东·期末)
【文本一】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文本二】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本三】
与阳休之书①(节选)
时一褰②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③之逍遥,慕尚子④之清旷。首戴萌蒲⑤,身衣缊袯⑥,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
[注释]①此文是祖鸿勋辞官归故里后写给阳休之的信。祖鸿勋,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学家。阳休之,南北朝时期北齐学者。②褰(qiān):提起,撩起。③庄生:即庄子。④尚子:尚长,西汉末隐士。⑤萌蒲:即茅蒲,新生竹皮制成的斗笠。⑥缊袯:乱麻制成的蓑衣。
14.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5.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念无与为乐者 语境推测法:“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联系上下文推断 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查阅词典法:①只,仅②连词,表转折 但: (此空填序号)
举酒望月 成语借鉴法:举棋不定 举:
身衣缊袯 成语借鉴法:衣锦还乡 衣:
16.释句义·明内涵:
《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意思是 ,表达了作者与朋友漫游时的悠闲自在。【文本三】中“无事为贵,斯已适矣”一句意思是 ,表达了作者超然的心情状态。
17.悟精神·促成长:
以上三个文本均描写了作者闲居的出游之乐,但蕴含的情感略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四、(24-25八年级上·四川内江·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游记小品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②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③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②屠沽:屠户与卖酒者。③过:苏轼的幼子苏过。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走过,经过) D.孰为得失(哪个)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何处无竹柏 过问先生何笑
C.予欣然从之 已而之细柳军
D.放杖而笑 出淤泥而不染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描述月夜赏游所见。甲文描绘黄州庭院里月色的空明澄澈,侧重自然风景;乙文描写儋州元宵节市井的热闹繁荣,侧重人文景观。
B.两文都巧设文眼,画龙点睛。甲文以“闲人”,抒发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乙文用“笑”,传达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C.两文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甲文叙述邀友赏月,描写庭下之景,抒发人生感慨;乙文叙述被邀出游,描写祥和风俗,感悟人生得失。
D.两文都用语简洁,内涵丰富。甲文一“遂”一“亦”,道出二人趣味相投、处境相似;乙文连用三个动词“步”“入”“历”,写出苏轼出游的急切心情。
2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2025暑假 七升八语文衔接 新课预习讲义
第03讲 《记承天寺夜游》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 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领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3.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二、文本解读
原文 课本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 衣 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 睡, 月色 入 户,欣 然 起 觉,这时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来 行 。念 无 与 乐 者,遂 至 承天 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于 中 庭。 庭 下 如积 水 空 明 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 竹柏 影也。 水中仿佛有像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枝叶的影子。 何 夜 无 月,何 处 无 竹柏 ,但少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啊?只是缺闲 人,如 吾 两人者耳。 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考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4、《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5、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6、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7、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三、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4、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二)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 名词做动词,散步
(三)一词多义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四、主题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五、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一、积累运用
1.填空题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 、 、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独具风格,与 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 并称“欧苏”,为“ ”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他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世。
【答案】 苏轼文集 苏轼 文学家 书法家 画家 黄庭坚 辛弃疾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
【详解】《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四季) B.月色入户(窗户)
C.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句意:月光从门照进来。户:门;故选B。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D项正确,其余各项修改为: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分析。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故C项错误。
5.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至辜负如此良夜呢?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关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时间描述,它确实指明了具体的日期,但是将其定性为“冬初”并不准确。元丰六年十月实际上是秋季末期,而非冬季开始。同时,在这篇文章中,“欣然”表示的是作者看到美丽月光后心生欢喜、欣然接受并欣赏的情感,而不是“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苏轼虽然被贬,但在这篇文章中他展现的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而非被贬后的抑郁之情。故选A。
6.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张怀民的句子是: ,

(2)深秋夜晚,月色入户,对苏轼来说是难得和张怀民“ ”的闲情逸致。
(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 , ,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

【答案】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注意易错字:遂、庭、藻、荇、盖。
二、课内阅读
(一)(24-25八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然”一词,写出作者因月色美好而兴奋喜悦之情。
B.一“念”起,作者的情感于此而变,文章也显得有了起伏。
C.月光下的庭院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让人沉醉。
D.只有我们两人在欣赏美景,表现出作者对知音稀少的遗憾。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今年农历十月十二日,网络又兴起一波“怀民亦未寝”的讨论热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选文简要阐述。
(4)你认为张怀民有松弛感吗?请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选文,结合提示,简要分析。
小贴士:
“松弛感”一般指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
链接材料:
士生于世,使①其中②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④而非快?今张君⑤不以谪为患,收会稽⑥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过人者。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⑦睹其为快也哉!
(摘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使:假使。②中:内心。③病:忧愁,苦闷。④适:往,去。⑤张君:这里指张怀民。⑥会稽:即“会计”,指钱财、赋税等事务。⑦乌:怎么。
【答案】
(1)D
(2)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关注和喜爱。《记承天寺夜游》作为经典名篇,其优美的文字、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一直被人们传颂。“怀民亦未寝”这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表述,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说明经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网络文化对经典的一种新的解读和传播方式。在网络时代,人们通过这种讨论热潮,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重新审视经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经典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在讨论中应保持对经典的尊重,避免过度娱乐化而曲解经典的原意。
(4)张怀民有松弛感。从选文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在苏轼来访时,张怀民也还未睡,并且欣然与苏轼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状态。从链接材料“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过人者”可知,张怀民被贬黄州却不把谪居当作忧患,还能在处理完公务后纵情于山水之间,他内心坦然,不被外物所伤,面对被贬的压力能够从容应对,以一种豁达的态度享受生活,这符合“松弛感”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所以可以看出张怀民具有松弛感。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苏轼在月夜游承天寺的片段,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旷达心境和对知音稀少的感慨。苏轼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月色空明、竹柏摇曳的庭院景色,寄托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精神上的怡然自得。同时,通过作者与张怀民的共赏,展现出独特的人生态度——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在闲适中寻找内心的安宁。文章清新自然,禅意深远,堪称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详解】
(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闲人”二字,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是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并不是单纯表达对知音稀少的遗憾。所以该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与”:和,同;“为乐”:作乐,游乐。遂:于是,就。至:到。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拓展延伸。
反映对经典的关注与喜爱:《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意境,传达出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一句,将月光的澄澈、竹柏倒影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字优美且意境深远。“怀民亦未寝”虽简短,却生动地刻画了苏轼与张怀民二人在这特定夜晚的默契,为文章增添了趣味与温情。正是这些经典之处,让人们对其保持高度关注,引发讨论热潮,彰显了经典文学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体现网络对经典的新解读与传播: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多元。“怀民亦未寝”引发讨论,是网友以新视角审视经典。比如有人可能会从怀民未寝的原因展开联想,推测他与苏轼相似的心境,或是在静谧夜晚也有难以入眠的思绪。这种讨论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经典从书本走向大众,使更多人参与到对经典的探讨中。通过网络平台,经典作品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结合当下快节奏生活,对比古人在月夜下的悠然闲适,让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活力。
需注意对经典的尊重:然而,在网络讨论热潮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比如有人为博眼球,对 “怀民亦未寝”进行恶搞,曲解其本意,将经典作品娱乐化、低俗化。经典文学作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我们在借助网络进行讨论与传播时,应始终保持尊重,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解读经典,避免因过度娱乐化而损害经典的内涵与价值。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在夜晚因月色美好,兴起去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同样未睡,并且很自然地与苏轼一同在庭院中漫步。这一情节反映出张怀民在日常生活节奏上,没有因外界因素而显得局促或匆忙。他在夜晚有着属于自己的闲适节奏,当友人来访,能立刻以平和、自在的状态与之相伴赏月,这种闲适的状态正是松弛感的一种体现,表明他在日常状态下,内心平和,生活节奏悠然。
链接材料里提到“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过人者”,张怀民被贬黄州,这无疑是人生中遭遇的重大压力。然而,他却不把谪居视为忧患,在处理完公务后,能够纵情于山水之间。这表明他内心坦然,能够摆脱外界不利因素对自己心境的影响,不被被贬的困境所束缚,以豁达的心态去享受生活,主动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种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慌张、不焦虑,善待自己的态度,高度契合“松弛感”所描述的心理状态。
综合来看张怀民的松弛感:无论是从选文中体现出的日常闲适,还是链接材料中面对贬谪压力时的从容豁达,都充分表明张怀民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能够保持一种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善待自己,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所以可以确定张怀民具有松弛感。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房门,(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链接材料: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二)(24-25八年级上·河南商丘·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列对文中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户”,可以根据成语“门当户对”中的“户”字,推出其含义为“门”。
B.“欣然起行”中的“然”,作词尾表示状态,可翻译为“……的样子”。
C.“念”本义为思念、想念,“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应理解为“考虑、想到”。
D.“盖竹柏影也”中的“盖”,通过迁移的方法,勾连“功盖三分国”中的“盖”,可解释为“胜过、超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多用散句,间用整句,自然成文,涉笔成趣,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B.“怀民亦未寝”中,一个“亦”字展现了二人的心有灵犀,意趣相投。
C.文章写月光空灵澄澈,写藻、荇清丽淡雅,月光的空灵与水中植物相互呼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D.文章寥寥数笔,叙事简洁、写景如绘,作者将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传达了复杂幽微的心境。
5.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印证。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①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②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③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②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③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答案】
2.D 3.①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②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C 5.苏轼被贬黄州时,没有整日消极度日,能与友人悠闲漫步欣赏月色,用“闲人”自嘲,有自我排遣的豁达,可见苏轼是个“乐天派”;
苏轼喜雨亭饮酒时,担心天不下雨百姓收成不好,可见苏轼心系百姓,爱护百姓,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导语】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的作品,展现了他豁达而乐观的心态。文章以闲适自得的笔调记述了一次夜游活动,运用细腻的描绘将月夜庭院的宁静美好展现给读者。虽然身处逆境,苏轼依然能与友人共享自然之美,表现出其乐观洒脱的态度,流露出豁达的人生态度。整篇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清幽,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不为困境所扰的超然境界。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D.“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其中“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功盖三分国”中的“盖”,解释为“胜过、超过”,这两个词不能用迁移的方法;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亦:也;寝:睡;相与:一起。
(2)庭下:庭院中;空明:清明澄澈;交横:交错其中;盖:大概是、原来是。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此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色比作透明的水,将竹树和柏树的树影比作水中的藻、荇。由此可见本项的“写藻、荇清丽淡雅”“水中植物”说法有误;故选C。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看到美妙的月色便“欣然起行”外出欣赏,他与朋友在悠然地欣赏月下美景,并由此感叹到,世人忙于逐名逐利,很少有人能闲下心来欣赏周围美好的景色,作者以“闲人”自嘲,表现他虽然被贬,但并不消沉,他懂得自我排遣内心的苦闷,豁达欣赏周围的美景,由此可见,作者是乐观豁达的人。
结合【链接材料】“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等内容可知,作者在喜雨亭饮酒时,和客人表示,假如天再不下雨的话,百姓收成不好,就会导致百姓面临灾荒,这样的话社会会动荡不安。由此可见,苏轼一个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人。可见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链接材料】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一、(24-25八年级上·云南楚雄·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真宗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予乃出。
(节选自苏轼《书杨朴事》)
【注释】①东封还:到东边泰山封禅归来。②杞:今河南省杞县。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⑤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盖竹柏影也 盖:
(3)及召对 及: (4)皆哭 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8.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简要赏析。
9.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甲乙两文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6.考虑,想到 大概是 待,等到 全,都 7.(1)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你难道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作一首诗送给我吗? 8.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表现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9.甲文中,苏轼虽被贬黄州,却并未沉浸在仕途失意中,而是有闲情逸致赏月,体现出他的豁达乐观;乙文中,苏轼即将被押送人狱。却还能用幽默的话语安慰妻子,可见他的豁达乐观。
【导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书杨朴事》两篇文章,展现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深厚的文学造诣。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月夜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超然物外的心境。而在《书杨朴事》中,苏轼以幽默的笔调记录了自己与妻子的对话,展现了其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两篇文章均体现了苏轼面对人生起伏时的从容与智慧,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盖:大概是。
(3)句意为:等到把他召来应对诗歌的时候。及:待,等到。
(4)句意为:都大哭。皆:全,都。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子:你。独:难道。如:像。乎:语气词,吗。
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以从景物特点、描写角度、修辞手法或词语运用等角度来分析。
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安静和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从描写的角度看,运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给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
从表现手法看,运用了衬托和动静结合的写法,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被贬黄州后仍能有赏月的闲情逸致,还为自己和怀民能欣赏到月下美景而自豪,由此可见其豁达乐观;
结合【乙】“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予乃出”等内容可知,苏轼被捕入狱前妻儿痛哭,苏轼却能以幽默的诗句安慰妻儿,由此可见其豁达乐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地名)人杨朴,能作诗。等到把他召来应对诗歌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儿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二、(24-25八年级上·广西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西湖夜独享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①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qiàn),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灭,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②人世也。子瞻③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选自清代徐釚(qiú)《词苑丛谈·卷九》)
【注】①内人:妻子。②不谓:不像是。③子瞻:苏轼。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明如洗 B.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
C.人声既绝 哀转久绝 D.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 其一犬坐于前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先写景,再叙事,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中苏轼欲寻人赏月,马上就想到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描写了作者与妻子夜游西湖的情景,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陶醉在美景中。
D.乙文描写了西湖美丽的夜景,其特点是湖风舒畅,月光明亮,天水碧绿,青山苍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1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的月色引发李白的思乡之情。【甲】【乙】两文是怎样绘月抒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0.B 11.A 12.(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像我们两人这样没事找事的人,并不容易找到啊。
13.【甲】文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色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心情。【乙】文通过“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等描写,展现了西湖美丽的夜景,作者与妻子陶醉其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
【导语】【甲】文《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苏轼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闲适心态的向往。“庭下如积水空明”一语,展现了宁静澄澈的月夜意境。【乙】文中的描写则是徐釚与妻子夜游西湖,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对个人独自拥有美景的畅快体验。“月明如洗”展现了明亮如洗的月色,表达了对于自然的迷醉。两文都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陶醉,但甲文偏向静谧与哲思,而乙文则强调生活悠闲与浪漫。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明亮/明亮;B.想要/七情六欲、世俗的欲望;C.消失/消失;D.在/在;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结合【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开篇交代时间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在承天寺,人物为我和张怀民,事件为相与步于中庭,表达方式为叙事;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此句以比喻的手法描写月色皎洁澄澈,表达方式为写景,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此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表达方式为议论;因此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故选A。
1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中庭:庭院;
(2)寻:寻找。如:像。易:容易。
1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情感主旨。
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用“积水空明”来形容庭院中的月光,仿佛一池清澈的水,这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月光的明亮,还给人一种宁静、清澈的感觉。“水中藻、荇交横”则是作者的进一步联想,将月光下的竹柏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这种联想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水底世界,感受到月光的柔和与竹柏的婆娑。 通过这种描写,作者营造出一种静谧、幽雅的意境,令人感受到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也流露出作者闲适的心绪;
结合【乙】文“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可知,作者通过“月明如洗”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西湖夜晚的月色。这句话的意思是,月光如同被清洗过一般,清澈明亮,给人一种清新、纯净的感觉。同时,“繁星尽敛,天水一碧”进一步烘托了月光的明亮和夜空的静谧。繁星似乎都收敛了光芒,整个天空和水面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碧蓝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月明如洗的夜晚,感受到作者与妻子夜游西湖时的愉悦和陶醉,也感受到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五月十四夜晚,湖风舒畅,月光明亮得像洗过一样,繁星都消散了,天像水一样碧绿。在寄居的房屋处带着妻子在小艇子游玩,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人声已经消失了,楼台灯火,环顾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苍翠的青山,时时倒映杯底,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为我拥有,徘徊顾念留恋,不像是在人间啊。子瞻曾说:“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我则认为什么地方没有闲人,没事找事像我们俩这样的,也不容易多得啊。
三、(24-25八年级上·青海海东·期末)
【文本一】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文本二】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本三】
与阳休之书①(节选)
时一褰②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③之逍遥,慕尚子④之清旷。首戴萌蒲⑤,身衣缊袯⑥,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
[注释]①此文是祖鸿勋辞官归故里后写给阳休之的信。祖鸿勋,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学家。阳休之,南北朝时期北齐学者。②褰(qiān):提起,撩起。③庄生:即庄子。④尚子:尚长,西汉末隐士。⑤萌蒲:即茅蒲,新生竹皮制成的斗笠。⑥缊袯:乱麻制成的蓑衣。
14.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5.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念无与为乐者 语境推测法:“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联系上下文推断 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查阅词典法:①只,仅②连词,表转折 但: (此空填序号)
举酒望月 成语借鉴法:举棋不定 举:
身衣缊袯 成语借鉴法:衣锦还乡 衣:
16.释句义·明内涵:
《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意思是 ,表达了作者与朋友漫游时的悠闲自在。【文本三】中“无事为贵,斯已适矣”一句意思是 ,表达了作者超然的心情状态。
17.悟精神·促成长:
以上三个文本均描写了作者闲居的出游之乐,但蕴含的情感略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5. 考虑,想到 ① 拿起 穿着 16.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没有是非就是富贵,这样已经很适宜了 17.文本一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本二蕴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苦闷、人生的感慨等复杂的心情;
文本三蕴含作者对归隐山林的渴望、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表达了超然世外的志趣。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篇古代诗文,展现了不同文人闲居出游的心境与情感。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了春日湖边的生机盎然,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则通过月夜漫步,表达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悠闲与超然;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则更多地体现了归隐后的恬淡与自足,追求心灵的逍遥与清旷。三篇诗文虽都描写了闲居之乐,但情感层次各异,白居易重在对自然的欣赏,苏轼强调与友人的共情,祖鸿勋则侧重于内心的超脱与满足。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停顿。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遂”在句子里做状语“于是,就”,表示动作的顺承,其后应断开;“至承天寺”表达前往承天寺这个地点,是一个动宾结构短语,其后应断开;“寻张怀民”表示到了承天寺后的行为目的,因此“寻”的前面应断开。句意: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故断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方法提示来分析。
①空:结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在夜里醒来,想要找个人一起分享赏月的乐趣,所以“念”在这里是经过思考后产生的想法,可解释为“考虑,想到”。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②空: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①。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仅。故选①。
③空:“举棋不定”的意思是:拿起棋子,不知该如何下。举:拿起。根据成语借鉴法可知,“举酒望月”中的“举”也理解为“拿起”。句意:拿起酒杯仰望月亮。举:拿起。
④空:“衣锦还乡”的意思是: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衣:穿着。根据成语借鉴法可知,“身衣缊袯”中的“衣”也理解为“穿着”。句意:身穿乱麻制成的蓑衣。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亦:也。未寝:没有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
②无事:没有琐事,没有是非。为:是。贵:富贵。斯:这。已:已经。适:适宜、美好。矣:语气词,了。
17.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文本一《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描写了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等早春西湖生机勃勃的景色,最后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洋溢着游玩时的喜悦欢快。
文本二作者在月夜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欣然起行”体现出作者看到月色后的欣喜。‘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院子里漫步,展现了漫步的悠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既包含了作者被贬后作为“闲人”的自嘲与感慨,又有在赏月过程中获得的心灵慰藉,以及与友人一同赏月的悠闲、旷达之情。
文本三中“褰裳涉涧,负杖登峰”“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作者描绘了自己辞官后在山水间漫步、抚琴、咏唱、举酒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快意洒脱的情致;一句“无事为贵,斯已适矣”体现出他远离官场、享受归隐生活的满足,表达了超脱尘世的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本三:
有时撩起衣裳渡过溪水,拄着手杖登上山峰。心神悠悠地飘向高空,身体飘飘然像要飞升而去。茫茫然不再感觉自身还在天地之间。像这样待了很久之后,才回到所住的地方。独自坐在高高的石头上,对着溪水抚琴,在山的曲折处独自吟咏,举起酒杯仰望明月。听到风声就引发思绪,听到鹤鸣就触动心怀。羡慕庄子的逍遥自在,仰慕尚长的清高旷达。头戴用新生竹皮制成的斗笠,身穿乱麻制成的蓑衣,耕种庄稼,收获粮食来奉养慈祥的母亲,以从容的步行当作乘车,把没有琐事缠身当作一种可贵,这样的生活已经很美好了。
四、(24-25八年级上·四川内江·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游记小品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②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③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②屠沽:屠户与卖酒者。③过:苏轼的幼子苏过。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走过,经过) D.孰为得失(哪个)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何处无竹柏 过问先生何笑
C.予欣然从之 已而之细柳军
D.放杖而笑 出淤泥而不染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描述月夜赏游所见。甲文描绘黄州庭院里月色的空明澄澈,侧重自然风景;乙文描写儋州元宵节市井的热闹繁荣,侧重人文景观。
B.两文都巧设文眼,画龙点睛。甲文以“闲人”,抒发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乙文用“笑”,传达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C.两文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甲文叙述邀友赏月,描写庭下之景,抒发人生感慨;乙文叙述被邀出游,描写祥和风俗,感悟人生得失。
D.两文都用语简洁,内涵丰富。甲文一“遂”一“亦”,道出二人趣味相投、处境相似;乙文连用三个动词“步”“入”“历”,写出苏轼出游的急切心情。
2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答案】
18.C 19.A 20.D 21.(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第二次发出了鼾声。
【导语】这组文章皆为苏轼所作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写月夜寻友漫步,以精妙比喻绘月色,抒“闲人”之慨。《书上元夜游》记上元夜随老书生出游,见市井热闹,归后自笑,借韩退之典故寓人生哲理。二者均借日常游历,将写景叙事与人生感悟相融合,尽显苏轼旷达洒脱之态。
1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C.句意:有几个老书生过来拜访我。过:拜访;故选C。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于是,就/副词,于是,就;
B.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什么;
C.代词,代指老书生们/动词,到,往;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A。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乙文“步”“入”“历”写出的是苏轼与老书生们悠闲漫步的状态,而非出游的急切心情;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表示推测,大概是;
(2)舍中:家里;掩关:关门;再:第二次;鼾:打鼾,打呼噜。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 ”我高兴地答应了。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杀猪的,卖酒的,市井里人熙熙攘攘,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